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他的职业字典里,从来没有推诿、扯皮、计较,有的只是:“我可以”、“我能行”!
在他的人生旅途中,从来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踏实、笃定。
从“小钻床”到“数控车”,从“小钳工”到“大工匠”,他用执着和坚守在自己选定的岗位静心耕耘,欢喜收获。
他,就是山西大众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劳动模范刘文庆。
一把手柄已经磨得光亮的锉刀,几根磨得雪亮的钻头,一台布满斑驳的钻床,再加上一张塞得满满当当的工具柜,这就是刘文庆从业29年的全部家当。
提起刘文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一副大框黑边眼镜,永远无法伸直略微前屈的腰身,谦逊又平和的态度,就是他的“名片”。他总说,“不忘初心、坚守钳工岗位就是我的使命和责任。”就是凭借这样的担当,刘文庆埋首机床,任劳任怨,连续六年获得公司劳动模范称号。
刘文庆的工位在车间中部,两排旧的都快掉漆的小钻床同他旁边“高大上”的数控车,一传统、一现代,形成鲜明对比。“我进厂就干钳工,现在干了快30年了。”刘文庆边说,边摩挲着旁边的机床,像抚摸自己的孩子,“干久了,有感情了,你让我换岗位我也不干!”不管分公司效益如何,周围人如何来来往往换岗位、换工作,他却坚守钳工这个岗位,从来没有想过放弃。看着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刘文庆对每一个新来的学徒说,干一行爱一行不是空话,是要靠时间来打磨和凝练,“咱不说那些高大上的,你有了对工作的热爱以后,你干活就有劲,别人拿不下,你最后把它干成了,就有成就感!”刘文庆初心不改,目标不变,对工匠精神有着自己的理解,对技术上的追求永不停步。“许多年前观摩过各级钳工大赛,那些厉害的钳工,一锉刀下去几个μ,他们就是我的榜样。”如今,这“几个μ”对于刘文庆而言已不在话下。单位的同志都赞他,是钳工技术的多面手,样样行。
磨钻头是钳工的基本功,看起来是粗活,下把力气就行,行家里手却最清楚,这是最能体现钳工技艺的环节。刘利锋是钳工组的主力,和刘文庆共事多年,提起刘文庆的技艺也是一片赞叹:“磨钻头我们就经常找刘师傅给帮忙,他磨出来的钻头就是好用。”“加工中心、车工班组他们要是磨钻头,都爱过来找我磨。我磨得钻头耐用,呵呵。”说起磨钻头,刘文庆话也多了起来,“磨钻头这活,一凭经验、二凭感觉,磨到哪个角度好用,靠书本是不行的。”
去年,山西大眾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工模具分公司承揽了成都麦特斯的一个项目,那是一个类似头盔的异型零件,在一个半圆腔体内部完成打孔、攻丝等加工工序,孔位要求精度非常高。一开始决定让加工中心来做,但是一些腔体内部的加工没办法完成,没法下刀。刘文庆就把这个活接了过来,但是凭借传统钳工手段也没办法加工,毕竟机床不能钻到头盔内部去,一个组员抱怨,“师傅你接这活干啥,他们数控机床伸不进去,咱们手电钻打眼也只能直上直下,难道能拐弯么?”一句牢骚话让刘文庆来了灵感——让手电钻拐弯!他做了一个工装,负责固定球体,然后通过转换钻头连接手电钻,这样就成功地让手电钻拐弯90度,实现了打孔、攻丝,一举解决了这个难题。刘文庆通过自己高超的技术实力,再次为分公司赢得声誉。而这样的案例在他身上是不胜枚举。
记得还有一次,在生产某型弹体尾舱时,一项关键工艺难住了分公司——固定尾翼的边条上面孔没办法做。因为弹壁薄,最薄的地方只有70丝,如果先加工好边条再往弹壁上焊的话变形太大,精度达不到。但是如果先完成边条的焊接再加工,由于边条有弧度,孔位从角度到精度再到行位都有特殊要求。因此加工中心也没办法找基准,一次装夹几经测试,只能勉强打一个孔,效率太低,没办法实现批量生产。这个活拿到车间的创新工作室,几个班组的精英一起讨论、琢磨,最后活还是到了刘文庆手上。他反复核对尺寸,几经琢磨、测量,最后设计了3个工装、一个专用卡具,实现了便捷加工,一个弹体3个边条,一个边条8个孔,做一件成品也就十几分钟,最终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积跬步行千里,积小流成江河。刘文庆就是这样,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艺都来自于平时的积累,来自于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来自于细微之处的精准把握。徒弟邢宾宾对此感受颇深:“我师傅反复告诉我,万事开头难,我也是慢慢才领悟到这句话的真谛。如果开头的加工精度就不严格把控,后续就要不停地找补,3天的活,常常一周也找补不完。”
刘文庆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一名普通钳工的职业担当,用技术和操守,坚守29年工匠初心。29年,他不挑不捡、毫无怨言。单件小批的试验件,既有难度,又没啥工时,他在干;别的工序做完剩下的“刁钻”活,他在干……大家都说,他收尾,放心。
钳工并不是工模具分公司的重要工种,尽管如此,2020年一年,刘文庆每月工时都在分公司名列前茅,全年工时达4万2千多个小时,累计加班1000小时以上,而这都是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