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飞扬的诗行

来源 :金沙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ryduan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友徐社川在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诗集,书名就是他的新浪博客昵称《风声虫语》,也是他向外发表诗作时常用的笔名。社川的诗,内容多写南华的山水,写故乡的生活,写对父老乡亲的思念,一草一木皆有情意。我发现,平日里这位看似不温不火,与我同道的学医人,眼光敏锐,情感丰沛,细腻绵长,是一位心仪于诗歌的有心人。
  乡愁,是我们曾经活过的日子,是后来被我们记住了的日子,是被文字记载于历史让人们怀念的那些日子。乡愁,也是《风声虫语》这本诗集中诗人向我们慢慢展示的一缕情愫,读来让人温暖温馨。
  大山,长着我的根/山坡上长着木棉花……这首《山里的木轮车》,诗人睹物有思,借物喻情,写了家中至今土楼上用塑料薄膜紧裹着的一架用攀枝花树做的木轮车,还记得两个树杈三个木轮一块木板制作一辆木轮车的过程,他的童年也因这架木轮车而精彩。他在《故乡的红土》中写道:闭上疲惫的眼/便浮现出/红土坡/漫山遍野的红土/同朴实的乡亲/默不作声。社川故乡叫红土坡,名副其实。如果你站在牛丛隔江回望,红土坡的颜色更为触目惊心,那些山体滑坡的地方,更像刀砍斧劈,血淋淋的伤口。诗人既写家乡这种特殊的地理现象,也写出了祖祖辈辈默默无闻如同大山般沉重的父老乡亲。在另一首《梦返红土坡》里,诗人对故乡红土坡却是大为赞美:红土坡的夜,迷人眷恋/红土坡的山,芬芳秀美/我爱红土坡/情窦初开/秀发长长/似守候在南景公路旁的姑娘。而在另外一首《朴实善良》的诗里,他把在红土上打洞挖掘的蚯蚓,比拟成故乡亲人们的化身。
  地处云贵高原大山中的子民,历经农耕文明养育的山里人故土观念极重,所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直根深蒂固到今天。每年春节期间,总会有数以亿计的游子奔跑在回家的路上。在《年三十的早晨》一诗里,母亲制作一筒饵块粑粑时的心情及过程,也写出了浓郁的乡愁:母亲,系好围裙/把一盆热腾腾的米饭/揉搓成椭圆的牵挂/切出一片片的思念/澆上香喷喷油渣/等着远方孩儿/喊妈妈。
  乡愁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教导我们一个人不能“忘本”,更不要“变质”,甚至变成一个坏人。乡愁,是人们情怀、信仰、精神的寄托。社川的诗歌,大多融乡愁于物象,借物抒情,托物思乡。如《记忆中的老屋》《那盏古老的马灯》《老宅门前那条溪》《尘封的家书》《压岁钱》《大山里的麻雀》《遗留老宅的墙圈》《山尾那条小路》等等。这些“物”,在诗人的童年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丰满,山乡巨变,诗人并没有忘却那些“物”,至今还能清晰地记起它们,对它们仍有那么一些怀恋,我们就知道了他不是一个“忘本”的人。诗人就是诗人,诗人有诗人的眼光。社川的诗,是从他心里写出来的。
  现实中的乡愁有很多种形式,忧虑、伤感、失落、悲伤、怀旧、欢悦、惊喜……社川的乡愁中也有自豪和赞美。一首《不死心的矮芭蕉》我一读就记住了。兔街长梁子/大沙坝/一些不死心的矮芭蕉/从小受人冷落/长出来长出来/就被锄掉头/一锄又一锄翻挖/提起来又按下去/有时被掩埋得很深/上面堆满厚厚的泥土沙石/压抑得喘不过气来/缺少养分/缺少肥食/只有延绵的泪水相拥/湿漉漉地浸泡/静悄悄地吞噬/躺在硬邦邦的地埂上/不知呆了多少年/始终长不高/只有每逢春来时/才撩起丝丝绿意/迎着轻风/微微摇曳。兔街长梁子我2017年3月采风时去过,大沙坝也看过,诗中写的矮芭蕉我也熟悉。芭蕉有两种,生长于河边或潮湿处的叫水芭蕉,高大还会结果。社川写的矮芭蕉,我们叫干芭蕉,常栽在地埂上防埂子倒塌,极耐旱,生命力顽强,就是冬天放火烧地埂,所有枯枝败叶都化为灰烬做肥料,这矮芭蕉外表也被烧得黑烀烀的,但它仍能存活下来。所以民间的“火烧芭蕉心不死”是十分准确的。这首诗,社川更多的是写矮芭蕉的卑贱,扩展到人类个体的渺小卑微,而没有写出它生命中顽强坚忍的一面。
  乡愁中也可以表达思想,《南华燕子》一首便是。夏天南华街道电线上的燕子,成千上万集聚,是一道风景,也可以说是一种异象。二十多年前我进南华城见到这种状况,就感到十分奇怪,但至今没找到科学答案。我曾写过一篇随笔:《有鸟的城市是幸福的》,写的是曾经死绝掉的麻雀又现身城市,讲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南华燕子,有这么多的小精灵愿与我们同居一城,即便把街道弄脏了,又有何妨?社川写的《南华燕子》,应该就是这样一个场景。其中两句好诗便是:玩转天空/从不寄生于,某棵树/也不依恋于,某方土。
  社川喜欢写短小精悍的哲理诗,这本《风声虫语》自然收录了一些。先挑选我满意的几首来读读让大家感受一下他的哲理诗写作风格。那一刹,非夭折/信念/无怨无悔(见《天边流星》)。不止是/看到向上/关键是/一生/清清白白(见《那缕炊烟》)。有时/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绝非好事/关键要看/是否走对方向(见《走路》)。若不改掉/追腥逐臭之嗜好/即使忙忙碌碌/到头来/也难免落个/损人毁己的名分(见《苍蝇》)。终于摆脱束缚/翱翔蓝天/与此同时/风牵着鼻子/开始走(见《断线风筝》)。你不仁/我不会义/善恶都在一念间/你一分钟,灭我/我一辈子,害你(见《香烟》)。别总以为/打破/就是灭亡/有时/打破/便是新生(见《蛋》)。大部分的快乐/好比鲜花/一经采撷/即告枯萎(见《快乐》)。人/就应该像字一样/双脚落地/永远向上(见《人》)。社川的这几首哲理诗,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了思考提炼,内蕴深刻,语出自然,不人云亦云,有一定的创见性,读来感觉有趣有味。
  哲理诗其实也就是说理诗,是在给人们辩证地讲道理。哲理诗首先要明理,说理要柔软,不要太生硬。其次要有一点诗意,要写得像诗。如果讲出了好的道理,自然也就成了好的哲理诗。哲理诗与哲学共通的一点,就是以透视事物本质为天职,故哲理诗通常用不同角度辩证地看待问题来揭示事物本质规律,读后受到启发。
  社川哲理诗的艺术特色:鲜活、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应用先人的哲学观点,辩证的思维,总结人生智慧,传达生活理趣,每一首都包含着一个小道理,读懂受益一生。
  总体而言,徐社川的诗,每一首都看似写小事,从很不起眼的小处着手,但集拢成一本书后,就有了一个完整、具体的形象,我们便看到了一条通往诗人精神世界的心灵之路。
  当然,社川的诗歌写作,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文字平淡偏实,语言缺少个性特征,诗歌的文学性尚待提升;有的诗过短(不是说哲理诗),容量和力度均受到了限制;诗歌的烂漫与想象尚有欠缺。如果往严重方面说,我认为有些诗歌连标题都没起对,至少不像诗歌题目。如那首反响很好的组诗《魅力南华十乡镇》,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篇宣传报道的标题,而非诗歌题材。又如《在一街,老百姓不愿提起他》(写年仅34岁,倒在扶贫路上的起发平同志。原载《金沙江文艺》2019年第12期),标题过长不说,关键是主题不准确,有可能还会让人产生歧义。《有时起点并不重要》也不像诗歌标题,应该是一篇说理文的题目。那首写赤脚医生的诗有点意思,可惜只写了有趣的社会现象,主题没有很好的深化下去。赤脚医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赤脚医生是贫下中农自己的医生,背着药箱与大家一起下田参加劳动,行医只是附带,无私奉献,颇受人尊敬。记得有一首当年歌颂赤脚医生的歌是这样唱的:身背红药箱,阶级情谊长,千家万户留脚印,药箱伴着泥土香……至今读来不乏诗意。
  现代社会,少有尊严。一个人,平凡世界的一粒尘埃,渺小卑微如蝼蚁,是不争的事实,想来徐社川对此会深有感触。但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潜质不能低估,内心也可以变得强大、高尚、伟大,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来。风声,可引发狂风暴雨,可掀起惊涛骇浪,甚至旋起十二级台风;虫语,可以唤醒整个春天!
  责任编辑:李军学
其他文献
五保户老王,突然被省上来人接走了  听村长说,原来他是个老革命  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为党和国家立过许多大功  隔壁老胡说,难怪他脸上有那么多的伤疤  电视机里,老王胸前挂满了勋章  他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  自己已经非常满足了  田野里,乡亲们正在收获  空气中,到处是丰收的味道  李村的风  入了冬,风就一阵紧似一阵  李村也不例外  村中大碾盘上方的楸木树光秃秃的  没有一片叶
期刊
走进大姚县石羊镇土地祠村,就能看到标志性的回族建筑——清真寺,在村前一面雪白的墙上题有“回族示范村”几个大字。土地祠距离石羊镇五公里,位于姚石公路一旁,村子背靠著山,紧靠公路旁边住的大部分为回族村民,紧挨山脚处住的大部分为汉族村民。  时隔多年,当我再次回到土地祠,鸟瞰石羊土地祠大地,大路通衢,一幢幢小别墅矗立,回汉一家亲,欣欣向荣。  石羊土地祠是回、汉杂居村,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回汉冲突:争水
期刊
一  “二叔病重了”,母亲说。“他三高,还有痔疮,胆管结石”。  “心脏也不好,已经有半月没来坐他那把椅子了”。母亲又说。  我没有接她的话。因为我知道母亲的意思,她要我去看看二叔。我不想去,多年前的那个夜晚,像一部老电影,已经烙在我脑海里。  十月一号,接到母亲的通知,二叔去世了。我没有太多的悲伤。  “父亲去看二叔了?”我平静地问。  “没有,他一直坚信你二叔他没有病,没有死。他死不瞑目,他欠
期刊
自古以来人们渴望“食有肉,行有车”的美好生活,但历史之路漫漫,正如人生之路漫长。且不说食有肉,就说行有车,我是亲历者、见证者、享受者。  第一次1952年3月奉命到云南省团校学习,团地工委为我们12人准备了两辆马车,从楚雄出发,一路颠簸,上坡人要下来推车,连续坐了三天到达昆明团校。七月初学习完毕,团地工委书记仇开明亲自看望我们,并陪我们同乘一辆人货混合的汽车返回楚雄。第二次是1962年的夏天,时任
期刊
对于微型小说的创作,我已有半个甲子的经历,酸甜苦辣一言难尽。以至于创作谈之类,也不愿多写。写也写不尽!  这回我想写几句,恰逢近期鼓足干劲,写了几篇万字篇幅的短篇,有一点疲累,就格外想念微型小说一气呵成的打造过程。  因为短,有一两个小时的工夫,就把自己的故事情感,寄托在这千字文里。身心与思路一并舒放,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和欢欣愉悦,是作为人,才拥有的创新之乐。  是的,创作是创新,微型小说更需摆脱
期刊
大表哥叫“栓柱”,腮帮子上长着俩酒窝,嘴巴像有股“泉眼”,一张嘴就流口水,人称“水拉嘴”。就为这,他打小说话就少,别人撩他他也不还嘴,真是三棍子也打不出一个闷屁的家伙,但他敦厚老实,会干农活,擅长钓野生黄鳝。  二表哥叫“留柱”,比哥小三岁,聪明好学,虽也是“水拉嘴”,但他满不在乎,哪里人多就往哪里钻,一句话没讲完,面前衣裳就湿了一大片,有人取笑过他,他反沾沾自喜,说:“俺吃馍不用搭稀饭,你就不行
期刊
老汉名叫赵玉树,老婆儿名叫白如云,夫妻两个岁数一般儿大,都是62岁年纪了;身份也一样,都是沟里村普普通通的村民,普普通通的乡亲。  沟里村真的是在山沟里,山也苍苍,沟也茫茫。  儿子在外打工挣钱,媳妇在外挣钱打工,孙子孙女都在外面上学读书,家里只剩下他们二位:不管出来进去,不管清晨黄昏,一棵绿树,一朵白云。老汉手脚勤快,做事认真,是被村委会聘用的保洁人员,专门给村里打扫卫生;老婆儿心细手巧,忙里忙
期刊
一  祥子,我先走了。  一个女子哀哀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随后,我看见女子轻盈的身影轻轻随着烟雾飘出了窗外,飞向天空。我耳畔的鼓乐声骤然停歇,毕摩张在隔壁房间里给许文祥老师家送土黄安家堂。我听见许老师在隔壁低沉的哭声,有些近乎哀伤的嚎叫。  那是凤枝的身影,按理说凤枝的灵魂已经回归祖灵,好好安驻在家堂上了,我却看见她飞向了天空。这个秘密我没有告诉其他人。他们已经折腾了一夜,从昨天下午四点多开始折纸
期刊
山根曾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老舅要是死了,自己绝不会掉一滴眼泪。这回老舅真死了,山根却趴在坟上哭得直不起腰。  山根自小患有小儿麻痹,小小一个人儿,长得也其貌不扬。娘在世的时候,依然会把山根当成宝。“臭虫只说我娃香,刺猬也说我儿光。”山根娘宠山根,本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山根姥爷家原是镇上大户,山根爹却是乡下的穷门寒舍。山根娘天生跛脚,山根爹除了身子弱,脸却白净。所以上天将这不足分配给世人,就是为了
期刊
江天见了任何人都是一脸笑,但你千万不要以为他是一只温顺的小绵羊。江天时刻都渴望做一头领跑的狼,这就注定他内心是个比较孤独的人。江天想与任何人都搞好关系,但同事们总是有意无意地疏远他。要说,江天也曾有一个好朋友,那人便是老猫。  老猫姓苗,并非真的姓猫,查遍《百家姓》,好像也没有猫姓。老猫长得五短身材,只因体型、面貌颇似一只肥硕的猫,再加上他写文章时常署名“老猫”,同事们便“老猫老猫”地叫开了。同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