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i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社会排斥理论视角的研究发现,社会排斥的经济纬度、福利制度、家庭拥有的社会资源以及贫困家庭子女的文化教育是影响农村贫困的代际传递的主要因素,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分析造成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改善农民贫困家庭的贫困处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社会排斥;影响因素
  贫困代际传递的概念由“阶层继承和地位获得”的研究范式中发展而来,是指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①。显而易见,贫困代际传递的产生基于一定的相关因素和现实条件,而这些因素和现实条件能否造成贫困代际传递也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的。本研究2014年7月—9月对陕西省西乡县某贫困镇20户低保家庭追踪研究發现,造成这些贫困户致贫的原因是多样化,但造成贫困的发展路径大致归为两种:纵向性贫困户,即持续性贫困的家庭,家庭的贫困史较长,短期无法摆脱贫困,基本依靠低保和种地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横向性贫困户,即在某一阶段因突发状况致贫,出现暂时性贫困的家庭,往往短期内可以摆脱贫困。
  对于农村贫困户的研究,我们无法准确判断今后这些农村贫困家庭的成员是否有一定的能力去摆脱目前的贫困现状,也无法预测是否会将贫困再次传递给下一代,但是基于对二十户贫困户的实地调研以及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与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相关性高的因素。本文将基于社会排斥理论来分析探讨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
  农村贫困家庭的贫苦状况的改善与摆脱,既可以看做是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割裂,也可以说是新的场域与惯习再生重构的过程。对贫困问题的认识,其实质是部分社会成员因缺乏资源而导致的社会剥夺②。农村的发展受到阻碍,主要表现在,教育、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础设施缺乏,因此80﹪的③农村人口长期摆脱不了贫困。显然,社会剥夺和社会排斥对中国农村贫困的产生有着十分深远的负面影响。从社会排斥内涵来看,社会排斥理论强调贫困是被剥夺了经济机会所导致的,而造成被剥夺的因素在社会下层和穷人中不断再生产出来,贫困也因此发生代际传递④。因此,从社会排斥视角研究农村贫困代际能够从问题的根源入手,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研究探讨,有助于更全面的认识农村贫困代际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排斥的经济维度与贫困代际传递
  从社会排斥的概念来看,社会排斥既是是一种被边缘化的机制与过程,由于各种原因,在国家、社会组织和社会利益集团等施动者的作用下,致使个人、群体等受动者不能公平地享受到应该而且能够享受的公民权益与国民待遇,导致他们能力削弱与机会丧失,以致处于边缘化困境的一种社会机制⑤。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一座座高楼耸起,越来越富裕,而农村却一直处于贫穷状态。城乡贫富差距的持续加大现象,追其深层原因,不得不分析社会排斥的经济维度对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在工业化过程中,国家一方面对农民实行高积累政策,另一方面不断压缩农业的投资比例⑥,从而导致农业收益下降,农村发展严重受阻。这些政策措施给农村造成的经济排斥带来直接后果就是农村的长期贫困落后,城乡差距逐渐扩大,社会贫富悬殊急剧扩张。当前时期,现代化程度迅速发展,大量农民开始选择进程务工,但是户籍制度的限制再次剥夺了农民非农的就业机会,他们只能从事一些最底层的工作,微薄的收入和户籍制度的限制,致使其子女依旧无法拥有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甚至被留守在农村,缺失父母的关爱,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心里、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调查中也有所发现。比如,M家,这是一个三代大家庭,奶奶今年78岁,独自一人在农村照看8岁的孙子小华,小华的父母全都在西安打工。据小华的奶奶说,孙子今年上一年级,其父母在他三岁的时候就一直在外打工,一年也就回来一两次,本来想等孙子上了小学接去西安读书,但是高额的借读费和严格的户籍限制,最终还是让这个家庭放弃了这个想法,只能让小华继续在镇上的小学读书。由于小华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小华的关心很少,致使小华性格孤僻,很少和同学老师交流,学习成绩也不好。
  对M一家而言,虽然夫妻两个人都进程务工,但是微薄的收入根本没有明显改善这个家庭的贫困状况,儿子小华依旧无法接受高质量的教育,甚至还成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最基本的心理需求都被剥夺。这对于一个孩子的未来成长,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二、社会排斥的福利制度与贫困代际传递
  一直以来,国家和社会都认为,农民可以依靠土地和家庭保障实现自身的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的低保比不上城市低保重要和紧迫。国家长期实行一系列政策优先发展城市,忽视了农村的具体制度如户籍制度、养老制度、住宅制度、最低生活保障等的建设,把全国80﹪以上的农民因户籍原因排斥在了城市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之外⑦。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圈地热随之而来,大量农地被征用为建设用地,失地农民数量急剧增加。在农转非的过程中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本身,还丧失了一系列的权益和权利。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当不了农民,也无法与市民一样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因此,失地农民面临着极大的社会风险,尤其是那些贫困地区的农民。
  除了无法实现对农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外,我国当前针对贫困农民家庭的扶贫政策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中央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把传统的分散救济式扶贫方式彻底改变为开发式扶贫方式⑧。事实上,这种扶贫方式虽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受益的却不是向贫困农民,而是地方的强势群体和地方政府的各部门。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除了对20户贫困家庭进行调查访谈,我们还对享受扶贫政策的“非贫困户”进行了调研。如B家,经济条件在村里算中上等家庭,夫妻俩之前一直在苏州打工,后来通过哥哥(本村的支书)帮忙得到了地方政府扶持养猪政策的项目名额,于是决定回村创业,办了养猪场,目前这个养猪场固定资产大约在100万左右,流动资产在70-80万左右,当时创业投入资金大约在15万。据了解,村里真正贫困的家庭每年的平均收入大约在3500元左右,勉强可以维持家里的日常生活,即使得到了这个扶贫项目的名额也根本没有能力和资金创办养猪场。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扶贫政策过度弱化了救济式扶贫的作用,忽视了真正贫困群体的实际利益。扶贫资源被有关系的“能人”用来发家致富,导致越富裕的家庭资本积累越多,越是真正贫困的家庭越没有能力摆脱贫困。   三、社会排斥的社会资源与贫困代际传递
  对于每一个农村贫困家庭来说,贫困不仅仅指物质贫困,更是一种持续的生活困境,靠贫困农民个人或家庭的努力,在短时期内难以摆脱。据统计,我国有6000多万残疾人,其中80﹪生活在农村,30﹪为农村贫困残疾人⑨。这一特殊群体而言,获取社会资源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亲属、邻居和农村社区。这里的社会资源主要包括物质、精神以及其他多方面的支持。
  通过调研这20户农村贫困家庭发现,这些家庭获得的社会资源十分有限,物质方面仅仅是从政府获得的低保金,只能暂缓温饱问题。而且他们获知的就业信息也较少,调查发现,村里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都是通过亲戚、老乡介绍,才有机会出去打工的,但是对于一些贫困家庭的年轻人仍然在家务农,究其原因,主要是自己家庭的社会资源少,社会关系单一,外加贫困家庭的子女一般受教育程度低,因此获取进程务工的途径少,机会少。例如W家庭,共有三口人,夫妻兩人现已经60多岁,由于无法生育,收养了一个女儿,今年刚满16周岁。据了解,W家基本上算是村里最穷的人家,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差,女儿成绩也不好,所以女儿未上完小学就已经辍学在家。W家没有什么亲戚,在村里很少与人们来往,甚至与邻居也不怎么交往,而且w家的父亲担心女儿一人外出打工不安全,也不愿意让女儿去城里找工作,所以现在一家三口目前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种地和低保金。由此可以看出,贫困家庭由于没有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换的社会资源,担心给别人添麻烦或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心理原因导致他们有意识疏远了社会关系,从而制约了他们与外界的沟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因此也降低了他们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
  四、社会排斥的文化教育与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历来是促进社会阶层间合理流动的进阶,同时也是贫困家庭打破贫困代际链最直接且最有效的途径。知识的能力对一个人或家庭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而我国农村居民历来在教育上所遭遇的社会排斥尤为显著,导致了他们知识的能力的欠缺,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是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深层次原因和根源所在。在知识改变命运的今天,对于农村居民尤其是贫困农民来说,接受高等教育是他们摆脱贫困,提高社会地位最直接的办法。然而农村孩子在受教育方面大多数时候是受社会排斥的。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孩子因家庭贫困无法支付高额的学习而早早辍学,难以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或因不合理的高校招生制度而与大学无缘;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高额学费让考上了大学的孩子家庭陷入选择性贫困当中,这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排斥。这种排斥阻碍了农村居民自身文化素质和知识能力的提高,致使贫困代际延续问题尤为突出。
  在调研的二十户农村贫困家庭中,不乏存在由于贫困使子女无法接受完整义务教育的现象。其中,最为普遍的现象是,这些贫困家庭的子女都在镇上的中学读书而且大部分学习成绩较差,因此在读初中三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就基本上都在老师的劝说下去读技校了。在这个大学教育普及扩张的时代里,学历低的人很难谋取一份稳定的工作,更不要说初中文凭都没有的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他们没有资本投入和高水平的职业技能,不得不进入地段就业成为新一代低收入群体,面对他们的无疑是持续贫困的生活。因此,教育的不公平时最大的群体歧视和影响最深远的社会不公平,最终会影响到社会的均衡发展和持续发展⑩。
  五、结论与思考
  农村贫困代际穿的发生并非必然,基于社会排斥理论视角的研究发现,影响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网络资源贫乏、社会排斥的经济纬度、福利制度以及文化教育这几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强化了农村贫困代际的传递。针对这些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消除对农村贫困家庭社会排斥带来的不利因素,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对农村反贫困工作具有深刻的意义。
  然而,切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并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往往一项体制的改革需要很长的时期才能完成。因此,针对此问题,找准切入点是关键,循环渐进,从致使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源出发,解决各种对农村贫困家庭,尤其是其子女的不公平对待问题。首先,在影响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中,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政策不公平是当务之急。将切实保障农村贫困子女受教育权利公平化作为切入点,把义务教育普及到每一个地方,尤其是经济较为贫困较为不发达的地区,实现教育的公平化。通过政策鼓励来宏观调控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其次,国家应该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助学信贷制度,让寒门学子无障碍的接受高等教育,而不会因高额的学费错失上大学的机会。除此之外,国家和社会还应该给予农村贫困家庭更广泛的政策性支持,从而为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在强有力的社会资源的形成形成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尽快打破代际贫困的链条。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注解:
  ① 李晓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评述[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2):75.
  ② 关信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78.
  ③ 康涛陈斐:”关于我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载《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6.
  ④ 许小玲,魏荣:”社会排斥与弱势群体:一个中国情境下的分析框架”,载《前沿》,2012(11).
  ⑤ 银平均:《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13.
  ⑥ 杨涛,施国:”庆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社会学研究》,2006(7).
  ⑦ 同⑤.
  ⑧ 银平均:《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13.
  ⑨ 刘启栋:”关注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力”,载《社会福利》,2002,(6):33.
  ⑩ 马新,”教育公平对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载《现代教育管理》,2009(1).
  参考文献:
  [1] 李晓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评述[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2):75.
  [2] 关信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78.
  [3] 许小玲,魏荣:”社会排斥与弱势群体:一个中国情境下的分析框架”,载《前沿》,2012(11).
  [4] 康涛陈斐:”关于我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载《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6.
  [5] 刘启栋:”关注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力”,载《社会福利》,2002,(6):33.
  [6] 银平均:《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7] 杨涛,施国:”庆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社会学研究》,2006(7).
  [8] 马新,”教育公平对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载《现代教育管理》,2009(1).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按照各自特色得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政策的放开和人民观念的进步,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进步较快快,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站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来看,由于非正式制度等原因的影响,当地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居民收入上仍然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将立足我国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农户收入情况,将其与当地汉族人民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非正式制度对农
期刊
摘 要:行政审批制度作为政府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极易产生腐败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本文从治理的视角出发,审视行政审批腐败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行政审批腐败的几点思路。  关键词:行政审批;腐败;治理  一、行政审批腐败  对于行政审批的概念,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贯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五项原则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中给出了明确定义:行政审批是指行政审批机
期刊
摘 要:仙游红木产业,从无到有,再到集群的繁荣发展,其演化过程较之“第三意大利”的传统产业集群,以及我国浙江的专业化产业区,有其独特的规律。本文基于企业家精神的理论架构,研究了企业家精神在仙游红木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各个发展阶段中的动力作用,为仙游红木产业集群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仙游;红木产;业企业家精神  一、前言  福建省仙游县,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和谐社区建设背景及内容的探讨,分析云南省昆明市某社区在和谐社区建设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此社区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和谐;社区;建设;研究  一、和谐社区建设的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会议上首次提出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随后,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对和谐社区的建设也出台了相应的标准,2005年8月份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所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三者之间的基础性、理论性、指导性的部分。而唯物史观的发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自然界延伸到了社会领域。对于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研究,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唯物史观在中国,结合中国的实际而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是唯物史观中国化
期刊
摘 要: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在大会中明确的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之中,这体现了执政党创新理论思维的科学精神和开放态度。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深水区,这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各种理论思想,都试图从不同角度来解释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而国家治理概念的提出和探讨对社会实践的解释则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中国;国家治理;治国方略  改革
期刊
摘 要: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签署了协议,建立了定期为三年的两国货币互换安排,这次协议的签署是我国自经济危机以来第一次与他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这次协议的签署意义重大,这是我国货币第一次通过官方渠道走出国门,这一举动对中国来说可谓是影响深远。本文首先阐述了中韩货币互换的背景以及相应的内容,其次分析了中韩货币互换对双边贸易的作用,最后探讨了中韩货币互换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作,以供参考。  
期刊
摘 要:在当代大学生核价值观教育中,研究对儒家文化中优秀的思想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  关键词:儒家传统文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在当代大学生核价值观教育中,儒家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确立高尚人格和培养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意义。对儒家文化中优秀的思想传承,不仅仅是遵守一些行为规范,更是一种高尚人格的确立和高尚情操的养成。大学生正值成长的青春期,
期刊
摘 要: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95-2011年度统计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我国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我国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关系;2.1995-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对进口贸易行业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每增加1个单位GDP将增加个0.20024单位进口量。  关键词:经济增长;进口额;最小二乘法  一、理论分析  目前国内有大量的学者从定量、定性各方面对经济增
期刊
摘 要:本文运用对比、举例子的方法,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产品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包装设计偏离了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的定位,给自然、环境、资源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并对社会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危害。本章对社会存在的过度包装问题进行批判,并探究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主张适度、合理的包装设计。  关键词:过度包装;设计批评;绿色包装  包装设计是消费品进行市场销售的自主宣传的载体,是经济发展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