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表达方式,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因此方言文化极为发达。为了消除人们之间交流的隔阂和障碍,全国推进领导小组致力于推广普通话,以求达到“万众一心,四海同音”的目的,高校作为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应率先垂范,把推广普通话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通过对高校普通话培训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目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原因,提出相关的建议,促进语言文字规范。
关键词:普通话;高校;培训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3-03
1.高校普通话培训现状
(1)培训力度加大。由于国家提高了对大学生普通话水平的要求,各高校也加大了普通话的培训力度,成立专门的普通话教研室,负责学生的普通话课程以及相关的测试辅导,这使得推广普通话由原来空泛的理念落实到了具体行动中,如成立了专门的机构,配备了专业教师,培训的力度和效果都有明显增强。
(2)落实范围广泛。在推广普通话初期,原本只是提高了对师范类和文学相关专业学生的要求,而目前的推广范围已基本落实到了各个学院、各个专业,力图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普通话教学成为学校的公共必修课程。
2.培训过程中的问题
(1)学校方面。①缺乏系统的培训方案。虽然高校在推广普通话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然而其缺乏一整套系统且需要逐步实施的方案,往往理念先行,没有完善的配套措施跟进,培训工作略显任性、随意。②课程设置不科学。很多高校只是泛泛地开设大学语文课,缺乏系统科学的语言教学,甚至与文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其语言学的内容也是相当有限的。③没有因材施教。普通话培训很多只停留在泛泛地综述语音语调,对于唇形的圆展、舌位的前后等基本的发音规律却并未涉及,而且由于学生多,专业老师相对较少,所以对学生错误发音的纠正也并不到位。
(2)学生方面。①乡音难改。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发音千差万别,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其说话的语调语音自然难以协调。而且,地域性的发音也比较明显,比如湖南、湖北地区“n”和“l”不分,四川、重庆地区平翘舌不分等,这些发音错误往往存在群体性的特征,且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纠正。②语言表达能力差。虽然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很多年,然而在很多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应试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做题水平不低,语言表达能力却不高,而且错过了语言发育的黄金时期,后期又缺乏及时、系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训练,这就导致其口头表达能力差,在进行普通话的学习时,显得有些吃力。③提升普通话水平意识薄弱。由于很多大学生长期在家乡生活,毕业之后大部分仍然会回乡,所以提升普通话水平的动力不足,意识薄弱,可能因为语言不标准、不规范并未真正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提升培训工作的对策分析
(1)学生方面。主要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第一,意识层。大学生提升对普通话重要性的认识乃第一要义,只有意念上重视,理解普通话水平是衡量当代大学生素养高低的重要指标,才会有学习和提升的欲望和动力。第二,知识层。意识的增强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语言学的学习就显得尤为迫切,这里当然不需要所有学生都具有相当专业的素养,只是常识性的发音、语调、词语和语法还是必须要掌握的,所以必须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提升自己的语言学水平。第三,行动层。意识和知识的齐备更需要落实到行动中,在校园里或者说日常生活中,必须习惯运用普通话,即便是同乡故旧,也尽可能地运用规范化的语言进行交流。毕竟语言能力历来讲究“用进废退”。
(2)学校方面。主要是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引进专业化的教师,制定出系统完整可操作性强的普通话培训方案,且最好能够对不同专业不同方言地区的学生因材施教,对于带有群体性发音错误的音节提高警惕性,有针对地进行训练。而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各科老师都应有意识地运用标准规范的语言教学,并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
普通话的推广是缓慢而长期的工作,因此高校应将其列为学生公共必修课的一部分。既然多数高校都配备了较为先进的设施、专门的教研室和专业教师,那就应秉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原则,将其落实到培训工作中。
参考文献:
[1]谢俊英,李卫红,姚喜双,等.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1,(3).
[2]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关键词:普通话;高校;培训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3-03
1.高校普通话培训现状
(1)培训力度加大。由于国家提高了对大学生普通话水平的要求,各高校也加大了普通话的培训力度,成立专门的普通话教研室,负责学生的普通话课程以及相关的测试辅导,这使得推广普通话由原来空泛的理念落实到了具体行动中,如成立了专门的机构,配备了专业教师,培训的力度和效果都有明显增强。
(2)落实范围广泛。在推广普通话初期,原本只是提高了对师范类和文学相关专业学生的要求,而目前的推广范围已基本落实到了各个学院、各个专业,力图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普通话教学成为学校的公共必修课程。
2.培训过程中的问题
(1)学校方面。①缺乏系统的培训方案。虽然高校在推广普通话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然而其缺乏一整套系统且需要逐步实施的方案,往往理念先行,没有完善的配套措施跟进,培训工作略显任性、随意。②课程设置不科学。很多高校只是泛泛地开设大学语文课,缺乏系统科学的语言教学,甚至与文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其语言学的内容也是相当有限的。③没有因材施教。普通话培训很多只停留在泛泛地综述语音语调,对于唇形的圆展、舌位的前后等基本的发音规律却并未涉及,而且由于学生多,专业老师相对较少,所以对学生错误发音的纠正也并不到位。
(2)学生方面。①乡音难改。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发音千差万别,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其说话的语调语音自然难以协调。而且,地域性的发音也比较明显,比如湖南、湖北地区“n”和“l”不分,四川、重庆地区平翘舌不分等,这些发音错误往往存在群体性的特征,且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纠正。②语言表达能力差。虽然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很多年,然而在很多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应试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做题水平不低,语言表达能力却不高,而且错过了语言发育的黄金时期,后期又缺乏及时、系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训练,这就导致其口头表达能力差,在进行普通话的学习时,显得有些吃力。③提升普通话水平意识薄弱。由于很多大学生长期在家乡生活,毕业之后大部分仍然会回乡,所以提升普通话水平的动力不足,意识薄弱,可能因为语言不标准、不规范并未真正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提升培训工作的对策分析
(1)学生方面。主要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第一,意识层。大学生提升对普通话重要性的认识乃第一要义,只有意念上重视,理解普通话水平是衡量当代大学生素养高低的重要指标,才会有学习和提升的欲望和动力。第二,知识层。意识的增强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语言学的学习就显得尤为迫切,这里当然不需要所有学生都具有相当专业的素养,只是常识性的发音、语调、词语和语法还是必须要掌握的,所以必须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提升自己的语言学水平。第三,行动层。意识和知识的齐备更需要落实到行动中,在校园里或者说日常生活中,必须习惯运用普通话,即便是同乡故旧,也尽可能地运用规范化的语言进行交流。毕竟语言能力历来讲究“用进废退”。
(2)学校方面。主要是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引进专业化的教师,制定出系统完整可操作性强的普通话培训方案,且最好能够对不同专业不同方言地区的学生因材施教,对于带有群体性发音错误的音节提高警惕性,有针对地进行训练。而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各科老师都应有意识地运用标准规范的语言教学,并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
普通话的推广是缓慢而长期的工作,因此高校应将其列为学生公共必修课的一部分。既然多数高校都配备了较为先进的设施、专门的教研室和专业教师,那就应秉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原则,将其落实到培训工作中。
参考文献:
[1]谢俊英,李卫红,姚喜双,等.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1,(3).
[2]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