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重在“智慧为民”

来源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_hai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德勤2019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1000多个,其中一半在中国。在智慧城市规模化发展的当下,更多人关心的是,智慧城市能让城市更安全、便利吗?能使让人们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吗?作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能够因此加速可持续城市之路吗?为此,记者采访了联合国人居署国家官员应盛,对这些热点问题一一解答。
  智慧科技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020年,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据统计,全球有超过210个国家1430多个城市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95%的病例都发生在城市。科技在城市抗疫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科技提升了城市的‘免疫力’。”应盛认为,在这场公共卫生危机当中,以物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成为了“城市免疫系统”的“新基础”;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前沿科技在促进城市应对突发事件迅速响应能力、面对疫情危机抗风险能力、受到损失及时恢复能力、确保城市政策运转保障能力和建立长效机制架构能力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内的前沿科技,提供了基于远程化、可视化、协同化等服务模式,以在线咨询、视频交流等方式,为战疫的各方面提供了帮助和支撑。
  事实上,抗击新冠疫情仅仅是科技发挥作用的一角。“采用智能城市办法,利用数字化、清洁能源和技术以及创新交通技术所带来的机会,为居民作出更有益环境的选择和提振可持续经济增长提供备选方案。”被写进了人居署的《新城市议程》中。
  在采访中,应盛进一步指出联合国人居署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初衷——“不断发展的科技为增进人类福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前景。智慧城市正在通过前沿科技成为人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他认为,科技能够通过改变城市管理决策与战略选择、城市的规划设计、城市的工业布局、商业模式等等在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他列举称,大数据、物联网和传感器网络帮助城市管理者做出明智的决策和战略选择。数字平台和应用促进了市民和决策者之间的对话。无人驾驶车辆和无人机将改变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方式。新的测绘和三维可视化技术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新机遇。共享经济正在创造新工作机会和商业方式。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亟需智慧城市建设解决‘大城市病’。”应盛的这个判断,有着现实的支撑。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2011年至2019年中国的城市化增速放缓,已经不再以数量为导向,进入以质量为导向的阶段,城市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主战场。
  智慧城市重在智慧为民
  每周全球有将近150万人加入城市人口大军;每天有上百万个高科技应用被安装在城市中。在中国,自2012年以来,智慧城市已经覆盖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以上的地级城市和32%的縣级市,但在规模化发展的同时,这些智慧城市规划中不乏照搬照抄的做法,千篇一律、远离市民需求的现象广泛存在。
  应盛认为,智慧城市发展到现阶段,要从过去强调智慧硬件的堆砌,转变为思考“智慧为民”。何谓“智慧为民”?他认为可以参考西班牙巴塞罗那“以公民为中心的智慧城市”经验。据了解,作为欧洲智慧城市标杆,巴塞罗那将市民置于与技术同样重要的位置,鼓励市民分享他们的信息数据以据此改善公共服务,同时,也尝试让市民看到市议会从决策到支出等各个流程的运行情况,进而改善该市的民主程序。在具体的项目中,巴塞罗那努力尝试将数字技术转化为更多针对人文关怀的服务。比如市政府资助研发了一套养老服务电子系统,病患人员可以通过数字医疗平台在线咨询、问诊和挂号预约全西班牙8万多医生和专家。巴塞罗那的目标在于建立一个让所有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人都能享受到的更可持续的经济体系。
  而在中国城市的规划中,如何实现智慧落地,贴近本地区以及市民的发展需要?应盛认为,“支持本地的智慧化”,在机制建设中,需要从国家到城市各级建立不同层次的智慧城市科技促进机制,譬如设立智慧城市科技促进大使,帮助政府、民间社会团体和私营部门更好地了解城市科技,并且监测技术发展,识别趋势,将新出现的风险和机遇告知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并为决策提供数据。在规划建设中,要成立智慧城市领导工作小组协调智慧城市规划制定和设施的部署,让地方城市专业人员掌握智慧基础设施的最新知识,在空间规划和智慧基础设施之间创造更好的融合。
  赋能予人,规划智慧城市向公正过渡
  智慧城市快速发展,各型终端的应用越多元、越智慧让横亘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也越来越深,伴随新科技而生的诸如隐私侵犯、数据泄露、算法偏见等等也成为了智慧城市发展中的新风险。
  “要实现智慧城市科技对人类的最大好处惠及每一个人,并控制其风险,最重要的是赋能予人,并规划向未来智慧城市的公正过渡。”应盛认为,要对所有人进行教育,提高城市智慧化进程中的年龄和性别平等,更要加强对中小城镇或边缘化人群的能力建设,防止给城市贫困者造成智慧技术的贵族化。除此之外,他还指出,还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对智慧城市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系统安全风险的把控,也需要丰富智慧城市发展建设的商业模型,从过去政府投资为主,转向包括市场投资等多种商业模型。
其他文献
自2019冠状病毒病在全球蔓延以来,非洲大陆始终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地区之一。据非洲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非洲东部时间10月14日,非洲地区报告2019冠状病毒病确诊病例累计超过159万例,其中有38884例死亡病例。尽管在过去两个月,非洲地区的疫情逐渐缓和,但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专家Dr. Ngoy Nsenga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表示,非洲国家实际感染者数量可能远高于确诊总数,因为非洲80
期刊
食物、能源和水(Food ,Energy, Water ,简称FEW)是人类存在的基础,是人类未来之所系,也在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中。日益严重的食物、能源和水问题是当前人类整体所面临的全球性难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剧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难度。如何用科技助力解决食物、能源和水问题等危及人类生存的紧迫性挑战,成为国际社会探讨的问题,中国企业也在积极思考和行动。  作为一家中
期刊
访谈嘉宾简介  王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剑桥大学可持续领导力研究院研究员,牛津大学史密斯企业与环境学院可持续金融项目咨询委员会专家。研究领域为绿色经济、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和气候金融。2019年获《亚洲货币》年度中国卓越绿色金融大奖“杰出贡献奖”。  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领域,“气候投融资”是当前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核心议题之一,发展气候
期刊
访谈人物简介  康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大附中校长、党委书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长期关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公平与学校发展问题;参与创办三所民办学校并担任云南楚雄兴隆美丽小学创校校长兼办学顾问。  2021年2月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在“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部分明确提出,要“提高
期刊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要求,2002年、2012年江西广昌縣、宁夏海原县先后成为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华润集团)的定点扶贫县,至今,华润集团共投入5.5亿元通过新农村建设、产业扶贫、投资扶贫、人才扶贫、教育扶贫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两个定点扶贫县分别于2018年7月和2020年3月“脱贫摘帽”;此外,自2008年以来,华润集团在全国捐建了12座华润希望小镇,
期刊
企业重视儿童权利,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尊重与支持儿童权利,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有助于企业保持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披露与儿童保护相关的信息,可以促使企业以儿童的视角审视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以便采取改进行动。全球儿童论坛(Global Child Forum)联合波士顿咨询发布的报告《儿童权利和商业的状况2019:从承诺到实践》显示,过去五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儿童视角融入商业行为,保护儿童
期刊
事件1:履责典范成为央企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的要求  1月25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座谈会,航天科技、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中国三峡集团、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移动、中航集团、中国建筑、中国中车集团、中广核等10家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作发言。国务院国资委在《关于中央企业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世界一流企业应该是“三个领军”“三个领先”“三个典范”。其中,
期刊
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基本共识阶段(2006-2011)  2006年,法律、党的纲领和中央政府三个层面分别明确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和态度,推动企业社会责任逐渐得到各界普遍认同,代表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新起点,成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新纪元年”12。第一,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案,其总则中明确规定公司要“承担社会责任”;第二,2006年3月,时任国务院总理
期刊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确保中国现行标准下的5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脱贫攻坚是中央企业的重大政治任务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作为通信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国移动积极发挥自身通信信息技术优势,通过总结过往扶贫工作经验、结合脱贫新形势和新要求,构建了基于“1+3+X”体系框架的“网络+扶贫”模式(如下图所示),着力以新型信息化技术加快弥合数字鸿沟,
期刊
01  国际劳工组织成立100周年聚焦未来工作挑战  1月22日,国际劳工组织劳动世界的未来全球委员会发布《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工作》(Work for a brighter future)的报告,建议建立全民劳动保障,让全职或者临时就业者,平台工人或者家政工人等,都能拥有最基本的劳工权利。6月10日,108届国际劳工大会讨论通过《国际劳工组织未来工作百年宣言》,提出了应对未来工作挑战的新方案,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