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红旗渠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ayu0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百里太行一路向南,在晋冀豫交界处造就了一段峻奇险绝的“北雄风光”,却也因壁立如刀削而阻隔交通,被视为畏途。悠悠千百年,巍巍太行与“愚公移山”结下不解之缘,20世纪中期,又诞生了“人工天河”红旗渠。林县人民怀揣“誓把河山重安排”的雄心和“引漳入林”的梦想,在太行山上凿崖填谷,削平山头,架设渡槽,凿通隧洞,终于成渠,全长1500公里。红旗渠蜿蜒盘曲,漳河水越岭翻山,在分水岭分作三条干渠后,四散为千万条支渠、斗渠和毛渠,润泽干渴的庄稼,染绿苍黄的山林。
  我每每探访红旗渠,灵魂都受到难以言喻的震撼。当我在山下仰望,见山腰间那一段段渠身巨龙般隐伏于密林,胸中便油然升腾起敬意。当我俯下身子,双手触摸那一方方质地厚实、紧紧相依的渠石,禁不住屏住了呼吸。当我仔细辨认嵌于渠岸的石柱上模糊的“承建”字样时,顿时明白了它不朽的秘密——那一刻,青山不语,大地低伏,我却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红旗招展,听到了千万人声响彻寰宇。
  这是一条英雄筑就的渠,是勇气和智慧缔造的奇迹。
  林县有着沧桑斑驳的历史人文印迹,而有3条渠、3个人,在当地人的记忆里分外清晰。第一条叫天平渠,由元朝任知州的李汉卿牵头修筑。引天平山清流,以缓解当地干旱缺水的状况。虽只牵涉十几个村庄的人畜饮水问题,却给后人以启示。第二条叫谢公渠,由明朝万历时任知县的谢思聪组织官民修筑。引洪谷山泉出山,解决沿渠40多个村庄的人畜用水和灌溉问题。
  第三条就是红旗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林县也陆续建成了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等水利设施。1958年大旱,境内河流和新建水库干涸见底,县委书记杨贵等人在深入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引漳入林”的创造性设想,得到河南、山西省委的大力支持。经过10年苦干,红旗渠逶迤于太行,漳河水穿山而来,彻底改写了林县干旱缺水的历史。时至今日,林县人民仍然亲切地称呼杨贵为“老书记”。
  历史反复证明,谁能急老百姓之所急,干实事、谋实绩,谁就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红旗渠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有人唱起了电影《红旗渠》里的歌曲,我沉浸其中有所思。为什么这一奇迹会发生在这里?是什么让原本沉默的山民迸发出气壮山河的豪迈勇气?又是谁使了什么手段,让滔滔的漳河水乖乖听话,一个山上流淌,一个山下东去?巍巍南太行,苍茫黄土地,不知能否解答我的问题。
  林县地处南太行,北临漳河,西倚太行,南通河洛,东望平原,是黄土高原东出和北上华北平原的必经之路。山左山右、大河上下的文化交流深入,中原文化的智慧包容、三晋文化的务实求新、燕赵文化的慷慨豪气,在南太行激荡交融,孕育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愚公移山精神,也塑造了当地人倔强、隐忍、朴实的秉性气质。这些鲜明的文化基因和地方特质千百年来沉淀于当地人身上,在波澜壮阔的20世纪得以彰显。
  林县是革命老区,经抗战和解放战争洗礼,是太行山前坚强的红色堡垒。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一批优秀的林县儿女逐渐成长起来,在林县全境解放后,又积极加入南下支队解放东南、建设东南。他们中有的牺牲,有的扎根基层,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忠诚、勇敢、坚韧、奋斗、奉献的精神与红旗渠精神一脉相承。杨贵等从战争中走来的党员干部,不计个人得失,坚持实事求是,不跟风、不虚报、不唯上,为红旗渠的上马积累了宝贵家底。他们的气质、做派与谷文昌同源同根,自觉做到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革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革命也激发了当地干部群众骨子里的倔强、勇敢,点燃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豪情,最后汇聚成“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伟力。
  我仔细翻阅相关资料,对红旗渠有了更深的认识。20世纪60年代,工程技术条件落后,仅靠人力、炸药和简陋的工具,在绝壁悬崖下一锤一钎劈山修渠,施工之难、工程量之大难以想象。在红旗渠纪念馆,穿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我真切地理解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含义。红旗渠动工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上级无力支持地方建设,林县党委、政府不等不靠,迎难而上,“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如此浩大的工程,当年贫穷的林县人民是怎样“自行解决”的呢?一张张图片,一段段影像,一件件实物,一行行文字,为我们再现了当年的感人场景。全县50万人口,先后有30多万人上山参加过修渠。人们住石崖、宿山洞、吃粗粮,劈山造渠不休不止,其斗志之昂扬、决心之顽强,令人肃然起敬。渠一修就是10年,其间全县所有干部甚至每月从29斤口粮中挤出2斤支援修渠,连县委书记杨贵也曾经饿着肚子晕倒在工地。这样的自力更生,如何不让人震撼?这样的艰苦创业,谁见了不动容?


杨贵(中)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背后,闪耀着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光芒。总干渠从渠首到分水岭70多公里,落差仅有10多米,且渠线全部位于悬崖峭壁上,对测量和施工精度要求很高。吴祖太作为技术员,带着一批边学边干的“土专家”,使用仅有的一台简陋的测量仪器,居然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技术挑战,令人惊叹。为解决总干渠与浊河交叉的矛盾,别出心裁地设计、建造了一个“坝中过渠水,坝上流河水”的空心坝,让渠水不犯河水;修建桃园渡槽时发明了“简易拱架法”,设计建成了“槽下走洪水、槽中过渠水、槽上能行车”的“桃园渡桥”,构思巧妙;山上垒砌渠墙需要大量物料,仅靠人拉肩扛效率低下,于是土法上马,在空中架起“空运线”,把石灰、沙、水等从山下直送到山上工地;开渠凿洞挖出了大量渣石,于是变废为宝沿渠修建道路,既不使废渣压地,又能以渠带路、以路带林,两全其美;紧挨着工地露天明窑烧石灰,不仅满足了砌渠所需,还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节省运力。依靠勤劳智慧的双手,这些平凡人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留下的岂止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渠?
  幸福不会自天而降,它是对奋斗者最好的奖赏。林县人民勤劳勇敢,修筑了红旗渠,彻底改变了因缺水而多舛的命运。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干涸土地变成沃野良田,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还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但更值得钦佩的是,林县人民并没有满足现状而就此止步,而是有了更新、更远大的梦想,踏着改革開放的时代节拍再出发、再奋斗,为红旗渠精神注入了永远在路上、敢为天下先的活的灵魂。徜徉在红旗渠纪念馆里,我看到了一支支建筑大军走出大山,扮靓了大城市,富裕了小家庭,一座座工厂遍地开花,显示出勃勃生机;看到了红旗渠、大峡谷变成了“金山银山”,山城林县变成了现代化的新林州。奋斗是永不停歇的追求,追求是与时俱进的奋斗。从林县人民拼搏进取的轨迹里,我看到的是更多国人奋斗的光与影、心和梦。
  命运由自己掌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永远不过时,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永远不能丢。让我们以奋斗者的姿态,向红旗渠精神致敬!
其他文献
如果你傍晚乘电车,经过北角英皇道,如果电车刚好在新都城前遇到红灯停下,你朝窗下俯望时,也许目光刚好落在一个男人的背影上,他正从侧门走进新都城,他一家五口住在十三楼。那是个三房一厅的单元,他包租,两间房分租给别人,另一间做他和妻子、儿子、女儿的卧房。他母亲则凑合着睡在一个从大厅分隔出来的狭窄而阴暗的小间里,小间旁供奉着关帝爷和土地公的神龛。  他是一家小贸易公司的会计,在天后庙街上班。他妻子在筲箕湾
期刊
女孩子问妈妈什么是讨好一个新相识的男人的捷径,妈妈说:“告诉他,他其实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快乐,告诉他你觉得他很复杂,那么就算你的智商只有五十,他也会觉得你是世界上最聪明、最了解他的女人。”  女孩子再问:“妈妈,你仍在用这種技巧?”  妈妈说:“不,到了这个年纪,我珍视诚实与简单,但是你这个年纪的人却不妨运用,小伙子们都喜欢这一套。”  (月亮狗摘自《广州日报》2019年9月2日)
期刊
生活是由无穷无尽的关系组成的。  你应该从中分辨出最重要的关系和相对次要的关系,比如你和食物的关系,就比你和小学同学的关系更密切。  食物是你每天都要与其发生关联的事物,它们要进入你的身体。小学同学,除了极个别的,都已成了回忆。  六十多年前,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谁都不是一座孤岛,自成一体。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有所缺损,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所以,千万不要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喪钟为你而鸣。”  人
期刊
常聽说:“才子短命,才女薄命。”真是天妒奇才?老天让身怀一把慧剑的,总是以锋利之刃割伤自己的命运?  乍看世上的例子,你会觉得:有“慧”的人,还真是没有“福”。有“福”的人,总是那么“庸”,所以叫“庸福”。有“慧”的人,总是那么“清”,一点慧光,像灵气一般清逸,如何也不肯在“庸福”上常驻。不过细想一下,这也不是什么天命注定,实在和才人的个性有关,悲剧总是个性造成的。  才人总是过分焦躁,不能安分,
期刊
阿依谢和凯迪丽娅姐妹俩  6岁的双胞胎小姐妹阿依謝、凯迪丽娅来自新疆喀什地区,从出生那天起姐妹俩就被发现患有斜视,随着年龄的增长,斜视也越来越严重。因为视力问题,姐妹俩走路经常摔跤,妹妹凯迪丽娅想到一个“好主意”:姐姐左边眼睛是好的,自己右边眼睛是好的,只要两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一直手拉着手,姐姐在左、自己在右,就有了一双好眼睛,那就不会摔倒了。  2019年4月,“《读者》光明行动”项目医疗队来到新
期刊
《红楼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里有一段关于闲情的描写:“彼时黛玉自在床上歇午,丫鬟们皆出去自便,满屋内静悄悄的。宝玉揭起绣线软帘,进入里间。只见黛玉睡在那里,忙走上来推她道‘好妹妹,才吃了饭,又睡觉’将黛玉唤醒。”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闲聊,当事人看似无心的闲聊,读的人却心知肚明。黛玉让宝玉“且别处去闹会子再来”,宝玉推她道:“我往哪去呢,见了别人就怪腻的。”两个人像小朋友
期刊
作家张大春写《见字如来》的初衷,是突然发现“当一代人说起一代人自己熟悉的语言,上一代人的寂寥和茫昧便真个是滋味,也不是滋味了”。  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时间,还有熟悉的语言空间。  和女儿逛街,看到一款衣服,她说:“抹茶色挺好看。”我说:“那是薄荷色。”我妈说:“啥,就是军绿色嘛。”细一想,我们在对颜色的描述上,使用的都是属于自己时代的词语。它们之间素不相识,即使是指同一物,也判若水火。  张爱玲在《
期刊
为了达到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最低要求,挽救父亲的生命,10岁的路子宽从2019年3月到2019年6月,增肥30多斤。比兔子胖得快  2019年3月,路子宽和院子里养的两只小白兔的身材,都开始饱满起来。  两只兔子是路子宽请求爸爸买来的。2019年3月前后,他和爺爷去集市,看到有小贩在卖小兔子。它们全身雪白,毛茸茸的。  路子宽很想要,但是爷爷不同意。后来,路子宽央求了好久,爸爸终于答应给他买两只。路子
期刊
一只克罗诺皮奥在田野里发现了一朵孤零零的花。起初,他想把花摘下,但他意识到这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残忍。他跪在花的旁边,愉快地和它玩耍,撫摸它的花瓣,朝它吹气,让它跳舞,像蜜蜂一样嗡嗡叫,再闻一闻它的香味。最后他躺在花底下,在宁静中进入了梦乡。  花儿想:“他像是一朵花。”  (青 萍摘自南海出版公司《南方高速》一书)
期刊
电影《海鸥食堂》海报  回望拍摄《他乡的童年》第一集日本、第二集芬兰,万千思绪不知从何落笔。桌旁刚好是唐诺的《尽头》,有一页被我狠心折过,是他讲日本墓园里为何满是王维的诗。“日本的美学从根本上是王维的,比起中国人,日本人把王维推崇到极致,使用得更全面(包括他们写十七个音的俳句,微型之诗)……”文末,他引用英国人切斯特顿写给朋友的诗:“我的朋友,当你我年轻的时候,世界已经很老了。”  这句话,几乎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