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将学习真正当作自己的事,才能使他们全身心的投身于学习活动中。那么,怎样才能为学生搭建主动学习的平台,给学生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呢?唯有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兴趣点契合,让知识转变身份,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他们才会主动积极的接纳知识,从而将其内化为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我以为,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创建贴近心灵的情境,可以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使他们在鲜活生动的氛围中感受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效益,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精心预设问题,开启学生思维,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源于问题,恰当的呈现问题能在不经意间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让他们陷入深思,触发他们不断深入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新课教学中,要通过认真钻研教材,仔细研究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去分析、去探究,从而不断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静止的相对性”时,我给学生讲述“法国飞行员手抓子弹”的故事后,很多学生露出了惊讶之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我呈现下列问题:“假如你现在坐在教室里,一颗飞行的子弹从你身边飞驰而过,你能抓住它吗?假如你和同桌骑自行车并肩行走,你从他的头上摘下他的帽子,这个又能做到吗?由此,你能想到在什么情况下,自己也能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通过这样的连环推进式的发问,将问题的关键暴露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得他们开启思维,展开积极的讨论,从而把握问题的本质。
二、面向生活实际,展示学科价值,创设实用情境
物理学科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物理知识来自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物理教材中的定理、原理都是生活原型的缩影。正如物理新课标要求的那样,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将物理运用到生活中。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物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物理知识置于学生平时的生活中,教给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生活现象,去解释生活问题,这既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更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物理的学科价值。如在教学“密度”的知识时,教师可出示一枚戒指,让学生辨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此时,很多学生肯定会想当然,凭感觉去猜测。此时教师提问:大家猜测的依据是什么?我们有自己的理由吗?由此引入只要测出戒指的密度,就可以知道它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了。再如在教学“流体流速与气压的关系”时,我让学生思考“飞机这么庞大的身躯,为什么能在空中自由翱翔”等等。这些问题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堂,让学生感受了物理学习的乐趣,更让学生理解了物理学科就是研究我们身边的现象的,学好物理知识,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从而使学生升华了物理情感,感受了学科的价值。
三、注重动手训练,培养实践能力,创设操作情境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物理的生命。在教学中,很多的规律、结论,如果仅仅依靠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学生并不能把握其本质要领,而如果给学生演示或者让他们自己去操作,去观察,他们不仅会茅塞顿开,记忆深刻,而且还会在实验中不断感受物理世界的奇妙,从而增强物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电学的知识后,我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电子门铃、制作电磁起重机;在学习了光学的知识后,让学生制作潜望镜等。每每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都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也会在课后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心制作。而在“成果”展示时,他们看着自己的“作品”在有模有样的在工作,那种激动兴奋之情是溢于言表的。
四、设置问题障碍,引导学生失误,创设辨析情境
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物理素养的重要方面,学生良好的物理解题能力,包括严谨的审题、缜密的思维和全面的统筹本领。而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缺乏这些良好的素养,他们要么在读题时丢三落四,要么在分析中顾此失彼,从而使得解题过程中出现了不必要的失误。为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意识的设置一些学生易错题,让学生分析、交流、讨论,让他们在争辩中暴露其错误所在,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学生也在惊讶之余,加深了印象,强化了理解,有了“吃一堑,长一智”的经历。如我在教学“浮力”的知识时,给学生出示下面一道习题:“一个木块,重力是8N,体积为1.0×10-3m3,投入到水中静止后,它所受的浮力多大?”部分学生由于对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的不够深刻,或者是对问题的考虑不够严谨,没有考虑到木块最终静止时的状态,想当然的就以木块的体积当成V排,得出了错误的结果10N。此时,教师针对这些学生的错误之处,只需适当点拨:静止时木块受到的浮力是10N,而它的重力是8N,木块能静止吗?这样的受力它能平衡吗?一言惊醒“梦中人”,从而促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把握了问题的易错点,也对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
总之,物理教学中,教师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物理学习的亲切,增强学生的物理情感,使他们主动自觉的参与物理学习,从而大面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中学)
一、精心预设问题,开启学生思维,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源于问题,恰当的呈现问题能在不经意间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让他们陷入深思,触发他们不断深入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新课教学中,要通过认真钻研教材,仔细研究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去分析、去探究,从而不断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静止的相对性”时,我给学生讲述“法国飞行员手抓子弹”的故事后,很多学生露出了惊讶之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我呈现下列问题:“假如你现在坐在教室里,一颗飞行的子弹从你身边飞驰而过,你能抓住它吗?假如你和同桌骑自行车并肩行走,你从他的头上摘下他的帽子,这个又能做到吗?由此,你能想到在什么情况下,自己也能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通过这样的连环推进式的发问,将问题的关键暴露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得他们开启思维,展开积极的讨论,从而把握问题的本质。
二、面向生活实际,展示学科价值,创设实用情境
物理学科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物理知识来自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物理教材中的定理、原理都是生活原型的缩影。正如物理新课标要求的那样,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将物理运用到生活中。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物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物理知识置于学生平时的生活中,教给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生活现象,去解释生活问题,这既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更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物理的学科价值。如在教学“密度”的知识时,教师可出示一枚戒指,让学生辨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此时,很多学生肯定会想当然,凭感觉去猜测。此时教师提问:大家猜测的依据是什么?我们有自己的理由吗?由此引入只要测出戒指的密度,就可以知道它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了。再如在教学“流体流速与气压的关系”时,我让学生思考“飞机这么庞大的身躯,为什么能在空中自由翱翔”等等。这些问题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堂,让学生感受了物理学习的乐趣,更让学生理解了物理学科就是研究我们身边的现象的,学好物理知识,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从而使学生升华了物理情感,感受了学科的价值。
三、注重动手训练,培养实践能力,创设操作情境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物理的生命。在教学中,很多的规律、结论,如果仅仅依靠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学生并不能把握其本质要领,而如果给学生演示或者让他们自己去操作,去观察,他们不仅会茅塞顿开,记忆深刻,而且还会在实验中不断感受物理世界的奇妙,从而增强物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电学的知识后,我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电子门铃、制作电磁起重机;在学习了光学的知识后,让学生制作潜望镜等。每每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都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也会在课后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心制作。而在“成果”展示时,他们看着自己的“作品”在有模有样的在工作,那种激动兴奋之情是溢于言表的。
四、设置问题障碍,引导学生失误,创设辨析情境
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物理素养的重要方面,学生良好的物理解题能力,包括严谨的审题、缜密的思维和全面的统筹本领。而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缺乏这些良好的素养,他们要么在读题时丢三落四,要么在分析中顾此失彼,从而使得解题过程中出现了不必要的失误。为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意识的设置一些学生易错题,让学生分析、交流、讨论,让他们在争辩中暴露其错误所在,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学生也在惊讶之余,加深了印象,强化了理解,有了“吃一堑,长一智”的经历。如我在教学“浮力”的知识时,给学生出示下面一道习题:“一个木块,重力是8N,体积为1.0×10-3m3,投入到水中静止后,它所受的浮力多大?”部分学生由于对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的不够深刻,或者是对问题的考虑不够严谨,没有考虑到木块最终静止时的状态,想当然的就以木块的体积当成V排,得出了错误的结果10N。此时,教师针对这些学生的错误之处,只需适当点拨:静止时木块受到的浮力是10N,而它的重力是8N,木块能静止吗?这样的受力它能平衡吗?一言惊醒“梦中人”,从而促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把握了问题的易错点,也对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
总之,物理教学中,教师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物理学习的亲切,增强学生的物理情感,使他们主动自觉的参与物理学习,从而大面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