转型模式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吗?

来源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slon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世 界性经济转型浪潮中,不同的转型国家出现了不同的转型绩效。在探索其背后 深层次原因时,很多学者往往将转型模式(或路径)作为转型国家类型归属划 分的基本依据和转型绩效表现差异的基本原因。我们试图选取中国和俄罗斯这 两个世界最大的转型经济体作为分析对象,通过构造一个带管理资本学习过程 的经济增长模型来分析它们的特定经济转型路径、模式及绩效表现,说明转型 模式对于经济增长绩效的影响力。通过分析表明,转型模式虽然对转型初期的 增长有所影响,但并不是转型绩效最基本的决定因素。不同转型模式并不存在 此优彼劣、非此即彼的关系。而且,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转型过程并未终结,沿 着不同路径前行的转型国家多数还没有到交卷的时候。对于尚处于转型旅途的 中俄而言,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福利改善还需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
  关键词:经济转型;增长绩效;中俄比较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08)06-0059-09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转型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 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之一,围绕着不同国家经济转型模式及其绩效表现已有大 量的研究文献。一般研究按照转型速度划分为激进式和渐进式两种模式,并将 俄罗斯、波兰、东欧和其他一些独联体国家等作为前者的代表,把中国、匈牙 利、越南等作为后者的典型。学术界对以俄罗斯和中国为代表的改革快慢(激 进或渐进)及其绩效的看法迥然不同。
  尽管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已经取得了程度不一的成果,但经济转型 过程远未结束,从长期经济增长历程看,迄今为止的时间段还不足以充分、合 理地和最终评判一国经济转型这一重大过程的基本效果。为此,本文通过构造 一个带管理资本学习过程的经济增长模型来分析中俄的特定经济转型路径、模 式及绩效,以图从转型绩效动态分析中找出转型规律。全文分五部分,中俄经 济转型基本内容、中俄经济转型绩效比较、转型与增长模型分析、中俄经济转 型与经济增长前景及问题、基本结论。
  
  一、中俄经济转型基本内容
  
  为了合理限制本文的分析范围,这里指的经济转型只包括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向 市场经济转变,不涉及政治、法制等其他领域。从总体上讲,尽管中俄两国转 型模式并不完全相同,但两国均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其改革内 容与基本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产权改革促进了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改革国有企业和发展民营 企业是转型国家所有制结构再造和搞活微观经济的基础。将国有中小企业售卖 给私人投资者和将大型国有企业重组与股份化,增强市场主体多元化与竞争水 平,是中俄两国共同的做法。非国有化速度的快慢是激进或渐进转型的重要指 标之一。俄罗斯按照华盛顿共识全盘私有化,即立即卖掉或重组亏损的国有企 业就能产生效果的理论,于1992年6月11日通过了有关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方案 ,进行了全面、快速的私有化运动。私有化初期俄罗斯采取全民私有化券和给 予企业内部经理和员工优先控股权(购买权)的内部私有化,试图通过“先所 有,后交易”的产权改革培育起数千万人的企业家和私有者阶层,发展生产力 ,走出长期短缺与贫困困境。按照证券私有化与现金(货币)私有化两种交易 或拍卖手段先对小企业、再大中企业、后大型企业、进行私有化,在1992- 1996年5年内100多万家国有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实现了私有化,从1996年 则进入国有大企业私有化高峰期,到2000年基本完成私有化过程,所有制结构 发生巨大变化。为了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私有化,2000年通过了新私有化法, 完善了私有化规划和程序,增强了拍卖透明度和公平竞争交易水平。中国自20 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售卖、股份制改造、重组、购并、联合等多种形式推进国 有企业改革,总体原则是抓大放小,小企业以售卖为主,大中型以重组、兼并 和股份制改造为主。经过多年的改革,中国逐步建立起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 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消除自然垄断是产权改革和建立公平竞争 的基本要求。俄罗斯在1993年就通过了反垄断法,成立了反垄断部,极力推进 自然垄断改革,如2003年10月俄罗斯取消铁道部,成立铁路总公司和17家地方 公司,实行政企分开,同时,推进电力公司市场化改革、国防工业重组。中国 也在推进反垄断改革,如将电信一分三,再分六,将电力系统改为电网与发电 两大集团,将石油化工部转变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几大公司,在经过 十多年的争论后终于通过了《反垄断法》。在发展多种经济主体方面,中俄大 力发展私营(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俄罗斯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成立了中 小企业部,颁布了中小企业法,采取了为中小企业减少行政审批、降低税收负 担、放宽信贷支持、鼓励居民创业、打击寻租腐败、净化经营环境等一系列政 策措施,旨在私有化过程中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形成广泛、灵活、有竞争力的 市场经营主体网络。如,在降低税收负担方面俄罗斯取得了巨大进步,2000年 以来俄罗斯大力推动税制改革,将原先三十多种税收简化成二十余种,同时大 大降低税率,2002年将原先的多级累进所得税改为较低的统一税率(13%), 并加大对寡头企业的税收征管。俄罗斯小企业与个体经营户从1996年初的142 .5万个增加到2006年初的383.8万个,其占全国各类经营组织总量的比重从 1996年初的63.4%上升到2006年初的80.5%。在俄罗斯总就业规模从1992年的 72071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6694万人情况下,小企业和私营组织就业人数却从 1405万人增加到3575万人,占比从19.5%上升到53.4%①。伴随着国有企业 的改革,中国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非国有企业数已经占到全 国企业总数的99%,产出、出口、就业等均占到约70%。
  (二)价格改革改善了两国资源配置机制。改变传统计划价格的僵化 与扭曲机制是使商品生产依据市场供求信号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也是构 建市场经济的核心环节。俄罗斯采取了激进的价格改革方式,于1992年1月2日 ,放开了80%的批发价格和90%的零售价格,允许公民自由从事贸易活动和对商 贸企业私有化,比较快地扭转了商品短缺问题,但也造成了一度价格飞涨(见下 表)。中国则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放宽价格管制,按照重要性不同采取了 先零售、再批发,先生活资料、再生产资料,先农产品价格、再工业品价格, 先农村、再城市,从双轨逐渐过渡到单轨的价格改革模式,保持了物价稳定, 但重要资源(原料、能源、土地、资金)等的价格依然由政府控制。总体来看 ,两国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的逐渐形成,使价格信号更好地反映了资源稀缺状 态,对生产和消费的合理引导作用显著增强,降低了市场供求关系扭曲,促进 了生产力发展和供给改善,促进了两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告别了长期计划 经济体制下商品与服务的短缺。
  
  (三)政府改革改善了政府—市场关系。重塑政府—企业—市场关系是中俄 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之一。首先,在政府改革方面,共同点在于均进行机构精 简,追求政府瘦身和建立小政府,而差异在于俄罗斯是将原有国家政体、国体 推倒重建,而中国则更多强调继承性,在维持原有政府职能框架基础上进行适 应性改革。转型以来中俄均进行了多次政府机构改革,不同程度地整合和精简 了政府和官员。其次,压缩政府资源分配和承担的经济职能。两国政府均尽力 缩小政府直接干预和参与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 务型政府转型,如将一些原先由政府直接管理的事务转交给各种协会、中介机 构去完成,减少政府直接投资。第三,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从转型前政府主要 通过直接计划指标、行政命令手段来管理经济运行,逐渐过渡到通过行政、法 律、经济、市场多种手段来调节与监管经济运行,如俄罗斯自2006年起推行政 府—企业伙伴关系,试图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中俄两国还通过建立和完善行 政审批法、公务员法等,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体系。
  (四)对外经贸管理体制改革。首先,打破外贸国有垄断体制,构建多元化外贸 经营主体。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主线是改革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体 制,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中央集权,外贸主体沿着“国家—地方— 企业”的模式演进发展,外贸经营主体逐渐从1978年之前的国家垄断总公司转 变为80年代后的地方经贸厅(局)和90年代的外贸企业;专业外贸公司由原来 的行政机构附属物转变为中介服务组织,并在外贸活动中获得独立经济实体地 位。俄罗斯自1991年就打破对国家外贸垄断经营权,允许所有企业和个体参与 国际经营活动。其次,改革外汇管理体制。中国从1979年开始改革统收统支的 外汇分配制度,实行外汇留成办法,调动创汇单位的积极性。建立和发展外汇 调剂市场,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允许多种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从1994年 1月1日起,取消各类外汇留成、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对境内机构经常项目下 的外汇收支实行银行结汇和售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 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建立统一的、规范化的、有效率的外汇市场;实行人民 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1996年12月1日宣布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并 放宽居民用汇限制;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逐渐放松了外贸企业强制性出口收汇 交售制,并于2004年全部取消了外汇收入义务交售制,允许企业和个人在国外 开设外汇账户等。第三,积极吸引外资。两国均通过了一系列放宽和鼓励外资 进入的制度,如外资企业所得税法、产品分割法、建立经济特区、保税区等 。
  
  二、中俄经济转型绩效比较
  
  (一)经济增长变化。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型的基本目标就是要通过革除阻 碍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桎梏以实现经济发展,但由于初始条件、外部环境及制度 转变方式等差异,不同的转型国家在转型期的经济增长表现并不一致。从经济 增长率方面看,中国近30年、俄罗斯在近20年来的经济转型中的表现差别较大 :转型后除个别年份(90年代初)表现过热外,其他多数年份中国均在10%左 右的高位通道运行;而俄罗斯则从前苏联解体前的较高增长转入转型后连续数 年的负增长,从1999年后走出衰退泥潭,重新步入较快增长,俄罗斯从转型前 高于世界平均增长值、转型开始后低于世界平均增长值和近年高于世界增长水 平,呈现出一条大“V”字型增长曲线,而且2000年以来的增幅已经超过了转 型前的增长水平(见图1)。转型后两国经济增长变化状况影响到两国在世界 经济中的地位变化。中国从1978年的第27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4位,俄罗斯则 从1996年的第16位提升到2007年的第9位,从两国经济在世界的位次变化可以 看见,中国经济实力上升显著得多。按照汇率法加权计算,1980-2005年中国 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为11.3%,而2000-2005年的年均贡献率为16.8% ,2006年达到近20%,而俄罗斯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91-2000年的-1. 7%提高到2001-2005年的2.9%和2006年的3.4%②。总体而言,中俄均进入 世界最具增长潜力的“金砖”集团行列(高盛,2003),但中国增长率和对世 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均明显高于俄罗斯。
  (二)居民福利水平改善。从人均GDP(居民福利改善的重要指标)看,两国变 化趋势有所区别(见图2)。转型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下,中国人均GDP 也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势头,从1978年的人均178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2556美元( 汇率),增长超过了13倍,中国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居民生活福利得到普遍 提高。而俄罗斯按照汇率计算的居民人均GDP从1990年的6685美元下降到2000 年的1720美元,但自2000年开始俄罗斯人均GDP出现较高增长速度,到2006年 俄罗斯人均GDP接近7000美元。当然,值得指出的是,商品与服务质量和结构 今非昔比。2000年以来,俄罗斯伴随着强劲的经济增长而出现了居民收入超速 增长势头。按照世界银行2006年俄罗斯经济报告,1999-2005年俄罗斯GDP累计 增长70%,而居民货币收入增长500%,扣除通货膨胀后实际增长超过200%,为 同期GDP增长幅度的3倍。
  
  (三)经济结构调整。结构扭曲是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特点 ,因而,结构转型也是经济转型的基本内容。但由于结构扭曲的路径依赖刚性 ,以及转型期为实现赶超型发展目标而采取的非均衡发展方式,加上市场机制 不成熟,结构扭曲转变难度大。中俄两国都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和产业政策来 促进结构调整。
  1.投资与消费比例调整。转型初期,投资过高,消费过低是中俄结构 扭曲的重要体现。如1990年中国、俄罗斯的资本形成占GDP比例均比较高(30% 以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转型以来,在实现赶超发展目标下,两国均面临 着储蓄与投资双短缺的问题,提高投资以促进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2000年俄罗斯实施“富民强国”战略,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多年间的高投资 低消费扭曲状况得到改变,但同时,投资增长缓慢、投资不足又成为经济增长 的瓶颈。而中国则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大背景下,通过政府主导下的投资激 励政策和多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特别近年 新一轮重化工业化加速,出现了投资高增长、消费低增长的现象,与俄罗斯的 投资消费增长比较均衡情况有较大差别(图3)。
  
  2.经济多元化和均衡化。产业结构扭曲和区域结构失衡是中国和俄罗斯计划 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是两国经济转型 的重要方面。俄罗斯努力消除经济原料化倾向,推行从原料采掘业一支独秀到 加快加工工业短腿部门发展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以及建立国家发展银行、俄罗 斯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基金、纳米基金、出口信贷银行、经济特区等,吸 引外国先进技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部门;同时,俄罗斯废除旧的“缩小地方 间社会经济发展差距联邦目标规划”,改用提高地方发展基金拨款支持力度促 进区域协调发展,制定远东、西伯利亚和滨海边疆区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并给 予联邦财政支持,将农业和农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作为政府优先发展中长期 规划四大领域之一。中国通过产业指导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及财政、金融、技 术、环保、土地等政策组合,调节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布局与均衡发展,压缩 长线过剩产业,促进短线产业发展,实现部门与行业的均衡发展,如在20世纪 八九十年代采取了沿海开放、建立经济特区等加快部分地区率先发展战略后, 开始实施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启动新农村建设 运动,设立成都、重庆城乡统筹试验区等作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 尝试,促进区域开发和均衡发展,消除城乡发展差距。同时,中国还通过实施 863计划、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 结构升级。转型以来中俄经济增长动力、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均有较大变化, 但变化程度有所差别。
  
  三、经济转型与增长模型
  
  因为现实经济运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转型只是组织社会生产的形式发生了变 化,依更为广义的观点来看待转型,则我们应将经济转型定义为一个不断优化 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转型出现的问题则是新旧资源分配机制同时运行或一类 机制过早退出引发的经济摩擦。如果从微观看,转型过程则可以理解为利用新 机制不断进入的企业和旧机制下运行的企业不断退出的交替。因为任何经济都 不会凭空出现利用新机制的企业,它们的产生只能是旧机制下运行的企业不断 通过学习新规则及新建企业形成,不论何种企业都必然要在变化的新环境下求 生存,这时,一种称为管理资本的新资本类型成为转型问题研究的关键。因为 在中国和俄罗斯等经济转型中,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企业的 发展关键在于适应市场变动状况,只有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能更快适应环境变化 的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不管是激进还是渐进转型的经济皆如此)。
  所谓管理资本指的是企业在生产中积累的用于合理组织生产经营的特定人力资 本,后来管理资本拓展到应用领域,将其用于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演进过程及 经济转型问题。学习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而管理资本在经济转 型中的作用需要通过学习来实现,原因是转型过程导致经济运行规则的变化, 企业的获利途径也与过去不同,只有在经营中通过学习获得了竞争优势的企业 才能发展;同样,只有一个经济系统能在转型中很快地调整市场运行规则,使 企业按市场规则行事,才能保证转型的效率。所以,学习会成为提高管理资本 和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以此思路为基础,我们构造一个带管理资本学习过程 的经济增长模型来研究转型和增长的关系。
  
  图4说明,管理资本变化学习受管理资本市场化前沿水平影响,在市场化前沿 水平高时,管理资本增长很快,呈加速增长趋势;随着管理资本提高,学习效 应下降,管理资本减速增长并最终停止。如果该经济的市场正在形成过程之中 ,则市场化水平的变动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它应遵从式(3)所表明的变动规 律。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市场化转型初期管理资本的增长应比较快,所谓改革 的增长效应大;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增长效应会越来越小。这类学习曲线 主要运用了学习早期的规模递增效应,因为当一个学习过程刚展开时有一个明 显的竞争优势存在,从而快速吸纳社会闲置资源,使产出效率不断提高。但在 许多企业同时加入学习行列时闲置资源将很快消失而只能进行资源再分配,这 时产出将进入规模递减阶段,这是学习型经济系统的增长特点。
  
  以下两图表明,因为转型路径的差异会使各转型经济的产出变动发生很大变化 ,依照经济转型中一国经济增长的状况,我们可以将转型归为两种类型,即激 进转型、渐进转型,各类转型的主要特征如下:
  1.图4显示,如果在经济转型中有一定程度的学习效应存在,且管理资本在产 出中有一定作用,则在转型过程中的开始阶段产出会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不久 经济将会恢复增长趋势,学习效应越强,恢复越快且早期产出下降也越少。这 类转型是在该经济体前期已有一定程度的市场基础上进行的,这种情况与俄罗 斯的情况相近。因为俄罗斯早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了程度不同的体制改革 ,到90年代初期已有了很好的市场基础,所以管理资本已有了一定积累,学习 也有一定水平,只是最后的转型过烈,管理资本在短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转 型过程中的产出将不断下降,一段时间后经济才可能有恢复增长的趋势,这种 状况我们可以理解为突然的大爆炸式经济转型。该类转型经济的特征是,基本 上放弃原有经济结构,一切从头开始,故转型早期经济状况差,社会福利下降 ;但一段时间后,经济增长后劲强。
  
  2.图5显示,若管理资本在产出中作用大且管理资本学习效应强时,经济转型 过程中不仅不会出现产出下降,反而会出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典型例证是中国 二十多年的转型促进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这说明转型并非必然是抑制增长的, 只要不断创造管理资本积累的条件,并使学习效应得到合理发挥,则转型是刺 激增长的有效手段,这就是渐进型改革效果要优于激进型的根本原因。如果我 们对这一结果进一步分析将会看到,正是转型初期所显现的产出递增效应,使 参加转型的人获得了意外收获,全社会的福利不断改进,由此刺激更多的人自 愿加入到转型者行列,对原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这种转型能最小化政治阻力和 激发更多改革热情和创新。我们认为,中国改革之所以在早期取得了好开头并 延续着社会共同参与的改革进程,与学习效应的发挥高度相关。渐进改革使企 业的进入与退出呈有序状况,并与市场规则的建立相适应,从而使得管理资本 积累中学习效应能充分发挥。我们将这类经济转型称为市场逐步形成的渐进转 型。
  图中的另一要注意的特点是,转型对产出的促进作用并非长期可以持续,而是 在一定时期后呈中性状态,即出现所谓的改革收益递减。这种结果的出现是由 学习效应的变动所引起的,该结果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吻合的,许多学者已观 察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效应高于90年代。所以,寄希望于通过某些改革措施一 劳永逸地解决经济增长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形成有效 的增长机制才能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毕竟改革只是促进增长的一个因素 。
  
  四、中俄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前景及问题
  
  中俄两国都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转型时期,而且还将经过一个很长的经 济转型阶段,今后两国都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经济增长前景
  中俄两国作为四大金砖集团成员国,经济前景整体看好。从目前经济增长指标 比较,中国表现优于俄罗斯。从1992-2007年16年的情况对比看,中国经济增 长率明显高于俄罗斯,其中,1992-1999年间中国年均增长率比俄罗斯高约15 个百分点,而1999-2007年年均增长率缩小到3.5个百分点。中俄两国的经济增 长初始条件和基数差距较大,俄罗斯是在一个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经 济较发达、水平较高的后工业国家基础上的增长,而中国则是在一个非常落后 的农业-工业国家基础上的增长,按照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后发赶超型国家在 经济起飞阶段一般均表现为更高的增长率。俄罗斯的增长既有国际市场石油涨 价的因素,也有20世纪90年代制度转换逐渐生效扭转了投资、消费下滑的影响 。按照某些俄罗斯学者的测算,俄罗斯近年的经济增长中,来源于石油的增幅 只占1/6,原因是大量石油收入被用作政府储备而退出了流通。石油价格上涨1 美元/桶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度从2000年的0.3%下降到2005年的0.06%,即便石 油价格下降,俄罗斯经济依然将保持增长,制度改进因素正逐渐成为俄罗斯经 济发展的主要因素③,俄罗斯近年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内需求,而 不是由原料部门的增长决定的。随着制度和机制的逐渐转变到位,中国粗放增 长方式将逐步得到扭转。俄罗斯经济增长中的资源原料出口依赖倾向,也将随 着技术进步加快而得到改变。
  从未来增长潜力看,各有优劣。从国内环境看,中国有劳动力、市场、成本等 优势,俄罗斯拥有矿产资源、人力资源、金融资本(巨大的稳定基金与外汇储 备)、坚实的技术基础和迅速成长的市场,两国市场经济框架均已经基本建成 ,2002年夏秋俄罗斯被美欧分别承认为市场经济国家和接纳为G8完全成员国。 虽然按照加入WTO协议规定,中国还是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按照国内 有关机构的测算,中国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70%,并被五十多个国家承认为市 场经济国家。总体上,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作用不断增强。从国际环 境看,中国具有劳动力素质较高而廉价的优势,制造业部门齐全,技术进步加 快,在很多领域拥有或将获得国际竞争优势。同时,中俄均加快融入经济全球 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环境不断改善有利于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一 些预测表明,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30年前后超过美国,跻身世界第一;俄罗斯 也将进入世界前六强(俄罗斯政府预测,到2020年俄罗斯将进入世界经济五强 )。
  (二)持续增长面临深化制度转型挑战 。中俄两国在未来的经济增长中还面临 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在深化制度创新和最终构建起真正 的市场经济方面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和挑战。决定转型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动力在于技术创新潜力,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远比短期的增长更为重要,而创 新需要制度转型做基础。在技术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制度创新或者变 迁也能提高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诺斯,1971)。可见,制度创新是技术创 新,从而是转型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条件。但是,中俄两国转型远未结束, 深化制度转变面临一系列新的阻碍。如,近年两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居民福利普 遍改善,使整个社会上下均滋生出一种改革“疲劳症”。政府决策层求稳心态 、普通居民惧变意识较强烈,这使两国制度创新如同“温水青蛙”处于麻痹状 态,从而,拖延市场改革与转型进程,并使转型经济“增长病”(如政府干预 过多、增长方式粗放、结构扭曲、可持续性差等)难以治愈;借助于改革漏洞 暴富的既得利益集团不断膨胀对进一步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变造成的阻击力量越 来越大;粗放式增长方式转变以制度与机制转换为前提,制度机制转换滞后必 然制约增长方式转变,从而延缓创新步伐和产业结构升级。过去多年,中国重 视经济增长重于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
  1.国有企业改革与反垄断进展缓慢,阻力大。中国国有企业对经济的控制程 度很高,一系列重要部门的国有垄断依然比较严重。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 很不健全,国家利益部门化,造就了各种既得利益者集团。中国民营经济和国 有经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经济地位还很不平等,缺乏公平竞争机制,社会 地位、审批限制、资金瓶颈、准入门槛、玻璃屋等抑制着中小企业、民营企业 健康成长。
  2.要素市场完善慢。中国尚未走出双轨制,土地、资源、资金等关键要素价 格基本仍由政府掌握,市场发育不良(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发育缓慢和功能 残缺不全),各地圈地运动、城市化热、投资热、资源浪费、增长粗放、寻租 腐败等十分严重,与中国要素市场新双轨制泥潭有着很大关系(林毅夫,2007 )。
  3.政府转型缓慢。唯GDP论的发展战略没有根本转变。各级政府依然将经济增 长速度作为最主要的政绩考核指标,各地政府直接参与竞争性经营活动、竞相 攀比并导致大量重复建设现象很严重。近年,在人为造市的城市经营热中,大 量土地被地方政府寅吃卯粮出售并转化为城市政府基建投资的主要财源,同时 催生大量三无农民和引发社会矛盾。政府主导投资热是导致重化工业膨胀和局 部投资过热、重复建设、结构扭曲、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久治不愈的计 划经济病的根源,行政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没有明显转变。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 中政府习惯不习惯地沿用大量计划经济时代的计划和行政指令方式,各种刮风 式的、一刀切式的政策往往缺乏对症下药,不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医头医 脚,顾此失彼,政府救火队的角色没有得到转变。其根源在于缺乏成熟的制度 体系,已经进行的一些改革也并非系统配套推进,因而相互掣肘,尤其严重的 是法制体系不完善,经济运行中的许多小事也需要领导批示和行政权力干预才 能解决。因此,吴敬琏指出,从转变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看,改革大关并没有 过,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规定的在20世纪末要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目标并“没有能够实现”。因此,“21世纪还要加紧开拓”。因为时间拖 得越久,体制内部的张力就会越大④。 正如热若尔•罗兰所说,转型经验 给我们的启示是,没有适当的制度转型不大可能产生成功的结果。俄罗斯学者 О.别洛克雷洛娃认为,转型过程的长期目标是恢复市场关系,消除管理体制 中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建立保证经济增长与居民生活稳定提高的繁荣的市场 经济机制,使相对落后的经济进入到比较发达的经济,俄罗斯虽然经过了急风 暴雨式的制度转变,但新的成熟市场体系尚未真正建立⑤。 可见,未来相 当长时期内,加快制度创新是中俄两国推进转型与发展的关键。
  
  五、基本结论
  
  回顾世界经济转型历程,各转型体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以中国和俄罗 斯这两个大转型体的表现最引人注目。尽管两国根据各自国情所选择的路径、 方式各不相同,支付的改革成本和收益也有差异,但并不排斥一个基本事实, 即各有斩获,从现有主要经济指标衡量,中国的经济成就更胜一筹。但是,也 应该看到,两国转型并未终结,因而,还不是最后下结论的时候。两国转型的 经验与教训均很多,超过了简单而狭隘的转型速度、模式及其优劣划分与褒贬 。
  (一)转型模式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而要看其实施的土壤。迄今为 止,在同一国家不同领域可以运用不同的转型模式并表现为不相同的适应性和 成功性(且同一国家可以在不同时段采用不同的模式并取得成功);同样,不 同转型模式在不同国家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在同一模式下有些国家成功有些不 成功、有些领域成功有些领域不成功)。模式对一国经济绩效的影响短期大于 长期,对个别国家的影响大于对整个经济转型运动的影响。转型模式在一定的 时空条件下可能会对转型绩效产生影响,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不同模 式在不同国家,或者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可以兼收并蓄、殊途同归。从指标 及其他一些维度测量得出的中国和俄罗斯两国转型绩效差异也不能成为归结为 模式优劣的决定条件。激进转型并不必然是一种失败的模式。对转型成效的认 定,一是要考虑长期因素,二是要考虑全面的宪政转型。从中国转型情况看, 在发展水平特别低的转型初期中国式转型所激发的增长效果非常明显(如农村 联产承包、沿海开放等),但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式转型滞后带来的许多深层 次矛盾的出现和加剧又证明这样的转型方式并非完美无缺和万能。
  (二)不同转型模式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替采用,取长补短。渐进与激 进两者并非水火不容,非此即彼。实际上,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因面临的发展 任务差别及约束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选择。随着转型深入,转型速度、模式等 问题日益失去其转型初期的意义,构建持续转型动力机制,对推动转型经济持 续、协调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具体到未来转型推进的实施方式、政策手 段等的选择,则要视转型领域、转型时机、内外条件等情形而定,或快或慢。 另外,在漫长的转型过程中还不能一成不变,条件变了,方式、速度也得转变。
  (三)经济转型不是一成不变的。经济转型只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方法之一, 它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永续的。按照经济转型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 这一原则定义,前计划经济与世界市场经济接轨的正常经济的完全确立和完善 是经济转型过程基本成功和完成的标志。当然,即便大幅度和深刻的转型基本 结束,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制度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实际上,世界上的市场 经济国家也在不断的调整完善之中。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是各生产要素协同作 用力的结果,而这种不断变化的协同是需要与之适应的有效的体制机制的保证 的。
  
  注释:
  ①资源来源:《Россия в цифрах,2006》,Москв а,2006.стр.84,167。
  ②参见IMF数据库相关年份数据。
  ③参见《Вестник》,2005,12,14。
  ④参见吴敬琏:《中国21世纪的三大任务与三大挑战》,载“国研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1年07月13日 12:44。
  ⑤参见О.белокрылова:《Теория переход ной экономики》,Ростов-на-Дону,《Феник с》,2002,Стр.29。[责任编辑: 王 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收稿日期:2006-11-18  作者简介:马蔡琛(1971-),男,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改革和完善政府预算制度研究”(项目编号:06CJY03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经济增长的税收增长研究”(项目编号:70603020)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创业投资发展中的财政金融政
期刊
摘 要:基于2006-2016年安徽省的面板数据,构建灰色关联模型对近十年来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评价值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值近10年一直围绕在0.33上下浮动,在2011年达到最小值0.3319,2011年后产业结构优化值逐年上升,说明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安徽省產业结构调整历经工业化,正在逐渐向后工业化转型升级。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法;产业结构升级:评价  中图
期刊
收稿日期:2006-12-27  作者简介:1.刘熙瑞(1942--),男,河北任丘人,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2.李燕凌(1978--),女,重庆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摘 要:重庆市丰都县在深入分析全县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并推行了旨在推进村公共事务治理的“三会一评”制度,有效提高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村民主制度建设,实现
期刊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没有法外之地。开发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同样肩负着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光荣责任和使命。抓好了开发区生态文明建设,就抓住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当前应围绕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环保基础设施档次、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生态环保执法水平等四个再提升,来升级开发区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开发区;生态文明建设;升级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
期刊
摘 要: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校政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架起高职院校、政府和企业三方桥梁,充分培养和锻造国际商务专业在校生的职业技能,为其毕业后直接对接职场做好充分铺垫。然而现阶段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遇到了一些发展瓶颈,包括校政企合作关系中各利益方诉求的差异,地方政府尚未积极发挥其在校政企合作中的应有的重要推动作用,校企合作双方合作基础薄弱等,这需要政府在宏观层面制定政策、理清关系,构造
期刊
摘 要:习近平人才观包括樹立人才意识、建设人才队伍以及遵循人才发展规律等。在习近平人才观的指导下研究地区青年人才创业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两者的结合是由我国当前的客观现状所决定的。围绕青年创业群体,文章分析了延边青年人才在创业培训、创业融资、创业政策宣传、创业氛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习近平人才观视域下,结合当地实际分别从学习、实践、政策、观念和竞争等五个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习近
期刊
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9月3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开班式。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产生和
期刊
收稿日期:2006-12-18  作者简介:王晓雪(1981—),女,天津人,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才研究中心课题“构建中国自主创新人才队伍”的子课题“自主创新人才的财政支持”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随着我国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期,“低成本竞争”增长模式受到很大冲击,客观要求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人
期刊
(CPR/98/G32国家层面项目)湿地保护政策法规评估及建议课题组  “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专题研究  王行人:郎佩娟  主持人语: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我国湿地具有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人类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我国湿地面积减少,功能下降,湿地资源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期刊
2019年9月10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及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孙诚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新时代新要求职业教育还需要什么”的署名文章。她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始终让党中央、国务院牵挂在心。每当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党和政府总要做出战略部署,出台重大政策举措,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是中国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经验。她说,职业教育要跟上新产业的发展新步伐。进入21世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