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中家庭与学校的角色定位及其互动关系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y6543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道德教育中,家庭和学校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二者在教育中的角色并不太明确,造成家庭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失职。本文秉持整体育人的理念,试图澄清家庭和学校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着重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角色定位、角色关系及角色互动来论述家庭和学校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道德教育;家庭;学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1 — 0135 — 02
  家庭、学校、社会是道德教育的主体,他们构成的立体结构是青少年道德观养成的重要德育场,他们之间的关系互动是整体育人的基本要求。现代德育是一个多方参与互动的系统工程,只有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德育场,发挥各自的优势育人,实现三者的平等和谐互动。但目前道德教育中家庭和学校的角色错位,家长和教师缺乏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责任感,因此,厘清家庭和学校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对于纠正家庭和学校职能的偏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德教育中家庭与学校的角色定位
  就人类个体的生长来说,家庭是个人最初加入的群体。要将道德教育中家庭的角色进行定位,就要弄清家庭的职能特点,道德教育中家庭不同于学校,有其特殊性。首先,家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情感为支撑。血缘关系使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更为稳定,从血缘衍生出情感,使家庭又具有了情感性特征。其次,家庭教育以生活为课堂,具有隐性特点。家庭教育是启蒙性的,也是生活化的,这不仅是说在生活中通过感染、模仿、暗示等等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而且也表明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都是教育主体也都是教育对象,并没有权威的存在,父母与子女在生活实践中是双向互动的。再次,家庭教育是不间断的,是终生教育。家庭教育的主客体是固定的,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周围环境在不断地变化,家庭对个体的影响是始终不变的。家庭中孕育的情感是朴实的,这同时家庭中的情感联系又是最紧密的,可以保证这种道德的扩展和渐进是持久的,因此家庭的影响也最为深刻,家庭是道德教育的主场所。
  家庭教育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学校教育依然是占主导地位的。首先,学校是专门的培养人教育人的场所,有系统性、规范性。学校有专门的教师、教材、教学设施以及教学设备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稳定系统的规章制度规范个体的行为。其次,学校就是一个社会。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学校教育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各个机构组织各司其职,可以满足学生生活、学习的各种需求,学校的各项工作按计划进行。第三,学校教育是全面的培养人的活动。不仅要促进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也担负着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职责,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道德教育中家庭与学校的角色关系
  学校和家庭的关系逐渐“异化”,家庭成为辅助学校智育的机器,成为学校的附庸,家庭忽视了如何教会孩子成“人”,家庭和学校都陷入功利化的误区。实际上,对个体的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分工,分工意味着各司其职,意味着并不存在一方从属于另一方或是一方优于另一方,道德教育中家庭和学校的分工意味着家庭和学校是平等的主体,共同参与对个体的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有效互动,实现整体效应。就家庭和学校的角色关系,本文主要从三个视角来论述。
  第一,家庭——个体——学校。家庭中受教育的个体是家庭和学校的主要联系,因此以该个体为中心厘清家庭和学校的角色关系,围绕该个体探究家庭和学校的平等主体地位以及互动关系是有必要的。道德教育中家庭和学校以孩子为中心,家庭作为对个体道德教育的起点,帮着个体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随着个体年龄增长,学校教育的系统性、集中性的优势逐渐体现出来,学校接管了家庭的大部分功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的结束,反而家庭和学校开始成为平行的主体,以不同角色出现在个体道德教育的视野中,二者发挥各自优势育人。而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教育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压抑个体的创造性和个性,这就需要发展素质教育,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第二,家庭——生活——学校。道德教育是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的,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家庭和学校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成为整体。道德源自生活,道德在生活中调节者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道德存在于生活,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作为生活形态的道德,它既包含了外在的道德规范,也存在着内在的道德精神和心灵;它既涵盖了道德的知识,又统摄了道德行为、情感、信仰等等;它既具有理论表达的形式,更主要的是表现为生活中的道德实践。所以说生活和道德是紧密联系的,道德教育也必须是与生活密切相连的。家庭是始终伴随个体从出生到独立的整个生活过程的,可以说家庭的主要功能在于代际之间共同生活。而学校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注重将学生置于生活场景,通过日常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来引发道德品质的生成,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养成道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因此,学校教育要联系家庭生活,要向生活世界回归,学校的道德教育才具有鲜活性。家庭内部成员要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互相感染、互相模仿,一方面保持个体鲜明个性,另一方面个体主动将生活中的经验内化为道德品质,这中道德品质的获得也更具有自发性和稳定性。总而言之,基于道德源自生活的本质,家庭和学校的道德教育也在生活中成为平等主体,从而发挥整体优势。
  第三,家庭——情感——学校。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家庭是以一定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初级社会群体,是个人最初加入的群体,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是十分稳固的,这种情感成为家庭教育的原动力。学校中的关系主要是师生和同辈群体的关系,由师生关系激发的师生情感影响着学生形成健康的品格修养。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在道德教育中,情感所具有感染性功能、弥散性功能、激励性功能、动力性功能都得以发挥。在家庭当中,通过改善家庭氛围,营造家风,子女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习得家庭中遗传下来的规范和准则,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影响,这种影响却是十分强大的。在学校中,班级是基本组织形式,班风也对每一个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班风可以帮助学生养成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互帮互助的品质等等,是个体在集体中的真切感受,这也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自觉内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对学生道德养成和人格的成长也是一种无形的熏育。总而言之,从家庭和学校的道德教育在情感维度上是平等的主体,这也是道德教育更具内生性的必然要求。   三、道德教育中家庭与学校的角色互动
  1.学校教育走向生活
  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规范性、专门性等特点,集中式的教育容易走向孤立,脱离现实、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学校教育应该走向生活,尤其是道德教育,单一、单向式的灌输并不能很好地达到内化的效果,正因为道德的生活性,学校德育从目标到课程都应回归生活。就目标来说,把回归生活作为德育目标的一部分,认识到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生活,教育的目的也在于生活,将引入生活元素的德育目标作为引导整个教育活动的杠杆。就课程来说,从教学理念、教材、教师及其学生的关系都应该回归生活,这不是说忽视以知识为主的理论课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在德育课程中,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性以及脱离实际生活的弊病。
  2.完善家庭和学校互动机制
  第一,改变单向的参与方式。首先应建立一种责任机制,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和学校往往都更重视智育,而道德的形成被认为是自发的,从而道德教育被忽视了。道德教育就需要一种制约的机制,如同智育的重要性被抬高一样,德育可以探索智育同样的路径来引起重视。值得注意的是,智育的结果可以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是可以量化的,但是道德评价是更为复杂的,是质性的,所以不能把德育成绩用来量化比较。在此基础上,合作意味着双向的参与,传统的家长会的形式就是单向的家长参与学校的典型。传统的家长会就是学校定期把学生家长召集起来,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的学习情况,并规定家长要对孩子学习严加管教。这种方式给孩子带来压力。因此,可以把这种方式改变为一种“座谈会式”的方式。这种座谈会是一个互相沟通的方式,而且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第二,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当认识到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合作有利于改变目前青少年的普遍道德问题,应试教育体制就把家庭和学校分离开来,甚至把智育和德育分离开来,造成青少年道德缺失。政府一方面对学校的教育方向进行调控,提高素质教育的真实性,避免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现象。除此之外,政府对于家长亲职教育应给予重视,完善亲职教育体制,实现亲职教育的规范化,提升亲职教育的有效性。学校可以使用奖惩机制激励老师和家长的合作,还可以设置专门机构用来管理和监督老师和家长的合作。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途径都必须避免形式主义,保证家庭和学校的平等地位。
  3.利用现代传媒,营造舆论氛围
  大众传媒的发达是现代社会进步的标志,大众传媒将家庭、学校、社会联系的更加紧密,这不仅说明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整体育人的大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给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提供了条件。同时,改变家庭和学校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平等互动,还需要全社会的舆论支持。今年央视在新闻联播推出民众采访栏目,让街坊路人谈谈他们的“家风”,还与《光明日报》联合主办了“家风家教大家谈”的征文活动。这造成了很大的反响,让人们重视家风与立德树人,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的德行。同时,学校也不能同社会、生活脱节,这需要全社会认识到学校不在于培养会考试的人,让家长认识到子女成才成功不在于升入好高校,而在于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参 考 文 献〕
  〔1〕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9,131.
  〔2〕岳庆平.传统家庭伦理与家庭教育〔J〕.社会学研究,1994,(01):111.
  〔3〕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56,284.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破除旧观念中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3,(21):11.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其他文献
储备资金管理是物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物资的合理储备,加强储备资金管理,对加快物资流通,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关系极大。铁煤集团近年来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
随着现代白血病诊断和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剂量化疗方案的普遍应用,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危险性呈上升趋势,成为白血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本文将白血病主要并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前人,与时俱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创新性贡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
由于妇幼保健知识的普及及产科质量的不断提高,生殖道支持结构的损伤明显减少,但年老、营养不良以及引起腹压增加的慢性疾病仍可使其位置发生改变,引起子宫脱垂.本文对46例子
[摘 要]本文在简述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有效改进措施,希望能够为日后的相关工作带来帮助。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主要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9 — 0147 — 02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中坚力量,是我国逐渐迈向“全面小康”的生力军;长期以来,我各大高
近几年的高中师公共外语教学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觉得很难教,学生觉得很难学,教学水平难以尽快提高.因此,本文对此门课程教与学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