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财政学》是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结合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专业讲授《财政学》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国际贸易专业《财政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设计,以期更好地为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服务。
关键词:国际贸易;财政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贺虹(1974-),女,湖南衡阳人,怀化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与金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2.5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124-03
一、国际贸易专业《财政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财政学》是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自从我国政府推行公共财政模式以来,传统的财政学理论逐渐为西方财政理论所代替。高校《财政学》教学体系亦随之沿用西方的。虽然西方财政理论已是成熟理论,但将建立在欧美国家实践基础上的西方财政理论照搬用于分析我国财政领域的现实情况,在很多方面都显示出不适应性,况且,诞生于中国现实土壤中的财政问题是鲜活的、问题式的、等待解决的,不是程式化的、概念式的;在教学中,仅仅向学生传送理论知识并不够,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财政问题的能力。而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这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能够改变固有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热情, 调动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量的同时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国际贸易专业《财政学》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取财政理论知识、运用知识解决经济财政中的现实问题,熟悉财政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学》教学内容不论国情、专业千篇一律,教学模式采用应试教育,教师完全以填鸭式的理论教育为主,要求学生全盘接受,然后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培养符合专业需要的人才,改革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财政学》的教学方法改革,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的理论探讨和实践运用正在展开,但针对非财税专业成熟的、全方位的《财政学》教学改革并未铺开。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 建立立足于国际贸易专业特色的《财政学》教学模式非常必要。
二、国际贸易专业《财政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未能体现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
传统财政学是以政府的收支活动为研究对象。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财政学研究内容也应变化和发展。并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科书应该反映这门学科的演变轨迹。我国经济体制的转换使得我国财政理论和实践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公共财政理论代替了传统财政理论,高校《财政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理应焕然一新。但实际情况是:目前,虽然引入公共财政理论,我国高校《财政学》教学体系还是未能体现时代特色,且经济类各专业的《财政学》教学主要内容大体一致,主要包括财政概念和职能篇、微观财政篇(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宏观财政篇(国家预算、国家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平衡、财政政策)。这种教学体系设置更新不够,没有把科学发展观引入中国财政职能的内涵。比较传统财政学,现代财政学的研究内容在内涵和外延两方面都大大拓宽了。内涵上,《财政学》通过微观机制研究政府收支行为对企业、家庭和个人等微观个体经济行为的影响;外延上,它的研究涵盖了所有公共部门应该涉及的领域:既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公共卫生、环保、缩小贫富差距等大家关注的社会主流领域,也包括互联网交易课税、社区经济、慈善捐赠、公共企业和非盈利组织等新兴领域。因此,《财政学》教学内容在内涵和外延上应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而不是局限于机械地介绍西方成熟财政理论,这一点在目前的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虽然《财政学》是教育部确定的“经济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但是目前所有经济类专业的《财政学》教材通用,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当前的《财政学》教学没有协调好通用性与专用性的关系,没有很好地结合国际贸易专业自身的特点,使教授的知识可以在他们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例如,在微观层面上,对于国际贸易专业重点涉及出口报关环节的税收知识和税收政策,以及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涉及的税收规定及调整,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中没有单独设章节介绍,只是在税收这一章的末尾附带介绍;宏观层面上,对于国际贸易牵涉的国际收支平衡进而导致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没有将国际贸易与财政职能结合分析。对于这些与国际贸易专业密切联系的财政知识,不在教学内容上凸显它的重要地位,将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单调陈旧
《财政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与微观经济学首尾相接,同时,它又与宏观经济学的部分内容重合,它起着衔接基础学科(西方经济学)与应用学科(税收)的桥梁作用,其性质属于应用型的经济理论课程。概念多、理论性和抽象性强是该门课程的一大特点,与此同时它又以其很强的应用性和对策性区别于纯理论课程。传统的《财政学》教学着重于介绍理论观点和诠释制度与政策,这使得《财政学》教学偏重于宏观,太过于理论化,给学生感觉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差距,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还习惯于按照理论课的授课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组织方式,结合实际的案例教学较少或使用案例较陈旧,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也不多用。目前教师大都已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很多老师只是将鼠标点击与播放PPT来代替传统的板书,虽然通过运用先进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信息量,但教学方法的实质没有丝毫改变。这种传统讲授法偏重于对概念与理论的系统介绍,使得整个教学的中心呈现单边的“教”,师生之间少有互动,学生完全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缺乏探究、质疑、解答等“学”的过程,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和主动探究精神的培养,更谈不上利用教学对学生组织协调配合能力的锻炼。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还会觉得这些“大而空”的抽象内容与本专业没什么关联,从而减少甚至渐渐失去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三)考核评定方式不全面
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考核方式存在局限性,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全面反映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大多数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惯有的做法是:规定每门课程的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按照7:3或8:2的比例来对学生进行考核,且将这一比例分配设置在教务网成绩输入系统中,任课老师一旦输入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该门课程的最后考核成绩就会按此比例自动生成。期末成绩由期末的闭卷考试取得,而平时成绩由于不好由量化指标衡量,实际操作中往往被任课老师简单地由到课率和作业成绩两项组成。这种考核评定方式单一且片面。首先,期末卷面成绩占的比重够过高,使得考核偏重于考学生的记忆功夫。平时不用功的同学在期末考试前临时突击,复印别人的听课笔记,临时抱佛脚就能过关。尤其是《财政学》课程,由于概念多,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多,按照现行的考核评定方式,就意味着成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死记硬背的功底。其次,平时成绩的组成太过简单且考查流于表面,并未体现学生平时的学习的效果。学生只要来到了课堂,不管有没有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参与老师提出问题的解答、讨论和互动,只要写了作业,不管完成质量如何,就有了不低的平时成绩。通过这种考核方式获取的成绩并没有真正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三、国际贸易专业《财政学》教学改革设计
国际贸易专业《财政学》教学改革,需要将该门课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以及考核评定方式不全面几个方面结合起来设计,每一个方面的改革都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合。
(一)根据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特色。《财政学》教学内容不应停留在介绍成熟的财政学基础理论上,而是要紧追财政学理论发展变化的前沿和结合中国的实际。为此,教学内容除了宏观财政与微观财政外、还应更多加入应用财政学,例如,应将财政支出与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结合起来阐述,将时下讨论热烈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建设与我国公共财政的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相结合,从财政的视角剖析导致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从而提出完善以转移支付制度为核心的财政管理体制以及形成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收入方面,将我国税制改革与财政职能对应,例如,增值税改革、遗产税和房产税的开征体现相应的财政职能。
2、突出专业特色。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根据其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和倾斜。在教材处理上,笔者认为需将以下内容单独列章,设置为教学重点;进出口涉及的税收知识,作为整个税收部分的重点处理;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及改革;贸易收支与财政职能。对于非财政专业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应突出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业务操作和财政制度与政策,改变长期以来不论专业和学生对象,完全按照通用教材讲授千篇一律教学内容的局面,真正做到针对专业因材施教。
(二)教学方法多元化
传统的《财政学》教学以对理论观点的介绍和论证、制度与政策的诠释为主,这些讲解和阐述是完全必要的。但单纯使用一种教学方法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注意知识的传授外,还应培养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除传统的讲授法外,在《财政学》教学中还应组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一种结合理论与现实的教学方法。对于《财政学》课程来说, 可使用案例教学法的章节很多,如税制改革、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社会福利等。再比如,讲到公共产品成本收益法时,可以引用武广高铁、三峡水库建设和南水北调工程等大型公共工程为例进行分析。案例教学向学生提供了书本之外活生生的实际问题,使理论传授不再抽象,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对财政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不应只成为一种点缀,而应成为常用的教学法。
2、研讨式教学法。老师确定一个主题,通过分组,让学生课外查阅文献、收集材料、归纳观点,再在课堂集中讨论、阐述观点、汇报。这种研论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使他们主动关注当前的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同时也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它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财政学》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现实,有许多相关主题可以讨论。老师可以以时下财政领域的热点问题为主题讨论,也可在案例教学中加入讨论。以通常周课时3学时、教学周数17周计算,一般1学期以开展3-4次研讨合适。
3、试验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先比,试验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算是很新颖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将行为经济学和试验经济学引入财政学教学,开设财政行为经济学试验课程。例如,对某一项财政政策或措施进行分析时,就需要通过考察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和个人)对公共决策的评价和反应,对得出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而实地调查、搜集信息数据并据此分析就是一堂《财政学》的试验教学课。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试验教学的选题应紧扣专业,例如,可就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两税合并等为主题进行实验教学。通过试验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试验教学活动需要学生课余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一般以1学期开展1次为宜。
(三)考核评定方式全面反映整个教学过程
考核评定方式犹如一个指挥棒,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考核评定方式的改革要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二者也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考核评定方式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效果,另一方面考核评定方式能促使学生更快融入和适应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法和试验教学法已经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性,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素质,进而实现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在《财政学》课程考核成绩评定中,就要把教学过程中能体现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因素考虑进去,使各种新的教学方法的作用得到合理的体现,也促使教学方法的改革能持续进行下去。具体说来,课程考核成绩可以由期末卷面成绩、讨论课和实验课成绩以及作业成绩按照4:4:2的比例构成。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比重,突出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考察和评价,才能使学生真正重视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在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彻底改变过去过分重视期末突击、应付考试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和提升学生素质的目标。将考核评定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使考核评定方式能全面反映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形成财政学教学改革三方面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何菊芳、季城均.“读、议、练”教学模式: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J]. 中国大学教学 2011,(09):59-61.
[2] 宫晓霞、高风勤、马思涛、郭建、刘蕾.《财政学》教学改革和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第十九次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讨会”观点综述[J].山东经济,2008,(06):103-115.
关键词:国际贸易;财政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贺虹(1974-),女,湖南衡阳人,怀化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与金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2.5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124-03
一、国际贸易专业《财政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财政学》是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自从我国政府推行公共财政模式以来,传统的财政学理论逐渐为西方财政理论所代替。高校《财政学》教学体系亦随之沿用西方的。虽然西方财政理论已是成熟理论,但将建立在欧美国家实践基础上的西方财政理论照搬用于分析我国财政领域的现实情况,在很多方面都显示出不适应性,况且,诞生于中国现实土壤中的财政问题是鲜活的、问题式的、等待解决的,不是程式化的、概念式的;在教学中,仅仅向学生传送理论知识并不够,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财政问题的能力。而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这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能够改变固有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热情, 调动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量的同时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国际贸易专业《财政学》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取财政理论知识、运用知识解决经济财政中的现实问题,熟悉财政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学》教学内容不论国情、专业千篇一律,教学模式采用应试教育,教师完全以填鸭式的理论教育为主,要求学生全盘接受,然后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培养符合专业需要的人才,改革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财政学》的教学方法改革,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的理论探讨和实践运用正在展开,但针对非财税专业成熟的、全方位的《财政学》教学改革并未铺开。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 建立立足于国际贸易专业特色的《财政学》教学模式非常必要。
二、国际贸易专业《财政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未能体现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
传统财政学是以政府的收支活动为研究对象。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财政学研究内容也应变化和发展。并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科书应该反映这门学科的演变轨迹。我国经济体制的转换使得我国财政理论和实践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公共财政理论代替了传统财政理论,高校《财政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理应焕然一新。但实际情况是:目前,虽然引入公共财政理论,我国高校《财政学》教学体系还是未能体现时代特色,且经济类各专业的《财政学》教学主要内容大体一致,主要包括财政概念和职能篇、微观财政篇(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宏观财政篇(国家预算、国家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平衡、财政政策)。这种教学体系设置更新不够,没有把科学发展观引入中国财政职能的内涵。比较传统财政学,现代财政学的研究内容在内涵和外延两方面都大大拓宽了。内涵上,《财政学》通过微观机制研究政府收支行为对企业、家庭和个人等微观个体经济行为的影响;外延上,它的研究涵盖了所有公共部门应该涉及的领域:既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公共卫生、环保、缩小贫富差距等大家关注的社会主流领域,也包括互联网交易课税、社区经济、慈善捐赠、公共企业和非盈利组织等新兴领域。因此,《财政学》教学内容在内涵和外延上应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而不是局限于机械地介绍西方成熟财政理论,这一点在目前的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虽然《财政学》是教育部确定的“经济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但是目前所有经济类专业的《财政学》教材通用,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当前的《财政学》教学没有协调好通用性与专用性的关系,没有很好地结合国际贸易专业自身的特点,使教授的知识可以在他们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例如,在微观层面上,对于国际贸易专业重点涉及出口报关环节的税收知识和税收政策,以及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涉及的税收规定及调整,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中没有单独设章节介绍,只是在税收这一章的末尾附带介绍;宏观层面上,对于国际贸易牵涉的国际收支平衡进而导致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没有将国际贸易与财政职能结合分析。对于这些与国际贸易专业密切联系的财政知识,不在教学内容上凸显它的重要地位,将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单调陈旧
《财政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与微观经济学首尾相接,同时,它又与宏观经济学的部分内容重合,它起着衔接基础学科(西方经济学)与应用学科(税收)的桥梁作用,其性质属于应用型的经济理论课程。概念多、理论性和抽象性强是该门课程的一大特点,与此同时它又以其很强的应用性和对策性区别于纯理论课程。传统的《财政学》教学着重于介绍理论观点和诠释制度与政策,这使得《财政学》教学偏重于宏观,太过于理论化,给学生感觉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差距,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还习惯于按照理论课的授课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组织方式,结合实际的案例教学较少或使用案例较陈旧,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也不多用。目前教师大都已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很多老师只是将鼠标点击与播放PPT来代替传统的板书,虽然通过运用先进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信息量,但教学方法的实质没有丝毫改变。这种传统讲授法偏重于对概念与理论的系统介绍,使得整个教学的中心呈现单边的“教”,师生之间少有互动,学生完全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缺乏探究、质疑、解答等“学”的过程,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和主动探究精神的培养,更谈不上利用教学对学生组织协调配合能力的锻炼。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还会觉得这些“大而空”的抽象内容与本专业没什么关联,从而减少甚至渐渐失去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三)考核评定方式不全面
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考核方式存在局限性,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全面反映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大多数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惯有的做法是:规定每门课程的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按照7:3或8:2的比例来对学生进行考核,且将这一比例分配设置在教务网成绩输入系统中,任课老师一旦输入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该门课程的最后考核成绩就会按此比例自动生成。期末成绩由期末的闭卷考试取得,而平时成绩由于不好由量化指标衡量,实际操作中往往被任课老师简单地由到课率和作业成绩两项组成。这种考核评定方式单一且片面。首先,期末卷面成绩占的比重够过高,使得考核偏重于考学生的记忆功夫。平时不用功的同学在期末考试前临时突击,复印别人的听课笔记,临时抱佛脚就能过关。尤其是《财政学》课程,由于概念多,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多,按照现行的考核评定方式,就意味着成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死记硬背的功底。其次,平时成绩的组成太过简单且考查流于表面,并未体现学生平时的学习的效果。学生只要来到了课堂,不管有没有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参与老师提出问题的解答、讨论和互动,只要写了作业,不管完成质量如何,就有了不低的平时成绩。通过这种考核方式获取的成绩并没有真正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三、国际贸易专业《财政学》教学改革设计
国际贸易专业《财政学》教学改革,需要将该门课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以及考核评定方式不全面几个方面结合起来设计,每一个方面的改革都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合。
(一)根据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特色。《财政学》教学内容不应停留在介绍成熟的财政学基础理论上,而是要紧追财政学理论发展变化的前沿和结合中国的实际。为此,教学内容除了宏观财政与微观财政外、还应更多加入应用财政学,例如,应将财政支出与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结合起来阐述,将时下讨论热烈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建设与我国公共财政的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相结合,从财政的视角剖析导致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从而提出完善以转移支付制度为核心的财政管理体制以及形成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收入方面,将我国税制改革与财政职能对应,例如,增值税改革、遗产税和房产税的开征体现相应的财政职能。
2、突出专业特色。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根据其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和倾斜。在教材处理上,笔者认为需将以下内容单独列章,设置为教学重点;进出口涉及的税收知识,作为整个税收部分的重点处理;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及改革;贸易收支与财政职能。对于非财政专业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应突出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业务操作和财政制度与政策,改变长期以来不论专业和学生对象,完全按照通用教材讲授千篇一律教学内容的局面,真正做到针对专业因材施教。
(二)教学方法多元化
传统的《财政学》教学以对理论观点的介绍和论证、制度与政策的诠释为主,这些讲解和阐述是完全必要的。但单纯使用一种教学方法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注意知识的传授外,还应培养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除传统的讲授法外,在《财政学》教学中还应组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一种结合理论与现实的教学方法。对于《财政学》课程来说, 可使用案例教学法的章节很多,如税制改革、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社会福利等。再比如,讲到公共产品成本收益法时,可以引用武广高铁、三峡水库建设和南水北调工程等大型公共工程为例进行分析。案例教学向学生提供了书本之外活生生的实际问题,使理论传授不再抽象,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对财政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不应只成为一种点缀,而应成为常用的教学法。
2、研讨式教学法。老师确定一个主题,通过分组,让学生课外查阅文献、收集材料、归纳观点,再在课堂集中讨论、阐述观点、汇报。这种研论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使他们主动关注当前的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同时也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它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财政学》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现实,有许多相关主题可以讨论。老师可以以时下财政领域的热点问题为主题讨论,也可在案例教学中加入讨论。以通常周课时3学时、教学周数17周计算,一般1学期以开展3-4次研讨合适。
3、试验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先比,试验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算是很新颖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将行为经济学和试验经济学引入财政学教学,开设财政行为经济学试验课程。例如,对某一项财政政策或措施进行分析时,就需要通过考察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和个人)对公共决策的评价和反应,对得出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而实地调查、搜集信息数据并据此分析就是一堂《财政学》的试验教学课。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试验教学的选题应紧扣专业,例如,可就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两税合并等为主题进行实验教学。通过试验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试验教学活动需要学生课余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一般以1学期开展1次为宜。
(三)考核评定方式全面反映整个教学过程
考核评定方式犹如一个指挥棒,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考核评定方式的改革要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二者也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考核评定方式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效果,另一方面考核评定方式能促使学生更快融入和适应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法和试验教学法已经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性,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素质,进而实现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在《财政学》课程考核成绩评定中,就要把教学过程中能体现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因素考虑进去,使各种新的教学方法的作用得到合理的体现,也促使教学方法的改革能持续进行下去。具体说来,课程考核成绩可以由期末卷面成绩、讨论课和实验课成绩以及作业成绩按照4:4:2的比例构成。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比重,突出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考察和评价,才能使学生真正重视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在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彻底改变过去过分重视期末突击、应付考试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和提升学生素质的目标。将考核评定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使考核评定方式能全面反映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形成财政学教学改革三方面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何菊芳、季城均.“读、议、练”教学模式: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J]. 中国大学教学 2011,(09):59-61.
[2] 宫晓霞、高风勤、马思涛、郭建、刘蕾.《财政学》教学改革和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第十九次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讨会”观点综述[J].山东经济,2008,(06):10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