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我们必须要用同样深刻而又普遍适用的哲学思想作指导,才能读出作品的理性深度,因此对艺术作品的哲学思辩是必要的,而对于欣赏者来说,思辩本身就是审美享受。
关键词艺术作品哲学思辩必要性审美享受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艺术作品?也许没有哪位学者可以给出一组充分条件去判断究竟哪些作品属于艺术作品,哪些不属于,但时间却可以完成这项工作。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有些作品可以哄动一时,但时间一长,就会遭受遗忘。比如商业电影、流行音乐。相比之下,有些作品却可以经住时间的考验,具有长久的可持续的品味性。比如贝多芬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肖邦的《夜曲》,这些作品正是艺术作品,是被时间挑选出来的。
为什么艺术作品具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呢?艺术作品永恒生命的奥秘就在于李泽厚先生所说的意味层,即“超越情欲形象和感知形式的人生意味”。这种人生意味可以“从麻木中唤醒人们去感受和领悟人生和命运”。“如果按神学的说法,即那种接近或接触到绝对本体世界或神的世界的‘意味’,所以艺术的最高真实完全不在事物的模写正确,而只在这‘神’意的传达。”①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说过的“画以立意”、“乐以象德”、“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等等,都是人生意味的表达,但人生意味又是不在场的,是艺术的潜在目的,是通过在场者——具体的艺术作品所直接呈现出来的面目,间接传达的。显然与在场者相比,显示出来的不在场者决定着作品的生命,如“陀斯妥耶夫斯基虽然艺术形式粗糙,但因为它提出了根本性的人生问题,深入触及了这本体,超越了感知的愉悦和情欲的满足,具有深刻人生意味,使人感受极为强烈。”②
解读艺术作品就是追寻和发现既与“在场”相联系又不在场的人生意味,既然不在场,通过感知就不能把握。意味层可以说是艺术作品的最根本的、最高的、最后的、最本质的东西,因为只有哲学思考才是关于最根本的、最高的、最后的、最本质的东西的思考,所以艺术作品的意味层,只能依靠哲学思考才可充分把握。
“被称为纯正音乐的绝对音乐,虽然是想把形式美发挥到极致,并不想去跟客观生活事象和某种特定的情感相对应,但创作绝对音乐的人又几乎没有不认为绝对音乐是‘最高超的想象的真善美’。”③因此,不对它进行哲学的思辩,就很难挖掘到它的宝藏。音乐不仅要悦耳,让我们体验到情感上的共鸣,而且要利用相关的背景信息(时代的、个人的),在充分的想象中进行哲学式的体验,领悟乐曲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才能真正成为知音。又如,今道友信就非常重视对诗的哲学思辩的,他明确地指出:“研究诗的艺术,是要超越概念的领域,是要向那种存在进行精神上的飞跃……一首诗是一个独立世界,是一个小的宇宙,……对诗的内在的基本的了解是了解世界的缩影。”④
总而言之,“绝大多数艺术作品毕竟总是这样那样地与人和人的生活世界相联系着,往往或明显或隐晦地表现着人们对人和生活世界的本体性存在和理想的存活状态的询问和追求,特别是当艺术相当突出地呈现出人的存在问题时,它那种对心灵的冲击力量,就会迫使我们不得不用哲学的眼光来看待和思考它,不得不对其精神向度进行追问和反思。”⑤
对于欣赏者来说,在哲学思辩作用人们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对艺术作品进行哲学思辩的旨归就在于通过哲学思辩来获得享受,但是这种享受不同于知觉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愉悦,而是关乎理智的,欣赏者精神的净化、提升、快乐和满足。
正如上文提到的,艺术的最高目的在于通过在场者传达不在场者,那么艺术之哲学思辩的精神提升就必然是超越感性有限而趋向理性无限的过程。今道友信在对诗的研究时指出:“对诗作品进行解释……从意义上说,是从形象的象征的语言向被象征的诗的精神上的垂直上升,换句话说,就是精神向更高的阶段还原。诗的艺术可以使人的精神觉醒、兴腾。”⑥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艺术作品的哲学思辩中从感染上升到某种感悟,从而获得愉悦和满足。冯先生说:“哲学是供人受用的,享受的。”⑦这是很有道理的。
当然,享用哲学的乐趣本身并非是个不变的函数,对哲学的选择也是自由的。因此,对艺术作品的哲学思辩才会出现千资百态的局面。所以成功的艺术作品是具有开放性的,它随着时代的流逝、随着读者观众的变换而不断更新,不断展示出它的新的意味,也正因为如此,艺术作品的哲学思辩才会其乐无穷。
关键词艺术作品哲学思辩必要性审美享受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艺术作品?也许没有哪位学者可以给出一组充分条件去判断究竟哪些作品属于艺术作品,哪些不属于,但时间却可以完成这项工作。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有些作品可以哄动一时,但时间一长,就会遭受遗忘。比如商业电影、流行音乐。相比之下,有些作品却可以经住时间的考验,具有长久的可持续的品味性。比如贝多芬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肖邦的《夜曲》,这些作品正是艺术作品,是被时间挑选出来的。
为什么艺术作品具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呢?艺术作品永恒生命的奥秘就在于李泽厚先生所说的意味层,即“超越情欲形象和感知形式的人生意味”。这种人生意味可以“从麻木中唤醒人们去感受和领悟人生和命运”。“如果按神学的说法,即那种接近或接触到绝对本体世界或神的世界的‘意味’,所以艺术的最高真实完全不在事物的模写正确,而只在这‘神’意的传达。”①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说过的“画以立意”、“乐以象德”、“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等等,都是人生意味的表达,但人生意味又是不在场的,是艺术的潜在目的,是通过在场者——具体的艺术作品所直接呈现出来的面目,间接传达的。显然与在场者相比,显示出来的不在场者决定着作品的生命,如“陀斯妥耶夫斯基虽然艺术形式粗糙,但因为它提出了根本性的人生问题,深入触及了这本体,超越了感知的愉悦和情欲的满足,具有深刻人生意味,使人感受极为强烈。”②
解读艺术作品就是追寻和发现既与“在场”相联系又不在场的人生意味,既然不在场,通过感知就不能把握。意味层可以说是艺术作品的最根本的、最高的、最后的、最本质的东西,因为只有哲学思考才是关于最根本的、最高的、最后的、最本质的东西的思考,所以艺术作品的意味层,只能依靠哲学思考才可充分把握。
“被称为纯正音乐的绝对音乐,虽然是想把形式美发挥到极致,并不想去跟客观生活事象和某种特定的情感相对应,但创作绝对音乐的人又几乎没有不认为绝对音乐是‘最高超的想象的真善美’。”③因此,不对它进行哲学的思辩,就很难挖掘到它的宝藏。音乐不仅要悦耳,让我们体验到情感上的共鸣,而且要利用相关的背景信息(时代的、个人的),在充分的想象中进行哲学式的体验,领悟乐曲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才能真正成为知音。又如,今道友信就非常重视对诗的哲学思辩的,他明确地指出:“研究诗的艺术,是要超越概念的领域,是要向那种存在进行精神上的飞跃……一首诗是一个独立世界,是一个小的宇宙,……对诗的内在的基本的了解是了解世界的缩影。”④
总而言之,“绝大多数艺术作品毕竟总是这样那样地与人和人的生活世界相联系着,往往或明显或隐晦地表现着人们对人和生活世界的本体性存在和理想的存活状态的询问和追求,特别是当艺术相当突出地呈现出人的存在问题时,它那种对心灵的冲击力量,就会迫使我们不得不用哲学的眼光来看待和思考它,不得不对其精神向度进行追问和反思。”⑤
对于欣赏者来说,在哲学思辩作用人们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对艺术作品进行哲学思辩的旨归就在于通过哲学思辩来获得享受,但是这种享受不同于知觉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愉悦,而是关乎理智的,欣赏者精神的净化、提升、快乐和满足。
正如上文提到的,艺术的最高目的在于通过在场者传达不在场者,那么艺术之哲学思辩的精神提升就必然是超越感性有限而趋向理性无限的过程。今道友信在对诗的研究时指出:“对诗作品进行解释……从意义上说,是从形象的象征的语言向被象征的诗的精神上的垂直上升,换句话说,就是精神向更高的阶段还原。诗的艺术可以使人的精神觉醒、兴腾。”⑥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艺术作品的哲学思辩中从感染上升到某种感悟,从而获得愉悦和满足。冯先生说:“哲学是供人受用的,享受的。”⑦这是很有道理的。
当然,享用哲学的乐趣本身并非是个不变的函数,对哲学的选择也是自由的。因此,对艺术作品的哲学思辩才会出现千资百态的局面。所以成功的艺术作品是具有开放性的,它随着时代的流逝、随着读者观众的变换而不断更新,不断展示出它的新的意味,也正因为如此,艺术作品的哲学思辩才会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