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探析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90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是指为贫困人口提供技能培训,以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一种教育扶贫形式。这种教育扶贫形式因其时间短、见效快而成了教育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实施过程中精准度偏低,主要表现为扶贫区域瞄准精度偏低、扶贫需求识别不够精准以及扶贫经费的投放和使用效率偏低等。因此,要提高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效果,实现精准扶贫,一方面需要建立扶贫对象人口档案,将“漫灌式”扶贫转为“滴灌式”扶贫;另一方面,更新培训模式,最大限度释放培训项目的应有助力;最后,完善教育扶贫资金运作方式,实现教育扶贫资金精准管理。
  关键词 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2-0062-05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在全国范围内共划分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简称“连片特困地区”)。集中连片地区的民族问题与贫困问题相互交织,发展路径一直存在“扶贫、脱贫、再返贫”的循环怪圈,是我国现阶段扶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战场。教育扶贫作为拔穷根、富民生的根本举措,不仅可以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还能斩断贫困的代际遗传,是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最佳路径。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RRI)生产与环境部高级研究员樊胜根利用我国1970-1997年间的省级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估算不同类型的政府投入效果。结果表明,我国政府对教育公共投资的扶贫效果最大,平均增加10000元的教育投资,就可帮助9个人脱贫,这种扶贫效果比科研投资的扶贫效果高出30%[1]。可见,教育扶贫是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然而,教育扶贫在实践过程中因不够精准而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因而亟待走向教育精准扶贫。教育精准扶贫是相对于教育粗放扶贫,其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不同贫困对象,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教育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扶贫开发模式[2]。在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职业教育扶贫因时间短、见效快而成了教育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职业教育扶贫包括学历型职业教育扶贫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本文以滇桂黔石漠化地区为例,聚焦于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问题,分析滇桂黔石漠化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瞄准精度,研究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瞄准对策。
  一、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内涵及其运作
  (一)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内涵
  非学历职业教育亦称非学历职业培训,是一种不以获取学历为目的的短期性职业技能培训。因此,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是指为贫困人口提供技能培训,以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一种教育扶贫形式。这种教育扶贫不涉及学历提升,只关注技能增长。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对象主要是正在从业的社会贫困群体,包括收入水平在贫困线下的绝对贫困者(如残疾人、下岗工人、农民等弱势群体)以及因自身观念落后、知识匮乏、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的相对贫困者。通常情况下,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项目由政府提供项目经费支持,人社部门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和管理,行业、企业或职业培训机构组织实施,贫困者依据自身需要选择性参与职业培训。目前,我国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主要涉及“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科技致富二传手”等项目。
  (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实施模式
  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实施与管理主体主要是县级政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县级人事与社会保障局与培训机构合作,通过协议形式将全县的非学历培训任务委托给培训机构,由培训机构在全县范围内具体组织实施。见图1。另一种模式是县级人事与社会保障局将培训指标和培训任务分配到乡镇,由乡镇政府聘请教师并组织实施。见图2。
  (三)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资金来源及其运作
  资金是教育扶贫的基本保障。目前,连片特困地区的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以滇桂黔石漠化地区(贵州辖区)为例,为了保证教育扶贫资金,省政府建立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政府实施教育扶贫投入保障机制,即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政府共同分担职业教育扶贫经费。具体措施包括:省政府相对集中财力,加大对市(州)、县(市、区)教育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力度;省政府将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部分、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教育的部分、地方教育附加等按一定比例投入职业教育;省政府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各级税务部门要按有关规定落实校企合作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瞄准精度
  “瞄准精度偏低”一直是教育扶贫的硬伤,更是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不可回避的“殇”。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不精准主要表现为扶贫区域瞄准精度偏低、扶贫需求瞄准精度偏低以及扶贫经费投放和使用效率偏低等。
  (一)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区域瞄准精度偏低
  非学历教育扶贫主要是指农民培训项目,包括“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科技致富二传手”等。以滇桂黔石漠化地区(贵州辖区)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为例,该项目瞄准限于乡(镇),其区域源瞄准度偏低。滇桂黔石漠化地区(贵州辖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由省农业厅统筹负责,农业厅将培训任务安排到各市州,各市州又将任务分配到县,县分配到乡镇,然后由乡镇具体实施。乡镇政府为了工作方便,往往考虑在交通方便、培训工作容易开展的村庄实施培训。这样一来,有的村庄经历多轮培训,而有的村庄则无人享有培训之惠,部分村庄在整个农民培训中被“遗弃”,教育扶贫“村庄漏出现象”普遍存在。
  当然,在那些长期得到培训的村庄,由于培训实效较低,很多贫困人口也不愿意参加培训。为鼓励人们参加培训,部分村庄直接用钱“雇佣”学员,教育扶贫经费没有用在刀刃上,客观上导致扶贫资源溢出。访谈中,这种溢出现象也得到了佐证,在对滇桂黔石漠化地区Z县的一位村主任访谈时,这位村主任介绍说:我们村委会在“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中只是负责配合执行,培训内容、培训时间都是由镇政府统一安排,我们主要任务是组织村民参加培训。由于很多村民不愿意参加培训,我们只好用钱来请他们,一般是每人每次10块,培训15天后要考试,考完试以后发放150块钱。   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并非个案,很多地方的农民技能培训都是用钱“雇”学员。而这种现象根源于农民培训项目错位,培训区域瞄准偏低,需要培训的村庄、贫困户漏出培训之列,不需要培训的村庄、贫困户却重复培训。
  (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需求瞄准精度偏低
  目前,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瞄准精度普遍偏低。以“雨露计划”为例。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关于“雨露计划”的相关精神,“雨露计划”是一项由我国政府主导的、各级地方政府扶贫机构实施的、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务工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旨在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素质, 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增加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扶贫培训计划[3]。2007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在贫困地区实施“雨露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雨露计划”扶贫对象主要是“扶贫工作建档立卡的16至45岁青壮年农民”“贫困户中的复员退伍士兵”以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村干部和能帮助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致富骨干”[4]。可见,“雨露计划”是以提升现存劳动力人力资本为宗旨的一项重要扶贫举措。然而,“雨露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却较少瞄准到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扶贫效果并不理想。调研发现,政府提供的“雨露计划”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经常发生错位。如表1所示,在“种植和养殖技术”培训方面,农民的第一期望和第二期望累计为57.36%,但政府实际提供的培训则只占25.73%,不到期望累计的一半;同样,在“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培训方面,农民的第一期望和第二期望累计为17.9%,而政府实际提供的培训只占2.21%,仅占期望累计的1/8。
  数据来源:滇桂黔石漠化区某三县2015年实施的“雨露计划”培训项目。
  此外,通过实地访谈也佐证了农民培训期望与政府实际供给培训内容之间存在错位这一情况。访谈发现,具体实施“雨露计划”的基层政府人员(包括村干部)不愿花费精力甄别合适的培训对象及其培训诉求,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他们经常临时性安排培训内容,甚至不惜以凑数字完成上级指派任务。下面是调查中与一位分管民政工作副镇长的对话(实录):
  笔者:镇长,你听说过“雨露计划”吗?
  副镇长:当然听说过,我就负责这个项目呢!
  笔者:那你们镇是如何开展“雨露计划”的,“雨露计划”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吗,还是只有你们镇在弄?
  副镇长:据我所知,其他乡镇也在弄,应该是全县所有乡镇都有吧。
  笔者:“雨露计划”项目主要是干什么的?
  副镇长:主要是农民培训。
  笔者:培训哪些内容呢?
  副镇长:种植方面的、养殖方面的都有。像种梨树啊、养猪、养羊等等。
  笔者:是哪些人参加培训呢?参加培训的人要申请吗?还是由谁确定?
  副镇长:都是村委会确定的。
  笔者:村委会直接确定培训人员吗?如果有人想培训但又没有被选上,怎么办?
  副镇长: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
  笔者:为什么?
  副镇长:参加培训的人都是村委会请来的,还要给人家钱呢?一般情况下,每天至少要给20块钱,要不就没有人来培训!
  笔者:那你们在哪里聘请培训老师呢?
  副镇长:县里面的,比如职业中学的,或者县里相关科局的领导。
  笔者:主要是采用什么方式培训?
  副镇长:通常情况下,统一上几天课,然后再实地参观学习,如到果园去学如何种植,到养猪场去看看人家怎么养猪。
  笔者:这样培训就结束了吗?
  副镇长:这样就结束了。哦,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照相,拍几张照片,写写总结就完事了。
  笔者:培训的人没有学到东西怎么办?
  副镇长:没办法,只能这样了,关键是没有人愿意来学,来参加培训的人都是请来的。
  笔者:是不是只有你们镇这样应付哟?
  副镇长:我敢说,绝对不只我们这样,反正我们这边的好多乡镇都这样。
  这虽是一个个案,但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在大量的田野调查中佐证了这一情况。譬如,在G县调查发现,这个县的一个村庄出产“蜡染”工艺,很多村民都想学习,尤其是想学如何将传统工艺和当前的科技相结合。可惜,“雨露计划”却没有开设相关培训项目。总之,“雨露计划”等项目没有实实在在地瞄准村民需求,教育扶贫资源存在投放误差。
  (三)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经费配置和使用效率偏低
  正如前文所述,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是指向贫困人口提供技能培训,以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一种教育扶贫形式。这个扶贫方式能在较短时期内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然而,在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实施过程中,扶贫经费配置和使用效率较低,不仅导致大量教育扶贫经费溢出,还直接造成扶贫效果不佳。以“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例,该项目属于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一个重要项目,其内容主要涉及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创业培训层次等,能有效提升该地区农民的人力资本储量。然而,这个项目经费溢出严重,教育扶贫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偏低。以W县2013年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例,2013年,W县政府将省政府下达的4600人培训指标委托给W县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W县中等职业学校以及C津汕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三家培训机构负责培训,具体任务见表2。这三家培训机构接到培训任务后,千方百计地节约培训成本,诸多教育资源没有真正用于培训上面。
  数据来源:滇桂黔石漠化区W县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作为培训机构,其承担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谋利,加之培训效果的考核基本流于形式,培训机构有制度空间去节约成本。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上述三家培训机构想尽办法降低培训成本,尽可能压缩培训内容,将一个星期的培训内容压缩为三天。于是,稀缺的教育扶贫经费直接流向企业,配置效率较低。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法律职业院校应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适合各类法律职业资格准入的人才。实现这一目标,法律职业院校必须从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整合与调整专业、完善课程体系、培养教师队伍等方面着力探索。  关键词 高职院校;法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司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5-0040-03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
日前,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与教育部就合作开展“江泰保险实用型人才培养培训项目”达成共识。据悉,“江泰项目”拟选择60所职业院校建立“江泰保险实用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0年内累计培养1.5万名保险实用型人才。2013年,教育部将选择10所职业院校进行项目试点,开设 “江泰保险经纪班”。江泰公司将为合作院校提供约300万元资金支持;为合作院校免费培养首期5名、后续每期3名专业教师;免费提供“江泰
他是一个出色的高职学校校长,自2006年走上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的岗位,8年来,他带领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走在全国的前列。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他的辛勤付出。他是高职校长中的“研究派”。在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方面,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浙江省哲社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1项,主持浙江省、温州市重点创新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创新开展职业自信与职业规划教育。新生入学教育中,唱主角的不是教师,而是高年级学生。学校的20多名学生宣讲团成员向新生讲述毕业学长的成功历程,讲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进而鼓励学弟学妹们通过努力来实现个人价值。除了宣讲,学校还有一本读本——《从平凡走向卓越》,这本书的采写者也是本校学生。书里记录往届毕业校友的事业成功案例,既有自主创业当上董事长的,也有在公司企业做到管理高层的,还有一
摘 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也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过程的瓶颈之一。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从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制度保障等方面探索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构建校企合作项目和协同实训平台,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关键词 产教融合;长效机制;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7-0061-03产教融合含义丰富,体现了职
摘 要 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为本位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企业应是现代学徒培训的主体。但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中,企业参与时间不足、任务少、深度不够,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其主要原因在于试点中还没真正突破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培训经验,缺少承担主体责任的意愿和能力。要改变这一局面,需要建立企业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以作为目前学校职业教育模式的补充,并建立相应的企业激励机制和学徒支
摘 要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在提升职校人才培养质量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内涵与形式统一、技能与文化并重、彰显个性、对接企业的原则。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围绕本校实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探索,寻找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呈现方式,改革德育和学业评价模式,在活动中培育学校文化,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校园文化;价值观;评价观;活动观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
摘 要 高职院校一直以来以提升学生岗位技能、强化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有待加强。由于缺乏文化积淀、校企文化尚未真正融合,高职院校的文化育人功能未能真正实现。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建筑业”为主线,大力推动鲁班文化、绿色文化、艺术文化、创新文化的四结合,打造精品校园文化,形成鲜明行业特色,实现校企文化融合,有力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文化重塑;行业特色;“
根据改革方案,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将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 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将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2016年3月30日至31日,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年度工作会议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总结“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的成绩与经验,明确“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思路,部署2016年工作,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新起点上重新出发,开创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新局面。  每年一次的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年度工作会,是由教育部组织召开的旨在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