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似”与“不似”之间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mu229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顾炎武反对模仿,力求创新,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关系的文学创作思想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导学生要善于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有些“危险”的。在写作训练中,我们应该要求学生既要向优秀例文学习,合乎文体规范,做到“未尝不似”;又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色彩和语言风格,写出“我”出来,做到“未尝似”。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出绚丽的创新之花。
  【關键词】语文教学;顾炎武;文学创作;借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顾炎武继承了晚明“性灵派”对复古文风的批判,反对统治者以“定格”来束缚文人学者的思想和才华,呼唤不拘一格的“俊异之才”。他以历史主义的观点去看待诗文体裁的演变,认为一代应有一代之诗文,反对刻意模仿古人,主张文学应“有我”,应表现个人独特的思想见识,以及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的创作风格和个性特征。顾炎武的这一文学思想对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仍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一、“用一代之体则必似一代之文”——提倡文学创新
  为了彻底廓清复古文风的消极影响,顾炎武探讨了文学发展的规律性。顾炎武认为,无论是文学的体裁,还是语言文字的风格,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他在《日知录》卷二十一《诗体代降》条说:“‘三百篇’之不能不降而楚辞,楚辞不能不降而汉魏,汉魏之不能不降而六朝,六朝之不能不降而唐也,势也。用一代之体则必似一代之文,而后为合格。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变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顾炎武认为文学的发展有内在的必然规律:从《诗经》到《楚辞》,从楚辞到汉赋,从汉魏的五言诗到六朝的骈体文,再到唐朝的诗歌和古文复兴运动,是一个“诗文代变”的必然的历史过程。这就决定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不同时代的文学有不同的体裁和艺术风格。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顾炎武认为是由于“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的缘故,而时代的变化则呼唤着新的语言和新的艺术形式。作品的语言和风格只有与特定时代的文学体裁相适应,与人们心灵向往的新的语言和艺术风格的要求相适应,这样的文学作品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
  就像唐诗向宋词的发展一样,唐朝经济繁荣,故而唐诗有开 阔的气魄。唐诗在李白、杜甫之后已经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制高点,无论长篇短制、古体律绝都达到成熟的阶段,作家再难有新的突破,就需要另一种文体代之而兴,而词正是代诗而起的新形式。北宋经济虽然繁荣,但与唐朝相比就显得小家子气,这也造成了宋词的精致。如果说唐诗是一位端庄的大家闺秀,那么宋词就是一位灵秀的小家碧玉。即便是宋词,也在不断的创新,苏轼就是推进宋词创新的伟大人物。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推广到词的领域,开创了词的创作的新阶段。他打破诗词有别的人为界限,以诗入词,促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作。在题材内容上,苏轼把词人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尊前”引向了人间社会,以至赢得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价;在词风上,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他的词具有旷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的创作个性;在语言和音律上,苏轼也有创新。苏词的语言清新朴素、简洁畅达,不似柳词的俚俗,更没有花间词的脂粉气,而以清雄韶秀见长。试想,如果没有创新,我们的文化会如何地因循守旧;如果没有创新,我们的文坛是如何地千人一面。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也强调“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顾炎武的文学创新思想与他不谋而合,对我们学生的作文训练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未尝不似,而未尝似”——追求辩证统一
  顾炎武认为,从继承性来看,今人的作品在文学作品的体裁、语言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必然与古人有相似之处。但从创造性来看,今人的作品又必然不似古人。顾炎武以诗歌创作为例,对“似”与“不似”的辩证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李、杜之诗所以独高于唐人者,以其未尝不似,而未尝似也。知此者,可于言诗也已矣!”顾炎武强调,继承和创新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以诗歌创作为例,一味追求“不似”,就会失去诗味;而一味模仿古人,就会失去自己的个性。因此,真正的创作必须善于处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在“似”与“不似”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他说在唐朝众多的诗人中,李白和杜甫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就在于他们特别善于处理继承和创新之关系,善于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个性,在诗歌中表现自己独特的自我。李白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却有着豪放飘逸的个人风格;杜甫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却有着沉郁顿挫的独特色彩。与前人相比,他们的诗歌风格“未尝不似,而未尝似”,既含英咀华,从中国传统诗歌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又自出手眼,淋漓酣畅地发挥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才华。这对“似”与“不似”道理的阐述,与只讲创新而相对忽视文学继承性的晚明学者相比,是更为全面而深刻的。
  顾炎武反对模仿,力求创新,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关系的文学创作思想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导学生要善于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有些“危险”的。在写作训练中,我们应该要求学生既要向优秀例文学习,合乎文体规范,做到“未尝不似”;又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色彩和语言风格,写出“我”出来,做到“未尝似”。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出绚丽的创新之花。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高中语文课前三分钟能否得以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一堂语文课的成败。因此,要提高语文的课堂效率,课前三分钟不可小觑,而情感的先导,任务的驱动又是这课前三分钟有效利用的方向引导。良好的情感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心理情感机制。任务的驱动是学生不断探索新知,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前三分钟;情感先导;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三年一个轮回
【摘要】苏教版小学语文课程的情感教育渗透是独树一帜的。因为语文是生命之春风,是文化之春雨,是人的精神食粮,是人之春风,是人之春雨,是极富人文内涵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精选的每一篇课文都在微妙中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并且是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实践中的语文情感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说说,而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断地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细节,熔融在学生的骨子里。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方法;情感
【摘要】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复杂的存在,它的意义丰厚而旷远。对作品的挖掘不能仅仅停留在作品本身,我们应该努力唤醒静态的作品,将它置于广阔的时空中,构建多重角度,透过它的文字发现文字背后的深厚历史文化渊源,使之更加充盈,也能让我们的学生站在阅读的高度上,以开阔的视野去关注文学,做到点面结合,深度与广度兼具。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广度;多重视角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学作
【摘要】提质增效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效率,其最大的作用还在于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为此,本文主要就教学观摩活动之后所获得的感悟进行介绍,以期为提质增效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效课堂;减负增效;先学后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11月22日至25日,有幸到江苏省泰兴市参加了“全国首届洋思高效课堂教学大赛活动暨洋思中学、全国学洋思学校高效课堂精彩展示”活动,并到
【摘要】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内容为儿童文学单元,与幼师学生的专业课紧密相连。通过将本单元课文《夜莺》改编成童话剧的活动,使学生对专业课“儿童文学”中的童话剧、儿童诗、儿歌、童话有一定了解,并可将这些儿童文学知识和已学的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中去。本文以《夜莺》的教学活动设计为例,为探寻提高幼师学生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摘要】教学目标的制定在教学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因其特殊的隐藏性,常常会被老师们忽略甚至丢失。  【关键词】 低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制定;“六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课堂中,时时刻刻都少不了教学目标的指引。教学目标像空气虽然看不见,却真实存在;虽然摸不着,却引导者整堂课;虽然嗅不到,却必不可缺。笔者认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在制定时应该
【摘要】针对小学语文低段教学现状,分析教师开展师生合作教学模式的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课题上质疑,在课文标点符号上质疑,同时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充分把握师生合作的空间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实现“质疑”诱发“创造火花”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段教学;师生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
【摘要】现代诗歌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相比学生从小背到大的古诗文以及“有章可循”的文言文,现代诗歌因其抓手不够明确,难以将学生完全带入诗歌的优美意境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觉列为“选读”篇目。针对这种教学现象,笔者提出以现代诗歌意象的“矛盾点”为抓手,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矛盾点”的思考与探究,进一步领悟诗情,以达到现代诗歌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现代诗歌;意象;矛盾点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古典诗歌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许多教师在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却很迷惘,不知教什么?怎么教?基于古典诗歌“诗言志”的本质特征、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及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认为,应将探究作品的情与理作为古典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笔者还认为探究古典诗歌情与理需注意三个方面:1.要知人论世,通解文字;2.要投入境界,体物动情;3.要辩证分析,实事求是。  【关键词】古典诗
【摘要】写作是一件需要意志力的事情。当一个孩子对某件事情产生强烈欲望的时候,还担心他学不好吗?习作欲望,让学生习作变得轻而易举起来。  【关键词】写作;技巧;欲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从三年级正式开始学习作文起,我们的老师就非常注重习作技巧的传授。在作文课上,倘若老师没有训练到“某一项写作技巧”,该课堂就会被认为是无效课堂,无增长点课堂。  那么习作有没有技巧呢?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