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仰:中国需要的不是宗教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_me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缺宗教”,近来这句话时常能听到。其实二十多年前,某个待在海外的华裔知识分子说,中国人只有祖国母亲,没有精神父亲,他认为要给中国人找一个精神父亲,那便是基督教。现在很多人说“中国人缺宗教”一般都是被流行舆论牵着鼻子的结果,例如到处在说当今中国道德滑坡,为挽救所谓的道德沦丧,便人云亦云地搬出这个神器。一群被愚弄的知识分子在这个被流行塑造的灵丹妙药面前抱团取暖,被别人当做木偶和傀儡,还自以为搭上先进文明的班车,甚至还在为国分忧呢!
  一个社会当然需要道德建设,但如果因此就隨波逐流地应和“中国人缺宗教”的判断,显然是鼠目寸光。说起西方的先进和伟大,人们绝对避不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一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其重要内容便是摆脱宗教的束缚,包括宗教道德及律令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束缚。那为何现在又要将西方的宗教枷锁以先进文明的名义送给中国人,要中国人乖乖套上?
  西方历史上,社会的道德建设和管理几乎都由宗教承担。但西方宗教的愚民政策将道德变成人们思想和行为自由的禁锢,造成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对它的强烈反弹。然而,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没有道德,当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把斗争矛头之一指向宗教时,自然带来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宗教,社会道德如何建设?伏尔泰等人当时给出的解决之道就是借鉴中国。启蒙运动的大师们认为,中国几千年来没有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宗教,但中国一直是道德治理非常成功的国家。关键在于,中国几千年的社会,道德建设和治理不依靠宗教,而是有非常合理的世俗道德体系,例如以家庭为核心的孝道。他们认为,欧洲人可像中国人一样建立强大的世俗道德。未必需要宗教来建设道德。
  事实上,启蒙运动之后,欧美随着工业革命而进入现代社会后。道德建设也一直很重要。但他们在这个问题上较少宗教色彩,而具有更多的世俗道德内容。例如,美国开国元勋之一富兰克林长期从事道德说教工作,他在自己印行的年历、台历上,写满各种世俗的道德训诫。包括勤奋、节约等等。被人推崇的马克斯·韦伯阐述的“新教伦理”,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欧洲传统宗教反叛后的新道德体系,有相当明显的世俗道德色彩。号称是美国心灵导师的戴尔·卡耐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世俗道德的规劝,与宗教没多大关系。
  中国有强大的世俗道德体系。本来这是令西方羡慕的卓越之处。但在崇洋媚外风行百年的势头下,我们错误对待自己的传统,没能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轻易把自己的传统扔进垃圾堆。当社会出现道德滑坡现象时,反而受人蛊惑,要去拣西方的垃圾当做宝贝。
  今天的中国说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中国梦”,首先要实现“文化自信”,那么重拾对传统的自信,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此基础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式发展适合现代中国的道德价值体系,才是唯一正确的做法。用西方早已失效的药方来治疗中国,那是本末倒置。再说,中国真的缺宗教吗?全世界各国大约只有中国,自古以来便什么宗教都不缺,宗教品种琳琅满目。它们可以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补充和辅助,而不能成为主导。以宗教为主来建设道德的不良后果,在西方乃至当今世界不胜枚举,我们又何必去重蹈覆辙?
其他文献
随着全国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体制和机制改革工作正在各高校内部进行。改革是硬道理,一方面,它将各项工作带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
以往,本县范围内举办的一些重大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往往没有档案部门的份。档案部门没有参与当地重大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不是因为档案和档案工作不重要,而是因为“两上凡是”使
我原在一家公司承担收发文书和档案工作,经过长期工作实践,认识到档案确实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是我国文明史的组成部分,我非常热爱档案工作。去年我换岗去一个乡镇工作,我认
期刊
当前社会的一些专类园,以水生植物为主构成的人工水体景观的设计。过多地考虑园林美学的要求,相对忽视了生态学方面的考虑,最终导致了水体污染,水生资源及其美学价值受到损害。而
本文通过分析内在的能力决定论、外在的权利平等论以及经济利他主义的回归等三个层面,就阿玛蒂亚·森的分配正义理论进行深入剖析,力图全面认识其分配论中的正义观.
Based on semantic theor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explains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shang”(上) in five Chinese phrases-“shang ji”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