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条件下的“问题意识”及其形成

来源 :希望月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h158113539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或自己向学生提问,这种做法有时不尽合理,作者认为有时学生理解问题本身或提出问题是十分困难的,教师的问题并非人人皆可理解把握,形成“问题意识”也并非易事,而在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突显问题,是提高学生与问题相关的能力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问题意识;问题情境;“思维接口”的转换程式。
  
  在学生的思维中首先呈现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问题总不能一下子直接的让任何人都清楚的感觉到、意识到。由于人们的认知结构各不相同,当教师面对着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在不同的学生心理过程中将产生不同的反应:一些人迷惑,纯粹搞不清这一提问究竟要问什么;也有一些人很快能够弄清问题本身,但不知如何解答;还有一些人则对问题本身处于半懂不懂的心理状态之中,更谈不上解答。
  教师们常常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对自己来说非常清楚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们去解答,其结果是经常让学生不知所措。因为对于许多学生而言,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本身,往往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明白的。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如在课堂小结之后或辅导课中,可能会问:还有什么问题?实际上设计和题出一个问题,对于不少学生而言都是有难度的。
  从教师方面来加以分析,他是在提出问题到让学生回答该问题的过程中,暗地里引入了一个假设:这个问题本身学生必然一听就懂。
  在现实生活中,问题意识的模糊与鲜明,与一个人的生活空间大小,生活经历,以及兴趣、情感、习惯性的思维方式等要素构成的认知结构密切相关。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能否在学科课堂上形成问题,则取决于新的信息是否与自己现时被激活的知识系统相冲突,并造成心理困惑。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某一学科内容的问题,则它此刻的“问题意识”,是以自己的认知结构为依据提出来的。要使之变成学生的问题,还要有一个“思维接口”的转换程式。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如同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一样,必须经过相关通信“协议”(如TCP/IP协议)的协调,才能实现机器之间的通信过程,从而在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计算机之间实现信息交换。教师对于同一问题的表述方式(包括语气的缓急、是否通俗易懂,以及准确性诸方面),在不同知识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学生那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所引起的效果是各不同的。因此,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够准确的理解教师的提问。
  从学生方面观之,要想在其思维中形成一个问题,只有在新接收到的知识与现时被激活、调动起来的知识相抵触的情况下,有心里困惑生成,并且这种困惑在不断加深的心理活动中最终上升到意识层面后,才能意识到“这里有一个问题”。
  据此,学生形成问题的条件是:1)对此刻已调动起来或被激活的知识,要有完整的感知状态,并使之提升到意识层面;以便随时调用。也就是原有知识的储备和认知结构方面的条件。2)对新接收到的信息同样已经感知,并达到了明确的意识状态。也就是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方面的条件。在这两个条件都得以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在完整的意识状态下,进行知识之间的比较、进行逻辑推理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等等,展开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但无论是新知识的理解、掌握,还是旧知识的调用。也无论采取怎样的感知途径,最终都要回归倒明确的意识层面上,才能在学习策略的指导控制之下,实现学习过程。因为科学就是在理性层面上来考虑问题的,而意识是理性得以展开的前提。这与宗教时代对神灵的依赖或进行目的论意义上的理解是不同的。“我们越是能把我们的思想和情绪带到意识层面,我们就越能够把我们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的经验世界联系在一起”。
  在通常课堂教学情况下,教师之所以会误以为,学生们在理解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这仅仅是因为,训练有素的学科教师在自己所熟悉的专门领域里,许多程序化的知识已经过多年地运用,达到了可以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自动执行”的水平,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却是陌生的。还需要学习训练才行。对于教师而言是常识级别上的知识,对于学生却并非如此,甚至是从未见过的新知识。
  问题有大小之分,有深浅之别。所问及的学科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过大,超出了学生目前认知能力所及的范限;或者说问题的范围、深度已经超出了学生思维领域中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不再能够把现有的知识结构适当延伸就可以理解、弄清问题,并获取答案。相对而言,涉及到的那些“时空尺度”较小的问题,则学生首先可以在现有的知识条件下轻而易举地把问题本身弄清楚,一听就可以懂得该问题的核心所涉及的“是什么”。
  实际上,并不仅仅是学生们对于一个问题本身理解起来有困难,感到不容易弄清问题在“问什么”。整个人类对于某些重大问题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从“初次接触”问题,到“形成问题的意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演变的历史过程。
  例如“环境问题”,自18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在西欧国家就显得日益严重,但真正引起世界大多数人士重视、形成共识或“问题意识”的时代,却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问题意识”的形成经历了近200余年的认识发展过程。这些事例给我们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启发,就是从人类认识、理解科学“问题”的历程来看,教师如果总以为所有问题都明白易懂,学生一下子就可以知道“问题所问”的是什么,进而在教学工作中不注意或轻视师生之间的“思维接口”方式方法,即忽视在教师思想与学生思想之间“建构”有效地信息转换环节,就会造成课堂教学出现“曲高和寡”、不切实际的教学设计。
  问题,也属于知识领域,一个问题是一个具有结构的知识子系统。其中可以包含多个命题,并且每一个命题又可以包含多个概念、和多种概念之间的联系方式。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任何知识的理解都需要经过一个“学习过程”,那么,对于那些涉及到多种知识的“问题”,也就更需要有一个“学习过程”才能理解它,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是,首先需要把教学内容中的核心知识,转化为与学生的心理需要直接相关联的“问题”或“疑问”,即先形成问题。其次,分析与解答问题而得到有关答案。而那种教师直接面向学生陈述、宣布问题的做法,并不是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做法是:在呈现出答案之前,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尽可能使用的教学手段,包括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多媒体展示、以及能够调动学生自己现有的知识经验的各种方式方法等。依次向学生展示出问题赖以突显的现实背景和知识背景。就如同只有在白纸背景这一必要的载体上,才能清晰的书写出黑白对比分明的文字一样。理解一个问题本身所需要的“背景”,就是同这一问题相关联的所有知识、经验和现实世界的对应物的集合。其中的一部分是已知的,也有一部分是未知的。已知的部分需要在师生互动中调动与集中起来,未知的部分则需要教师讲解补充。在这种教学背景、以及由师生所共同创造的课堂氛围中,问题被十分鲜明地在背景中上突显出来,给学生以深刻地印象,并最终引导学生形成相关的“问题意识”。
  这种做法简言之就是:“先建构问题突显的情境或背景,让问题自然显现;然后在这种情境中让学生体验问题、形成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邵瑞珍等:《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美)L.坎贝尔等著,霍力岩等译.
  [2]《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侯占存,男,1964年生,甘肃省庆城县人,现在庆城县陇东中学任教。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本科学历。陇东中学地理教研组长。)
其他文献
在我国所有的粮食产物当中,玉米的营养非常的丰富,而且每年的产量都比较高,因此玉米得到了普遍的种植。现阶段的玉米种植变得越来越智能化,这样也就提升了玉米的产量,从而提
摘要:数学解题是中学数学教学的是首要任务。通过数学解题可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坚强意志、拓宽学习数学知识的途径、检验数学教学成绩的手段、高考取得好成绩的必要条件。通过解题可以让学生感到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数学语言的美,同时还能感到比例协调,整一匀称,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关系密切,形式简洁完美;从而让学生品味数学的美,感悟解题的极大乐趣。?  关键词:数学;解题;教学    数学解题是中学数学
饲料指经过工业化加工制作供动物食用的产品,包括单一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配合饲料和精料补充料。自配料养殖场、饲料厂对进场的饲料或饲料原料、添加剂均应
我国农业种植结构近年来出现了较大的调整,加之异常的气候变化、田间管理比较粗放等,造成农田呈现严重的水稻病虫害趋势。这篇文章是针对在防治水稻病虫害过程中,分析出现的
美国著名心理语言学家Goodman提出:“阅读是心理语言学的猜谜游戏,包含思想和语言的相互作用过程。”在听、说、读、写、译五项外语技能中,阅读能力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无论是参加考试、工作或是留学都对阅读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英语阅读是以英语为媒介进行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最主要形式,因此,阅读能力的提高一直是大学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鉴于英语阅读能力如此重要,笔者想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教学经验,根据英语教学研
【正】所谓授后教学自我总结,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依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效果的总结和评价。它是传统教
新疆地区拥有广阔的草原面积,丰富的生态族群。然而,伴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诸多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疆地区草原退化情况严重。近年来,随着对生态保护的重视,
我国当前教育的主体是素质教育。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师的首要任务。要实现素质教育,必须在学科中实施优化教学法。那么,如何实施优化教学法呢?本人就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情趣。    所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对学习者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证明,兴趣占影响学习成功因素的25%,占影响学习失败因素的35%,可见兴趣对学生学
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学英语新课标要求教师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有科学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中学生应该形成适应自己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不断调整学习策略。我们教师要主
老家的屋檐染上温暖的阳光,我忆起那片小小的土地。人们在大山里安家,汽车只能载送到公路旁,进山还要趟过一条小河。河水流过的山谷里,树木高大笔直,小草茵茵地爬满了每寸土壤,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