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yydtj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问题解决”就是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把问题解决看做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过程。将学生学习由“吸收——储存——再现”转化为“探索——研讨——创造”,将教师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正是物理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的宗旨,也是同建构主义理念完全吻合的原则。那么,如何将“问题解决”运用于物理教学之中呢?
  一、着力营造“问题解决”的浓厚氛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营造“问题解决”的浓厚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强烈兴趣,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例如,在电功率教学中,我取出两个不同瓦数的灯泡,一个是100W,另一个是200W,问学生哪一个更亮,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回答道:当然是200W的灯亮,但实际上如果将其以串联的方式接通电源后,所呈现的现象是100W的灯泡远比200W的灯泡要亮。此时,学生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并不急于讲出原理和做法,以给学生一个悬念,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确认物理学的确是千姿百态、奇妙无穷的目的。总之,当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所要讲授的新知识之间有一定差距时,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面临一个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新旧概念冲突,从而让学生感到原有知识的不足,造成与已知的不协调,激发学生的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进而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愿望,深化学习兴趣,促进积极思维。可见,只要教师做有心人,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设法打造“问题解决”的学习平台
  学生自行探索和应用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为:准备——实施——结束。除了教师指导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善于给学生打造一个“问题解决”的学习平台,以便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与探索空间,同时还要激发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自己去操作,自己去探讨、推论,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和创造才能,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例如,通过测试发现,学生对《阿基米德定律》有关影响浮力大小的诸多因素认识模糊,为此,我重新设计了实验,将教师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索。我组建了六人一组的学习兴趣小组,让各小组学生认真讨论,猜想影响浮力的因素究竟有哪些。接着,要求各小组分别从中选择一个实验进行设计,自己动手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以验证猜想的正确与否。结果,场面气氛十分热烈,学生采用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借助实验,人人跃跃欲试。随后,我要求各小组写出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回答问题:“通过实验,获得了哪些有关影响浮力因素的信息?”当然,影响浮力大小的诸多因素的解决方法也应运而生了,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究问题。
  三、辩证看待“问题解决”的思维定势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教学讨论,可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为此,我们教师应通过制造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层面的认知冲突,搭建小组学习合作平台,让学生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在辨析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有些教师认为思维定势负面作用较大,而我觉得利用思维定势在某些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经常性地注重对学生解决某类问题思路的培养,让思维定势朝向有利问题解决方面转化,这会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有关漂浮问题是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假设质量相等的两个不同物体甲、乙,在水与酒精中处于漂浮状态,谁受的浮力大呢?以此为契入点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促使思维定势转化为学习的助力。我要求学生分别对两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通过画受力图,根据漂浮条件F =G得出,其实物体所受浮力相等。接着与学生一起归纳,以让学生形成对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思维规律,而为以后解决此类问题打下基础,如一艘轮船从内河驶到大海时,轮船在内河和大海所受到的浮力谁大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亲身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乐趣
  由于物理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因此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重建教学观念,引进与现代生产、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充实教学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给孩子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让孩子体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孩子对社会有益或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孩子游泳。”由此,要让学生获得“问题解决”的成功乐趣,就要善于借助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兴趣寓于体验之中,促使学生获得由真实感悟而享受成功的感受。换句话说,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是不可或缺的。如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将一些日常生活中富有趣味性的例子给学生体验,效果颇佳。在学习“声音可否在固体中传播”时,我让学生“伏地听声”;在进行液化教学时,我让学生从冰箱里拿出“出汗”鸡蛋;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我让学生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观察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而航模、无线电、摄影、学具制作等更是体验的良好平台。著名物理学家韦斯科夫指出:“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公式、名词,科学是好奇,是不断发现事物和不断询问‘为什么’,科学的目的是发问,他主要是询问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获得。”因此,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素质观,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通过创设“问题解决”情境,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在体验中探求新知,在体验中开发潜能,不仅促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问题解决的灵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用学到的知识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无疑需要问题的参与,营造“问题解决”的浓厚氛围,才可以驱动学生想问、爱问;打造“问题解决”的学习平台,才可以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摆脱“问题解决”的思维定势,才可以让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得到发展;而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乐趣,则更能鼓励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丁伯荣.走进新课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
  [2]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11.
  [3]田厚文.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教育,2008(9).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其他文献
一、验算要求砼构件在使用阶段一般都要开裂,因此挠度比较大,为了保证结构构件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一般情况下要进行变形验算。规范第3.3.1条和第3.3.2条规定
一、说教材  “功”在力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它是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以初中知识为起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其二,它是能量和力的结合点。体现了能量和力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有能的知识以及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结合本课特点,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的概念,功的要素,功的计算公式,并能理解正负功的意义,会
用氧瓶燃烧法分解试样,在酸性介质中用过量的硝酸铅沉淀生成的硫酸根,剩余的硝酸铅经分离后在乙酸-乙酸钠介质中,用酒石酸作掩蔽剂,用EDTA标准溶剂进行滴定。方法成功地测定了有机锑热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探究阅读活动,让阅读更加充盈着生命的个性与张力,是初中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价值的最根本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地运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无疑为学生打开了个性化阅读之门,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活力。这种将学与教融为一体,凸显人文性、先进性的现代教学手段,可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美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氛围中去理解、品味、感悟文本独特的艺术魅力,生
学习历史的关键就是“记”。怎样才能记得住呢?这就涉及如何记忆的问题了。记忆的本质是什么?简单说就是:知道了,记住了,能想起来。传统观念是记得越多越好,记得越原样越好。一般是
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高中历史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主要突出以下方面: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下面谈谈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深入备课,挖掘情感,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进行内心体验,培养高尚品德  备课是上课前的一个必要环节,备课是
钢结构的材料强度高,需要的截面小且壁薄,致使稳定问题成为设计中的一个十分重要问题。稳定设计涉及的面很广,从整体结构、结构的不同类型的构件直至组成构件的板件,都有失稳
囊性纤维化是一种进行性的、最后导致死亡的遗传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物(CFTR)基因突变所致.目前,该病引起了包括政府、慈善机构、生命科学行业以及研究
《建筑结构》1990年第2期刊登的杨铭同志的《生石灰挤密桩加固软土地基设计方法》(以下简称"杨文"),分析了生石灰挤密桩加固软土地基的原理,并给出了挤密半径与改良孔隙比之
本文提出了任意转角的多折对称悬挑楼梯的简化计算模型,并运用最小功原理建立了两端固定、两端铰支及两端弹性约束支承情况下的任意转角多折对称悬挑楼梯的内力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