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亚半岛下岩石圈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的地震测深研究

来源 :地震地质译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zhen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LIHA 项目(伊比利亚岩石圈不均匀性和异向性研究项目)的设计旨在大规模检验伊比利亚半岛海西期壳下岩石圈垂向和横向不均匀性及地震各向异性。上地幔从30—100公里深度范围曾用两种方法进行研究:(1)根据西班牙固定宽带台站和葡萄牙观测站记录及流动的 NARS 台阵(Paullssen,
其他文献
大地震后总是跟随着余震。但大余震本身可能增加破坏性,其发生决不是系统的。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13年期间的震源参数数据组和震源测定结果,及由一个宽频带地震台记录所推算的相应震级M_s值,我们根据主震的断层活动机制,表示大震序列的特性,即逆断层(1),正断层(2)和走滑断层(3)三种机制,并且对它们进行了比较。我们指出,线性回归曲线的斜率logM_o=f(M_s),在机制(1)比机制(3)的大。结
期刊
地幔热对流是地球内部的最重要动力作用。本文利用两种不同的途径来提供和分析有关上地幔横向温度变化的信息。一方面,大洋中脊上喷出的玄武岩中主元素化学特征直接受其下的地幔温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可利用震波速度研究结果来绘制全球规模的横向温度变化图(低的震波速度相当于高的地幔温度)。这里我们首次试图通过研究大洋中脊玄武岩化学成分和上地幔剪切波速,把这两种途径联系起来。我们发现,玄武岩化学成分与深度100-
期刊
一般认为浅源地震是由切割地表的断层运动产生的,但近年来几次大震在某种意义上归因于隐伏的冲断层。这种断层的运动导致了地表褶皱的形成,而褶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深部断层的几何形状,这往往在地震危险性评价中考虑进去。本文的目的是利用野外观测的公里级褶皱形式,对位于安达卢西亚山脉东部地区较复杂的地质结构的深部断层运动进行复原。了解地表变形的大致年龄,根据所计算的深部位错值,已可初步估算出断层滑动速率和两个可
期刊
在东喜马拉雅主边界冲断层上进行了两次微震测量。测到微震活动的时间及空间变化。震源的垂直剖面显示出冲断层以南的壳下地震深度为80公里。综合震源机制表明这个地区的走向滑动机制解或横向构造与概念构造模型不一致。喜马拉雅地震活动有趣的方式之一是地壳地震活动的空间模式,但喜马拉雅地震带的全部解释至今停留在喜马拉雅地震带的全部解释至今停留在喜马拉雅外部的区域性中等震级的
期刊
引言在过去几十年间,已经认识到地震活动模式与岩石圈热构造的关系。在大洋岩石圈,这种关系已良好地作了定量,且发震带深度为700—800℃等温线(Wiens 和 Stein,1983),而大陆岩石圈中的这种情况更加复杂。显著的岩性变化导致流变不均一性,可以表现为复杂的地震活动模式。非均一性主要是分层的,并且地壳和上地幔热构造与物质成分分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地震活动最大深度和观察到深度分布的变化。
期刊
两方面的证据表明,发生在圣哈辛托断层带或圣安德烈斯断层带上的大震,可能是被发生在其中一条断层带上的大震触发的。第一,圣安德烈斯断层带1857年蒂宗堡大震似乎触发了圣哈辛托断层带上随后的地震序列。1857年地震之后,这些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都同沿圣哈辛托断层带以每年1.7公里的速度向东南传播的应变脉动的触发一致。第二,圣哈辛托断层带上平均重复间隔(大约150年)和圣安德烈斯断层带莫哈维段上平均重复间
期刊
引言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间相对运动引起显著的右旋剪切,恰好出现在圣安德烈斯断层以东。右旋断层带从南加州圣安德烈斯断层附近开始延伸,穿过东加州和西内华达的大片地区,至俄勒冈州中部。这个断层带调整着太平洋和北美板块间的10mm/a 右旋运动速率。
期刊
地震断层活动的理论规律和实验基础规律,包含临界滑动距离 D_c。在地震集结过程中,D_c是超过破裂强度下的滑动。在一条发震断层上,临界滑动距离对确定破裂集结规模、前兆滑动和震后滑动以及最大地震地面加速度起关键作用。在实验室摩擦实验中,D_c 同表面接触接合点的大小有关系;因此,实验室测定的 D_c(~10~(-5)m)和由模拟地震得出的数值(~10~(-2)m)间的差异已归因于实验室断裂面和自然断
期刊
前言1977年曾指出,最近,在小田原附近可能发生6—7级直下型地震。其后从1987年开始科学技术厅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因此"神奈川县西部地震"急速得到社会的关心。大约每隔70年,造成小田原附近大灾害的地震中,虽有元禄地震及关东地震那样的海洋型巨大地震,但是这次担心的是宽永小田原地震及嘉永小田原地震类型的直下型地震。由于
期刊
查明地球上地幔地震波不连续面的性质对了解地幔中的各种作用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这些不连续面的幅度及清晰度对评价上地幔相变和化学分层模型是必要的。迄今,针对确定上地幔不连续面厚度及横向变化的地震研究,特别是对410公里深处不连续面的研究,其结果是含糊不清的。本文中我们提供了用加利福尼亚700台短周期记录台阵记录的两次南美地震的信息,给出了震相为 P′P′(PKPPKP)的上地幔前兆波短周期(0.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