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吃”论元结构的非常规性研究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343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着重从句法学中论元结构的角度对动词“吃”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其后置名词结构的非常规性做出新的解释。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提出假设,认为类似“吃+NP”结构是轻动词移位、合并和词汇合并两者并存的,并与此同时提出“轻名词”假说,对宾语非常规性进行图式证明,用以给出简明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吃  论元结构  轻名词  非常规性
  一、引言
  论元结构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当前对动词论元结构的研究主要是结合动词的语义特征来判断它的论元结构的主要方面(论元数目与论元的语义类型)(沈阳、郑定欧,1995)。本文以动词“吃”为例,详细说明其论元结构的非常规性。
  对于“吃食堂”“吃筷子”这类动宾结构的生成和理解,目前还存在争议。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对此用法做出了相对合理的解释。目前,学界对这类动宾结构的分析和解释主要着眼于“句法、语义、认知”三方面,本文重点介绍句法分析的研究成果。从句法角度进行分析的主要有褚泽祥、吴锡根和冯胜利。褚泽祥(1996)从句法学角度指出动宾结构中存在快变量和慢变量,要保持动宾结构的稳定性就应该“快变量服从慢变量”。吴锡根(1996)认为动宾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动词:“动词对宾语既有句法平面的选择,又有语用平面上的选择。”作者认为,句法选择是静止的、强制的选择;语用选择是动态的、灵活的选择;语用选择是对句法选择有条件的、有目的的、积极的背离,但句法选择是更基本的,是语用选择的前提和基础。冯胜利(2000)则从韵律句法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按句法生成理论,将这类结构解释为“核心词移位”,即动词并入。作者认为:“句子的普通重音都落在最后一个动词短语的成分中。”高云莉、方琰(2001)对这种看法提出了批评,认为“句子的普通重音在句末”与语言实事不符,而且也不一定必须通过移位才能得到重音,如可通过重读来实现。句法分析侧重从动宾结构的内部进行分析,但是这种分析只能对已产生的语言现象做出有限的说明,不能解释其出现的原因。
  除此之外,语用学也对此结构进行过分析,主要有邢福义、高云莉和方琰。其中邢福义(1991)提出了“及物动词+非常规受事宾语”结构形成的四个条件:1.有三角关系(即代体宾语所代表的事物一方面跟常规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有联系,另一方面又跟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有联系;2.该结构提供新信息;3.该结构所提供的新信息不存在歧义;4.有言语背景。高云莉和方琰(2001)主要认为“经济性”是一个更明显和直接的原因。贺文丽(2003)采用综观说和顺应论进行解释,即认为这一结构受到语境因素、语言因素和“社会心理”机制的共同制约。
  另外,王占华、王纯清和任鹰从认知的角度对这一预言现象进行了分析。王占华(2000)和任鹰(2000)运用“隐喻”和“转喻”对此作出了说明,王纯清(2000)则在“配位选择”的认知模式下进行了解释。
  本文只从生成句法学的角度对这类非常规宾语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轻名词”假说,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吃”在“吃+NP”结构中的扩展及其句法特征
  通过对比汉语“吃”与英语“eat”,发现汉语“吃”更能显示出其表达的丰富性。我们查阅第七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2009)发现,“eat”的用法比较灵活,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基本义,“to put food in your mouth,chew it and swallow it”,吃。
  2.(informal)“used to ask what sb is annoyed or worried about”,苦恼、担忧。e.g. What’s eating you?你为何苦恼(或担忧)?
  3.“to reduce or destroy sth”,侵蚀、腐蚀。
  4.“to use sth in large quantities”,大量消耗,损耗。
  5.“to defeat sb completely”,完全、彻底击败某人。
  由此可见,无论“eat”的词义如何扩展,作为动词,其后置论元结构没有无序变化,始终遵守格理论原则授予其宾语(sb or sth)。而汉语动词“吃”不如英语“eat”规范,从句法特征来说就会让人感到费解。以下列举部分所收集到的用法,用以说明这一问题。
  A.核心用法:“吃饭”。
  B.延伸用法:“吃食堂”“吃筷子”等。
  对A类“吃+NP”结构不存在疑问,“吃”授予“饭”宾格,充当受事角色,吃→→饭。B类结构也存在“NP”即“食堂”,吃→→食堂,显然存在疑问,用“eat+restaurant”或者“eat+chopsticks”题元理论很难将其解释清楚。其实这里的“食堂”并非是“吃”所授予的真正宾语,而存在两种理解,分别为“吃食堂的饭”或者“在食堂吃饭”。这两种结构分别为“吃+处所”或“吃+工具”。
  鉴于这种结构的频繁使用,许多学者从句法语义层面上展开分析,认为是由于“吃”的不同意义使得其后的“NP”具有不同的论元。徐文红(2001)、章婷(2006)从论元结构角度分析并认为“吃+NP”的非典型用法涉及句义结构中的非强制性语义角色。陶红印(2000)主要从“吃”来看动词论元结构的动态特征,认为动词论元结构具有开放性和动态变化的特征。通过以上英汉关于动词“吃/eat”的对比发现,英语的语型性较高,对“eat+NP”单宾结构的探索相对简单,仅仅表现为“eat”的多义解释。那么在汉语应用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非常规的动宾结构呢?
  三、轻动词理论
  生成语法学家近年来提出的“轻动词理论”(light verb theory)是一种极富创造力的理论,揭示了语言内部所隐藏的结构。根据黄正德(2008)介绍,轻动词的语义可以归纳为“CAUSE、DO、BECOME”三类。语义上像是一种“虚词”(functional category),与一般以“VP”为补语的助词类似。轻动词就是用来解决生成语法理论框架下动词后面跟两个补语的句子的。一般轻动词都可以与重动词合并为一个动词(例如,GIVE=give+to)。本文在解释“吃+NP”结构时就运用了这一方法。   轻动词具有“强特征”(strong features),所以它总要吸收一个成分和它合成为一体。轻动词的依附性强,它需要找到一个核心动词帮它实现语音形式。移位在非常规宾语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吃食堂”“吃刀叉”“吃老本”等等,这些词都是经过移位之后得来的最简结构。理所当然,我们都会认为“吃”后面应该接“可食用”的内论元,并起到论旨所扮的功能,而这里却直接在“吃”后面加表示“处所”的论元。对于这类语言现象,Lin(2001)、冯胜利(2000、2005)和蔡维天(2007)等都用轻动词理论加以解释,认为这些非常规宾语并不是由动词选择的,而是由轻动词选择的,核心动词上移与轻动词合并,最终形成非常规宾语的表层结构。冯胜利(2005)用轻动词理论作出了解释,说明“切丝儿”和“切这把刀”都是合理的结构。
  图1:
  (1)a.他在食堂吃饭。
  b.他吃食堂的饭。
  c.他吃食堂。
  显然,在这三句话中“吃”是同一个动词,而“饭”作为内论元,在例(1)a和例(1)b中是相同的,相比之下例(1)c的结构明显存在差别,“食堂”作了内论元,这与论旨角色胜任的能力相违背。下面运用生成句法学中的轻动词移位来进行解释。
  图2:
  如图2所示,轻动词“在”吸引核心下位动词“吃”进行移位,并且与轻动词“在”一起合并为“吃”,移位后生成的表层结构是“他吃食堂饭”。虽然通过移位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即“饭”该如何处理的问题。
  四、“轻名词”假说
  之前的所有研究中都没有提出过“轻名词”这一说法,对类似于“饭”这一问题的解决使用的是菲尔默的“透视域(perspective)”,菲尔默(1997)用“格语法”理论分析过英语里的一些动词和宾语之间的选择关系。他指出要成为句子的核心成分必须具备足够的“显要性”,然后进入到“透视域”的范围。所以有时像“处所”“工具”等论旨角色,之所以会成为句子的核心(直接做谓语的宾语),是因为被描写的整个行为获得了某种“显要性”。所谓的“透视域”,可以说是一个“过滤器”,将说话者所强调的、主要要传递的信息进行筛选。非常规宾语结构中的宾语在整个过程中被赋予了特殊价值,变成了凸显对象。
  在此,本文提出“轻名词”假说,从生成句法学的角度解决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轻名词”假说如同上节讲到的“轻动词”一样,它们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轻名词”同样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句中出现时有选择性地托付于“重名词”身上,旨在最后凸显句子的深层内涵,从而形成我们所看到的这样一些非常规宾语的表层结构。
  在一般的句子中,处所、工具等修饰语常常作为可有可无的成分出现在句末;但在非常规宾语句中,信息的焦点反倒成了这些非常规的宾语,常规宾语也只能成为理解非常规宾语的背景。在将核心动词移位之后,格位指派的“邻接条件”的限制,使得受格成分和派格成分必须相互邻接,即不存在“食堂饭”这种说法。由此,本文提出了“轻名词”这一新的说法,以此解释“食堂”和“饭”无法同时出现的原因。
  图3:
  如图3所示,按照上文所提到的“轻名词”假说,这里的名词“饭”上移与“食堂”合并形成为“食堂”这样的表层宾语,最终表现为句子“他吃食堂”。
  五、结语
  一种语言现象的生成和理解是复杂的,本文只是对前人的研究作了简要的概括和整理,以便读者对“吃+非常规NP”结构有大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有利于找出对已有研究的不认可之处,从而提出新观点。对于非常规宾语的解释说明,本文在借鉴轻动词移位合并理论的基础上,还提出了“轻名词”假说,并指出轻名词也是通过移位合并,最后得到了像“吃食堂”“吃刀叉”这样的非常规宾语的表层结构。本文试图运用新的假说对这类预言现象进一步探索,至于“轻名词”假说的明确定义和使用是否可以与“轻动词”一样来对待,还需要作更详细、更全面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褚泽祥.动宾短语和“服从原则”[J].世界汉语教学,1996,(3).
  [2]冯胜利.“写毛笔”与韵律促法的动词并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1).
  [3]高云莉,方琰.浅谈汉语宾语的语义类别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6).
  [4]贺文丽.从顺应论看“吃食堂”动宾结构的成因[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6).
  [5]黄正德.从“他的老师当得好”谈起[J].语言科学,2005,(1).
  [6]任鹰.“吃食堂”与语法转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3,(3).
  [7]陶红印.从“吃”看动词论元结构的动态特征[J].语言研究,2000,(3):21~38.
  [8]王纯清.汉语动宾结构的理解因素[J].世界汉语教学,2000,(3).
  [9]王占华.“吃食堂”的认知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2).
  [10]温宾利.当代句法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1]吴锡根.动词对宾语的句法选择和语用选择[J].杭州师范学报,1996,(4).
  [12]邢福义.汉语里宾语带入现象之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1991,(2).
  [13]熊学亮.论“吃”在“吃+NP”结构中的功能承载量和分辨度[J].外语研究,2009,(5).
  [14]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15]徐文红.“吃”+N的特征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1,(3):117~120.
  [16]杨成凯.Fillmore的格语法理论(上)[J].国外语言学,1986,(1).
  [17]杨成凯.Fillmore的格语法理论(中)[J].国外语言学,1986,(2).
  [18]杨成凯.Fillmore的格语法理论(下)[J].国外语言学,1986,(3).
  [19]姚红.“吃食堂”类动宾结构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05,(21):180~182.
  [20]章婷.句义结构中的非强制性语义角色[J].语文学刊,2006,(11):120~123.
  (张嘉玲 余玲丽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 315211)
其他文献
摘 要: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清末民初是东西方交流碰撞的时代,也是汉语外来词大量涌现的重要历史时期,对现代汉语词汇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就《教育杂志》标题中外来词的性质而言,双音节词占优势;既有音译而成的单纯词,也有词根加类词缀而成的派生词;词性以名词、动词、形容词为主,名词占多数。就其语义类别而言,这些外来词在近现代教育管理体系的框架之下,内容涵盖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反映了《教育杂志》及时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产生了一大批新兴的网络词语,这些词语有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有的词性发生了转移。“点赞”中的“赞”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借由“点赞”一词的出现,对“赞”的意义和词性进行梳理分析,得出“点赞”的“赞”的词性变化趋势。  关键词:点赞 词义 词性 赞美 赞颂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年的新年贺词中说:“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羊年春晚,“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出现在火红
期刊
摘 要:《孟子》语言犀利、雄辩、缜密而又生动形象,这与大量修辞手段的运用是分不开的。如准确生动的用词、鲜明突出的对比、气势恢宏的排比、排列整齐的对偶、形象生动的比喻、蝉联而下的顶真、丰富灵活的问句、层层深入的递进等,都极大地增强了孟子语言的准确性、辩论性、缜密性和生动性。  关键词:孟子 语言 修辞 刍议  孟子是儒家思想史上第二大宗师,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尊之为“亚圣”。孟子在哲学上提出“性善
期刊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大学生的广告语修辞格识别能力。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广告语所用修辞格的识别能力大体上呈正态分布,低级水平的学生占26%,中级水平的占54%,高级水平的占20%。文科生识别能力总体上高于理科生。问卷中最常见的问题是辞格混淆现象,主要表现为“借喻和借代、对偶和排比、反复和排比、引用和用典、引用和仿拟、顶真和回环、婉曲和双关”这几组辞格的混淆。  关键词:广告语 修辞格 识别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声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通过收集巩义方言的相关声学资料,分析并确定了巩义方言单字的五度值,即阴平24、阳平41、上声44、去声51。通过与汉语普通话进行对比,找到了巩义方言单字调在时长上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巩义方言 单字调 时长 音高 五度值  一、引言  巩义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位于中原官话中的洛嵩片区。它的声、韵母系统和普通话很接近。巩义方言中也有四个调类,即阴平、阳平、上
期刊
摘 要:以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中描写唐诗女性愁苦、离别和爱情三类意象的译文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部分-整体图式、中心-边缘图式、起点-路径-目标图式”三个方面,对唐诗女性意象英译过程的意象图式进行探究。研究发现:1.五官意象传递女性的喜怒哀乐,在英译唐诗女性愁苦类意象时,构建“部分-整体”图式有助于传达其愁苦的心境;2.身形意象反衬女性的心情变化与内心情感波动,构建“中心-边缘”图式可还原离别场
期刊
摘 要:离合词是汉语语言学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学界对它的研究经历了从纯现代汉语领域的探索到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以及语法规范的研究这一过程,今后也必将继续作为一个重要议题而存在。本文将对这一研究过程进行初步综述。  关键词:离合词 对外汉语教学 中文信息处理  “离合词”也称作“离子化、短语词、词组词、最小述宾结构、粘连词组/短语、可分词”等,是指“汉语里有一种AB组合,中间可插进别的成分
期刊
摘 要:本文在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以宁波中小型家电企业网站的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词汇、句法和语篇方面存在的译文用词不当、逻辑不清和内容繁杂问题。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家电企业网站的文本表达方式,对宁波市中小型家电企业网站的文本表达方式、呈现顺序和语义简洁性三方面提供了若干翻译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学 家电企业 网站内容建设 翻译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国
期刊
摘 要:以功能语言学为基础,从人际意义角度对《红高粱》译本中人物之对话、行为和心理描写,进行语气、情态和评价分析。文章旨在探究译文再现人际意义的途径及译文与原文在人际意义上的对等程度。  关键词:《红高粱》 功能语言学 人际意义再现  一、引言  很多人认为,对文学译作的评论只能从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角度展开(黄国文,2004)。然而,翻译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其发展与诸多学科密不可分。功能语言学认
期刊
摘 要:近代工商业的出现与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引起了传统士农工商职业结构和观念的变化,并在语言上留下了痕迹。分析这一领域中出现的新词语,可以反映出近代职业观念的变革,探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职业观念 新词语 社会转型 语言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体现着一个社会中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生产中需要表达和传递的绝大部分信息。”[1](P130)新词语是语言系统中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