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与育人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qhexxjl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是一个事关经济、政治、社会稳定的民生问题,更是一个事关人的发展问题:探讨推进资助工作与育人相结合,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举措,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本文从现状研究分析如何推进资助和育人工作的结合,从而解决学生困难,帮助其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资助  育人  奖学金  助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09-02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在当前改革攻坚的新常态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则是确保高等教育公平公正的重要举措,其本质是通过经济扶贫达到精神扶志的效果。
  一、高校资助育人现状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与此同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出现了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无偿资助缺乏激励和教育功能
  现行国家奖助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三类,在国家奖助学金中,奖学金和励志奖下达的指标偏少、助学金评审条件不尽科学合理,缺乏激励机制其负面影响不可漠视。其中,国家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 元,名额有限其指标由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确定的总人数,以及高校数量、类别、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在校本专科生人数等因素确定。奖给特别优秀的二年级以上学生,与是否贫困没有直接关系;国家励志奖学金的额度为每人每年5000 元,资助面约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3﹪,评选条件是大二学生学习成绩或综合考评应在全体同学或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位居前30%,且必修课程没有不及格科目。国家助学金每人每年平均3000 元,资助面约占全国在校生的20﹪左右。特别是国家助学金主要是用于帮困,面向在校在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种采取传统直接资助形式,基本上是免费的,没有附带条件,无须履行任何义务。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讲,国家奖助学金实际上是一种免费的午餐”,偏重经济援助,资金利用率低,缺乏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机制和教育学生自立自强的功能。有的学生得到了资助认为是国家分配的、产生了理所当然该得的不良心理,其效果不佳容易让部分学生养成“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甚至被评上的受助学生反到背负沉重的心理阴影和压力。
  (二)经济困难界定单一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生活指数差异较大,再加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收入申报制度、家庭经济状况的评估、统计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制定全国统一的贫困生认定标准十分困难,而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将贫困生界定为,学生本人及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学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这样界定过于简单。另外,一般困难生、困难生和特困生的评审等级也没一个统一具体的量化指标,这使得我们有效地开展助学工作大打折扣,对贫困生的评审很难做出准确认定。对贫困生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贷款和勤工助学往往只凭学生家庭所在地域或家长单位所开的一纸证明来定,从而导致在资助工作中随意性较大,操作透明度不高,贫困情况受到质询,使一些真正处于绝对贫困的学生得不到有效的资助,而另外一些家庭经济相对较好的学生却得到了资助,这种错位致使学生诚信教育受到极大阻碍。仅凭一纸证明来对大学生贫困程度进行界定,没有考虑一些动态情况有悖真实和科学。客观上造成国家教育扶持资金的一定浪费,没有使资金完全得到有效利用。此外,无论是对于那些得到资助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还是没有得到资助的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学生,都会产生极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三)贫困致使心理危机悄然产生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溺爱,逐步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对事物的认知多表现为主观、任性、偏激,而缺乏谦让、助人为乐、吃苦耐劳等传统美德。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还存在着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唯利是图、贪污腐败等不正当思想和行为,严重冲击着学生的思维、心理。再加上就业难和等各种因素使许多“贫困生”性格内向, 抑郁而缺乏自信, 内心却有着强烈的自尊, 不愿意公开自己的痛楚、不愿意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将自己置身社会人际交往之外,这严重影响了其人格的健康发展。此外,有些贫困生把贫困作为一种资本,可以享受国家助学贷款,轻松获得勤工助学岗位,还可以享受国家助学金等其它一系列名目繁多的贫困补助。与那些通过勤奋学习才争取到为数较少奖学金的学生相比,贫困生资助上反而出现“反相歧视”和新的不公平现象。
  二、构建科学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条有力途径,是培养人才、彰显道德教育功能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实现高效资助育人工作的长效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创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资助育人新模式。
  (一)是要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扶贫与励志相统一
  高职院校在对贫困生实施资助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物质贫困,又要注意学生的“精神贫困”,从个人发展层面来看,经济扶贫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改善生活条件,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促进精神育人,培养身心内外和谐的建设者。例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和社会公益劳动,在劳动中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和积极上进的道德情操;学校通过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面对生活,志向高远,努力学习,用自己的知识去改变命运。我校特别强调谈话过程要体现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讲究方法和技巧,并给辅导员发放了谈话提纲,以便于把工作做实、做细。一方面向学生全面宣讲资助体系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讲解国家出台该项政策的背景、目标,加强对学生的爱校、爱国教育。   (二)完善贫困生认定标准,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能否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准确认定,是开展奖助学金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解决在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必须坚持以学生实际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对现有的资助工作制度进行反思与整改,建立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成立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构;二是做好各项环节的评议工作。这个部分非常关键和重要,评议小组人员应该对申请贫困的学生进行初步筛选,然后按照规定和程序进行认真审核,并对结果进行必要的公示。同时为了方便下一次的贫困评审工作的开展,应该建立贫困生的贫困档案,纸质和电子的都应具全。三是健全贫困生认定动态管理机制,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出申请起就对其建立完整翔实的档案,并根据情况变化进行调整与增减,从而确保资助工作的科学规范、公正公平。
  (三)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贫困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引导贫困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对待自己的职业,因此,学校要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积极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试,培养学生自尊、自治、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接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辅导员和教师充分与心理辅导人员合作,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做好经济困难学生成才引导,加强心理疏导和诚信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使学生成为一个拥有健康品格与高尚道德的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面临的经济贫困,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其背后可能存在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常常暗含着人生观、处世态度、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资助工作中时时要强化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讲究工作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将物质资助工作与精神帮扶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近年来,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经济资助,而是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实践教育以及家园培育等多角度进行科学化、精致化育人项目设计,构建全方位资助育人体系,促进受资助学生全面成才,努力实现从“经济资助”到“育才资助”的模式升级。
  (四)拓展实践育人渠道
  实践育人是课堂教学的外在延伸,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步骤,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现阶段高校的教育主要是对课本知识的教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年来,学校学生资助中心积极指导和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支持和引导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无论是校园讲解员、协管员、学生助理等校内勤工助学岗,还是赴校外企事业单位实习、从事家教,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对于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提升交往和实践能力都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帮困助学工作和教育育人工作相结合,以贫困生的经济解困为基础,以贫困生的成长成才和学校助学工作的良性发展为目标,构筑起新时期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新体系。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受助思源、获奖思进、传递爱心、回报社会”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妥善处理好贫困生的压力、动力与潜力三方面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宋洪涛,孙爱林.浅析德育功能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实现[J].中国电力教育,2013,(35).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R].2007,(6).
  [3]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1).
  作者简介:
  罗宁(1962-),男,安徽青阳人,本科,政工师,研究方向:学生资助工作与研究。
其他文献
感知道路环境是智能车辆视觉系统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现在智能车辆系统的研究主要以可见光图像为研究对象,然而,可见光相机存在对光照和阴影比较敏感,且在夜间无法应用的缺
西藏拉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在西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础上成立的,是西藏自治区“十五”期间重点工程项目之一rn园区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速度建设”的总体指导思
废旧材料比起高档的玩具,即节约了资金的投入,更具有亲切感和同乐性. 在幼儿园区角活动中充分利用废旧材料,既可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可培养幼儿的节约意识,同时培养了幼儿
【摘要】作为高校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的阵地,实验室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针对普通高校在实验室建设中的若干问题,从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方式、建立虚拟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师队伍与完善评价机制等方面来深入思考和探究如何加强实验室建设。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 虚拟实验室 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评价机制  【基金项目】河南省省级教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S
【摘要】大庆师范学院为彰显以大庆精神办学,用铁人精神育人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于2010年开设了《铁人精神十讲》这门特色课程,通过专题教学、访谈教学、现场教学等独特的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真正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融入大学生的血脉当中,对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实现学校培养铁人式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终极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铁人精神十
2-D系统是指动态过程依赖于两个独立状态(水平状态和垂直状态)进行变化的系统,2-D系统在现代工程领域广泛存在,例如气体吸收、水流加热和空气干燥等过程工业控制和模拟信号滤
不确定对象的控制系统设计是控制理论的一个前沿领域。本文针对不确定对象,提出了多种控制器参数自整定方法及基于PSO算法的控制器优化设计方法,并进行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是运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等技术对电力负荷进行监控、管理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的今天,研究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有利于
皖麦11,是宿县地区农科所,用郑州741为母本,早白1—1(扬麦2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和系谱选择法于1981年育成,1989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命名。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春性,
【摘要】论文通过分析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研究模式,实施方案,阐明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际遇下,计算机专业引入“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对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双导师制 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4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双导师制”背景下民办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4-JSJY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