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文化安全与核心价值观建设

来源 :宁夏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e4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涉及到政治、国土、军事、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其中对文化安全的强调是一个亮点,也是我们所关注的新焦点。当然,国家的文化安全需要切实加以维系和巩固,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不能忽视价值观的作用。换句话说,价值观安全是文化安全的关键和核心。所以,国家的文化安全需要重视价值观因素,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筑牢文化安全的根基。
  关键词:文化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根基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5)06-0050-03
  收稿日期:2015-09-10
  基金项目:2013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云南省边境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ZDZB2013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胡玉荣(1982-),女,广西桂林人,云南大学讲师,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政治学理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的研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深入,随之而来的是复杂多变的国际及国内形势,由此将国家安全问题推向一个新的战略高度。2015年7月1日,我国公布并施行了新的国家安全法,这是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安全法,是为了应对新时期我国所面临日益复杂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而制定的,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无需多言。作为国家安全的基本法律保障,新的国家安全法不仅从法律的高度明确了国家安全的相关界定,还具体从政治安全、国土安全、文化安全等11个领域的国家安全任务进行了明确说明。其中,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与其他领域的安全同样重要,是其他任何方面所不能替代的。作为文化之核心的价值观在确保国家文化安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简言之,国家文化安全需要占领价值高地。
  一、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古今中外,不少学者对“文化”概念做了广义和狭义的界定,但客观地说,目前仍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关于“文化”的定义。一般认为,文化是政治经济的观念反映,自身拥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英国文化学家泰勒较早地从狭义上指出了文化的具体内涵,认为文化包括知识、艺术、法律、习俗等,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特指上层建筑的方面。具体而言,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形态是在其发展和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了这个民族或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发展轨迹,彰显了民族或国家的精神面貌。而对于具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而言,我国的文化形态更加多种多样。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般观点和看法,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认知基础上所积淀而成的心理信念。价值观蕴含着作为主体的人判断是非曲直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他们会影响到人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在此意义上,价值观在文化的范围之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文化离不开价值观的内容,价值观也是一种文化,并且更内在的体现着一定文化的深刻本质。一定时期的价值观总是反映着特定时期的时代文化,相应地,文化上的变革往往体现为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文化发展的核心即是价值观的更新与嬗变,价值观引导着文化的发展。所以,我们可以说,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观,要理解某种文化的深刻内涵,就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其价值观系统。
  二、价值观安全是文化安全的重要方面
  对于文化与价值观两者间的关系,借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果我们把国家比喻成一个有机体,那么军事是其骨骼,政治是其头脑,经济是其血肉,文化就是其遍布于全身的神经系统,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就应是其中枢神经。中枢神经‘中毒’或‘紊乱’会使国家这个巨人无论拥有多么坚强的骨骼、多么智慧的大脑、多么丰满的血肉也不能挺立于世”[1]。这就充分说明了文化对国家的持续存在和健康发展必不可少,也显示了作为文化之核心的价值观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源所在,文化安全构成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国家安全强有力的精神因素。关于文化安全,有学者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主权,神圣不可侵犯……是国家文化生存免于威胁或危险的状态”[2],在作用方面,国家文化安全“能保障以主流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各种文化体制、机制、秩序的运行常态及其所标示的国家文化主权、文化利益及文化尊严的完整性、有机性不被国内外敌对势力和相关活动所干扰、妨碍、侵蚀与破坏”[3]。任何国家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内都会有某种占主导和统摄地位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关,它由执政者所确立并切实推行,以获得广大社会成员的认可和接受,并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如今,有一种说法在社会上流传比较广泛:三流国家输出产品和劳动力,二流国家输出技术和规则,一流国家则输出文化和价值观,充分说明了价值观彰显着文化的魅力,也揭示了文化和价值观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文化安全有着多方面的维度和重要组成,其中最具有关键性意义的是价值观安全。价值观的这一独特地位,决定了其在文化体系中的核心意义,是文化中更为内在的深层次内涵。从实践的角度看,价值观的生存是对价值观认知与价值观践行互动的一个过程,包含了人们对是非真假的“应然”判断和基本态度,并对人们的行为选择有导向性作用。因此,国家层面上的价值观安全,需要广大社会成员对国家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予以广泛认同和接受。因此,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部分是执政者所推行的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及影响力,价值观安全是保证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方面,唯有价值观才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使得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说是价值观自信,建设国家主导价值观能够确保国家治理模式获得高度的合法性支持和广泛的认同感。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确保我国文化安全的价值根基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在综合国力上的激烈竞争,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一样,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一国的综合国力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引起了各国政府越来越高的重视因为属于精神范畴的文化因素蕴含着强大的物质力量,文化是国家存在和稳定的根本。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显著增长,政治民主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日益提升,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不断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上的指导地位,使得社会主义各项政治制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得到了基本的保证,进一步凝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价值共识,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得到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提高。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安全不仅是一个体系,而且是一个由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所引导的文化体系。这就决定了价值观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核心,在整个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4]。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文化的凝聚力就体现在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上,这也是确保我国文化安全的价值根基。经过不断地培育和践行,以24个字、分三个层面高度提炼和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毫不夸张地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的重要因素,全国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国家政权的持续性和稳定程度,并进而对国家安全构成影响,苏联就是一个深刻而惨痛的教训。20世纪90年代,盛极一时的苏联模式轰然倒塌,其原因并不是单一的,但从根本上说,苏联解体可以归咎于当时的苏联执政党对文化软实力的忽视,放松甚至放弃了对政治信念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坚守。反观美国,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美国始终强调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做坚实的后盾,但也从未忽视过美国文化及价值观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并将文化和价值观的无形渗透视为其外交战略的核心,企图不断增强其影响力。换言之,价值是文化之魂,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价值观建设,文化安全的关键是价值观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系我国民族稳定、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最深层次力量,也是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取得实效,就必须不断挖掘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汲取传统之精华的同时充分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积极成果,使我国的文化安全更具民族性和时代性。
  总之,在国家的安全体系中,文化安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构成影响国家安全的深层次因素。当今世界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全球化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事实,国家之间交流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交锋与碰撞,给国家安全的维护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国家安全不仅需要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支撑,也离不开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之下,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甚至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以及国家长治久安。当然,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但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应始终把握价值观这一核心要素,把有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深层次的价值根基,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确保我国的文化安全。
  参考文献:
  [1]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3]黄凯锋.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新取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4]廖小平.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与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5]赵馥洁.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陈立旭.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变迁——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发展进步、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建设之路[J].当代社科视野,2009(10).
  [7]石中英.学校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8]胡惠林.在积极的发展中保障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再论国家文化安全[N].文艺报,2002-10-10.
  [9]吴满意,孙程芳,谢海蓉.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03).
  [10]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1(10).
其他文献
恩格斯提出的著名的历史合力论思想强调应调动社会历史中的一切积极因素来促进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应该调动其中一切的积极因素。历史合力论中的经济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凝聚改革共识必须贯彻一种"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承认差异、个性的前提下寻求共同利益。凝聚改革共识,必然会使人民的合理利益诉求在改革进程中得到充
马克思实现了哲学视域的转换:1.从"一切存在"转换到"人的社会存在";2.从"人的类本质"转换到人类的生产交往共同体;3.确认"人类活动"是实践人类学哲学的思考框架;4.明确了哲学
书法创作中经常提及到的"生熟问题",是书法创作中需要处理好的一对辩证关系,也是从书法学习到书法创作的基本规律,包含着深刻的艺术哲理。从"生"到"熟"是必然、从"熟"到"生"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霜威妯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太原早秋@李白
期刊
城管与小贩似乎总在进行着"猫鼠游戏",究其根源,在于粗放的城市化和迅速的城市扩张。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许多失地农民、下岗失业职工只能到城市以小商小贩的形式讨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标志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提升到了一个自觉探索、把握和运用规律的高度。
对Enterococcus faecalis SK32.001所产的精氨酸脱亚胺酶(ADI)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细胞破碎,硫酸铵沉淀,Hi Prep Q FF 16/10阴离子交换层析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与世界的关系已扩展为人-技术-世界的关系。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福祉的同时却也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人文与技术的断裂,社会发展与人的欲望的错层等表
乡村民主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支持,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应用于乡村民主建设之中,有助于夯实中国共产党在乡村的政治基础,有助于提高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行为,有助于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