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一休”这个名字,想必大部分中国人绝对不会陌生,尤其是对于现在已经步入中年的一代人来说,当年那画面质朴、制作简陋的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常常勾起我们对逝去童年的回忆。在物质与文化生活依然匮乏的上世纪80年代,惩恶扬善智慧思辨的小光头“一休哥”,是老式电视机前,端坐小板凳目不转睛的我们心中难忘的欢乐。临近四月,日本各地春光明媚,于是抛开手头杂务,背上便当,去探访一下很早就想去的一休寺。
探访“安国寺”
实际上,一休在历史上真有其人。一休(1394-1481),幼名千菊丸,长大后名周建,出家后号“狂云子”、“梦闺”等,戒名为“宗纯”(也作宗顺),是日本临济宗大德寺派禅僧。因为在修行时悟得“人生只不过是从烦恼世界复归于极乐世界的一段休憩”,而被师傅授予法号“一休”,依据《东海一休和尚年谱》等资料,目前多确认他是后小松天皇的皇子,受累于宫内斗争而6岁就被追放出家。
动画片里所说一休出家的安国寺,已经毁于应仁之乱(1467-1477)的战火,一休寺算是全日本和一休最有深刻渊源的寺院,是其度过晚年、最后圆寂的地方。正如著名的金阁寺的大名是鹿苑寺一样,“一休寺”的正式名称其实叫“酬恩庵”,是一休仰慕宗祖遗风而建,取意“结庵以酬报师恩”。也许前者更加好记和名声响亮,所以久而久之就连当地的路牌指示都写成了“一休寺”。
酬恩庵位于京都南边的京田辺市,虽属于繁华的近畿地区,但由于交通不是很方便(其实只是多换乘几次而已),所以游客不多,又适逢周一,寺院里更显得有些冷清。不过相比金阁寺里的人山人海,也许在这里才能更好地体会所谓“禅”的境界吧。
绕过售票处那个简陋的小木屋后,就是一休的墓所。由于一休的身份贵为皇子,所以其陵墓由负责天皇内务的宫内厅管理,院门常年关闭,没有特许不可拜见。
寺里除了有存放一休遗物的方丈室、展示一休书画真迹的藏宝室之外,还有本堂、虎丘庵、钟楼等建筑,其实和日本众多禅家寺院一样,以“枯寂”为境界的庭院构造称不上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相信前来拜访者更多的是仰慕一休其人。然而现实中的一休,并没有影视文学作品里面描写的那样“卡哇伊”——至少从留存下来的雕塑和画像来看,瘦骨嶙峋的老年一休是个典型的看破山水的禅僧形象。
真实的一休
一休性格奔放、精通诗画,被视为日本五山文化的代表人物。关于一休的作品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各种诗词录本,记载了一休作为高僧大德的言行思想;另一类是关于一休的小说、话本和评论。像江戸时代编撰的《一休咄》《一休关东咄》《一休可笑记》《一休诸国物语图绘》《一休丸鉴》明治时代的《一休顿智谈》《诸国漫游一休顿智谈》《一休禅师》等,作者大多难以考证,主要是讲一休运用智慧解决各种难题的故事,表现他机智过人、充满睿智的一面。比起佛教世界里的僧人形象,普通民众似乎更喜欢智慧思辨的一休,觉得他更有亲近感和趣味性,因而这一内容成为各个时代文艺创作的热门题材。动画片中的“一休哥”形象,正是后期这些文学作品一层层塑造起来的。时至今日,在酬恩庵的所在地京田边市,每年都要举行“机智语大赛”,来纪念和宣传这个“聪明的一休”。
实际上,一生行为奇异,敢于喝祖骂佛的一休,生活中其实还有儿女情长的一面。在他的汉诗集《狂云集》中,与女性的有关的“情诗”就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夜夜鸳鸯禅榻被”可谓是他男女生活的真实写照。甚至在年过八十后,一休还爱上了一个叫森女的美丽盲人艺妓,演绎了一段热烈的爱情故事,在辞世时写下的“十年花下理芳盟,一段风流无限情。惜別枕头儿女膝,夜深云雨约三生”一诗中,“儿女”据说就是指他深爱的森女。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一休的如此行为或许无法理解,甚至不敢相信。的确,中国由于儒家文化对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女色戒作为僧人持戒的重要一项始终是不可触碰的禁区。虽然像宋明以后,佛教世俗文学在作品创作上有迎合市井趣味的倾向,但对于和尚犯色戒依然保持着否定的态度,触犯者要么背上“花和尚”、“淫僧”的恶名,要么遭受谴责和惩罚付出巨大代价。像《喻世明言》中《明悟禅师赶五戒》的五戒禅师一样,尽管只是因为一念之差而破了女色戒,事后也不得不悔恨“只为念头差,今朝去得急”而以死自责。就连与一休形象类似的济公,表面上也是“每日贪杯又宿娼,风流和尚岂寻常”,直言自己酒色不忌,但他还是有遵守底线的——“恁伊万种风流态,惟有禅心似铁坚”,即便是与娼同宿,也是“暂假夫妻一宿眠,禅心淫欲不相连”,未敢有过分之举。
佛教文化在日本
相比之下,佛教在日本没有受到儒家道德的太多约束,发展环境也较为宽松。一开始就被视作是汉文化的一部分来输入,不但在奈良平安时期被抬高到国家佛教的地位,赋予了“镇护国家”的功能,而且到了武家政权时代,禅宗更是受到将军武士们的喜爱和推崇。在佛教日本本土化的过程中,有些宗派甚至不再把女色列为禁忌,如净土真宗就允许修行人带发娶妻,其开山祖师亲鸾本人也是儿女众多。
当然,在情色与修行的境界领悟上,一休和禅家的思想理念是一致的,在《题淫坊》一诗中他就表明了“我有抱持啑吻兴,竟无火聚舍身心”。著名历史学者家永三郎评论说“在敢于尝试赤裸裸的性描写的同时又将宗教和文艺浑然统一的一休诗中,可以看到日本禅文学的独创境地”,赞赏一休的真性流露,认为以袒露自己情欲来反对宗教中伪善的禁欲,对于那些道貌岸然浸于女色的假面僧众更是一种辛辣嘲讽。
可以说,佛教在日本长期是以一种纯粹的形态来运行的,没有被过多的掺杂进其他的意识和思想,保持着一个自身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作为禅宗精神集中体现的茶道、花道等艺术之所以能够在日本确立和发扬光大,其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禅宗在日本发展的纯净性。
话题似乎有些扯远了,在这里只是想告诉大家,接触日本文化越久,你就越会感觉它在厚重的同时亦带有几分怪异。虽然一休在被历代艺术化的过程中,机智思辨成为他的最大特征,但作为一个有情有欲的禅宗高僧,在其放荡不羁的精神世界中,隐约体现出的日本思想文化里的某些天性和特质,或许更值得我们瞩目和思考。
在寺院的一角,大概是为了慰藉游客们对一休形象的失落感,院方立了座少年一休扫地的铜像。身着僧衣、神态温和的他,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安国寺劈柴挑水的修行岁月。从被抚摸的闪闪发亮的光头上,似乎可以感受到人们心中对“一休哥”的那份深深眷恋与喜爱。
探访“安国寺”
实际上,一休在历史上真有其人。一休(1394-1481),幼名千菊丸,长大后名周建,出家后号“狂云子”、“梦闺”等,戒名为“宗纯”(也作宗顺),是日本临济宗大德寺派禅僧。因为在修行时悟得“人生只不过是从烦恼世界复归于极乐世界的一段休憩”,而被师傅授予法号“一休”,依据《东海一休和尚年谱》等资料,目前多确认他是后小松天皇的皇子,受累于宫内斗争而6岁就被追放出家。
动画片里所说一休出家的安国寺,已经毁于应仁之乱(1467-1477)的战火,一休寺算是全日本和一休最有深刻渊源的寺院,是其度过晚年、最后圆寂的地方。正如著名的金阁寺的大名是鹿苑寺一样,“一休寺”的正式名称其实叫“酬恩庵”,是一休仰慕宗祖遗风而建,取意“结庵以酬报师恩”。也许前者更加好记和名声响亮,所以久而久之就连当地的路牌指示都写成了“一休寺”。
酬恩庵位于京都南边的京田辺市,虽属于繁华的近畿地区,但由于交通不是很方便(其实只是多换乘几次而已),所以游客不多,又适逢周一,寺院里更显得有些冷清。不过相比金阁寺里的人山人海,也许在这里才能更好地体会所谓“禅”的境界吧。
绕过售票处那个简陋的小木屋后,就是一休的墓所。由于一休的身份贵为皇子,所以其陵墓由负责天皇内务的宫内厅管理,院门常年关闭,没有特许不可拜见。
寺里除了有存放一休遗物的方丈室、展示一休书画真迹的藏宝室之外,还有本堂、虎丘庵、钟楼等建筑,其实和日本众多禅家寺院一样,以“枯寂”为境界的庭院构造称不上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相信前来拜访者更多的是仰慕一休其人。然而现实中的一休,并没有影视文学作品里面描写的那样“卡哇伊”——至少从留存下来的雕塑和画像来看,瘦骨嶙峋的老年一休是个典型的看破山水的禅僧形象。
真实的一休
一休性格奔放、精通诗画,被视为日本五山文化的代表人物。关于一休的作品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各种诗词录本,记载了一休作为高僧大德的言行思想;另一类是关于一休的小说、话本和评论。像江戸时代编撰的《一休咄》《一休关东咄》《一休可笑记》《一休诸国物语图绘》《一休丸鉴》明治时代的《一休顿智谈》《诸国漫游一休顿智谈》《一休禅师》等,作者大多难以考证,主要是讲一休运用智慧解决各种难题的故事,表现他机智过人、充满睿智的一面。比起佛教世界里的僧人形象,普通民众似乎更喜欢智慧思辨的一休,觉得他更有亲近感和趣味性,因而这一内容成为各个时代文艺创作的热门题材。动画片中的“一休哥”形象,正是后期这些文学作品一层层塑造起来的。时至今日,在酬恩庵的所在地京田边市,每年都要举行“机智语大赛”,来纪念和宣传这个“聪明的一休”。
实际上,一生行为奇异,敢于喝祖骂佛的一休,生活中其实还有儿女情长的一面。在他的汉诗集《狂云集》中,与女性的有关的“情诗”就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夜夜鸳鸯禅榻被”可谓是他男女生活的真实写照。甚至在年过八十后,一休还爱上了一个叫森女的美丽盲人艺妓,演绎了一段热烈的爱情故事,在辞世时写下的“十年花下理芳盟,一段风流无限情。惜別枕头儿女膝,夜深云雨约三生”一诗中,“儿女”据说就是指他深爱的森女。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一休的如此行为或许无法理解,甚至不敢相信。的确,中国由于儒家文化对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女色戒作为僧人持戒的重要一项始终是不可触碰的禁区。虽然像宋明以后,佛教世俗文学在作品创作上有迎合市井趣味的倾向,但对于和尚犯色戒依然保持着否定的态度,触犯者要么背上“花和尚”、“淫僧”的恶名,要么遭受谴责和惩罚付出巨大代价。像《喻世明言》中《明悟禅师赶五戒》的五戒禅师一样,尽管只是因为一念之差而破了女色戒,事后也不得不悔恨“只为念头差,今朝去得急”而以死自责。就连与一休形象类似的济公,表面上也是“每日贪杯又宿娼,风流和尚岂寻常”,直言自己酒色不忌,但他还是有遵守底线的——“恁伊万种风流态,惟有禅心似铁坚”,即便是与娼同宿,也是“暂假夫妻一宿眠,禅心淫欲不相连”,未敢有过分之举。
佛教文化在日本
相比之下,佛教在日本没有受到儒家道德的太多约束,发展环境也较为宽松。一开始就被视作是汉文化的一部分来输入,不但在奈良平安时期被抬高到国家佛教的地位,赋予了“镇护国家”的功能,而且到了武家政权时代,禅宗更是受到将军武士们的喜爱和推崇。在佛教日本本土化的过程中,有些宗派甚至不再把女色列为禁忌,如净土真宗就允许修行人带发娶妻,其开山祖师亲鸾本人也是儿女众多。
当然,在情色与修行的境界领悟上,一休和禅家的思想理念是一致的,在《题淫坊》一诗中他就表明了“我有抱持啑吻兴,竟无火聚舍身心”。著名历史学者家永三郎评论说“在敢于尝试赤裸裸的性描写的同时又将宗教和文艺浑然统一的一休诗中,可以看到日本禅文学的独创境地”,赞赏一休的真性流露,认为以袒露自己情欲来反对宗教中伪善的禁欲,对于那些道貌岸然浸于女色的假面僧众更是一种辛辣嘲讽。
可以说,佛教在日本长期是以一种纯粹的形态来运行的,没有被过多的掺杂进其他的意识和思想,保持着一个自身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作为禅宗精神集中体现的茶道、花道等艺术之所以能够在日本确立和发扬光大,其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禅宗在日本发展的纯净性。
话题似乎有些扯远了,在这里只是想告诉大家,接触日本文化越久,你就越会感觉它在厚重的同时亦带有几分怪异。虽然一休在被历代艺术化的过程中,机智思辨成为他的最大特征,但作为一个有情有欲的禅宗高僧,在其放荡不羁的精神世界中,隐约体现出的日本思想文化里的某些天性和特质,或许更值得我们瞩目和思考。
在寺院的一角,大概是为了慰藉游客们对一休形象的失落感,院方立了座少年一休扫地的铜像。身着僧衣、神态温和的他,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安国寺劈柴挑水的修行岁月。从被抚摸的闪闪发亮的光头上,似乎可以感受到人们心中对“一休哥”的那份深深眷恋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