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舌诊,是中医的一种常规诊断方法,它反映了中医诊病的传统经验和特色,在望、闻、问、切四诊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舌为五脏六腑之总使,又为心之苗窍。不少医家认为中医所谓的“心开窍于舌”,不仅是指心经有热、心血淤阻等病变能在舌上反映出来,而且还由于舌是发音的器官,语言思维支配着舌的运动。因此,当人觉醒时,舌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具有相应的形态结构和能量供应,当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发生紊乱时,便可在显著于外但反应灵敏的舌象上表现出来,使之成为一个判断内部生理病理变化的参考依据之一。关于舌诊辨中风,《中藏经》中就有“心脉搏坚而长,主舌强不能语”。心脾俱中风,则“舌强不能言”和“肝风入心,舌缩”等记载,这是对《黄帝内经》理论的发挥。我们在治疗脑血管病多年的实践中观察到,凡脑血管病急性期过后,舌体灵活,言语很快恢复者,肢体功能恢复则较好,舌强语蹇者,恢复则较差。经脑血管造影证实,栓塞的部位及栓塞血管管径的大小与病人预后直接关联。
近十余年以来,我们在临床中,常为上述舌强语蹇之病人金津、玉液穴点刺、放血。经过潜心观察,发现大部分病人,舌下脉络之颜色与形态和正常者有显著不同。证明舌诊亦应包括舌下脉络诊察,这对中风病的诊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正常人舌下脉络主干呈单支、双支或三支3种形态,分支脉又有若干小分支,像树枝样分布。主干脉以暗红色为佳;分枝脉多为粉红色的网状小脉络,正常者多不显露于外。
当有舌强语蹇时,舌下脉络的颜色、形态、长短就会发生改变。常见者为青紫、淡紫粗长或紧束细短,甚或怒张弯曲有多数小结节几种类型。舌下脉络诊察使舌诊更趋完善,因为有的人舌质虽正常,但舌下脉络却见明显异常。尚须强调的是,舌下脉络的变化,并非一成不变,其形色与个体差异,病期阶段,季节转换等变化有关,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例如:中风半身不遂初期,由于血脉淤阻,正气尚盛,气血充斥,故舌下脉诊多表现青紫粗长;久之正气耗损,气血渐衰,加上服用抗血栓药物的作用,逐渐变成淡紫、淡红而短细。这种变化,对观察疾病,测知预后,都有一定意义。因为全身经络,能直接用肉眼看到的,并且最浅表、最显露、真实反映五脏六腑情况的,莫过于舌下脉络。因此,舌下脉络之异常,与腑脏之寒热,气血之虚实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虚者淡红而细短,淤者青紫而粗长,寒者淡紫而紧束,热者红紫而怒张。
舌诊之所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因为舌的脉络直接与脏腑、经络、气血发生联系,所以能真实地反映有关内脏、经络的病理变化。在四诊中,从直观角度来讲,舌诊是比较客观和具体的一种。
由于舌是由很多横纹肌组成的一个肌性器官,外表覆有特殊的黏膜,其中舌背黏膜是组成舌苔的重要部分。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极其丰富,其黏膜上皮薄而透明,乳头反应灵敏,故机体的一般情况,消化系统和体液的变化,均可在舌上迅速地反映出来。对急性脑血管意外重证者,舌苔观察尤为重要,如舌红绛苔垢腻,舌体越来越短缩,多属逐渐转重,预后较差。如逐渐转向舌红光剥,预后多属不良,提示脑出血情况趋向严重。
古典医籍中关于中风及其合并症的记载也很丰富,其中不乏通过舌诊判断病势进展及转归的记载,如《金匮·中风历节篇》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所谓舌即难言,即舌体转动不灵,不能言语之意,系中风重证之表现,其较轻者则多表现为舌体歪斜,言语不清。舌体斜度越大,病情越重,语言功能恢复越难。一种以沉重的吞咽及语言障碍为主症的疾病,医学上叫做假性延髓麻痹,多表现为舌强语蹇,黏液分泌物从口鼻呛出;如出现舌干、舌肌萎缩、舌肌纤维震颤则属于真性延髓麻痹,预后较差。
在观察有舌形变化的脑血管病人时,应特别留心舌体是否肿胀、瘦瘪、痿软、强硬、偏斜、颤动、伸缩等,如舌强硬,系指舌体既不胖大,也不短缩,而呈强硬,失其灵活的一种证候,为中风临床典型症状之一。由于舌体失柔,所以常见语言蹇涩,含糊不清,或不相连续。杂病舌见强硬,多属内风,若出现肢体瘫痪之前,常为中风先兆,临床上根据这一指征,可以早期对中风进行防治。在舌体强硬的情况下,兼见歪斜,则可根据舌尖所指的方向,确定半身不遂在哪一侧,即根据运动皮层对侧控制的道理,舌尖伸出口外所指的方向,即半身不遂所发生的部位,舌诊往往在肢体瘫痪之前,即有明显指征。
近十余年以来,我们在临床中,常为上述舌强语蹇之病人金津、玉液穴点刺、放血。经过潜心观察,发现大部分病人,舌下脉络之颜色与形态和正常者有显著不同。证明舌诊亦应包括舌下脉络诊察,这对中风病的诊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正常人舌下脉络主干呈单支、双支或三支3种形态,分支脉又有若干小分支,像树枝样分布。主干脉以暗红色为佳;分枝脉多为粉红色的网状小脉络,正常者多不显露于外。
当有舌强语蹇时,舌下脉络的颜色、形态、长短就会发生改变。常见者为青紫、淡紫粗长或紧束细短,甚或怒张弯曲有多数小结节几种类型。舌下脉络诊察使舌诊更趋完善,因为有的人舌质虽正常,但舌下脉络却见明显异常。尚须强调的是,舌下脉络的变化,并非一成不变,其形色与个体差异,病期阶段,季节转换等变化有关,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例如:中风半身不遂初期,由于血脉淤阻,正气尚盛,气血充斥,故舌下脉诊多表现青紫粗长;久之正气耗损,气血渐衰,加上服用抗血栓药物的作用,逐渐变成淡紫、淡红而短细。这种变化,对观察疾病,测知预后,都有一定意义。因为全身经络,能直接用肉眼看到的,并且最浅表、最显露、真实反映五脏六腑情况的,莫过于舌下脉络。因此,舌下脉络之异常,与腑脏之寒热,气血之虚实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虚者淡红而细短,淤者青紫而粗长,寒者淡紫而紧束,热者红紫而怒张。
舌诊之所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因为舌的脉络直接与脏腑、经络、气血发生联系,所以能真实地反映有关内脏、经络的病理变化。在四诊中,从直观角度来讲,舌诊是比较客观和具体的一种。
由于舌是由很多横纹肌组成的一个肌性器官,外表覆有特殊的黏膜,其中舌背黏膜是组成舌苔的重要部分。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极其丰富,其黏膜上皮薄而透明,乳头反应灵敏,故机体的一般情况,消化系统和体液的变化,均可在舌上迅速地反映出来。对急性脑血管意外重证者,舌苔观察尤为重要,如舌红绛苔垢腻,舌体越来越短缩,多属逐渐转重,预后较差。如逐渐转向舌红光剥,预后多属不良,提示脑出血情况趋向严重。
古典医籍中关于中风及其合并症的记载也很丰富,其中不乏通过舌诊判断病势进展及转归的记载,如《金匮·中风历节篇》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所谓舌即难言,即舌体转动不灵,不能言语之意,系中风重证之表现,其较轻者则多表现为舌体歪斜,言语不清。舌体斜度越大,病情越重,语言功能恢复越难。一种以沉重的吞咽及语言障碍为主症的疾病,医学上叫做假性延髓麻痹,多表现为舌强语蹇,黏液分泌物从口鼻呛出;如出现舌干、舌肌萎缩、舌肌纤维震颤则属于真性延髓麻痹,预后较差。
在观察有舌形变化的脑血管病人时,应特别留心舌体是否肿胀、瘦瘪、痿软、强硬、偏斜、颤动、伸缩等,如舌强硬,系指舌体既不胖大,也不短缩,而呈强硬,失其灵活的一种证候,为中风临床典型症状之一。由于舌体失柔,所以常见语言蹇涩,含糊不清,或不相连续。杂病舌见强硬,多属内风,若出现肢体瘫痪之前,常为中风先兆,临床上根据这一指征,可以早期对中风进行防治。在舌体强硬的情况下,兼见歪斜,则可根据舌尖所指的方向,确定半身不遂在哪一侧,即根据运动皮层对侧控制的道理,舌尖伸出口外所指的方向,即半身不遂所发生的部位,舌诊往往在肢体瘫痪之前,即有明显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