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运用多模态教学理论对大学英语写作课的课堂设计进行探索,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首先就写作动机、写作习惯、情感态度、写作过程中的关注点以及对写作教学的态度和建议几个方面了解学生英语写作现状,然后将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学生写作实际相结合,试图找到更加行之有效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大学英语写作;多元读写能力
【作者简介】舒璨(1987.12-),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多模态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伦敦学派最早将多模态理论与教学相结合,提出了培养多元读写能力的概念。培养多元读写能力有四个步骤,即情景操练、明确指导、批评性框架和转换实践。
21世纪初,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多模态研究,李战子(2003)首次介绍了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特点并探讨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教学意义。在多模态与外语教学方面,朱永生介绍了多元读写研究的發端和含义,以及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张德禄探讨了多模态外语教学模态、教学设计、评价框架以及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等方面的问题。然而纵观多模态理论在外语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可发现,细致到听说读写四大类课程的具体研究却并不多,目前此类研究大多针对ppt在英语课堂的应用以及阅读类课程的多模态教学,针对写作类课程的研究并不多见。
本文关注于多模态理论运用于写作教学的可行性以及可选择的教学模式。以期探讨更加行之有效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
在进行写作教学模式探讨之初,笔者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旨在分析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现状,请85名学生当堂填写并提交。该调查问卷就写作动机、写作习惯、情感态度、写作过程中的关注点以及对写作教学的态度和建议几个方面设计了38道单选题,1道多选题和1道主观题。单选题中除了4道题,其余均为五级量表形式,选项设“完全符合”“基本符合”“有时符合”“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五个选项。问卷对象均为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且属于分级教学A班,回收有效卷85份。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写作动机和主动性学习方面,大多数学生仍然重视词汇语法学习,并能主动将新学词汇运用于写作,期望通过记忆范文和模板提高写作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不愿自主阅读太多课外的文章,而希望通过课堂学习获得速成;在写作课堂教学中,他们不习惯讨论交流。
写作习惯方面,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在下笔之前充分思考,但部分学生审题能力有待提高;构思作文时大部分人在字词层面不过分依赖母语,但仍习惯中文思考。学生在作文练习中最关注的是字词层面是否存在语法错误,而比较忽略整体结构。
对写作课堂教学的态度和关注的主要方面上,大多数学生对写作课堂教学的必要性给予了肯定,但部分学生对课堂效果信心不足。在课上,学生希望通过当堂写作练习有效提高写作水平。在写作目的性方面,更多学生希望提高自身英语综合能力,说明我们的应试型教学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
张德禄(2012)提到过多模态教学的四个环节并无先后关系或固定次序,应该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实际教学情况相互融合的四个不同方面。根据大学英语写作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下就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方式和课堂设计进行探讨。
在实景实践方面,通过课堂活动创设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与传统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同,在多模态写作课堂上,教师更多的应该侧重在提供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环节中,而非只是形式上观看一下视频、短片。
课堂讲授方面包括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之前的指导,以及开展实景实践之后的点评和总结。这部分不必占用太多课堂时间,重点在于活动开展前细致的指导,并结合学生课堂活动中出现的优点和不足给予总结,进而讲解写作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大多数学生英语写作惯常出现语法、句型上的错误,可辅助字词句类语法练习。
批评框定旨在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个环节既可在学生写作之前,也可放到写作训练完成之后,可以提供与主题相关的其他文章让学生拓展阅读,然后展开讨论,提出批判性意见;也可通过交换学生自己的习作,通过相互评阅、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反思。
转换实践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后一步,与前三个方面不同,这个环节是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最后的再反思以及对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实践。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转换实践可以设计成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或者对已经完成的作文进行修改。
通过对学生写作现状的调查,本文以多模态教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学生写作学习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基于实景实践、课堂讲授、批评框定和转换实践四个方面的英语写作课堂模式探讨,以期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仅提出了课堂模式的探讨,还需要在大量课堂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和修正。
[1]管乐.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和实验研究[J].教育导刊, 2016(3):65-69.
[2]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3]张德禄.多模态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研究,2012(2):9-14.
[4]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10-14.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大学英语写作;多元读写能力
【作者简介】舒璨(1987.12-),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一、多模态与外语教学
多模态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伦敦学派最早将多模态理论与教学相结合,提出了培养多元读写能力的概念。培养多元读写能力有四个步骤,即情景操练、明确指导、批评性框架和转换实践。
21世纪初,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多模态研究,李战子(2003)首次介绍了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特点并探讨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教学意义。在多模态与外语教学方面,朱永生介绍了多元读写研究的發端和含义,以及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张德禄探讨了多模态外语教学模态、教学设计、评价框架以及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等方面的问题。然而纵观多模态理论在外语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可发现,细致到听说读写四大类课程的具体研究却并不多,目前此类研究大多针对ppt在英语课堂的应用以及阅读类课程的多模态教学,针对写作类课程的研究并不多见。
本文关注于多模态理论运用于写作教学的可行性以及可选择的教学模式。以期探讨更加行之有效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
二、学生英语写作现状总结
在进行写作教学模式探讨之初,笔者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旨在分析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现状,请85名学生当堂填写并提交。该调查问卷就写作动机、写作习惯、情感态度、写作过程中的关注点以及对写作教学的态度和建议几个方面设计了38道单选题,1道多选题和1道主观题。单选题中除了4道题,其余均为五级量表形式,选项设“完全符合”“基本符合”“有时符合”“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五个选项。问卷对象均为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且属于分级教学A班,回收有效卷85份。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写作动机和主动性学习方面,大多数学生仍然重视词汇语法学习,并能主动将新学词汇运用于写作,期望通过记忆范文和模板提高写作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不愿自主阅读太多课外的文章,而希望通过课堂学习获得速成;在写作课堂教学中,他们不习惯讨论交流。
写作习惯方面,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在下笔之前充分思考,但部分学生审题能力有待提高;构思作文时大部分人在字词层面不过分依赖母语,但仍习惯中文思考。学生在作文练习中最关注的是字词层面是否存在语法错误,而比较忽略整体结构。
对写作课堂教学的态度和关注的主要方面上,大多数学生对写作课堂教学的必要性给予了肯定,但部分学生对课堂效果信心不足。在课上,学生希望通过当堂写作练习有效提高写作水平。在写作目的性方面,更多学生希望提高自身英语综合能力,说明我们的应试型教学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
三、多模态写作教学模式的探讨
张德禄(2012)提到过多模态教学的四个环节并无先后关系或固定次序,应该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实际教学情况相互融合的四个不同方面。根据大学英语写作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下就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方式和课堂设计进行探讨。
在实景实践方面,通过课堂活动创设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与传统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同,在多模态写作课堂上,教师更多的应该侧重在提供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环节中,而非只是形式上观看一下视频、短片。
课堂讲授方面包括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之前的指导,以及开展实景实践之后的点评和总结。这部分不必占用太多课堂时间,重点在于活动开展前细致的指导,并结合学生课堂活动中出现的优点和不足给予总结,进而讲解写作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大多数学生英语写作惯常出现语法、句型上的错误,可辅助字词句类语法练习。
批评框定旨在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个环节既可在学生写作之前,也可放到写作训练完成之后,可以提供与主题相关的其他文章让学生拓展阅读,然后展开讨论,提出批判性意见;也可通过交换学生自己的习作,通过相互评阅、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反思。
转换实践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后一步,与前三个方面不同,这个环节是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最后的再反思以及对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实践。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转换实践可以设计成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或者对已经完成的作文进行修改。
四、结语
通过对学生写作现状的调查,本文以多模态教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学生写作学习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基于实景实践、课堂讲授、批评框定和转换实践四个方面的英语写作课堂模式探讨,以期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仅提出了课堂模式的探讨,还需要在大量课堂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和修正。
参考文献:
[1]管乐.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和实验研究[J].教育导刊, 2016(3):65-69.
[2]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3]张德禄.多模态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研究,2012(2):9-14.
[4]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