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真实的“一休”世界

来源 :世界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g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一休”这个名字,想必大部分中国人绝对不会陌生,尤其是对于现在已经步入中年的一代人来说,当年那画面质朴、制作简陋的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常常勾起我们对逝去童年的回忆。在物质与文化生活依然匮乏的上世纪80年代,惩恶扬善智慧思辨的小光头“一休哥”,是老式电视机前,端坐小板凳目不转睛的我们心中难忘的欢乐。临近四月,日本各地春光明媚,于是抛开手头杂务,背上便当,去探访一下很早就想去的一休寺。
  探访“安国寺”
  实际上,一休在历史上真有其人。一休(1394-1481),幼名千菊丸,长大后名周建,出家后号“狂云子”、“梦闺”等,戒名为“宗纯”(也作宗顺),是日本临济宗大德寺派禅僧。因为在修行时悟得“人生只不过是从烦恼世界复归于极乐世界的一段休憩”,而被师傅授予法号“一休”,依据《东海一休和尚年谱》等资料,目前多确认他是后小松天皇的皇子,受累于宫内斗争而6岁就被追放出家。
  动画片里所说一休出家的安国寺,已经毁于应仁之乱(1467-1477)的战火,一休寺算是全日本和一休最有深刻渊源的寺院,是其度过晚年、最后圆寂的地方。正如著名的金阁寺的大名是鹿苑寺一样,“一休寺”的正式名称其实叫“酬恩庵”,是一休仰慕宗祖遗风而建,取意“结庵以酬报师恩”。也许前者更加好记和名声响亮,所以久而久之就连当地的路牌指示都写成了“一休寺”。
  酬恩庵位于京都南边的京田辺市,虽属于繁华的近畿地区,但由于交通不是很方便(其实只是多换乘几次而已),所以游客不多,又适逢周一,寺院里更显得有些冷清。不过相比金阁寺里的人山人海,也许在这里才能更好地体会所谓“禅”的境界吧。
  绕过售票处那个简陋的小木屋后,就是一休的墓所。由于一休的身份贵为皇子,所以其陵墓由负责天皇内务的宫内厅管理,院门常年关闭,没有特许不可拜见。
  寺里除了有存放一休遗物的方丈室、展示一休书画真迹的藏宝室之外,还有本堂、虎丘庵、钟楼等建筑,其实和日本众多禅家寺院一样,以“枯寂”为境界的庭院构造称不上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相信前来拜访者更多的是仰慕一休其人。然而现实中的一休,并没有影视文学作品里面描写的那样“卡哇伊”——至少从留存下来的雕塑和画像来看,瘦骨嶙峋的老年一休是个典型的看破山水的禅僧形象。
  真实的一休
  一休性格奔放、精通诗画,被视为日本五山文化的代表人物。关于一休的作品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各种诗词录本,记载了一休作为高僧大德的言行思想;另一类是关于一休的小说、话本和评论。像江戸时代编撰的《一休咄》《一休关东咄》《一休可笑记》《一休诸国物语图绘》《一休丸鉴》明治时代的《一休顿智谈》《诸国漫游一休顿智谈》《一休禅师》等,作者大多难以考证,主要是讲一休运用智慧解决各种难题的故事,表现他机智过人、充满睿智的一面。比起佛教世界里的僧人形象,普通民众似乎更喜欢智慧思辨的一休,觉得他更有亲近感和趣味性,因而这一内容成为各个时代文艺创作的热门题材。动画片中的“一休哥”形象,正是后期这些文学作品一层层塑造起来的。时至今日,在酬恩庵的所在地京田边市,每年都要举行“机智语大赛”,来纪念和宣传这个“聪明的一休”。
  实际上,一生行为奇异,敢于喝祖骂佛的一休,生活中其实还有儿女情长的一面。在他的汉诗集《狂云集》中,与女性的有关的“情诗”就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夜夜鸳鸯禅榻被”可谓是他男女生活的真实写照。甚至在年过八十后,一休还爱上了一个叫森女的美丽盲人艺妓,演绎了一段热烈的爱情故事,在辞世时写下的“十年花下理芳盟,一段风流无限情。惜別枕头儿女膝,夜深云雨约三生”一诗中,“儿女”据说就是指他深爱的森女。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一休的如此行为或许无法理解,甚至不敢相信。的确,中国由于儒家文化对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女色戒作为僧人持戒的重要一项始终是不可触碰的禁区。虽然像宋明以后,佛教世俗文学在作品创作上有迎合市井趣味的倾向,但对于和尚犯色戒依然保持着否定的态度,触犯者要么背上“花和尚”、“淫僧”的恶名,要么遭受谴责和惩罚付出巨大代价。像《喻世明言》中《明悟禅师赶五戒》的五戒禅师一样,尽管只是因为一念之差而破了女色戒,事后也不得不悔恨“只为念头差,今朝去得急”而以死自责。就连与一休形象类似的济公,表面上也是“每日贪杯又宿娼,风流和尚岂寻常”,直言自己酒色不忌,但他还是有遵守底线的——“恁伊万种风流态,惟有禅心似铁坚”,即便是与娼同宿,也是“暂假夫妻一宿眠,禅心淫欲不相连”,未敢有过分之举。
  佛教文化在日本
  相比之下,佛教在日本没有受到儒家道德的太多约束,发展环境也较为宽松。一开始就被视作是汉文化的一部分来输入,不但在奈良平安时期被抬高到国家佛教的地位,赋予了“镇护国家”的功能,而且到了武家政权时代,禅宗更是受到将军武士们的喜爱和推崇。在佛教日本本土化的过程中,有些宗派甚至不再把女色列为禁忌,如净土真宗就允许修行人带发娶妻,其开山祖师亲鸾本人也是儿女众多。
  当然,在情色与修行的境界领悟上,一休和禅家的思想理念是一致的,在《题淫坊》一诗中他就表明了“我有抱持啑吻兴,竟无火聚舍身心”。著名历史学者家永三郎评论说“在敢于尝试赤裸裸的性描写的同时又将宗教和文艺浑然统一的一休诗中,可以看到日本禅文学的独创境地”,赞赏一休的真性流露,认为以袒露自己情欲来反对宗教中伪善的禁欲,对于那些道貌岸然浸于女色的假面僧众更是一种辛辣嘲讽。
  可以说,佛教在日本长期是以一种纯粹的形态来运行的,没有被过多的掺杂进其他的意识和思想,保持着一个自身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作为禅宗精神集中体现的茶道、花道等艺术之所以能够在日本确立和发扬光大,其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禅宗在日本发展的纯净性。
  话题似乎有些扯远了,在这里只是想告诉大家,接触日本文化越久,你就越会感觉它在厚重的同时亦带有几分怪异。虽然一休在被历代艺术化的过程中,机智思辨成为他的最大特征,但作为一个有情有欲的禅宗高僧,在其放荡不羁的精神世界中,隐约体现出的日本思想文化里的某些天性和特质,或许更值得我们瞩目和思考。
  在寺院的一角,大概是为了慰藉游客们对一休形象的失落感,院方立了座少年一休扫地的铜像。身着僧衣、神态温和的他,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安国寺劈柴挑水的修行岁月。从被抚摸的闪闪发亮的光头上,似乎可以感受到人们心中对“一休哥”的那份深深眷恋与喜爱。
其他文献
指 向 我  我为什么越来越低沉  比草丛中的石头还要低  怀中的野兔,瑟缩着,咀嚼去年的干草  在我曾栖身的黎明中的橡树林  倾听着乌苏里江东去的脚步  幼年放牧过的枣红色马驹  踏过我额头上的沟壑  在这清冷的早晨,我没办法偿还更多  如果还有所亏欠,我希望  就在此地,此时  让刺进雨滴中的荒草  指向我,携带着凌厉的  闪电和雷声  背 负  一想到有那么多没有回家的人  我就心慌,手足
主持人李壮语  “非虚构写作”在中国文学界掀起的热度已经持续多年。如今,当“非虚构写作”已不再是一个新鲜概念,而是常态化地参与到中国文学现场的发展图景之中,更复杂的思考和更具体的问题意识也随之浮出水面。在“真”与“美”之间,“非虚构写作”的内部伦理和文体界定,应向哪一侧服膺?一段时间以来,“人间”“正午”“全民故事计划”等带有“素人写作”色彩的非虚构作品创作发表平台热度飙升,当“有故事的人”(独特
一  “大家不要吵,听我说,听我说……这座建筑……”导游库马尔努力提高声音,可他嗓子天生沙哑,在脑子里绕上一大圈才能挤出的中文又缺份理直气壮,他喊出的话并没多少人理会。  我坐在不远处老皇宫的台阶上看着他,任由脸上笑意不散。或许是深色皮肤和饱满的圆脸帮了他,十多年未见,他看上去并没老多少。此刻他正快速挥舞着小旗子,准确地说是一根棒子顶端拴着匹布做的小红马——今年是中国的马年。他的薄外套已经敞开,他
散文诗在今天已变得微不足道了。举目望去,在当前文学大刊中,散文诗几乎无法自立门户,即便是向散文或诗歌投靠,也是不太可能的。当前散文创作追求大叙事大思想大情感,散文诗显得小气了;诗歌创作则追求语言的速度和结构的紧致,散文诗又显得散漫了。原本两头都靠的文体,最后变成了两头不靠。在体式危机的背后,本质上是内容危机。我们这个时代的散文诗,似乎已和时代脱节,成为一种纯粹的美文写作,就像一滴蒸馏水,脱去人间万
主持人李壮语  近年来“诗歌回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诗歌在公共文化生活中所占的话语体量明显膨胀。但许多潜在的裂隙也随之被放大,例如诗歌与公共性间的关系:诗歌应当是“小众”的还是“大众”的,“艺术价值卓越”同“广大读者喜爱”之间能否做到兼容互恰?这是诗歌的公共接受问题。形形色色的诗歌公号、诗歌节目、诗歌活动的繁荣,同诗歌自身的发展间是否同构,或者说,这种繁荣是否可以持续?这是诗歌的公共传播问题。此外,
夜 晚 海 边  空寂的夜晚  一个人坐在沙滩边  看远海,吹海风,有浪涌起  像先人轻轻诉说  皓月千里  茫茫大海上,那些大大小小的船只  已从喧嚣的尘世归来  泊于梦的边缘,如一只只木碗  星光隐没,村庄比往日更寂静  土狗们正在追风逐浪  有一阵没一阵的,狂奔,嘯叫  苍天在上,这忠实的圣明  手握一柄寒光闪动的利剑  高悬在头顶  浪花开不败  父亲说,大海的旋涡是蹚不完的  大海里的鱼
一丈多的黑板  你不过随手一抹  化作中华几千年文化的天幕  三寸白光扬起又划过  割出一条银河  你用厚实的肩膀  撑起河这头  先秦五百年的诗书经语  坐听大雅小雅国风颂  叮叮咚咚  流成五千年的汤汤辉煌  遥看河之洲的窈窕淑女  关关雎鸠  演绎源远流长的古典浪漫  你一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沐足而歌  逍遥而游  站成浩瀚文字中的一棵桐木  一任我们翱翔其上  寻找先秦文学的凤凰  老
担当不推脱,“乌纱算什么,百姓最重要”  山东省寿光县南部地肥水沃,种菜历史源远流长。  但在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与市场脱节,“菜贱伤农”的事时有发生。  1986年,一场县领导参加的“论证会”正在举行,主题是培育蔬菜市场。  那可是改革开放开始不久。  市场?那么陌生,那么敏感,甚至有點让人胆战心惊。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投到时任县委书记王伯祥身上。  王伯祥猛地站起身,一捻烟屁股:“乌纱算
位于彭水县鹿角镇大山深处的横路村,45岁的村支书冉崇奎在儿子身患白血病的情况下,依然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为保障村民的收入,冉崇奎顶着巨额医药费的压力,用东拼西凑的8万余元钱,给在基地打工的村民付了工钱。拿到工钱的村民不愿意看到冉崇奎家因病返贫,大家纷纷慷慨解囊,为他们的致富领路人捐款……《当代党员》本期刊发的通讯《“你领着我们脱贫,我们怎能让你返贫”》,讲述了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感人的故事发人
这是邹碧华生命的最后三天。  2014年12月8日,作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的他,主持召开会议,着手推动法官员额制改革。  法官员额从49%压缩到33%,很难。  有人建议:“把名额优先给老法官,息事宁人,矛盾也少。”  邹碧华反对:“不能为了图省事,就欺负年轻法官,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择优入额。”  有人说:“这很得罪人。”  邹碧华说:“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