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求知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进师生情感交流,优化课堂教学。那么一节课我们到底该怎样进行课堂提问呢?就让我们从导入环节的提问、中间深化环节的提问、结语环节的提问谈起。
导入环节的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提问应该紧扣教学目标。无论你采取多么新颖别致、多么丰富多彩的课堂提问,一定不要脱离教学目标,一定要紧扣本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否则,只能收效甚微,甚至会把学生引入误区。
其次,课堂提问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著名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課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语文的导入更要注重艺术性和实效性,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多姿多彩的导入设计,引起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在文本的世界中能够有所体悟,有所收获,并完成自身知识能力和自身素养的双重建构。
最后,提问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导语的内容由已知导向未知,“温故而知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深入阶段的提问在整个提问环节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一定要下功夫把它做细、做好,充分体现教师授课的艺术性和实效性。比如学习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说出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有几次变化,几次脱大衣,几次穿大衣。这样,突出了变色龙的“变”字。如果我们再能设计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事件中变化很大,有没有不变的东西?如果有,请你说出来。学生会认识到:奥楚蔑洛夫的价值观是不变的,变化是因为狗的主人发生了变化。这样,就准确地把握住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深刻理解了本文的主旨。
深入阶段的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揭示文章背后的实质问题。在学生思维的交叉点,在学生认为不是问题的地方,老师如能设计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会让学生走到文本中去,产生深入的思考。比如雷锋塔倒掉了,鲁迅应该难过,他为什么高兴?这就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学习小说《变色龙》,除了分析主要人物的“变”和“不变”外,还可以讨论本文很多次要的人物形象。有一位老师上课问学生:如果把这些次要人物去掉,可不可以?因为作者写这些人物,肯定有其目的,比如那个警官的存在就不是孤立的。这些人物在文中揭示了一定社会环境,表现了人和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一切共同促成了奥楚蔑洛夫这样的行为。同样是这篇小说,最后赫留金举着那个受伤的手指头,周围的人哈哈大笑,老师就可以问学生“周围的人是什么人”。像这样的问题,都是很有启发性的,对深入理解文章能起到关键作用。有价值的问题是理解文章的关键点,它不一定直接指向主要内容,但透过关键点可以看到背后的问题。
(2)发挥组织教学功能。课堂提问往往由教师发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可控性。利用提问这一特点,教师就可“随心所欲”地组织教学。提问的组织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提起一个新话题,连接两个教学板块,引进一则教学资料,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转换活动主角,转换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调控课堂节奏等等。比如,学生的课堂发言如果太顺畅,不利于深入挖掘课文内容。这时,老师简单的一个问题:“刚才某某同学讲得有道理,谁有不同的看法?”这样可能激起意想不到的讨论,从而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结束环节的提问常用于复习重要知识、归纳全文要点、深化情感目标的学习,以使整堂课留下余味。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塑造了无名战士这样一个形象,课文学完时,同学们受到感染,也理解了内容。老师最后提出一个问题,无名战士教给卢进勇党证的时候,里面夹着七根火柴,这无名战士有没有名字呢?学生回答:应该有,因为他有党证。教师可提问道:“但是作者为什么没有把名字写出来?”这样,小说的主题就得到升华了,也深化了学生的思考。课文告诉我们,在中国革命胜利当中,有那些有名字的,还有大批无名的革命先烈,正是他们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应该记下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英雄。
最后强调一点不管是什么阶段的提问,都要注意技巧。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几条:
第一、问题要明确。所谓明确是指,指向单一、表达清楚,让学生知道怎么回答,不要产生歧义。
第二、 要讲究艺术。艺术性的提问没有定规,大体包括提问生动有趣、出人意料、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等要求。忌浅陋、生硬、单调、明知故问式提问。钱梦龙老师发明了一个词,叫“曲问”,即通过一组相关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核心内容的学习。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他教《愚公移山》时的提问。
钱老师问:“有多少人跟着愚公移山,年龄最大是谁?”
学生回答:“老愚公。”
“年龄多大了?”
“年且九十。”
“最小的是谁?”
“小男孩。”
“多大了?”
“七八岁了”,“邻人京城氏孀妻有遗男,始龀”。
“这么小的孩子就跟着愚公移山了,他老爸同意吗?”
学生想了想回答道:“他没有爸爸,因为她妈妈是遗孀。”
这样的问法看似闲聊,实则指向文本内容的理解,这就是曲问艺术。
第三、 问题不能太多、太长。问题长了,学生很难明白要点;一次问题多了,学生不易记住,难以回答,这都是不恰当的。其实,一节课有三两个主要板块,每个板块有一两个主要的问题就行了。问题之间也要有主次。
此外,教师提问时的态度要和蔼、亲切,眼神应当向学生透露出信任,应当满怀期待,即使学生回答不正确,也不要轻易地打断他的发言,甚至全盘否定,要尽可能找出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支持。
好的提问方法还很多,关键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不断积累,善于归纳。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提问才能更贴近学生,更贴近文本,用我们淳厚的语文佳酿去滋养我们的学生;我们才能在语文课堂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和学生一起去采撷那属于我们语文的美丽浪花;我们才能和孩子们在语文的王国里一同快乐地劳作,一同欣喜地收获。
导入环节的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提问应该紧扣教学目标。无论你采取多么新颖别致、多么丰富多彩的课堂提问,一定不要脱离教学目标,一定要紧扣本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否则,只能收效甚微,甚至会把学生引入误区。
其次,课堂提问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著名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課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语文的导入更要注重艺术性和实效性,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多姿多彩的导入设计,引起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在文本的世界中能够有所体悟,有所收获,并完成自身知识能力和自身素养的双重建构。
最后,提问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导语的内容由已知导向未知,“温故而知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深入阶段的提问在整个提问环节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一定要下功夫把它做细、做好,充分体现教师授课的艺术性和实效性。比如学习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说出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有几次变化,几次脱大衣,几次穿大衣。这样,突出了变色龙的“变”字。如果我们再能设计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事件中变化很大,有没有不变的东西?如果有,请你说出来。学生会认识到:奥楚蔑洛夫的价值观是不变的,变化是因为狗的主人发生了变化。这样,就准确地把握住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深刻理解了本文的主旨。
深入阶段的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揭示文章背后的实质问题。在学生思维的交叉点,在学生认为不是问题的地方,老师如能设计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会让学生走到文本中去,产生深入的思考。比如雷锋塔倒掉了,鲁迅应该难过,他为什么高兴?这就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学习小说《变色龙》,除了分析主要人物的“变”和“不变”外,还可以讨论本文很多次要的人物形象。有一位老师上课问学生:如果把这些次要人物去掉,可不可以?因为作者写这些人物,肯定有其目的,比如那个警官的存在就不是孤立的。这些人物在文中揭示了一定社会环境,表现了人和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一切共同促成了奥楚蔑洛夫这样的行为。同样是这篇小说,最后赫留金举着那个受伤的手指头,周围的人哈哈大笑,老师就可以问学生“周围的人是什么人”。像这样的问题,都是很有启发性的,对深入理解文章能起到关键作用。有价值的问题是理解文章的关键点,它不一定直接指向主要内容,但透过关键点可以看到背后的问题。
(2)发挥组织教学功能。课堂提问往往由教师发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可控性。利用提问这一特点,教师就可“随心所欲”地组织教学。提问的组织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提起一个新话题,连接两个教学板块,引进一则教学资料,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转换活动主角,转换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调控课堂节奏等等。比如,学生的课堂发言如果太顺畅,不利于深入挖掘课文内容。这时,老师简单的一个问题:“刚才某某同学讲得有道理,谁有不同的看法?”这样可能激起意想不到的讨论,从而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结束环节的提问常用于复习重要知识、归纳全文要点、深化情感目标的学习,以使整堂课留下余味。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塑造了无名战士这样一个形象,课文学完时,同学们受到感染,也理解了内容。老师最后提出一个问题,无名战士教给卢进勇党证的时候,里面夹着七根火柴,这无名战士有没有名字呢?学生回答:应该有,因为他有党证。教师可提问道:“但是作者为什么没有把名字写出来?”这样,小说的主题就得到升华了,也深化了学生的思考。课文告诉我们,在中国革命胜利当中,有那些有名字的,还有大批无名的革命先烈,正是他们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应该记下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英雄。
最后强调一点不管是什么阶段的提问,都要注意技巧。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几条:
第一、问题要明确。所谓明确是指,指向单一、表达清楚,让学生知道怎么回答,不要产生歧义。
第二、 要讲究艺术。艺术性的提问没有定规,大体包括提问生动有趣、出人意料、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等要求。忌浅陋、生硬、单调、明知故问式提问。钱梦龙老师发明了一个词,叫“曲问”,即通过一组相关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核心内容的学习。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他教《愚公移山》时的提问。
钱老师问:“有多少人跟着愚公移山,年龄最大是谁?”
学生回答:“老愚公。”
“年龄多大了?”
“年且九十。”
“最小的是谁?”
“小男孩。”
“多大了?”
“七八岁了”,“邻人京城氏孀妻有遗男,始龀”。
“这么小的孩子就跟着愚公移山了,他老爸同意吗?”
学生想了想回答道:“他没有爸爸,因为她妈妈是遗孀。”
这样的问法看似闲聊,实则指向文本内容的理解,这就是曲问艺术。
第三、 问题不能太多、太长。问题长了,学生很难明白要点;一次问题多了,学生不易记住,难以回答,这都是不恰当的。其实,一节课有三两个主要板块,每个板块有一两个主要的问题就行了。问题之间也要有主次。
此外,教师提问时的态度要和蔼、亲切,眼神应当向学生透露出信任,应当满怀期待,即使学生回答不正确,也不要轻易地打断他的发言,甚至全盘否定,要尽可能找出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支持。
好的提问方法还很多,关键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不断积累,善于归纳。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提问才能更贴近学生,更贴近文本,用我们淳厚的语文佳酿去滋养我们的学生;我们才能在语文课堂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和学生一起去采撷那属于我们语文的美丽浪花;我们才能和孩子们在语文的王国里一同快乐地劳作,一同欣喜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