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不但阐释了作者的主观情思要贯穿于作品之中,而且还道出了情感在审美欣赏中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虽不同于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但一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能借助语文教材的情感因素,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把课上得生动活泼,耐人寻味,同样给人以一种艺术享受。
和原来的教材相比,新教材更适合进行情感教育。新教材的文学性增强了,情感成分增强了。不少课文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钟情,并把目光投向了社会与人生,有的还特别关注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倾注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少课文极力刻画人的内心世界,关注自身情感,特别适于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些客观条件也为语文教学渗透强烈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中,教师理应成为教学中情感调控的主导者。教师要充分选好突破口,抓住诱导时机,在情感浓缩凝聚的关键之处,打开其情感闸门,点燃其情感火焰,促成共鸣,产生激荡,使学生能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忧作者之所忧,在阅读、欣赏、品味和感应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材之情的感染渗透。如讲“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时,就要联系上下文语境,紧扣“忍看”“怒向”“刀丛”这些关键词语,点拨学生理解诗句的情境。“忍看”包含强忍仇恨之意,“怒向”是愤怒面对之意,“刀丛”指聚集的刀锋。“怒向刀丛”正是作者强烈感情的迸发。“言为心声”,点拨了这些词语的情境,学生就能体会出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当然,语文教师的情感教育过程也就是学生对教师、教材各种情感表达方式所酿造的情感氛围进行理解和归纳,演绎出各种不同层次情感内容的过程。为此,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任何一厢情愿的教法都达不到教育目的。德国著名学者斯布朗格说得好:“教育就是唤醒。”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能唤醒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灵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身心得到愉悦,思想形成融合,达到沟通学生与作者情感的目的。当学生走进课文的艺术殿堂时,神经细胞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对琳琅满目的语言珍宝作种种品味、鉴赏,寻幽探胜,在多姿多彩的美的魅力感染下,灵性为之开窍,入境、入情、入理地汲取课文中的丰富养料,取得一个又一个顿悟。渗透于课文当中的作者的人格气质、胸襟境界、语言范式及种种思想感情的因子,在潜移默化中,积淀在学生深层心理上,使他们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从而能够分清是非曲直,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生活。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情感品质和语文能力都可逐步提高。
(责 编刘波)
和原来的教材相比,新教材更适合进行情感教育。新教材的文学性增强了,情感成分增强了。不少课文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钟情,并把目光投向了社会与人生,有的还特别关注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倾注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少课文极力刻画人的内心世界,关注自身情感,特别适于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些客观条件也为语文教学渗透强烈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中,教师理应成为教学中情感调控的主导者。教师要充分选好突破口,抓住诱导时机,在情感浓缩凝聚的关键之处,打开其情感闸门,点燃其情感火焰,促成共鸣,产生激荡,使学生能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忧作者之所忧,在阅读、欣赏、品味和感应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材之情的感染渗透。如讲“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时,就要联系上下文语境,紧扣“忍看”“怒向”“刀丛”这些关键词语,点拨学生理解诗句的情境。“忍看”包含强忍仇恨之意,“怒向”是愤怒面对之意,“刀丛”指聚集的刀锋。“怒向刀丛”正是作者强烈感情的迸发。“言为心声”,点拨了这些词语的情境,学生就能体会出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当然,语文教师的情感教育过程也就是学生对教师、教材各种情感表达方式所酿造的情感氛围进行理解和归纳,演绎出各种不同层次情感内容的过程。为此,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任何一厢情愿的教法都达不到教育目的。德国著名学者斯布朗格说得好:“教育就是唤醒。”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能唤醒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灵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身心得到愉悦,思想形成融合,达到沟通学生与作者情感的目的。当学生走进课文的艺术殿堂时,神经细胞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对琳琅满目的语言珍宝作种种品味、鉴赏,寻幽探胜,在多姿多彩的美的魅力感染下,灵性为之开窍,入境、入情、入理地汲取课文中的丰富养料,取得一个又一个顿悟。渗透于课文当中的作者的人格气质、胸襟境界、语言范式及种种思想感情的因子,在潜移默化中,积淀在学生深层心理上,使他们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从而能够分清是非曲直,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生活。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情感品质和语文能力都可逐步提高。
(责 编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