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互联网+”视野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针对学生被动接受“填鸭式”教学、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教材少、教学资源匮乏、实训手段单一等问题,提出创新“O2O”教学模式、实施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革课程考核的方法等对策,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引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改革走向深入、取得实效。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课程改革 探究式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C-0046-02
互联网为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互联网+”的诞生预示着互联网技术可以把各种行业的不同工作岗位和经济运行模式串联起来,产生新的领域和新的生态,使它们之间发生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实现“1+1>2”的效果。作为承载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的高等职业教育,无疑可以将“互联网+”技术演变成为颠覆传统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工具。因此,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动学生和教师的学与教相辅相成,拓展学生知识面,将学习的个性化、碎片化和自主性相结合,优势取长补短,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被动接受“填鸭式”教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技能实践能力强的应用人才,但是实际教学工作中却达不到预期效果。理工科专业可以开设大量的实训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人力资源管理等文科专业,实训的条件不多,实训的方式单一,主要采取以课堂上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填鸭式”的知识记忆,一旦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内容枯燥,很容易走神。如果不加以改进,教与学容易走进死胡同,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走神看手机,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为了检验学习成果,不少老师往往在期末划定考试重点,让学生背诵知识点,临时抱佛脚地应付考试,老师也是简单地按照卷面成绩给予成绩评价。
(二)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教材少。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历史相对比较短,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从普通中专升格而来,教学经验和历史积淀少。部分高职学院为了尽快适应教学发展需要,照搬高校相应专业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模板、教材的情况比较普遍。例如领导科学课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市面上大部分教材都是本科院校针对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所编写的,针对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发的教材相对不多。在教材质量不高的情况下,高职类院校管理类专业如果采取以课堂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势必要打折扣。
(三)教学资源匮乏、实训手段单一。由于缺乏实训条件和设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老师只能结合案例的方式讲授管理理论,教学手段单一。但是现实中,高职院校文科类专业的教学资源少,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整合教学资源就需要从网络上查找参考资料,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备课,力争将烦琐的理论知识通过讲述案例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但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中,企业可以给工科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场所,提供实习实训设备,有利于实践能力培养;但是企业却难以提供系统、科学的,可用于文科尤其是人文管理类专业的实习实训教材或者资料库。
二、“互联网+”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带来的机遇
(一)师生获取学习资源更加便利。互联网时代,学生几乎人手一台手机,携带手机上课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与其采取封堵方式,强制让学生上缴手机再进课堂学习,不如采取疏导的方式,让手机成为学习的工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要学习的就是管理的科学,例如讲授领导科学课程当中“领导用人”的章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快速和高效地寻找老师指定的案例内容作为课堂学习资料,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结合,老师结合授课内容,让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同时浏览有关案例或者视频。
(二)推动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当前,“互联网+”催生了新的教学方式,原有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教材的传统模式被翻转课堂、微课等新颖的教学模式所替代。结合科技发展,把原有的单向的教学,变成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教师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主动寻找知识的兴奋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给职业教育尤其是文科专业的教育教学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教师跟上发展步伐,主动学习互联网技术,不断提高教师运用新教学方法的能力。
三、“互联网+”视野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创新“O2O”教学模式。互联网商业模式当中的线上线下“O2O”,指的是通过互联网把线上线下的业务串联起来。如领导科学课程教学,老师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同步的方式,让学生更加主动和高效地学习知识。在以往的固有教学模式里,课前教师会准备案例,现场板书或制作好PPT ,串讲理论知识。而在借助互联网手段开展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将课堂需要学生讨论的“企业如何开展激励”案例做成PPT,或者把要分析的视频等学习资料在课前提前发送给学生,或者上传到所开发的APP平台供学生预习;课堂考勤也可以让学生拿出手机,采取手机随机摇号、扫描二维码点名等方式考勤,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让学生不再把手机当成消遣打发课堂时间的工具;在课堂中,学生线下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可以根据教学进展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从此教师和學生互换角色,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实施探究式学习方法。教学效果好坏,除了与教师是否精心备课、授课能力高低有影响外,还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关。高职院校由于不强制上晚自习,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很难做到让学生提前预习上课内容,学生对当天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一无所知。由于学生对课程内容不熟悉,被动接受式教学,哪怕教师绞尽脑汁设计案例教学,但是经常出现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不高的情况,课堂学习效果不佳。“互联网+”的学习方式中,教师已经在课前通过APP在网上公布课堂将要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事先通过视频学习,带着问题来课堂。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听课,而是去“交流”“总结”“分享”,教师更多的是参与答疑解惑。下课后,假设学生还有学习疑问,依然还可以通过网络继续“围观”老师所涉及的案例和学习思路。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从高中进入高职院校就读后,往往会发现大学里考试很少,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等文科专业也几乎没有课后作业。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退化,上课不带课本或者带课本不带笔记本。由于课堂学习容易走神,错过了知识点和案例分析,学生只好死记硬背应对将来的考试。甚至有的学生为了完成有限的作业抄袭作业,既不利于掌握技能,也助长了不诚实为人处世风格。互联网条件下,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学习,有网络就可以摆脱课堂和书本的束缚,学习不再是只能在教室听课才能做的事情。比如让学生在宿舍自主在线复习和预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的章节,选定学习内容后,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分析,再将学习感悟分享在网上,老师最后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和创新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老师从“灌输者”变成“引导者”,建立以学生自我主动学习为中心的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从灌输到互动的转变。
(四)改革课程考核的方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成绩考核,一般都依靠课堂考勤、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评价的方式粗放且单一,不能动态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互联网+”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评价中改进评价依据不充分和评价信息不对称、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实现评价的综合性、系统化。教师构建互联网APP,在平台上,教师课后可以依据学生实际学习表现及时评价,学生也可以在网上给教师打分;如果技术成熟,学校教学督导部门借助数据分析评价该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该班学生的学习绩效。考核指标包括“微课课前预习”“群研讨”“微作业”“微答疑”,还可以在APP上实现“课堂点名”“期中测验”“课后实训”,等等。相比传统考核方法,淡化以往的期末卷面考试所占的权重,侧重“课前预习”“群研讨”“微作业”“微答疑”等过程性考核指标的比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让他们保持常态化的学习,避免出现临阵磨枪、“背多分”的现象。
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永恒的话题,如何通过改进教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授课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和努力方向。“互联网+”背景下,通过微课、“O2O”等创新方式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具有了新的意义。新时代下,职业教育改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手段、完善考核方式,都不能独立于时代而存在,只有将互联网技术深深嵌入课堂,运用信息手段丰富教师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开林.“互联网+”背景下《建筑制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17(6)
[2]黄蕾,梁炎明,常晓军.“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方式改革[J].大学教育,2016(11)
[3]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
[4]姚旭.“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农家参谋,2017(9)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广西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专项课题“广西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合作办学的研究与实践”(2014JD308);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院级教改立项重点项目“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建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的研究与实践”(JZY2018A07)
【作者简介】戴晓云(1977— ),男,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温宗胤(1963— ),男,广西钦州人,工学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责编 黎 原)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课程改革 探究式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C-0046-02
互联网为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互联网+”的诞生预示着互联网技术可以把各种行业的不同工作岗位和经济运行模式串联起来,产生新的领域和新的生态,使它们之间发生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实现“1+1>2”的效果。作为承载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的高等职业教育,无疑可以将“互联网+”技术演变成为颠覆传统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工具。因此,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动学生和教师的学与教相辅相成,拓展学生知识面,将学习的个性化、碎片化和自主性相结合,优势取长补短,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被动接受“填鸭式”教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技能实践能力强的应用人才,但是实际教学工作中却达不到预期效果。理工科专业可以开设大量的实训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人力资源管理等文科专业,实训的条件不多,实训的方式单一,主要采取以课堂上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填鸭式”的知识记忆,一旦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内容枯燥,很容易走神。如果不加以改进,教与学容易走进死胡同,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走神看手机,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为了检验学习成果,不少老师往往在期末划定考试重点,让学生背诵知识点,临时抱佛脚地应付考试,老师也是简单地按照卷面成绩给予成绩评价。
(二)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教材少。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历史相对比较短,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从普通中专升格而来,教学经验和历史积淀少。部分高职学院为了尽快适应教学发展需要,照搬高校相应专业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模板、教材的情况比较普遍。例如领导科学课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市面上大部分教材都是本科院校针对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所编写的,针对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发的教材相对不多。在教材质量不高的情况下,高职类院校管理类专业如果采取以课堂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势必要打折扣。
(三)教学资源匮乏、实训手段单一。由于缺乏实训条件和设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老师只能结合案例的方式讲授管理理论,教学手段单一。但是现实中,高职院校文科类专业的教学资源少,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整合教学资源就需要从网络上查找参考资料,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备课,力争将烦琐的理论知识通过讲述案例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但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中,企业可以给工科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场所,提供实习实训设备,有利于实践能力培养;但是企业却难以提供系统、科学的,可用于文科尤其是人文管理类专业的实习实训教材或者资料库。
二、“互联网+”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带来的机遇
(一)师生获取学习资源更加便利。互联网时代,学生几乎人手一台手机,携带手机上课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与其采取封堵方式,强制让学生上缴手机再进课堂学习,不如采取疏导的方式,让手机成为学习的工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要学习的就是管理的科学,例如讲授领导科学课程当中“领导用人”的章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快速和高效地寻找老师指定的案例内容作为课堂学习资料,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结合,老师结合授课内容,让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同时浏览有关案例或者视频。
(二)推动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当前,“互联网+”催生了新的教学方式,原有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教材的传统模式被翻转课堂、微课等新颖的教学模式所替代。结合科技发展,把原有的单向的教学,变成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教师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主动寻找知识的兴奋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给职业教育尤其是文科专业的教育教学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教师跟上发展步伐,主动学习互联网技术,不断提高教师运用新教学方法的能力。
三、“互联网+”视野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创新“O2O”教学模式。互联网商业模式当中的线上线下“O2O”,指的是通过互联网把线上线下的业务串联起来。如领导科学课程教学,老师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同步的方式,让学生更加主动和高效地学习知识。在以往的固有教学模式里,课前教师会准备案例,现场板书或制作好PPT ,串讲理论知识。而在借助互联网手段开展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将课堂需要学生讨论的“企业如何开展激励”案例做成PPT,或者把要分析的视频等学习资料在课前提前发送给学生,或者上传到所开发的APP平台供学生预习;课堂考勤也可以让学生拿出手机,采取手机随机摇号、扫描二维码点名等方式考勤,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让学生不再把手机当成消遣打发课堂时间的工具;在课堂中,学生线下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可以根据教学进展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从此教师和學生互换角色,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实施探究式学习方法。教学效果好坏,除了与教师是否精心备课、授课能力高低有影响外,还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关。高职院校由于不强制上晚自习,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很难做到让学生提前预习上课内容,学生对当天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一无所知。由于学生对课程内容不熟悉,被动接受式教学,哪怕教师绞尽脑汁设计案例教学,但是经常出现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不高的情况,课堂学习效果不佳。“互联网+”的学习方式中,教师已经在课前通过APP在网上公布课堂将要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事先通过视频学习,带着问题来课堂。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听课,而是去“交流”“总结”“分享”,教师更多的是参与答疑解惑。下课后,假设学生还有学习疑问,依然还可以通过网络继续“围观”老师所涉及的案例和学习思路。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从高中进入高职院校就读后,往往会发现大学里考试很少,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等文科专业也几乎没有课后作业。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退化,上课不带课本或者带课本不带笔记本。由于课堂学习容易走神,错过了知识点和案例分析,学生只好死记硬背应对将来的考试。甚至有的学生为了完成有限的作业抄袭作业,既不利于掌握技能,也助长了不诚实为人处世风格。互联网条件下,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学习,有网络就可以摆脱课堂和书本的束缚,学习不再是只能在教室听课才能做的事情。比如让学生在宿舍自主在线复习和预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的章节,选定学习内容后,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分析,再将学习感悟分享在网上,老师最后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和创新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老师从“灌输者”变成“引导者”,建立以学生自我主动学习为中心的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从灌输到互动的转变。
(四)改革课程考核的方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成绩考核,一般都依靠课堂考勤、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评价的方式粗放且单一,不能动态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互联网+”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评价中改进评价依据不充分和评价信息不对称、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实现评价的综合性、系统化。教师构建互联网APP,在平台上,教师课后可以依据学生实际学习表现及时评价,学生也可以在网上给教师打分;如果技术成熟,学校教学督导部门借助数据分析评价该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该班学生的学习绩效。考核指标包括“微课课前预习”“群研讨”“微作业”“微答疑”,还可以在APP上实现“课堂点名”“期中测验”“课后实训”,等等。相比传统考核方法,淡化以往的期末卷面考试所占的权重,侧重“课前预习”“群研讨”“微作业”“微答疑”等过程性考核指标的比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让他们保持常态化的学习,避免出现临阵磨枪、“背多分”的现象。
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永恒的话题,如何通过改进教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授课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和努力方向。“互联网+”背景下,通过微课、“O2O”等创新方式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具有了新的意义。新时代下,职业教育改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手段、完善考核方式,都不能独立于时代而存在,只有将互联网技术深深嵌入课堂,运用信息手段丰富教师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开林.“互联网+”背景下《建筑制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17(6)
[2]黄蕾,梁炎明,常晓军.“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方式改革[J].大学教育,2016(11)
[3]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
[4]姚旭.“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农家参谋,2017(9)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广西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专项课题“广西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合作办学的研究与实践”(2014JD308);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院级教改立项重点项目“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建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的研究与实践”(JZY2018A07)
【作者简介】戴晓云(1977— ),男,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温宗胤(1963— ),男,广西钦州人,工学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