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营销能力培养作为提升工科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可以实现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可度、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文章根据工科专业特点及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内涵要求,从“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内容选择”“营销课程设计”和“营销课程实施”四个方面,提出了工科专业营销课程的“四结合”策略,从而设计出基于营销能力的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关键词]营销能力 高职 职业素质 工科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蒋新萍(1965- ),女,河南汝南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和机械工程。(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工科类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途径创新研究——基于营销能力培养的视角”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SJB880012,项目主持人:蒋新萍)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6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并将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放在重要位置。本文将对高职工科类专业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性研究。
一、高职大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内涵解析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职业素质内涵方面的讨论较多,但从总体上看大同小异。基本上把职业素质内容界定为两部分,一是职业素质,也就是与职业相关的内在品质,比如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心理及职业行为等;二是职业技能。但随着职业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期到来,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期望值不断提高,现实的高职职业素质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已经远远跟不上企业的需求。
职业素质概念本身是从企业角度提出的,本意是指企业对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员工的素质要求,因此,我们认为在社会需求视角下的职业素质,称之为综合职业素质较为合理。
二、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途径研究现状及分析
国内专家、学者在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方面所做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理论。有代表的观点包括王雅丽、孙金红提出“在理论教学中突出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在学生管理中强化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在实习实训中培育职业素质”。沈时仁分析了构建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目标和内容,并提出以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校企文化活动作为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和相关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的保障条件。二是职业教育实践。比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发了“体验式职业素质教育项目”,该模式在于教师创设职业场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感受、体验情感,最终形成自己良好的职业修养。三是针对行业或专业研究。比如苗雅丽、李玉鼎针对机电专业特点提出充分利用实训场所建设和使用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生产标准要求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校园内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纵观上述观点,可以将现有的职业素质培养途径归纳为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渗透、课外活动强化、工学结合体验、校园文化熏陶、职业习惯养成等几方面。目前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实践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上述职业素质理论的应用,其特色性并不强。
虽然当前职业素质教育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实践方面也探索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但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当前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还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环境的变化要求从业者具备跨行业的能力,而适应这一切变化的前提是具备良好的综合职业素质。另一方面在职业素质培养途径上还存在不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地方,需要在培养模式上寻求突破。本研究将以营销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探索适合工科专业特点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三、通过营销能力培养可以提升工科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
1.将营销能力培养作为提升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可以解决传统公共课程与专业知识融合度不高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及其他“人文课程”等公共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这些课程存在着“与专业的结合度不高”的缺陷,在培养职业素质方面效果不明显。而营销作为任何行业和企业最基本、最活跃的经济因素,可以跟任何专业进行融合,各专业学生选修或辅修营销类课程,可以实现营销能力与其他专业能力之间的复合,是高职生提高综合职业素质非常有效的方式。
2.将“工学结合”项目作为营销教学载体,渗透企业经营理念,可以提升学生职业认可度。“工学结合”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流模式,但在该模式中的专业教师往往是仅重视职业技能教学,而对“工学结合”环境下的相关企业管理关注甚少。营销作为企业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最能体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具备一定营销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更容易站在企业的角度理解企业的管理理念,从而能够严格按照企业的要求开展工作。
3.将营销能力作为跨行业能力培养,可以提升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新经济和市场环境条件下,营销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把营销能力作为跨行业能力对工科学生进行培养,无疑能增强他们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结合专业所在行业特点及相关产品特性,掌握一定的营销技能,就奠定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及其未来事业的多元化发展思路,也为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打下了基础,同时,高职人才的应用型特色也得以凸显。
4.通过营销能力培养,可以提高工科高职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营销是企业与外部联系最为紧密的职能,营销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识别动态环境所产生的大量市场机会并积极把握,以增强高职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灵活性。 四、基于营销能力的工科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模式设计
根据工科专业特点及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内涵要求,从“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内容选择”“营销课程设计”和“营销课程实施”四个方面,提出了面向高职工科学生营销课程的“四结合”方案,从而设计出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模式(如图所示)。
1.将营销课程纳入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使营销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是按照人才标准与培养目标,以及人才能力形成和素质提升的发展规律,对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因此,如果要将营销能力培养作为提升综合职业素质的手段,就必须在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时将营销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使营销能力成为专业培养目标的组成部分,从而在制度层面确保营销课程的实施。营销类课程可以按照专业的具体要求确定营销课程的重要性和课时量,再确定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
2.依托专业背景设定营销课程行业特色,使营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对于工科类学生来说,营销能力培养的目的主要是提升他们的综合职业素质。因此,在营销课程内容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工科类专业的行业背景,将专业知识和营销知识相结合,开发出具有行业特点的营销课程。比如,针对机械类专业开发的营销课程,就要融合机械行业的特点、产品特性和发展趋势,涉及的营销案例也应该是机械行业内发生的案例。
3.以“工学结合”项目为教学载体,使营销课程设计与企业经营环境相结合。“工学结合”已成为了当今国内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流模式。因此,在营销课程设计时应利用工科现有的教学资源,整合学校、企业及社会等多方面资源,开发出与现有“工学结合”项目相结合的营销课程教学载体。在营销课程设计时,以专业实习基地为依托,以企业项目或产品为载体,渗透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内容,了解企业的盈利模式及生存状态,让学生体验企业的经营环境,同时也对学生普及了基本企业管理知识。
4.营销方案设计充分考虑社会文化背景,使教学实施过程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由于企业营销活动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根据企业特定的经营目标并考虑营销环境、企业资源利用及消费者特征等因素而进行的一项跨学科综合商业行为,在营销课程的项目教学中,营销方案设计必然要综合考虑社会、文化、行业、企业及顾客个人等因素对营销活动的影响,并强调消费者行为研究。所以,在课程实施时,可以采用“教、做、练、评”一体化教学,根据项目需要链接相关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进行营销方案设计的同时也在进行人文方面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广告设计还渗透着文学艺术及美学等内容。
[参考文献]
[1]高维春,谭旭,黄双龙,等.职业素质导向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7).
[2]黄道平.高职院校“体验式”职业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9(15).
[3]陆季春,葛红军.金融危机下高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途径探析[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10(2).
[4]刘贤锋,石桃丽,汤云.高职“三维、五育、五助”的职业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3).
[5]苗雅丽,李玉鼎.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案探讨[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6]沈时仁.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1).
[7]童云飞,刘桂林,顾超.基于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
[8]王雅丽,孙金红.关于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J].承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9]谢平芳.职业素质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体现[J].今日南国,2009(2).
[10]张定俊.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9(8).
[关键词]营销能力 高职 职业素质 工科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蒋新萍(1965- ),女,河南汝南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和机械工程。(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工科类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途径创新研究——基于营销能力培养的视角”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SJB880012,项目主持人:蒋新萍)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6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并将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放在重要位置。本文将对高职工科类专业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性研究。
一、高职大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内涵解析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职业素质内涵方面的讨论较多,但从总体上看大同小异。基本上把职业素质内容界定为两部分,一是职业素质,也就是与职业相关的内在品质,比如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心理及职业行为等;二是职业技能。但随着职业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期到来,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期望值不断提高,现实的高职职业素质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已经远远跟不上企业的需求。
职业素质概念本身是从企业角度提出的,本意是指企业对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员工的素质要求,因此,我们认为在社会需求视角下的职业素质,称之为综合职业素质较为合理。
二、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途径研究现状及分析
国内专家、学者在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方面所做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理论。有代表的观点包括王雅丽、孙金红提出“在理论教学中突出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在学生管理中强化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在实习实训中培育职业素质”。沈时仁分析了构建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目标和内容,并提出以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校企文化活动作为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和相关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的保障条件。二是职业教育实践。比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发了“体验式职业素质教育项目”,该模式在于教师创设职业场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感受、体验情感,最终形成自己良好的职业修养。三是针对行业或专业研究。比如苗雅丽、李玉鼎针对机电专业特点提出充分利用实训场所建设和使用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生产标准要求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校园内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纵观上述观点,可以将现有的职业素质培养途径归纳为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渗透、课外活动强化、工学结合体验、校园文化熏陶、职业习惯养成等几方面。目前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实践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上述职业素质理论的应用,其特色性并不强。
虽然当前职业素质教育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实践方面也探索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但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当前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还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环境的变化要求从业者具备跨行业的能力,而适应这一切变化的前提是具备良好的综合职业素质。另一方面在职业素质培养途径上还存在不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地方,需要在培养模式上寻求突破。本研究将以营销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探索适合工科专业特点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三、通过营销能力培养可以提升工科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
1.将营销能力培养作为提升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可以解决传统公共课程与专业知识融合度不高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及其他“人文课程”等公共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这些课程存在着“与专业的结合度不高”的缺陷,在培养职业素质方面效果不明显。而营销作为任何行业和企业最基本、最活跃的经济因素,可以跟任何专业进行融合,各专业学生选修或辅修营销类课程,可以实现营销能力与其他专业能力之间的复合,是高职生提高综合职业素质非常有效的方式。
2.将“工学结合”项目作为营销教学载体,渗透企业经营理念,可以提升学生职业认可度。“工学结合”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流模式,但在该模式中的专业教师往往是仅重视职业技能教学,而对“工学结合”环境下的相关企业管理关注甚少。营销作为企业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最能体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具备一定营销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更容易站在企业的角度理解企业的管理理念,从而能够严格按照企业的要求开展工作。
3.将营销能力作为跨行业能力培养,可以提升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新经济和市场环境条件下,营销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把营销能力作为跨行业能力对工科学生进行培养,无疑能增强他们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结合专业所在行业特点及相关产品特性,掌握一定的营销技能,就奠定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及其未来事业的多元化发展思路,也为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打下了基础,同时,高职人才的应用型特色也得以凸显。
4.通过营销能力培养,可以提高工科高职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营销是企业与外部联系最为紧密的职能,营销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识别动态环境所产生的大量市场机会并积极把握,以增强高职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灵活性。 四、基于营销能力的工科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模式设计
根据工科专业特点及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内涵要求,从“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内容选择”“营销课程设计”和“营销课程实施”四个方面,提出了面向高职工科学生营销课程的“四结合”方案,从而设计出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模式(如图所示)。
1.将营销课程纳入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使营销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是按照人才标准与培养目标,以及人才能力形成和素质提升的发展规律,对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因此,如果要将营销能力培养作为提升综合职业素质的手段,就必须在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时将营销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使营销能力成为专业培养目标的组成部分,从而在制度层面确保营销课程的实施。营销类课程可以按照专业的具体要求确定营销课程的重要性和课时量,再确定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
2.依托专业背景设定营销课程行业特色,使营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对于工科类学生来说,营销能力培养的目的主要是提升他们的综合职业素质。因此,在营销课程内容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工科类专业的行业背景,将专业知识和营销知识相结合,开发出具有行业特点的营销课程。比如,针对机械类专业开发的营销课程,就要融合机械行业的特点、产品特性和发展趋势,涉及的营销案例也应该是机械行业内发生的案例。
3.以“工学结合”项目为教学载体,使营销课程设计与企业经营环境相结合。“工学结合”已成为了当今国内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流模式。因此,在营销课程设计时应利用工科现有的教学资源,整合学校、企业及社会等多方面资源,开发出与现有“工学结合”项目相结合的营销课程教学载体。在营销课程设计时,以专业实习基地为依托,以企业项目或产品为载体,渗透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内容,了解企业的盈利模式及生存状态,让学生体验企业的经营环境,同时也对学生普及了基本企业管理知识。
4.营销方案设计充分考虑社会文化背景,使教学实施过程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由于企业营销活动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根据企业特定的经营目标并考虑营销环境、企业资源利用及消费者特征等因素而进行的一项跨学科综合商业行为,在营销课程的项目教学中,营销方案设计必然要综合考虑社会、文化、行业、企业及顾客个人等因素对营销活动的影响,并强调消费者行为研究。所以,在课程实施时,可以采用“教、做、练、评”一体化教学,根据项目需要链接相关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进行营销方案设计的同时也在进行人文方面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广告设计还渗透着文学艺术及美学等内容。
[参考文献]
[1]高维春,谭旭,黄双龙,等.职业素质导向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7).
[2]黄道平.高职院校“体验式”职业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9(15).
[3]陆季春,葛红军.金融危机下高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途径探析[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10(2).
[4]刘贤锋,石桃丽,汤云.高职“三维、五育、五助”的职业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3).
[5]苗雅丽,李玉鼎.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案探讨[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6]沈时仁.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1).
[7]童云飞,刘桂林,顾超.基于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
[8]王雅丽,孙金红.关于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J].承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9]谢平芳.职业素质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体现[J].今日南国,2009(2).
[10]张定俊.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