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即知识主线和情感主线,前者为明线,后者为暗线。其实两条主线隶属于教学的三维目标中。两条主线相辅相成,不可偏颇,它们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知识主线为情感主线提供了一个平台和支撑点,情感主线又促进了知识主线的有效发展。我们的教学是在教室这个空间里,以40分钟为单位时间,培养学生主体的知识构建和伴随着情感交流的活动。我们的教学容易呈现:过重的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甚至有急功近利的趋势,而忽略和弱化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人性的关怀更无从谈起。我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因素,学生首先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有血有肉、饱含情感和个性的生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人性关怀非常重要。
一、 在学生的情感渴望处给予展示
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举起小手时,我们应该请谁来回答问题?也许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答案,也许为了避免出现节外生枝的情况,也许为了所谓课堂的高效……回答问题的学生就会出现很强的定性。能够举手的不一定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种渴望的情感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学生就会失去信心。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同学和教师的认可的,在受到尊重中获得自身的尊严。我们千万不要让课堂成为少数学生表演的舞台,这是教育的不公平。哪怕我们是无意的,哪怕只是教学中的一个小环节,我们都在远离“教育要面向每一位学生”的教育观。
《课程发展纲要》中指出:在数学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给予所有的学生平等的关注和帮助,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应个性发展的课程教学。特别对于在数学学习方面处于弱势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照与辅导。
在一年级的《100以内的数数的练习课》教学中,临近下课了,教师正在引导学生做课堂小结,有个坐后排的小女生举手了,教师没有看见,这位女生就走到了讲台前,请教师将她完成的导学案展示一下,虽然她的导学案并没有全部完成,但上面大部分的习题还是完成得很工整。这位教师拖堂了,当这位小女生看到电子白板上自己的作业时,脸上绽放了快乐的微笑。我钦佩于这位教师的“破例”,她给了一位后进生表现自己的机会。
既然每一个学生都有情感的渴望,我们需要将课堂调整为大家的课堂。也不妨经常“破例”一下,也不妨对沉默的学生“突然袭击”,唤起全体学生情感的渴望。
二、在学生的思维阻塞处给予疏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思维的阻塞处,就是我们的疏导处。面对同样的学生,同样的问题,真正优秀的教师高超的地方应该在“疏导”上体现过人之处。走进五年级的《质数、合数的练习课》的课堂,教师已经分析和板书出一组为质数的长和宽“13和5”,怎样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教师本来可以一笔带过,可这时,教师提问了一位后进生,并从三个方面来点拨:第一,长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求?一边比划着,一边引导学生回忆公式。第二,长和宽的确定,对照黑板上的数据,将长和宽准确落实。第三,列式解答,引导学生“代入”和“对应”,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自己说出了还要带上“单位”,全班学生自发鼓掌。这位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答案,关键的是得到了学习的信心和人格上的成长。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让他们体验收获的幸福和成功的快乐,在成就感中,体现自己的尊严和增加自己的信心。每个学生都一样重要,我们慷慨地舍得那么一两分钟,也许一个学生的转变就从这里开始,他的成功就从这里起步。敢于疏导,才有可能畅通,畅通了才可能走得更远。语言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是疏导的有效手段,我们满怀真诚,充满关注,内心温情,我们的疏导会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在公开课上给后进生疏通,这是勇气更是智慧,这才是教育的本质——让每位学生都获得成长。真实的课堂哪怕不完美,那也是真正的美,不完美的课堂才具备走向完美的品质。
三、在学生的行为闪光处给予赞赏
每个学生都有闪光处,我们需要具备发现的眼睛。闪光的东西是美的,是学生快乐和幸福的源泉,对美的赞赏,是在激活和开发一个学生的潜力。
在五年级的练习课上,有这么一道习题“三个连续的自然数(0除外),一个合数也没有。这是哪三个数?”学生们得出了正确答案“1、2、3”。这时有一个男生提出“我认为2、3、4也可以”。同学们立刻开始反对了“4是合数,肯定不行”。这位男生立刻认识到自己的答案是错的,他满脸通红,不知怎么办才好。教师却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这位同学敢于质疑和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是何等的难得和富有勇气,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通过表达,就能更深入地理解知识,这是收获啊!教师带头给这位学生鼓掌,其他学生也一起鼓掌。多么和谐的课堂啊!知识和情感完美的交融,体现了课堂就是学习的乐园,学生的思维才得以自由的伸展,大胆地允吸课堂的阳光和雨露。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处,针对性地给予赞赏,我们的课堂还会沉闷吗?学生的思维还会狭窄吗?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的进步也许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艰难。
蔡林森老师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该由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来影响和渗透。这其实在要求我们的教师时时、事事、处处都要“身正为范”!这对教师的素质和涵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只有充满人性关怀的课堂,才能挖掘和激发人的潜能,彰显人性的魅力,才能呈现课堂的生命涌动和勃勃生机。
(特约编辑 熊叠丽)
一、 在学生的情感渴望处给予展示
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举起小手时,我们应该请谁来回答问题?也许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答案,也许为了避免出现节外生枝的情况,也许为了所谓课堂的高效……回答问题的学生就会出现很强的定性。能够举手的不一定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种渴望的情感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学生就会失去信心。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同学和教师的认可的,在受到尊重中获得自身的尊严。我们千万不要让课堂成为少数学生表演的舞台,这是教育的不公平。哪怕我们是无意的,哪怕只是教学中的一个小环节,我们都在远离“教育要面向每一位学生”的教育观。
《课程发展纲要》中指出:在数学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给予所有的学生平等的关注和帮助,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应个性发展的课程教学。特别对于在数学学习方面处于弱势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照与辅导。
在一年级的《100以内的数数的练习课》教学中,临近下课了,教师正在引导学生做课堂小结,有个坐后排的小女生举手了,教师没有看见,这位女生就走到了讲台前,请教师将她完成的导学案展示一下,虽然她的导学案并没有全部完成,但上面大部分的习题还是完成得很工整。这位教师拖堂了,当这位小女生看到电子白板上自己的作业时,脸上绽放了快乐的微笑。我钦佩于这位教师的“破例”,她给了一位后进生表现自己的机会。
既然每一个学生都有情感的渴望,我们需要将课堂调整为大家的课堂。也不妨经常“破例”一下,也不妨对沉默的学生“突然袭击”,唤起全体学生情感的渴望。
二、在学生的思维阻塞处给予疏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思维的阻塞处,就是我们的疏导处。面对同样的学生,同样的问题,真正优秀的教师高超的地方应该在“疏导”上体现过人之处。走进五年级的《质数、合数的练习课》的课堂,教师已经分析和板书出一组为质数的长和宽“13和5”,怎样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教师本来可以一笔带过,可这时,教师提问了一位后进生,并从三个方面来点拨:第一,长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求?一边比划着,一边引导学生回忆公式。第二,长和宽的确定,对照黑板上的数据,将长和宽准确落实。第三,列式解答,引导学生“代入”和“对应”,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自己说出了还要带上“单位”,全班学生自发鼓掌。这位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答案,关键的是得到了学习的信心和人格上的成长。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让他们体验收获的幸福和成功的快乐,在成就感中,体现自己的尊严和增加自己的信心。每个学生都一样重要,我们慷慨地舍得那么一两分钟,也许一个学生的转变就从这里开始,他的成功就从这里起步。敢于疏导,才有可能畅通,畅通了才可能走得更远。语言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是疏导的有效手段,我们满怀真诚,充满关注,内心温情,我们的疏导会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在公开课上给后进生疏通,这是勇气更是智慧,这才是教育的本质——让每位学生都获得成长。真实的课堂哪怕不完美,那也是真正的美,不完美的课堂才具备走向完美的品质。
三、在学生的行为闪光处给予赞赏
每个学生都有闪光处,我们需要具备发现的眼睛。闪光的东西是美的,是学生快乐和幸福的源泉,对美的赞赏,是在激活和开发一个学生的潜力。
在五年级的练习课上,有这么一道习题“三个连续的自然数(0除外),一个合数也没有。这是哪三个数?”学生们得出了正确答案“1、2、3”。这时有一个男生提出“我认为2、3、4也可以”。同学们立刻开始反对了“4是合数,肯定不行”。这位男生立刻认识到自己的答案是错的,他满脸通红,不知怎么办才好。教师却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这位同学敢于质疑和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是何等的难得和富有勇气,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通过表达,就能更深入地理解知识,这是收获啊!教师带头给这位学生鼓掌,其他学生也一起鼓掌。多么和谐的课堂啊!知识和情感完美的交融,体现了课堂就是学习的乐园,学生的思维才得以自由的伸展,大胆地允吸课堂的阳光和雨露。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处,针对性地给予赞赏,我们的课堂还会沉闷吗?学生的思维还会狭窄吗?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的进步也许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艰难。
蔡林森老师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该由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来影响和渗透。这其实在要求我们的教师时时、事事、处处都要“身正为范”!这对教师的素质和涵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只有充满人性关怀的课堂,才能挖掘和激发人的潜能,彰显人性的魅力,才能呈现课堂的生命涌动和勃勃生机。
(特约编辑 熊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