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新课程目标之一 ——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则是新课标的灵魂。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好奇心;质疑;兴趣;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结合个人实际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发好奇心,诱发创新欲望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求知兴趣与好奇心,是创造思维的内驱力,它往往会激发儿童积极主动地观察、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去认识周围未知的事物,诱发创新欲望首先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
例如,我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随便说出几个数。当学生们还在苦思冥想之时,老师则一下子就判断出来。学生感到好奇:老师不动笔为什么一下子就能判断出随意的一个数能否被2、3、5整除呢?并且算得这么快,定有什么奥妙!我“趁热打铁”,因势而利导,让学生带着此好奇之心、探求新知之欲望,学习新内容,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之效果。这种课堂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诱发了学生去探求事物规律的强烈欲望。
二、引导质疑,挖掘创新潜能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能使学生萌发求知的欲望;而创新往往开始于疑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把鼓励学生质疑、善于提出问题作为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努力培养学生质疑意识、质疑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有位学生提出:为什么0没有倒数?我说:“这个问题提得好。”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探讨。经过研讨得出结论:①因为,0虽然看作是、……但在求其倒数而将其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则出现了分母为0的现象,分数的分母是不能为0的。故0是没有倒数的;②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乘之积为1(这是倒数的意义)。而0与任何数相乘都为0,也就是说找不到一个数与0相乘得1,故0没有倒数。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积极思考,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问题,使他们不但能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其思维能力,挖掘了其潜在的创新能力。
三、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也曾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推动人们主动地积极地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创新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
为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我认为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角度做起:
(一)不断“修炼”自己幽默风趣的数学语言风格,并以爱动其心,关爱学生,让学生喜欢自己,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数学课程。
(二)充分利用激励性性发展性的评价机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与浓厚兴趣。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让数学变得不再枯燥单调,从而唤起学生对问题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引发学生认真观察与思考,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努力探求新知。
四、训练发散思维,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升华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是一种让思路向多方向多角度多数量全面展开的立体型、辐射型的思维方式,它是创造过程的第一阶段。一般说来,学生解答完应用题后思维处于被动状态,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去寻求多种解法。
例如在讲分数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食堂买来4吨煤,第一次用去了总数的,第二次用去了剩下的,还剩多少吨?鼓励学生各自提出不同的设想,采用多种解法。学生列出的式子有:
⑴40-40×-40×(1-)×
⑵40-[40×+40×(1-)×]
⑶40×[1--(1-)×]
⑷40-40×[+(1-)×]
⑸40×(1-)×(1-)
让学生说出算理和思维过程,教师在肯定他们的思路都是正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求还剩多少吨”必须先求出第一次用去后还剩多少吨,或者先求出第一次用去还剩几分之几,只有这样才能求出第二次用去后还剩多少吨。这些解法中,有些是所学知识的直接运用,有些就需要一定的创造性,特别是同时列出几种解法,就更需要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的解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敢说敢做,以培养他们思维的创造性。让学生做四道题,不如让学生就一道题去寻找四种不同的解法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五、加强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是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经验,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因而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将数学生活化实践化。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时,我让学生观察、手摸“长方体正方体”物体,并亲自制作这样的物体(如盒子);学习“长度”时,我让学生分组亲自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或者高度或者宽度);学习面积时,我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门窗、操场……的长与宽,回家测量自家桌面、地板砖、院子、茶几面等的长度与宽度,算出它们面积。
另一方面使数学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将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延伸,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体验生活,鼓励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牢固掌握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真正、全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创新教学之中,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之氛围,努力构建一种自主探讨合作学习方式,并充分挖掘教育教学中一切积极有利的因素,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之花必然会结出丰硕之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城南学校)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好奇心;质疑;兴趣;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结合个人实际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发好奇心,诱发创新欲望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求知兴趣与好奇心,是创造思维的内驱力,它往往会激发儿童积极主动地观察、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去认识周围未知的事物,诱发创新欲望首先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
例如,我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随便说出几个数。当学生们还在苦思冥想之时,老师则一下子就判断出来。学生感到好奇:老师不动笔为什么一下子就能判断出随意的一个数能否被2、3、5整除呢?并且算得这么快,定有什么奥妙!我“趁热打铁”,因势而利导,让学生带着此好奇之心、探求新知之欲望,学习新内容,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之效果。这种课堂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诱发了学生去探求事物规律的强烈欲望。
二、引导质疑,挖掘创新潜能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能使学生萌发求知的欲望;而创新往往开始于疑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把鼓励学生质疑、善于提出问题作为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努力培养学生质疑意识、质疑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有位学生提出:为什么0没有倒数?我说:“这个问题提得好。”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探讨。经过研讨得出结论:①因为,0虽然看作是、……但在求其倒数而将其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则出现了分母为0的现象,分数的分母是不能为0的。故0是没有倒数的;②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乘之积为1(这是倒数的意义)。而0与任何数相乘都为0,也就是说找不到一个数与0相乘得1,故0没有倒数。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积极思考,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问题,使他们不但能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其思维能力,挖掘了其潜在的创新能力。
三、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也曾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推动人们主动地积极地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创新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
为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我认为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角度做起:
(一)不断“修炼”自己幽默风趣的数学语言风格,并以爱动其心,关爱学生,让学生喜欢自己,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数学课程。
(二)充分利用激励性性发展性的评价机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与浓厚兴趣。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让数学变得不再枯燥单调,从而唤起学生对问题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引发学生认真观察与思考,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努力探求新知。
四、训练发散思维,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升华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是一种让思路向多方向多角度多数量全面展开的立体型、辐射型的思维方式,它是创造过程的第一阶段。一般说来,学生解答完应用题后思维处于被动状态,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去寻求多种解法。
例如在讲分数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食堂买来4吨煤,第一次用去了总数的,第二次用去了剩下的,还剩多少吨?鼓励学生各自提出不同的设想,采用多种解法。学生列出的式子有:
⑴40-40×-40×(1-)×
⑵40-[40×+40×(1-)×]
⑶40×[1--(1-)×]
⑷40-40×[+(1-)×]
⑸40×(1-)×(1-)
让学生说出算理和思维过程,教师在肯定他们的思路都是正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求还剩多少吨”必须先求出第一次用去后还剩多少吨,或者先求出第一次用去还剩几分之几,只有这样才能求出第二次用去后还剩多少吨。这些解法中,有些是所学知识的直接运用,有些就需要一定的创造性,特别是同时列出几种解法,就更需要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的解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敢说敢做,以培养他们思维的创造性。让学生做四道题,不如让学生就一道题去寻找四种不同的解法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五、加强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是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经验,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因而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将数学生活化实践化。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时,我让学生观察、手摸“长方体正方体”物体,并亲自制作这样的物体(如盒子);学习“长度”时,我让学生分组亲自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或者高度或者宽度);学习面积时,我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门窗、操场……的长与宽,回家测量自家桌面、地板砖、院子、茶几面等的长度与宽度,算出它们面积。
另一方面使数学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将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延伸,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体验生活,鼓励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牢固掌握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真正、全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创新教学之中,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之氛围,努力构建一种自主探讨合作学习方式,并充分挖掘教育教学中一切积极有利的因素,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之花必然会结出丰硕之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城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