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有菊悬崖开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w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年的晚秋时节,我们一群文人墨客,相约太行。北国的秋天,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凌寒而生的花草,日渐稀疏起来。而令我们惊叹不已的是,在太行绝壁处,焕然盛开的小小山花。绝壁之上,除了五角红枫、黄栌之外,只有它们,稀稀疏疏地在盛开着。曰:太行菊。太行山,与秦岭一样,横亘在晋冀豫边界。一读太行两个字,便使人感到它的巍峨与苍茫。而小小山菊的名字,与它连接起来,便神秘起来。资料称:太行菊,乃中国特有品种,为中国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生长于海拔500米以上的峭壁或裸露的石灰岩上。因其独特的生存环境而成为自然界的一大景观,有诗云:“一夕秋风天下凉,露重霜寒菊花香。”这恐怕是太行人多年观察到的神似描摹吧?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想起唐代元稹的《菊花》诗。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菊花凌风霜而怒放。
  这一句“此花开尽更无花”,让人们记住,并发出惋秋之叹。诗句的妙处就在这里,一上眼,便让人心生感动。东晋人陶渊明亦留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仅用悠然二字,便写尽了当时的愉悦心情和幽然环境。在历代文人墨客中,爱菊之人无数,所留佳作也数不胜数。元稹的这首《菊花》,是较为生活化的一首。晚来悠然闲步,有菊陪伴,何等惬意。他虽然说,不是偏爱菊花,只是惋叹此花开尽更无花。其实他是婉转地表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我疑心,他那样说,是怕伤着了众花的缘故。还有唐人黄巢,科举落第之后所吟一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里不仅有景致,更有志趣和傲骨在。这里的菊花,成了斗士的化身,冷冽而临风,视之有物,呼之欲出。因他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
  菊之可贵之处在于,众花委顿之际,它却凌寒而生,不但花蕾饱满,色泽亦鲜艳生动。菊,种类很多。新的品种又五花八门地陆续出现。所起芳名,有的极具诗意,属于阳春白雪一类;有的则极为生活化,属于下里巴人一类。农艺师,就是弄花的魔术师,是菊的再造者,也是知音。人们偏爱梅与菊,大概与它们的凌寒品质有关。菊,本身就是一种药用植物。菊能清热明目,人们喜饮菊花茶的原因就在于此。当然,还有它诱人的芳香和色泽。每天上午的菊饮,是我多年的习惯。大朵干菊,一般只放一朵就可以,用开水一冲,一股花香扑鼻而来,而后花瓣迅疾舒展开来,展示它最初的美丽容颜。再搁方糖两块于杯内,品饮起来,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头,这便是余爱菊之缘故。
  太行菊,或许是它悬崖绝壁处的特殊气质,苍天赋予它独特的内韵。细赏,它的花瓣有些特别,与它的生存环境是天然组合的一幅画面。
  菊生悬崖绝壁处,无疑是大自然神奇的一笔。它弱小,却具大丈夫气概,让人仰视,让人慨叹。仰望之际,我猛然觉得,它在微微地蠕动,似有翅在展开,却欲飞不飞。是山蝶吗?飞至高处,它难道是在试探,秋风的力度和耐力?记得童年时顽皮又好动,追逐蝴蝶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游戏。然而,追而不去捉它,有一种慈悲情怀在心中,这与母亲的教导有关:“一切生灵,皆朋友。”经验证明,手一旦触到它翅翼上的彩色粉状物,它便就掉落。翅翼便变薄,扇不起风来。无论它们在飞动状态中,抑或一动不动地叮在花蕊之上的那股痴情劲儿,一睹,就让人心生怜悯。它们的确单薄、轻微,一股小风就可以把它们吹上天。不知为什么,此时此刻,我则心生幻觉。觉得,这些悬崖菊,就是由我家乡的那些蝶幻化而来的。它们变为花,装点着云水太行寂寞处。只是,此刻的它们,一改往日的懦弱与轻盈,竟可飞至千丈绝壁处,情愿去经受高寒的凌厉。如斯,有一种无名的冲动,使余老迈的血脉喷张起来。假若它们此刻飞将起来,我可以抬起老腿,去追逐它们,并呼唤它们往日的小名,在高耸清冷的太行山野,做一次童年的游戏。这种欲念有些可笑,亦梦幻,然而美好。像是一段童话里的情节。这样的时候,只有仰视,才是一切。因为,视野里出现的,是梦境与已逝岁月的朦胧幻影。
  山菊盛开处,除了岩壁之外,再不见它物。连一株小小草都没有。孤独如斯,不能不令人慨叹。于是,心中有了埋怨,对这萧索的秋天和它有些凛冽的山风。
  是啊,哪怕留给它一株矮小的山草也好啊,免得它满目空空,寂然独处。假如可以飞檐走壁,找一处可以落定的岩壁,与它近距离站立,默默对视。这样的时候,对话是多余的,但对酌是必须的。将对酌,当作对它的奖掖与勉力,继而将身边的秋风,灌进羊皮酒壶里,一飲而尽。而后起身,挥手,作别。万物,皆有心灵感应,我这样想的时候,山菊便微微地晃动起来,并递来一种带有汾酒香味的花香给我。这非杜撰,也非不落地的虚词,是真真切切的内心体验。因为这世界上,还有万物融通与和谐的一面,而非只有霸凌与隔膜。为了保护它,当地明文规定,禁止采摘。是啦,它属于弱小生灵,却富有善的品格和利他精神。保护它是明智的,说明良知的力量。
  太行菊的花朵,初为淡紫色,远瞩,似一片紫云。使人想起紫气东来这句带有禅味的话。完全绽放之后变为白色,且有淡黄色的花蕊在中心。不仅优雅大气,亦显得坚毅。无疑,这是巍然太行赋予它的生命内涵与品格。
  太行有菊悬崖开,独饮天露观世态。居高而不畏寒,吞饮着寂寞与贫瘠,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究竟为我们展示着什么?诉说着什么?心生感应,必有答案。
  选自《解放日报》
其他文献
朋友参加某资格证考试,已经连续三次,虽然每次都全力以赴,但三战三败,次次都是失败而归,想想都觉得悲壮。这次失败,我以为她一定会垂头丧气。没想到她却笑着对我说:“我就像个不倒翁一样,倒下去了,又乐呵呵地自己站起来。”我被朋友逗笑了,把自己比成不倒翁,多么生动精彩的比喻,她这样一说,立即有种“化悲壮为轻松”的效果。我很欣赏善于为生活打比喻的人,他们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他们是豁达和睿智的,懂得如何妥善积极
生活中,有時离我们追求的目标很遥远。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不能急功近利,操之过急会弄巧成拙。得注意力度,分清缓急,否则,便欲速而不达了。这时就需要我们保持耐性去等待。等待源头,等待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等待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等待才有指望、才有方向,有等待,才有未来。当然,我们所说的等待,并非消极的死等,而是要截流生活中积极的成分,做一些必要的功课。要知道,等待也是要有准备的。如果心底空空,手上空
幸福是什么?幸福不是你得到了多少,而是你得到的东西和你所期待的东西之间的差距。其实,幸福是一种感受,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获得感”。它跟你获得多少东西(钱财、地位、荣誉、情感)没有直接关系,跟你获得这些东西时的满足程度有关。如果你的期望值很低,实际得到的东西超过期望,幸福感就会从心里悠然而起。怎样才能得到幸福?最简单方式就是降低期望值,俗话叫知足。贪婪的人,不知足的人,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一个目标实现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古文,说的是齐威王继位后不治朝事,委政卿大夫,致诸侯并伐,齐相邹忌劝谏威王,遂使威王振奋、齐国渐强的故事。   过去读之,感叹的是重臣善于劝谏、威王善于纳谏;最近再读,仔细品鉴邹忌谏威王的经过,感到邹忌“窥镜”,还可以给人更多启发。   照镜子是平日里再随常不过的动作,但邹忌照镜子,照出了生活中存在的大问题。邹忌本身是美男子,又是地位和名望很高的重臣,妻
宋天圣三年,37岁的范仲淹在兴化担任县令,他不仅修筑海堤,阻止了海水淹没田地,还兴建学馆,倡导园林建筑美化城市,对于当地经济及文学都有着突出的贡献,深受百姓的爱戴。有一次,当他外出上街的时候,看见老李裁缝店门前围了很多人,远远地看见李老板正站在台阶上,指指点点说着什么。范仲淹赶紧走了过去,一问周围的人才知道。原来范仲淹出台规定,酒楼泔水不能随意倒在街上,因此,很多酒楼都让附近老农来免费挑泔水,回去
一   古时候读书的成本很高。西汉那会儿,人们用的还是竹简,一卷上就没几个字,所谓的“学富五车”可能也只是读过几万字,但普通人家显然连这五车书也读不起。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主人公匡衡就去地主家帮人做工,不收佣金,只求能免费借书看。然而问题来了,他白天要干活,只有晚上能看书,可灯油实在太贵,他同样点不起。   古人照明用的灯油,一般是动物油,叫“脂”或“膏”,最高级的就是秦始皇墓里的“以人鱼膏
仿佛早就约定好了似的,二月一来,布谷鸟便忙不迭地,到处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消息。那些小草儿,铆足了劲,探出头,恨不得,一下子就将这好久沒有谋面的世界,看个够。   河水,也不安分了起来,冲破一冬天沉寂的气氛,开始随着喷薄而出的生机,流动着潺潺的柔情。大地的面容,顷刻间,滋润了起来。她,披着金色的宽大外衣,惬意地行走在时光的大道之上。   春天,就是这么任性。她,仿佛一位高明的魔术师,把大地变了个大样
曾听人说:“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以前,在读过的史书中总能见到关于雁门关的描述,但无论怎样的文字记载,都会有一种距离感,总不如走近它,倾听它的诉说,抚摸那历经沧桑的“肌肤”,让人感到更为亲切。  初冬的一天,我和朋友驱车来到隐匿于崇山峻岭中的雁门关。走下车时,灰蒙蒙的天空竟下起了小雨,我急忙拿出雨具。望着从天而降的雨,我想:千百年来,这地处戈壁与平原要冲的雁门关,经历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容颜
最近有一部剧很火,是张嘉益、闫妮等主演的《装台》。我追着看了一阵,觉得蛮有意思,除了剧情讲述的西安市井生活吸引人外,最有魅力的一点还在于,它对西安性格进行了一番刻画与表达。  张嘉益饰演的刁大顺,是个典型的西安男人,拿得起,放得下,侵略性强,也懂服软,知道如何拿捏手下的兄弟,也知道怎么“拾掇”屋里的婆姨,是值得信任的朋友,但真闹翻脸时,也要小心他不给你留情面。闫妮演的蔡素芬,是个小媳妇模样儿,会做
我不是个讲究的人,但我在措辞这篇短文时,在题目上竟一时糊涂得不知如何是好,究竟是用一个“到”字呢?还是来用一个“走”字,或是一个“过”字?涌入我思维里的这几个字,使我琢磨再三,最终选择了一个“过”字。因为我要说的这位母亲,不是别人,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黄河啊!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她在来到宁夏的时候,已经走过青海、甘肃、四川三省的广袤地带,这才径流宁夏,一路汤汤荡荡、浩浩渺渺地走着,还要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