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云托月月更美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wan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烘云托月”,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就是在画面之物体景象的外围用水墨或较淡的色彩加以点染,使物体景象鲜明突出。清代画家方熏在《山静居画论》中说:“石翁风雨归舟图,笔法荒率,作迎风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或指曰:‘雨在何处?’仆曰:‘雨在画处,又在无画处。’”所谓“雨在画处”,是说画面上并没有直接画雨,但是通过数条迎风飘拂的柳枝和远方一抹淡淡的岸影,却能够给人以漫天风雨的强烈感受。在这里,“风雨”是整幅画中的主要意象,画家通过柳枝的动态和岸影的朦胧烘托,“风雨”的意象反而更加鲜明,韵致更淡雅深远。可见,画中的“烘云托月”是以实衬虚的笔法。
  如果“烘云托月”用于文学艺术创作,就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金圣叹最早把“烘托法”引入创作批评,他在总结《西厢记》的创作经验时提出了戏曲人物的描写手法——烘云托月法。《金圣叹评第六才子书》言:“欲画月也,月不可画,因而画云。画云者,意不在于云也者,意固在月也。”这里画云是为了画月,云画得好,月即已具神韵,呼之欲出。可见,金圣叹所言“烘云托月”的“烘”,指渲染,“托”,指衬托,即对作品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从侧面描写周围的人物和环境,来映衬描写的主体,使其鲜明突出,达到“烘云托月月更美”的效果。
  此后,烘云托月法用于写作,即指作者不从正面描写主体形象,而从侧面落笔,描写与主体形象有关的人、事、物、景或通过描写其他人对主体形象的印象、感受,从所营造的环境气氛、活动背景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突显主体形象的特征与情态。
  古典诗文中有大量烘云托月的例子。“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用五岳突出黄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说明“沧海”和“巫山”的深广和美好世间无与伦比。民间文学中也有有趣的例子。一位秀才作诗表明自己很有才华,诗曰:“天下文章属三江,三江文章在吾乡。吾乡文章数舍弟,舍弟向我学文章。”最终突出的就是“我”。
  《三国演义》里的著名片段“三顾茅庐”就是运用了铺垫、烘托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的。在诸葛亮出场前集中笔墨写司马徽、徐庶先后向刘备介绍诸葛亮的才华,刘备出访过程中又写了孔明的朋友、岳丈、弟弟和童子等人物形象,造成烘云托月的效果。另外,对卧龙岗周围环境的描写,荷锄农夫所唱的山歌,草堂上的对联,以及诸葛均所吟咏的诗歌等,共同构成了一个淡泊、高雅、宁静的意境,这对塑造诸葛亮形象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烘云托月又叫衬托、映衬。衬托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被衬托的,是主,叫作主体;一部分是衬托的,是从,叫作衬体。一个主体的衬体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用跟主体性质相似、相近的衬体来作陪衬叫正衬。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道:“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这里用南国的秋来突出北国的秋。
  用跟主体性质相反、相对的衬体来作陪衬叫反衬,如:曹雪芹《红楼梦》写黛玉死时之悲,同时写宝玉娶宝钗之喜,婚娶的欢乐更反衬出黛玉之死的悲惨。鲁迅先生《祝福》中的祥林嫂在炮竹声响彻夜空、人们欢天喜地祝福的情景中死去。用新春佳节的快乐,反衬出祥林嫂的悲哀,更深刻地揭露出旧社会的黑暗。《巴黎圣母院》中的伽西莫多“像可怕的东西,不像人,不像兽,不知是一种什么,比岩石还坚硬、皱缩和难看的东西”,而埃斯梅拉达“是一道阳光,一颗露珠,一只鸟儿的歌”,光彩照人,美丽无比。前者的丑反衬后者的美。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指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强调反衬的力量超过正衬的力量。
  “烘云托月”,一般在文学创作中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
  一是用社会环境来烘托人物的性格。
  王蒙的小说《说客盈门》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某县玫瑰牌浆糊厂厂长丁一到任后,发现厂里管理不善,劳动纪律松弛。县委第一把手的表侄合同工龚鼎,连续四个月不请假不上班,经常吵闹,打管理员,拒不接受教育。丁一作出决定,解除合同,将龚鼎除名。這一下,丁一家中说客盈门了。作者在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请读者原谅我跟小说做法开个小小的玩笑,在这里公布一批千真万确而又听来难以置信的数字。
  在六月二十一日至七月二日这十二天中,为龚鼎的事找丁一说情的:一百九十九点五人次(前女演员没有点名,但有此意,以点五计算之)。来电话说项人次:三十三。来信说项人次:二十七。确实是爱护丁一、怕他捅娄子而来的:五十三,占百分之二十七。受龚鼎委托而来的:占百分之十。直接受李书记委托而来的:一,占百分之零点五。受李书记委托的人的委托而来的,或间接受委托而来的:六十三,占百分之三十二。受丁一的老婆委托来劝“死老汉”的:八,占百分之四。未受任何人委托,也与丁一素无来往甚至不大相识,但听说了此事,自动为李书记效劳而来的:四十六,占百分之二十三。其他百分之四属于情况不明者。
  (选自王蒙小说《说客盈门》)
  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写人就要写好社会环境。在上面这个例子中,照理,处分这样一个小小的屡犯厂规的龚鼎,是顺理顺章的事。但是,不得了啦,丁一仿佛捅了马蜂窝。作者用这一段描述,形象地把丁一放到了一个数字编结起来的蜘蛛网中,让读者看清了丁一所处的社会环境:那就是社会上不正之风严重,一些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后门,拉关系,不讲党性,不讲原则,为了龚鼎,居然会以各种形式来表现一番。作者正是把丁一放到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刻画他的坚持原则,敢于斗争,“是钢,不是浆子”的性格。
  二是用他人来烘托主人公。
  何为在介绍自己的写作体会时说过:“一个人做了一些好事,最好还是让别人去说,这个人物也就更有光彩。”通过对他人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来烘托主人公,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具体丰满。下面我们来欣赏节选的《第二次考试》。   当陈伊玲镇静地站在考试委员会的几位声乐专家前面,唱完了冼星海的那支有名的《二月里来》时,专家们不由得互相递了递赞赏的眼色。按照规定,应试者还要唱一支外国歌曲,她唱的是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有一个良辰佳日”。她那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惊动了四座。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頷首赞许,在他严峻的眼光里,隐藏着一丝微笑。大家都注视着陈伊玲: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
  复试是在一星期后举行的……
  谁知道事情却出乎意料之外。陈伊玲是参加复试的最后一个人,唱的还是那两支歌,可是声音发涩,毫无光彩,听起来前后判若两人。是因为怯场、心慌,还是由于身体不适,影响声音?人们甚至怀疑到她的生活作风是否有不够慎重的地方!在座的人面面相觑,大家带着询问和疑惑的眼光望着她。虽然她掩饰不住脸上的困倦,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那顽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诉说的焦急,可是就整个看来,她是明朗、坦率的,可以使人信任的。她抱歉地对大家笑笑,飘然走了……
  第二天,苏林教授乘早上第一班电车出发,根据报名单上的地址,好容易找到了在杨树浦的那条偏僻的马路……
  苏林教授手持纸条,不知从何处找起,忽然听见对面的楼窗口,有一个孩子有事没事地张口唱着:
  “咪——咿——咿——咿——,吗——啊——啊——啊——”
  仿佛歌唱家在练声似的。苏林教授不禁微笑了:“这准是她的家!”他猜对了,那孩子敢情就是陈伊玲的弟弟。
  从孩子嘴里知道:他姐姐是个转业军人,从文工团回来的,到了上海被分配在工厂里担任行政工作。她是个共青团员,又积极又热心,不管厂里也好,里弄也好,有事找陈伊玲准没有错!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走火,烧坏了不少房子。陈伊玲协助里弄干部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她复试的日子,她说了声:“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
  ……
  苏林教授从陈伊玲家里出来,走得很快。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几乎犯了一个错误!这天早晨,有什么使人感动的东西充溢在他胸口,他想赶紧回去把陈伊玲的故事告诉每一个人。
  (选自何为散文《第二次考试》)
  要描述一个人,将他放在浓郁的气氛中,通过别人的感受和情绪来烘托,有时可以收到正面描写所达不到的效果。写陈伊玲在初试时,作者不直接写她的出色,而是通过描写苏教授对陈伊玲赞叹的表情——“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颔首赞许,在他严峻的眼光里,隐藏着一丝微笑”,来烘托陈伊玲出色的音乐天赋与才华。在复试时,陈伊玲的表现让人大失所望,是什么原因呢?作者不是通过陈伊玲直接辩解说出原因,而是通过苏教授从陈伊玲的弟弟口中得知:“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走火,烧毁了不少房子。陈伊玲协助里弄干部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让人明白陈伊玲第二次考试失败的原因,从而烘托出陈伊玲的宁可牺牲个人利益,也要顾全集体和他人利益的高尚品质。
  刘鹗《老残游记》中对于白妞说唱技艺的描述,也有类似的手法。
  老残从鹊华桥往南,缓缓向小布政司街走去。一抬头,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有一尺长,七八寸宽的光景,居中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那纸还未十分干,心知是方才贴的,只不知道这是甚么事情,别处也没有见过这样招子。一路走着,一路盘算,只听得耳边有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走到街上,听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未,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里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侵举国若狂如此?”
  (选自刘鹗《老残游记》)
  “举国若狂”的街谈巷议,不就是使得白妞在正式亮相之前就已光芒四射的“烘云”之笔吗?
  三是用景物烘托来表达人物心绪。
  茅盾在1927年以后,曾写下一组抒情散文,记录了作者“迂回再进”的心灵历程,这种苦闷而迷惘的心境,在《雾》中有明白的表露。
  现在那照例的晨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稍远的电线杆也躲得毫无影踪。
  渐渐地太阳光从浓雾中钻出来了。那也是可怜的太阳呢!光是那样的淡弱。随后它也躲开,让白茫茫的浓雾吞噬了一切,包围了大地。
  我诅咒这抹煞一切的雾!
  我自然也讨厌寒风和冰雪。但和雾比较起来,我是宁愿后者呵!寒风和冰雪的天气能够杀人,但也刺激人们活动起来奋斗。雾,雾呀,只使你苦闷,使你颓唐阑珊,像陷在烂泥淖中,满心想挣扎,可是无从着力呢!
  (选自茅盾散文《雾》)
  客观存在的景象,一经纳入笔端表露出来,便不可能不融进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成为“人化的自然”。当然,这些文字难以离开客观事物。《雾》这种茫茫境界,反映了茅盾当时沉重的思想情绪——“满心想挣扎,可是无从着力”,让人感受到作者那时内心世界的暗影。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两处景物描写:
  A.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B.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而赛岛了。
  第一处环境描写是在菲利普一家怀着发财梦去旅游时,那时他们收到于勒发财的信,菲利普的二女儿也因此结了婚,一家人高兴出游,那时的海面在他们眼中美得如“绿色大理石桌面”。可见一家人的心情多么愉快。但出乎预料的是,他们在旅游的船上却遇到了破产后沦落为水手的于勒,他们一家发财的梦想破灭了,所以,他们旅游的目的地在他们眼中就成了“紫色的阴影”,不着一字言说,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菲利普一家失望、沮丧的心情。前者烘托菲利普一家人旅行时快活而骄傲的心理,后者则烘托了他们沮丧、失望的心情,我想其心理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金钱。这两处的景物描写也是“烘云托月”的写法,写出了菲利普夫妇自私自利、金钱至上的性格。
  从上面几个实例可以看出,“烘云托月”用于写人叙事状物时,往往不是直接的描述,而是旁敲侧击,读者只有通过细细品味、揣摩,才能感受到那看似闲闲淡淡其实隐含作者深意的点染之笔,才能看到文本“云”的背后“月”的绚丽。因此,“烘托”手法所追求的这种空灵意象和意蕴丰富的艺术境界,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真可谓“烘云托月月更美”。
其他文献
要想出人头地,除了努力工作之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在传统艺术市场的形成过程中,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得到了较好的协调,艺术价值是核心价值,艺术市场的各组成部分在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共同完成了对艺术品的艺术价值确认过程
2014年5月23日晚7时,由雅昌文化集团、雅昌艺术基金会主办,雅昌艺术网承办的“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2013)”山水文园特约巅峰之夜颁奖盛典在故宫慈宁宫盛大举行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在于,课程理念上,理论教学依然主宰课堂;课程取向上,实践教学并没有得到突出;课程结构上,还是学科式教学的老套路;课程效能上,知识与技能掌握双向欠佳
本文首先从音响效果在舞台气氛营造中的重要性入手,探究了音响效果对舞台整体效果产生的巨大影响。其次对提高舞台音响效果提出了几点建议,最后探讨了提高舞台音响效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