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爱”的代价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爱”,属于古老的汉语词汇,当下已无人使用了。
   明代李贤所著《古穰杂录摘抄》记载了一则笔记,起句为:“士奇晚年泥爱其子。”初读这里,顿觉“泥爱”二字眼生,但查辞书,遍觅不得。明代焦竑所著《玉堂丛语》一书,也谈到了宰相杨士奇“泥爱”这件事,题目为《惹溺》。这个“惹溺”,同样也是一个稀见的、很少载于当代出版物的词汇。
   看来,任何民族的文字语言,都是处在不停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一些新的词语在产生,一些旧的词语在消亡。尤其进入网络时代,新事物不断涌现,新名词层出不穷。明代文人用的这个“泥爱”,便已埋葬在古籍中,很難在现代语言中复活了。
   “泥爱”的“泥”,“惹溺”的“溺”,应该与现代汉语中“溺爱”的“溺”同音同义,也许,更接近于时下流行的“爱呆了”的意思。一个人对其子女,爱是正常的,尤其在其童年期,即便溺爱,甚至纵容,也是可能的。可惜,爱到不明事理,不问是非的程度,便是不清醒的“泥爱”了。
   语言虽然古老,而且已经死亡,但所谓的为官之父,“泥爱”其不肖之子的社会现象,倒是没大变。明代这位“泥爱”其子的父亲,为有名的宰辅杨士奇,历事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五朝,名列“三杨”之一的这位老先生,亲身经历了明代辅臣地位下降,又逐步提高的过程。若不是因“泥爱”其子杨稷,弄得声名狼藉,最后搭上老命,这位元老政治家的一生,本可以画个圆满的句号。
   李贤这样写道:“士奇晚年泥爱其子,莫知其恶最为败德事。若藩臬郡邑,或出巡者,见其暴横,以实来告,士奇反疑之,必以子书曰,某人说汝如此,果然,即改之。子稷得书,反毁其人曰,某人在此如此行事,男以乡里故,挠其所行,以此诬之。士奇自后不信言子之恶者。有阿附誉子之善者,即以为实然而喜之。由是,子之恶不复闻矣。及被害者连奏其不善之状,朝廷犹不忍加之罪,付其状于士奇,乃曰左右之人非良,助之为不善也。而有奏其人命已数十,恶不可言,朝廷不得已,付之法司。时士奇老病,不能起,朝廷犹慰安之,恐致忧。后岁余,士奇终,始论其子于法,斩之。乡人预为祭文,数其恶流,天下传诵。”
   对这件事,焦竑又有进一步的描写:“杨文贞子稷恶状已盈,王文端为文贞言之,遂请省墓,实欲制其子也。稷知,每驿递中,先置所亲誉稷贤。后扬言曰:‘人忌公功名之盛,故谤稷耳。’稷复迎于数百里外,毡帽油靴,朴讷循理,家中图书萧然。文贞遂疑文端妒己,还京师,出之吏部。”
   鲁迅先生写过一首《答客诮》的旧体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为父亲者,爱自己的儿子,是一种很正常的人类天性。然而,这种爱,超过一切,压倒一切,以致颠倒黑白,罔顾是非,那就害人害己,遗祸社会了。因为这位父亲,不是碌碌无为的人,更不是普通百姓,谁也不会加以重视。一个众所周知的大人物,养出这样一个被斩首的混账儿子,纵使别人相信他是被蒙蔽,是糊涂虫,不曾同流合污,也不曾狼狈为奸,也会成为历史上的一大笑柄,为人所不齿,被人所唾弃。
   明代的何良俊,在其所著的《四友斋丛说》中,那批判的锋芒就直指杨士奇了。
   “杨文贞公之子,居家横暴,乡民甚苦之,人不敢言。王抑庵直是文贞同乡且相厚,遂极言之。后文贞以展墓还家,其子穿硬牛皮靴,青布直身,迎之数百里外。文贞一见,以为其子敦朴善人也。抑庵忌其功名,妄为此语,大不平之。后事败,乡民奏闻朝廷,逮其子至京,处以重典……”
   所以说,官做得越大的父亲,如杨士奇,泥爱其子女,任其行凶作恶,听其胡作非为,那种后果也就越严重,对于社会的危害性也越可怕,付出的代价也越沉重。看来,这也是负责任者、挑重担者必须戒之、慎之的事情了。
   这位明代贤相“泥爱”之祸,虽然是久远年前的一页历史,但历史的价值在于重温,杨士奇的“泥爱”,确实是一面值得照一照自己的明镜。
其他文献
“我真正感受到权力的滋味,这样的平台对于发财来说也更加方便。”谈一次“买卖”就收受他人100万元好处费;幻想着主政一方,换届时为了心中的“县长计划”,出资300万元“跑官”;闻听风声,纪委监委对其问题线索进行调查后,为求心安,又求神拜佛、算命卜卦。这是媒体报道的浙江省丽水市委统战部原副部长钟建安的案例。分析钟建安的人生轨迹,有三个特点十分明显:拜金、拜官、拜佛。“三拜”在落马官员中具有普遍性,对现
期刊
“幸虧手机分散了家长的注意力”等十三则
期刊
“千万别让人知道是我说的。”“别写进去啊,咱可是兄弟,我才跟你说这些的。”“领导可能嘴上不说,但会给我小鞋穿。”   如今,“不提名字”已经成为不少干部打开心扉讲真话的前提。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干部在面临各类采访或询问时,不管主题是正面还是负面,都希望能在事后的新闻报道或者调研报告中隐去名字。在基层,干部“匿名化”倾向正在加剧。   半月谈记者在东部某省份采访,随机找到一名乡镇干部,了解农村文
期刊
5月14日,刘涛淘宝直播带货首秀,4小时交易总额突破1.48亿元,观看人次超过2100万;5月16日,陈赫抖音直播带货首秀,4小时5000万人次观看,销售额8269.13万元;5月17日,汪涵淘宝直播带货首秀2097.6万人次观看……再加上五一期间央视名嘴组成的“销售天团”……这一个个“天文数字”,一个个滚烫的“热搜”,无一不展现了明星从事直播带货所具有的天然优势——有关注,有流量,促销售。  
期刊
近读《随想录》,发现巴老写了三篇有关外孙女的文章:《說端端》《再说端端》和《三说端端》。这三篇佳作都是批评当今中小学教育的弊端。其中有一段话发人深思,至今读来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倘使我晚生七十年,今天我也得在非重点中学里受填鸭式的教育吧。幸运的我做孩子时并没有那么多作业,那么多的功课,我还有时间开动自己的脑筋胡思乱想。不要轻视胡思乱想,思想有它自己的路,而且总是循着思路缓缓前进,只有多用自
期刊
万没想到,《西游记》和《红楼梦》作为我国人尽皆知的四大名著,有一天会变成“穿越小说”。据媒体报道,最近,某网文平台在《西游记》首页标注“本作品由作家(明)吴承恩授权制作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签约”“VIP”等字样。无独有偶,另有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收到“曹雪芹邀请购买付费章节”等邀约。   读书时要和作者拉近距离,这没有错,但是直接把古代作家拉到当下,玩起“授权”“邀约”,就纯粹是侮辱
期刊
五四青年节之际,B站推出视频《后浪》,由国家一级演员何冰演讲,以上一代的口吻鼓励年轻一代。短片在B站上线后随即刷屏,观看3小时破100万,“后浪”一时间成为热词,并引起了人们的争论,演员何冰也被很多人怒怼。   網上互怼,眼下很是时髦,司空见惯,天天都有。火气大的网友们往往一言不对,就各自拉开架势,大战三百回合,怼得天昏地暗,骂得日月无光。致使网络戾气膨胀,和谐不足;粗俗当道,文雅吃瘪。当然,我
期刊
甚是荣幸,选择食材的重任落在咱肩上。我觉得,选食材和选人才没啥两样。凡涉及选择,就存在挑挑拣拣,择优而取。不光考验眼力,也同样考验心力和人品。假使心底藏私或心存偏好,那定然选择不好;即便满心公正亦无个人偏爱,也未必选择得称心如意。   俗话说,百菜不如白菜。白菜生相清白,我素喜之。故要首选两棵大白菜,并有重要安排——做饺子馅儿或醋溜白菜片儿。饺子是餐桌上的主角,醋溜白菜片儿也是上得台面的佳肴。按
期刊
唐朝的时候,有个书生去吴地游玩,坐船途经江南西道(今江西南昌),因当天风浪比较大,船就停下来避风。   书生上岸,信步闲逛,走进林子,只见一寺庙隐着,就进去访问一下。庙不大,转了一圈,老僧不在。房门外,有走廊,素壁,恰好有笔砚放着。这书生,平时习画,一时手痒,就在白墙上画了一把琵琶,大小和真的一样。   琵琶画好,风也停了,书生就上船走了。   这老僧回庙一看,大吃一惊,但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期刊
大疫之下,饮食店纷纷关门,“过早”成了难题。   想起两道简食:泡饭和泡面。   泡饭是固有的,泡面是后起之秀。自打泡面在世上走红,泡饭就渐行渐远了。   其实吃泡饭在旧时风行。记得儿时,肚饿,吵母亲,母亲用冷饭加开水一冲,淋以酱油,琥珀色,大约还滴沥了一两滴香油,水面泛着油花,没有菜,吃得满口香。   长大成家后,老婆煨排骨藕汤,汤成,香气四溢,添一大碗,吃肉,吃藕,剩半碗汤泡饭,白米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