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字传承

来源 :儿童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CandleCalm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绪庄与秀玲是一家独立书店的主人。他俩的故事与之前所有故事都不相同:讲两个人的故事,又不仅是两个人的故事;讲一份职业,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感人肺腑的责任与传承。
  今年四月,我收到一份邀请函,邀请我去马来西亚讲座,与那里的读者朋友们见面,发函人正是绪庄、秀玲夫妇。
  说起马来西亚,真是熟悉又陌生。十来年前我刚从商校毕业,在巴黎某公司市场部门工作时,曾有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同事阿离,她与家人通话时叽叽咕咕满口粤语,和我却只能用英语沟通。阿离不无遗憾地告诉我,因为从小念的是英语与马来语学校,中文既不会写也不能读,所以天底下她觉得最亲切的,是香港TVB的连续剧,TVB的演员们她如数家珍。
  当时我就隐隐觉得,不会读写自己的母语,好可惜啊。
  有一次,阿离邀请我参加马来西亚驻法国使馆组织的国庆活动,我看到现场的马来西亚来宾,有许多长相打扮与阿离很不一样,递过来的一盘盘奇特的食物,也不怎么好吃,只能勉强吞下。
  那时我对于马来西亚的全部认知就是阿离,我大概知道了那是个什锦拼盘一样的国家,由马来人、印度人、华人等不同民族拼成。仅此而已。
  离开这家公司后,我与阿离渐渐断了联系。十余年一晃而过,直到今年初,开始写一本书,一本关于全世界中国孩子的书,我开始潜心做一些资料搜集,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才第一次知道“林连玉”这个名字。
  林连玉先生出生于中国福建一个世代书香之家,自幼熟读经史,1919年就读于南洋华侨陈嘉庚先生建立的集美师范学校,192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1925年,因时局动荡,集美师范学校关闭,林先生辗转来到马来西亚教书。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学校关闭,林先生参加战斗并一度负伤。吉隆坡沦陷后,他隐居乡下养了三年半的猪,挨到战争结束,他把饲养的肥猪全部卖掉,所得钱款每一分都用于恢复学校。
  学校重新开门了,林先生回校教书了,一切都已经好起来了吧?
  并没有。
  就在林先生年近六旬之时,晴天霹雳一般,马来西亚政府发出规定:只有用马来语和英语教学的学校,才能获得津贴!这个规定其实就是想让华文(马来西亚称中文为华文)退出学校,让无论哪个民族的孩子都只学马来语和英语。
  林先生立刻站出来说:“每个民族都有学习母语的权利,即使不要一分钱津贴,我们也要独立办学!”


  独立办学,这几个字真是太沉重了。
  从那以后,林先生的每一天都在为保留华文教育而努力。你可能想象不出这个过程有多艰难,林先生不仅失去了教师资格,到后来居然连公民权都被剥夺了,和他一起工作的许多人直接被关押起来!无数华人前辈用自己的血汗钱支持独立华文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学院,一点一点建立起华文教育的体系,一点一点争取到更多人的支持和承认……
  晚年,失去工作、失去经济来源的林先生生活困苦,后来更是双目失明。


  他去世时,万人前来送行,在吉隆坡绕行五公里——坚信“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民族的灵魂”的林连玉先生,成为马来西亚华人心目中的“族魂”。
  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马来西亚华人的这段历史,看到照片上其貌不扬甚至有点不修边幅的林先生的照片,我潸然泪下。
  那么,就在这本书完稿后不久,我收到了绪庄、秀玲夫妇的邀请函。
  我欣然接受了邀请,带着许多的亲切和好奇,在七月从巴黎飞到吉隆坡。此后十一天中,我跟随绪庄与秀玲穿梭往返,在马来西亚的四所城市进行了共计九场校园公开讲座,我所去到的每一个地方、见到的每一位听众,都成为我所了解的南洋华人历史的证明与注解。


  緒庄与秀玲是我的同龄人,他们都是祖父那一辈从中国南方(广东与福建)来到南洋的(那时候还没有马来西亚这个国家)——那已经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正值清末,大量生活贫苦的人们离开故土,前往海外谋生。到达南洋后祖辈们均以务农为生,渐渐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
  到绪庄与秀玲时,他们离开家乡,念完大学后同时进入“董总”工作——“董总”全称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总会,是马来西亚华人维护和发展华文教育的领导机构,也就是当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林连玉等前辈们为保留华文学校、维护华文教育而呕心沥血、不断抗争时所建立起来的机构之一(与之并列的另一个机构是“教总”,也就是马来西亚华校教师联合会)。在“董总”,他俩不仅认识了彼此、组成了家庭,更是接过了前辈们维护学习母语权利的接力棒。
  一路上,圆圆脸、笑眯眯、脾气好到根本没脾气的绪庄一边开车,一边向我介绍他与秀玲的工作。在“董总”,他俩最常做的事就是深入马来西亚大大小小的华校,去了解情况,了解学校与老师们有没有什么困难,想办法去解决。
  “那时候和现在一样,也是我开车,秀玲坐后面(因为她不会开车),从吉隆坡到马六甲,从巴生到立卑,在各个学校之间奔来奔去。”绪庄说。
  奔着奔着就发现问题了。
  “我们小时候学中文就觉得很痛苦,老师教得也很痛苦。作为华人,我们虽然说中文没问题,但汉字的读写实在太难。”绪庄说,“华校里教中文,是像教外国人一样教的,课本上都是‘你好,谢谢,对不起’这样的礼貌用语,然后让小孩子不停地抄写汉字。小孩子根本没有什么好的中文书可以看,渐渐地就对学中文一点兴趣都没有了。”
  后排同样圆圆脸、笑眯眯、笑起来少女气十足的秀玲接着说,恰巧这时大女儿心乐出生,他们开始收集很多的中文绘本给女儿讲故事,随着心乐慢慢长大,又开始搜寻优质的文字书……后来她对绪庄说:“我们干脆开个书店吧。”   他们的书店就这样开起来了,在距离吉隆坡不远的小镇,一座小小的二层楼,规模不算大,装修特朴素,简直像仓库,可我在店里遇到的顾客都对我说:“这是马来西亚最好的华文书店。”
  的确,我在店里看到了数不清的好书,既有经典,也有新作,其中绝大部分在普通的马来西亚书店是找不到的,它们全都是绪庄和秀玲亲自读过、细心挑选、从中国一批一批运过来的。
  很荣幸店里也有我的作品。正是通过绪庄、秀玲的书店,马来西亚的读者才读到我的书,正因为读者们喜欢,绪庄、秀玲才精心安排让我来马来西亚与大家见面——说起来我并非多么大牌的作者,但在绪庄、秀玲眼里,作品是第一位的,他们只关注内容,而不去考虑那些或许会对卖书有利的外在因素。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会问啦:这家特立独行的书店,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它叫“社区关怀工作室”——嗯,听起来有点奇怪,不太像一家书店该有的名字啊!


  这是因为从一开始,书店的运行宗旨和方式就是走进社区:依然是绪庄开车,秀玲坐后排,依然是整个马来西亚东南西北地奔走,后备箱里装满书,深入到每一个华人社区,和孩子、家长们一起阅读、朗诵、讲故事。
  因为绪庄和秀玲很爱这些书,希望很有诚意地推荐给华人家庭,而不是守株待兔般等对方来买,或者买回去之后看都不看往那里一堆……
  就这样,小车换成大车,一辆车变成了两辆车,车里的书越来越多,乘客也越来越多:心乐有了双胞胎妹妹心言和心同,书店也有了更多的员工,阿花、侨艳、侨欣、萝卜……


  三姐妹经常跟着爸爸妈妈和员工哥哥姐姐们一起“出差”,和其他华人小朋友一起听爸爸妈妈、哥哥姐姐讲故事;遇到上学不能“出差”,她们就留在家里,由驻守书店的哥哥姐姐照顾。我亲眼看到,心乐本人就是个如假包换的小书迷,她的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都非常强大,自理能力更是顶呱呱,每到一处她都和哥哥姐姐们一起,伸着两只细胳膊,把大捆大捆的书搬上搬下。
  载满书和人的车,仿佛一个移动的大家庭。
  除社区之外,之前已经提到,绪庄、秀玲最关注的还是学校的华语教育,他们很想为之做些什么。
  绪庄告诉我,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现状非常尴尬:因为教与学都太难,很多家长放弃了让孩子学中文(我想阿离大约就是这样的情况),就算咬咬牙学了,也很难学得好——这一切的结果是在高中毕业会考中敢于选择考中文的学生越来越少,不仅如此,“去年全马来西亚报考师范类中文专业,也就是立志毕业后当中小学中文老师的,一共只有十个人,而一年间退休的中文老师,远远不止这个数量。”
  为了改变这令人不安的现状,许多人在努力。绪庄告诉我,教材的重新编写正在进行中,除此之外,教学理念和方式都要改。“让华文教师和孩子们都真正爱上阅读,我们认为是最好的方式。”绪庄告诉我——是的,如果老师们自己都不能感受到中华文字之美,又怎能把对文字的爱传递给孩子们呢?
  因此我的大马之行,可以说也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亲眼见到一本书的作者,听她分享写作这本书背后的故事,是会让读者对阅读产生更大兴趣的。“我记得特别清楚,十四岁时我听的一场讲座改变了我的一生,我们希望你的讲座也可以改变一些人。”绪庄说。
  就这样,我跟随绪庄和秀玲进入校园。五场校园讲座,地点都在某某独中,比如日新独中、光华独中,这里的“独中”就是独立华文中学,也就是当年林连玉先生所说的“即使不要一分钱津贴,我们也要独立办学”的独中。
  在独中校园里,我会有一丝丝恍惚,不知身处何方:墙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睎”,楼壁上一排排捐款办学者的名字,穿整齐校服或运动服的孩子们经过时的微微一鞠躬、道一声“老师好”——他们的祖辈或许一百年前就已经来到这里,那一张张炎黄子孙的脸和中华的语言却没有丝毫改变。


  其中這位被大家称为“佘妈妈”的老校长,本已退休并随女儿住到国外,直到老友对她说:“该回来了,我们需要你这样有经验的校长。”于是她回到大马,没有一丝倦怠地为所在独中奔忙。那天讲座后,和我们匆匆吃了顿午饭,她就立刻赶去参加董事会议,为学校争取更多的办学资金。


  至于针对成人的四场公开讲座,每场听众少则一百,多则两百,涵盖了在职教师、师范学生、阅读推广人在内的马来西亚华文教学中坚力量。他们平均开车一小时以上来到现场,有些开了三四个小时,个别甚至搭了六个小时的长途巴士来听这场两个小时的讲座。由于公开讲座全部安排在晚间,听完之后他们还得开车回去,或者搭乘夜间巴士……
  尤其是在立卑举办的这场讲座,绪庄告诉我,勇敢地选择了师范类中文专业的那十位年轻人当中,有八位都到达了现场。
  面对场下听众,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我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感受到他们教好、学好中文的迫切与热诚。我和大家谈我的书与经历,谈人类的文字与文明,也谈到林连玉先生,谈到我对马来西亚华人慢慢增多的了解,每次说着说着,台下就有听众开始抹眼泪,同样,我也需要很努力才能控制住声音的平稳。
  或许我并没有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但这一场场敞开心扉的交流的确感动了他们,与此同时,他们也深深感动了我——他们是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同胞,一代代守护住自己的根。
  最后一场讲座结束后,与阿花、侨艳、侨欣、萝卜告别,绪庄、秀玲送我回酒店,孩子们已经在车上睡着,沉睡在书堆之中。明天就要离开马来西亚了,我知道,我再不会忘记南洋这间小小的书店,书店的主人与员工,以及通过书店与我有所连接的人们。
  这真是一间最美丽、最勇敢、最深情的书店。
其他文献
1  翠湖营没有湖。以前这里有个很大的湖,在整个得克萨斯州都是最大的。但那都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如今,这里就只是一片干巴巴平坦坦的荒地。  这里过去还有过一个小镇。翠湖渐渐干涸,小镇随之日益败落,人丁也日渐稀落起来。  在夏日里,白天的时候连阴凉地的气温也总是维持在九十五华氏度①左右,当然前提是还能找得到阴凉地。在一个巨大而干涸的湖泊里,其实也没有多少阴凉可言。  这里唯一能看到的树就只有“湖”东
期刊
看上去我今天要推荐的《宇宙里的爸爸》《六年级的时间维度》和《驯鹿六季》三本书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的体裁分别是科幻小说、幻想小说和动物小说,题材上也毫不相干。然而把这三部最近两三年引进或原创的作品放在一起,又分明能感受到它们在理念或者说叙事策略上的某种默契,即便這么少的样本,证明不了一种新的写作走向已经形成,但也或明或暗地昭示了在成长叙事方面所开辟出的新的艺术空间。  事实上,这些年中国原创儿童文
期刊
第一次读刘虎是他“生命传奇”系列的《飞越喜马拉雅》,那部以斑头雁为主角的长篇小说让我产生了一种久别重逢的阅读惊喜。在架构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的同时,作者的书写呈现出一种迷人的科学性和知识性。于是,从那本书中,我知悉了斑头雁是人类已知的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并通过作者的描述了解了一些斑头雁的生活习性。而这些从小说中习得的知识,以及通过故事自然而然传递出的不畏艰险、敬畏自然的情感,是儿童小说中弥足珍贵的
期刊
1  一只白鼠的脑容量是有限的,除了同伴、食物和每天都会见到的人外,它是不会记住太多的人和事的。我反复琢磨过很多次,我之所以是个例外,全都归功于伤及我身体的陨石微粒,它深深地影响了我,改造了我。  最初,我只是一只普通的实验用老鼠,和其他白鼠一样有着既定的命运——要么被解剖,在麻醉中死去;要么在致癌物的刺激下浑身长满肿瘤;要么被乱七八糟的新开发的药品折磨得奄奄一息。  得益于我的年轻、敏捷的反应和
期刊
生活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过着,很快,十二月就来临了。整个十一月,因为外界相对比较平静,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烦恼和忧愁,而温存则让他们忘记了冬天的临近,忘记应该在隆冬到来前做些准备工作。然后冬天说来就来,一夜之间就把他们杀了个措手不及,故事本应该到此为止了。  故事本应该有这样一个结局:“寒冬袭击了托比,从此之后无人再谈起他。”  但很多时候是一些细节在改变故事,同样,托比的故事也被一个小小的细节改变了。 
期刊
这不公平。  阿米娜学习总是很努力,所以她在学期末获得最高分并不是一件稀奇事。但是,弟弟法尔汉却经常在本该学习的时候和同村的伙伴們玩耍。为了激励法尔汉,父亲答应他,如果今年他的成绩有所提高,就给他买一辆自行车。  阿米娜确信,即便是这样一个激励方法也丝毫不会改变弟弟的学习习惯。但是,当法尔汉开始待在家里学习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学期末,阿米娜一如既往地获得了最高分。同往常一样,父母给了她一百卢比
期刊
嗨,布莱恩和塔拉!  这次夏令营太有趣了。德温和我在同一个夏令营里。我们的垒球锦标赛就在今天下午举行。祝我们好运吧!  乔丹按了“发送”键。他迫切地想要跳进湖里凉快凉快。垒球比赛是夏令营本周的一大亮点。但是游泳、远足和钓鱼也非常不错。  当乔丹从山上下来时,德温喊道:“等一下!”他看起来很着急。  乔丹问道:“出了什么事吗?”  德温回答道:“米格尔不能参加比赛了。”  乔丹问道:“为什么不能了?
期刊
风和日丽,天降甘霖,总令我们感到欣喜,相反,陰雨交加、酷热难耐,甚至是洪水暴雪等坏天气,却大大破坏我们的好心情。因为坏天气影响我们出行,糟糕透顶,甚至还会威胁我们的生命。这样看来,我们对坏天气唯恐避之不及,为什么今天还要把它作为一个专题,特别提提它呢?  那是因为,文学是困境的艺术,在“特别”的坏天气中,总会发生“特别”的事。  想想看,在文学作品中,是不是经常出现这样的开头: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
期刊
兰儿最先从梦中醒来。  她梦见她坐在那只碧绿的蟋蟀背上,像乘坐在高大的骏马背上一般,蟋蟀带着她在收割完后的麦田里穿行。田野里散发出麦秆被收割之后的清甜气息,远处是一棵棵叶子绿得发灰的白杨树。  她激动得心像要跳出来一样,低头看蟋蟀又绿又平的背,蟋蟀的绿色触须像两根柔软的柳树枝,在她眼前轻轻地拂动着。  蟋蟀一直向前奔跑着,跑过大片的庄稼地,兰儿看到新种下的玉米已经抽出了葱翠的枝叶,在微风中悠闲地荡
期刊
一、看前面黑洞洞  前几日与一位文学前辈聊天,三两句就聊到戏曲。他说到自己幼时客居在绍兴的外婆家,邻居恰是绍剧戏班,他每天就爬墙头看科班里的少年们练功。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戏班还沿袭着几分老科班的严格,学生每天早晨起五更吊嗓子,日头大出时师父用刀坯子拦在学生的腰上,他们原地翻跟头或是转大轮。练得必定是苦呀,汗水落地摔八瓣,可看的就痛快了,趴在墻头激动地拍巴掌。  隔着手机,我也能想象到老师回忆起这段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