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爱国主义的情感场域——基于“记忆之场”的研究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912569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爱国主义源于一种历史记忆基础上的信仰构建。"祖国"的符号、国家的象征、纪念的仪式是承载记忆的意义单元,它们可以通过物质、理念、空间等形式构成民族-国家的"记忆之场"。由此形成的象征体系又是滋生爱国心的"情感场域",既包括象征符号所营造的当下情感体验,又汲取了文化遗产与历史记忆中的情感资源,继而形塑了一种过去-当下-未来、场所-区域-全国之间的"共情"。它不仅担负着再造记忆与形塑认同的政治社会功能,还致力于培育信仰与实践上的情感共同体。如果说民族-国家的集体记忆补充了传统爱国主义的历史叙事的话,集体情感则存储和展示着一种国民信仰,它攸关当代国家治理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其他文献
恩斯特·布洛赫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角,全方位考察了乌托邦的功能与作用。乌托邦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范畴和艺术范畴,也是20世纪一个重要的哲学-马克思主义范畴。虽然在布洛赫之前,就有了各种文学乌托邦类型和社会乌托邦构图,但是布洛赫第一次把"具体的乌托邦"上升为哲学-马克思主义范畴,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不仅为人类描绘了一幅共产主义自由王国的美好图像,而且动员人类筑梦-追梦-圆梦,让人类世世代代的美好梦想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内涵丰富的人民主体思想。马克思以人民现实的社会生活为立足点,积极扬弃理性国家观的抽象虚幻色彩,尝试跃出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哲学囹圄,走近面向人民的唯物主义立场。在厘定与辩证黑格尔国家学说过程中,马克思把人民主体的价值向度内化为具有批判和超越特质的逻辑引线,将人民主体的思想意蕴具体地融入其对黑格尔国家制度、国家行政与国家立法的话语解构与重新建构之中。首先,马克思通过追问国家制度本质,得出国家制度是"人民的自我规定",并推崇民主制;其次,马克思揭露官僚政治的伪善面相,认识到国家行政"在更
对科学理论结构加以分析是西方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逻辑经验主义给出了一种"公理体系+对应规则"的形式化构造,被称为"公认观点"。苏佩斯基于对"公认观点"的重审和批判,提出了集合论公理化的研究进路,将科学理论视为模型的集合。该进路为结构主义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强调科学理论的结构具有数学属性,并将其作为可用集合论谓词来予以公理化的对象。尽管存在一定局限性,但这些尝试无疑可为揆度未来科学哲学发展的可能路向提供重要的理论视域和方法论启迪。
文章通过考察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发现,改革开放40余年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对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提出了挑战,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绩效观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在此基础上反驳了"有意的制度模糊"论,并指出渐进式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制度内生演化规律使然。渐进式制度变迁使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极富弹性,制度弹性又为制度实践过程中的渐进调整和后续改革预留了充足的空间,也大幅降低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本。从复杂适应系统的视角来看,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在不断调整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协同演化机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以及转换经济增长动力。高质量发展的体制基础在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包括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以竞争中性原则完善产权制度、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制度体系、建立开放准入秩序。优化经济结构与产权制度及要素市场化配置密切相关。在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中,应改变由投资、出口拉动经济的状况,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关键在于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文章利用CGSS微观调查数据研究教育与健康人力资本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受教育年限、健康状况与工作经验对个体的劳动生产率均有显著促进效应;第二,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个体,其工作经验越有价值,即教育可以通过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在健康程度高的情况下,经验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程度反而下降,意味着健康可以弥补经验的不足。研究还发现,教育人力资本对男性或城镇居民劳动生产率的促进效应明显,而健康人力资本对女性或农村居民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效应明显,即男性和城镇居民对教育人力资本敏感,而女性和农村居民对健康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逐渐向城市特别是特大、超大城市集中,由此产生空间聚集效应和正的外部性,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快速增长。文章基于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分析城市规模、空间聚集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了考虑空间权重后,人口密度、人力资本、财政收入占比等变量的间接效应、直接效应和总的效应。文章据此提出政策建议:放开特大、超大城市人口规模限制,提升空间聚集水平,加快中高端人力资本积累,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城市化水平,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需求侧管理提出的理论,但由于主流经济学中的供给侧与需求侧是基于西方国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而提出的静态理论,其理论基础存在缺陷。与传统的"供给-需求"分析视角不同,基于两阶段经济增长模型的"资本-劳动"范式能够更好地分析宏观经济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能够在新的范式中得到界定。按照这一范式,在现代经济中,经济增长的启动资本主要通过金融制度创造未来劳动剩余贴现,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导致政策的镜像效应,因而不存在能够同时满足资本和劳动两个目标的宏观政策,资本和现金流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慰安妇"制度的研究在日本学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其中出现了三派观点:左翼史家认为"慰安妇"为日军所迫,右翼人士对之反驳,而以上野千鹤子为首的女性主义者则指出,左、右翼学者纠缠于官方文件的有无来考察、检证"慰安妇"制度,却对"慰安妇"所做的口述证言不加重视,因其带有情绪化或不一致的内容而视之为次要,贬低其史料价值。从近代史学的发展来看,史家重视文献史料而忽视口述证言,表现了兰克史学的影响,在日本史学界尤其明显。但新兴的历史学诸流派——以情感史、女性史和记忆研究等为代
金亡前后,元好问以"国亡史作"的忧愤之情和自觉意识撰写了大量的碑传文。从史学史和情感史的视角来看,其碑传文叙写中呈现了汉族士大夫知识分子在金、元两个北族王朝易代之际,其民族意识、文化立场、政治认同相互纠葛的复杂状况,折射出他们以"中州文脉"为中心,形成超越种族、王朝和地域的"中州"士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感。这不但为他们自身在动乱时代的人生选择建立思想基础,也为"大一统"王朝的再兴准备了国家想象,更使"国亡史作"作为中国文化的历史意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