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教学过程主要有理论课、上机课和课外实践三种形式,三者比例目前受各种因素制约,不能一概而论,但应不违背以下原则:
一、理论课
1、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 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适合完成像基础知识、语言算法、小结讨论等内容的教学,所以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
2、应给予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足够的重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为学生上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要结合典型事例(最好辅以相应的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明白: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课时,一方面教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要做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另一方面还需要他们的密切配合等等,让学生有一个必要的心理准备,为今后的学习——尤其是上机课能充分利用好40分钟开个好头。
3、牢记课堂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对于新授课,只要学生自学能弄明白的问题,教师就不要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自己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让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最后教师再通过课堂小结使教学内容系统化、完整化。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教学过程紧张但不忙乱,自身的教学效率与计算机的高效性和谐一致,使学生亲身感受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变化。
二、上机课
1、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机房进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机房进行。配有多媒体教学网或大屏幕投影机的现代化机房,能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开始时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
3、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创造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如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用Word设计贺卡、办报,用Music作曲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两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4、在虚拟网上完成“网上冲浪”。在Internet上进行冲浪,会使学生在学习、感受高新技术的同时“遍知天下事”,是件大好事。但由于网上存在“儿童不宜”的网页、上网费用较高等原因致使少数学校“望网却步”。教师可以定时将Internet上部分需要学生浏览的信息下载,形成虚拟网,教学中让学生在虚拟网上冲浪,这样做既安全又省钱。学校还可用虚拟网对其它学科教师进行网络培训,为后期校园网的利用打基础。
三、课外实践
许多学生计算机爱好者不满足于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尤其是电子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校、教师、家庭应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爱好给予保护、培养和正确引导,以保证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长,避免这些学生在惟利是图者的诱导下变成电子游戏的牺牲品。
1、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可以对应用技术进行辅导。在应用技术的课外实践中可把计算机当作信息处理的工具,让学生在整合各科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如创作美术作品,普曲或合成音乐,设计贺卡、电子像册、公益广告、网页等等,这些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到、巩固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规划的能力,深受学生喜爱。
2、课外实践的机时可由学校、家庭双方解决。学校在保证教学机时的前提下,可利用课外活动、寒暑假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机时。在目前计算机已进入不少工薪家庭的情况下,可适当安排学生在家里完成一部分课外实践,以缓解学校机时的不足。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科学技术,国家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教育能否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爱国敬业、具备“两个素质”的人才是关键。因此,如何在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是历史赋予每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让我们从现在做起!
教学过程主要有理论课、上机课和课外实践三种形式,三者比例目前受各种因素制约,不能一概而论,但应不违背以下原则:
一、理论课
1、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 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适合完成像基础知识、语言算法、小结讨论等内容的教学,所以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
2、应给予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足够的重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为学生上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要结合典型事例(最好辅以相应的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明白: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课时,一方面教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要做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另一方面还需要他们的密切配合等等,让学生有一个必要的心理准备,为今后的学习——尤其是上机课能充分利用好40分钟开个好头。
3、牢记课堂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对于新授课,只要学生自学能弄明白的问题,教师就不要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自己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让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最后教师再通过课堂小结使教学内容系统化、完整化。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教学过程紧张但不忙乱,自身的教学效率与计算机的高效性和谐一致,使学生亲身感受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变化。
二、上机课
1、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机房进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机房进行。配有多媒体教学网或大屏幕投影机的现代化机房,能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开始时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
3、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创造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如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用Word设计贺卡、办报,用Music作曲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两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4、在虚拟网上完成“网上冲浪”。在Internet上进行冲浪,会使学生在学习、感受高新技术的同时“遍知天下事”,是件大好事。但由于网上存在“儿童不宜”的网页、上网费用较高等原因致使少数学校“望网却步”。教师可以定时将Internet上部分需要学生浏览的信息下载,形成虚拟网,教学中让学生在虚拟网上冲浪,这样做既安全又省钱。学校还可用虚拟网对其它学科教师进行网络培训,为后期校园网的利用打基础。
三、课外实践
许多学生计算机爱好者不满足于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尤其是电子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校、教师、家庭应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爱好给予保护、培养和正确引导,以保证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长,避免这些学生在惟利是图者的诱导下变成电子游戏的牺牲品。
1、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可以对应用技术进行辅导。在应用技术的课外实践中可把计算机当作信息处理的工具,让学生在整合各科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如创作美术作品,普曲或合成音乐,设计贺卡、电子像册、公益广告、网页等等,这些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到、巩固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规划的能力,深受学生喜爱。
2、课外实践的机时可由学校、家庭双方解决。学校在保证教学机时的前提下,可利用课外活动、寒暑假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机时。在目前计算机已进入不少工薪家庭的情况下,可适当安排学生在家里完成一部分课外实践,以缓解学校机时的不足。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科学技术,国家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教育能否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爱国敬业、具备“两个素质”的人才是关键。因此,如何在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是历史赋予每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让我们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