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住形态类型的社区生活圈空间组织模式研究——以广州为例

来源 :城市规划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40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居住形态类型影响了居民日常活动特征,从而形成了差异化的社区生活圈空间组织模式。广州在社区生活圈规划工作中,以居住形态类型为切入点,运用高精度的手机信令数据对居民活动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社区生活圈空间范围存在不同大小等级;圈内居民活动强度存在低频区、高频区以及衰减区的圈层特征;居民活动分布存在三种集聚偏好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形成锚点依托式、社区邻里中心集聚式、街区式和边界围合式四种类型的社区生活圈组织与规划模式,特别提出不同组织模式下的公共服务规划配置方式,以期为社区生活圈研究贡献新的
其他文献
段 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rn协同与自律:关于战略引领与刚性管控关系的思考rn作为规划学科的国家顶级期刊之一,提出这个议题,邀请大家来进行讨论,这说明了
期刊
《城市规划学刊》由《城市规划汇刊》 2004年更名而来,原是创刊于1957年的《城市建设资料汇编》。现已成为多种核心期刊并被各期刊数据库列为全文收录和统计源期刊(1)。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在所在学科领域保持前列(2)。更以学术性、前瞻性,坚持学术自由、学术公益而受到广泛赞誉。这本刊物从无到有,从一本不定期内部油印本到现在发行量近万份,在城乡规划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刊物,离不开期刊创办者,且长期亲任主编的
期刊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需要对空间价值形成科学认知,并通过空间策略实现其保值增值。在梳理规划价值逻辑和空间实现手段演变的基础上,构建生态文明背景下全要素国土空间多元价值体系及相应的规划逻辑框架,重点提出空间格局的优化是各类空间综合价值协调发挥的过程,各类空间均具有保护和发展的意义。因此国土空间规划需要以科学判断为前提识别和权衡处理多宜性空间的冲突矛盾,以用途管制和利用方式引导相结合发挥空间的复合性功能,加
汉堡和上海均是全球重要的港口城市,以这两座港口城市的建设历史为研究对象,从产业转型和空间治理出发,通过解析城市发展问题和应对策略,总结城市发展经验。在产业转型方面,以港城关系为切入点,汉堡和上海的城市建设可划分为城市建设初期、工业化时期、转型调整时期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4个阶段;在空间上,汉堡和上海均历经功能混合、港城分离再到探索修复港口和城市关系,推进港城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在产业演进上,历经干散
立足自然资源产权改革与国土空间治理能力提升背景,针对传统国土空间开发中因产权制度残缺导致的发展权、耕作权、开发权错配及人地失调问题,从空间公平、空间优势、空间正义三个维度,揭示自然资源要素发展权、财产权与管制权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以及监督管理过程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通过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及治理创新来推进国土空间治理和人地协调发展。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了财产权、私人产
城镇开发边界是国土空间规划重要的政策工具,城镇开发边界不仅用来限制约束城市的扩张,而且在塑造美丽国土、土地发展权的许可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上下级传导的重要工具。小城镇由于其规模较小、城镇化水平不高,城区的识别标准并不完全适用,同时大量乡村建设已经具备了城镇建设的特征,现有城镇开发边界政策与技术标准在镇级层面面临失效。关注城、镇开发边界的差异化,明确镇开发边界的相关技术规定将是县、镇级国土空
从老城厢的城市发展脉络入手,通过对于土地、道路街巷、建筑空间等方面的空间演变的研究,判断其遗产价值特征及现状作为城市遗产的空间组成,为保护及更新管控策略提供支撑。以演变研究为基础,重点结合新中国成立后老城厢空间形态的变化,从现状上海在保护和更新方面相关政策分析角度,剖析老城厢作为城市遗产的三个更新核心问题;众多的历史留存由于物质退化已经被列入旧区改造范围;经济效益的重视推动更新活动仍以旧区改造为主
公共交通是一种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公交出行步行高选择度站点、街段及相关空间对公交出行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目前社区尺度下对公交出行步行路径选择与街道空间关系量化研究缺乏。通过ArcGIS平台的最近设施点分析与加权泰森多边形模型相组合,建构公交出行步行路径选择模型,对人们以公交站点为目的地的日常步行活动进行模拟,评价公交站点与街道网络的选择强度,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回应公交出行需求的站点候车空间调整,以及
田园城市思想的提出、田园城市运动的开展以及对这一全球性规划运动的反思与实践,几乎构成了早期西方城市规划史发展的全景。讨论质疑和批判田园城市思想的4派群体及其相应的实践:重视城市设计和城市空间品质的利物浦学派、立足城市并提倡高密度发展的城市改良主义者、现代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梳理这些跨越半个多世纪、前后相继的批判性理论的思想根源及其相互关系。
疏于照料的建成环境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通常面临着被拆迁的挑战,为分析如何通过城市更新激发历史建成环境的潜在活力价值,对活力与历史建成环境的关系、城市空间活力的相关理论内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构活力评价模型,选取上海田子坊、新天地和豫园旅游商城作为实证案例,采用多源数据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从社会、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对历史地区再生后的活力进行评价,数据结果表明田子坊的总体活力和文化活力的优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