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经验与艺术变形之间的平衡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g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 宾:谢有顺、田瑛、李约热
  时 间:2019年7月28日
  地 点:广州·扶光书店
  中短篇小说非常检验作家的艺术功力
  分享会上,谢有顺表示,李约热的作品特别有风格,也特别有力度。虽然李约热是广西的少数民族,但他似乎并没有特别强调这种民族身份,小说很有现代感。谢有顺还谈到现在是一个长篇小说盛行的时代,但是真正做文学研究、读文学作品的人会非常看重一个作家中短篇小说的写作能力,他认为中短篇小说是非常检验一个作家的艺术功力的。“在一个生活的横断面,作家可能截取的就是几个场景,不以所谓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取胜,也不以人物众多取胜,更不以人物经历的时间跨度及命运感取胜,完全来自作家对生活的那种独特的观察、截取,包括一刀切下去切在哪个位置,让我们看到这一个横断面里面有怎样的一种人物,有怎样的一种精神,其实这是非常难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他们的成名作往往都是中短篇,如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余华的《现实一种》,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等。李约热的《人间消息》这本小说集非常有代表性,艺术技巧处理得很好,让读者看到了他的写作风格、语言特色及他创作的艺术趣味。
  
  创作来自生活经验
  李约热谈到他很注重生活中的经验,小说的素材也来自生活的经验。他很善于从生活的体验中不断地思考,通过将自己的反思跟现实的经历结合起来,再经过艺术加工变成小说。如《村庄、绍永和我》这个短篇小说取材于他下鄉扶贫当第一书记的经历;《幸运的武松》也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自己与家人的经历;《你要长寿,你要还钱》同样也取材于现实生活中亲戚之间借钱不还最后闹上法庭、封房子的事件,李约热会将这些现实的素材经过自己的思考与沉淀,以及捕捉时代的变迁、人物思想的变化,经过加工融合到小说创作中。
  广西文学是中国的“拉美现象”
  田瑛说他有一次在西安遇到作家弋舟,弋舟提到过“广西文学是中国现在的拉美现象”。拉丁美洲文学爆炸(西班牙文:Boom Latinoamericano)是指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初拉丁美洲文学优秀作品大量涌现的现象。田瑛作为《花城》的主编见证了近三十年广西文学的发展变化,在他的手上发了很多广西作家的作品。从早期的广西“三剑客”东西、鬼子、李冯,到“后三剑客”田耳、朱山坡、光盘,以及其他 “新桂军”代表作家,都有大量优秀的作品。广西文学之所以能形成中国文学的“拉美现象”,在于广西作家创作的观念,以及比较先锋的姿态,很有现代感,他们小说的故事与其他地方的作家是不同的。
  李约热也是广西文学“新桂军”的代表作家之一。“我们写作过程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地接近、捕捉表达的最佳可能。”田瑛说。李约热的小说在表达技巧上处理得很好,经常用四两拨千斤、举重若轻的写法,处理得很自然。特别是在故事中一些情节的处理、难题的解决都是符合逻辑的。如《情种阿廖沙》,母亲要阻挠儿子跟夏如春谈恋爱,找夏如春谈判,前面铺垫很多,结果母亲跟夏如春一见面就给夏如春下跪,这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李约热在小说的结构跟故事上都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文本,非常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取向。
  
  生活逻辑与艺术逻辑之间的平衡
  谢有顺认为写现实写当下是非常难写的,有写作经验的作者一般会认为创作最好是要在时间上拉开一点距离,所以谢有顺很看重一个作家面对现实的能力,对当下这种纷繁芜杂的现象、包罗万象的生活,要择取哪一个点,通过这个点又能发现哪些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个人生活中的经验跟素材不会直接转化成艺术经验。
  “李约热的小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看起来和自己有关的经历,那些小事、日常生活中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东西,如何把它从生活经验变成艺术经验,这就需要作家选择,然后进行删减,删减完了还要进行变形,变形了之后还要有抽象,这其实是一个艺术处理的过程。每一篇小说都有一点现实的影子,都可能和作者个人的经历多多少少有一些关系。但这往往是提供一个比如人物关系很模糊的场景,或不会令人惊奇的一些片段,要经过艺术的处理,比如说把人物关系变得更简单或更复杂,然后把事件的某一个点不断地放大。比如这个人是软弱的,你就放大他的软弱;这个人恐惧,你可能就要放大他的恐惧,你还要让这样一个人和事发生一些扭曲的变形的东西,看起来又像生活又不像生活。”谢有顺说,“好的小说家是把不可能证明为可能。”
  谢有顺认为作家在将生活经验进行艺术处理的时候往往需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需要通过一种艺术的求证、艺术的变形、艺术的抽象,让小说跟生活既相似又不似,既像生活又不像生活,这是一个艺术加工的过程。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这种艺术加工的典型。“从小说的写法上来讲,寓言方式也是很简陋的,但是作家具有能力,写出人变成甲虫之后的那种心理,读者看完之后,真觉得人就像一只甲虫一样,卑微地耻辱地活着,这里面就有艺术的讲究,我们生活有一种逻辑,但是写作的时候不完全遵循生活的逻辑,但是也不能完全扭曲这个逻辑,而是要有一种艺术逻辑。在生活逻辑与艺术逻辑之间寻找平衡点及处理的方式是很有难度的。李约热在生活逻辑跟艺术逻辑的平衡点方面做得特别好,他对生活的变形、抽象,艺术性的提炼,会让人觉得是当下发生的现实,在这种现实跟小说的人物身上读者又能看到一种意味深长的东西,有一股精神的力道。阅读小说有时候就是通过作者的艺术变形、描写跟提示让我们意识到生活还有很多可能性,让我们增加对生活的认识、对人性的思考。”谢有顺说。
  三位嘉宾还就创作中的设置悬念及解决悬念、如何在有限的生活中扩大认知的边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场的读者也非常积极地与嘉宾交流互动。李约热就“初学者如何写小说”“广西文学有哪些独特的地方”“野马镇与别的乡村是否有差别”等话题,一一分享创作经验。
  “把我们生活中那种细碎的东西,平凡的、渺小的人物写下来,通过这些人物让人看到一点我们平时自己看不到的,一点一点地累积,这一点点碎片缝合在一起其实就构成了一种生活。这种生活是文学生活、艺术生活。它和我们现实生活产生一种对话关系。”谢有顺说。
  责任编辑 冯艳冰
  特邀编辑 陆辉艳
其他文献
王小忠 藏族,甘肃甘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诗集《甘南草原》等两部,散文集《黄河源笔记》《浮生九记》等三部。曾获得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奖、黄河文学奖、首届《红豆》年度文学小说奖、《莽原》年度“非虚构”文学奖等。  1  我是沿着洮河行走的。季节已入末伏,天热得发了狂,柏油马路快要被晒化了。马路两边的林檎和楸子弯下了腰,开始向大地致谢。今年雨水多,大豆和油菜翻倒后平贴在地里。几日前我还感叹——怕是
期刊
→ 刘 军 笔名楚些,1973年生,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河南省评协理事,《奔流》编委。出版有专著《多元叙事与中原写作》,散文集《城与乡》。曾获第二届杜甫文学奖。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曾被山西作家李锐誉为中国最后一缕诗魂。而撑起这缕诗魂的并非是纷繁复杂的人间故事,相反,却是一些特别朴素的画面。一条渡船,一只黄狗,十五岁的少女翠翠和她年过七旬的外公,河流中的白塔倒影悠悠绵长,岸上的爱情以简单的
期刊
王文钢 本名王千里,1977年出生,江苏铜山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作品发在《广西文学》《安徽文学》《雨花》《青春》《翠苑》《小说月刊》等,多篇被转载和入选年度选本,有作品被翻译为英文。出版小说集《阳光下的微笑》《到唐朝去沐浴》《众生脸谱》等。  一  本来货郎与农妇之间应该是没有关系的,他们最初谁都不认识谁。  农妇的名字叫红柳,她家住在乡村一条公路边。公路通往遥远的城里
期刊
→ 许 仙 本名许顺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江南》《十月》《北京文学》《天涯》《清明》《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长江文艺·好小说》等刊发表作品五百万字。有作品入选年度选本及排行榜。出版长篇小说《关于我漂亮母亲的一切》、短篇小说集《麻雀不是鸟》、小小说集《麻醉师酒吧》、散文集《樱桃豌豆分儿女》等六部。现居杭州半山。  只有诞生是唯一的死亡  只有死亡是无数的诞生   ——吉狄马加《大河——献给
期刊
席勒说: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题记  一  欧阳柳生来的时候,我们都已铺好了床,正襟危坐地互相介绍。这当口,门砰的一声打开了,一男一女两个中年人搬着一个大籐筐呼哧呼哧地移了进来,籐筐里装满了鹅黄透红的大苹果,苹果们咕噜咕噜滚动着,闪着红光白光。  他们将苹果们放在贴着欧阳柳生纸条的床前,又气喘吁吁地出去。接着,又嗨哟嗨哟地接连抬了好几个籐筐进来,这些籐筐里都
期刊
王 族 现居乌鲁木齐,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岀版有散文集、小说集、长篇小说等,有作品被译为英、日、韩、法、俄、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曾获林语堂散文奖、三毛散文奖、《朔方》文学奖等。  水 獭  有河就有鱼,有鱼就有水獭。  说的是水獭专吃鱼。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獭状似狐而小,毛色青黑,似狗,肤如伏翼,长尾四足,水居食鱼。”水獭的形体、毛色和食性,被李时珍说得清清楚楚。  但李时珍又说:“或
期刊
→ 霍俊明 河北丰润人,文学博士后、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著有《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尴尬的一代》《有些事物替我们说话》《变动、修辞与想象》等专著、诗集、随笔集等十余部,编选《天天诗历》《年度诗歌精选》《青春诗会三十年诗选》《在巨冰倾斜的大地上行走》《诗坛的引渡者》等。2019年获得第二届草堂诗歌奖年度诗评家奖。  1999年8月底
期刊
梁志玲 壮族,广西崇左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第七届签约作家。在各级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以及散文。作品散见于《山花》《江南》《星火》《民族文学》《广西文学》《红豆》《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微凉的逃逸》,散文集《浮世清音》,地方文化散文集《千年象郡神美江州》《人不等天 辣行天下》。  猫在道具堆穿行  在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开的南方是无雪可踏
期刊
嘉 宾:张燕玲、东西、凡一平、李约热等  时 间:2019年7月13日  地 点:南宁·我在咖啡图书馆  李约热的作品辨识度很高  “李约热的作品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辨识度,他植根于八桂大地的文学想象,充满着隐喻和劲道,一如广西丘陵地带的野生植物,既蓬蓬勃勃又芒刺在背,可以说,他是广西难得的颇具民间品质的优秀作家。”分享会上,张燕玲认为李约热的作品具有一种不可复制性,近读他的新书《人间消息》,有了些新
期刊
嘉 宾:邱华栋、贺绍俊、李浩、李约热等  时 间:2019年6月2日  地 点:北京·单向空间  扶贫打开创作的另一扇窗口  广西相对于北京来说是偏远的地方,这让李约热想到卡夫卡的小说《在流放地》。但现在这个时代由于科技的进步,地域的距离已经缩短了。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在李约热的写作中并不存在中心与边缘的问题,重要的是作家怎样对待自己的写作,以及写作资源的问题。他对“流放地”这个概念,结合自己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