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同义语素合成词释义匡误四则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ujia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大词典》虽为迄今为止收词最全、释义最精当的语文辞书,但仍存在着释义不确等方面的问题,这释义不确有的是由于对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联合式合成词中的一个语素望文生训所致,现举具体词例加以辨析。
  完坚 “完坚”《汉语大词典》释为“完好坚固”,此释义就有些句子来说似可通,但如考之于更多“完坚”用法,就会发现此释义并非确诂。
  (1)《后汉书·袁绍传》(麴)义破公孙瓒军,“拔其牙门”。李贤注引《真人水镜经》曰:“凡军始出,立牙竿必令完坚。若有折,将军不利。”
  此用“完坚”描写的是牙旗旗杆的状况,与完好无涉,当为“坚固”、“结实”义。
  (2)《吴子·治兵》:“车骑之具,鞍勒衔辔,必令完坚。”
  此“完坚”描述的是鞍辔之类车骑配件,当专指“坚固”、“结实”,与是否完好无关,因为人们是不会为车骑配制残缺破烂鞍辔的。
  (3)《南齐书·王敬则传》:“若甲分毁坏,则一年修改;若乙限完坚,则终岁无役。”
  (4)《旧唐书·高骈传》:“成都比无垣墉,骈乃计每岁完葺之费,甃之砖甓, 雉堞由是完坚。”
  (5)《焦氏易林·丰》:“天官列宿,五神舎室,宫阙完坚,君安其居。”
  此三“完坚”所描述的分别是堤坝、城墙和宫室状况,显然为“坚固”、“结实”之义。
  (6)《说苑·反质》:“禽滑釐问于墨子曰:‘锦绣絺紵,将安用之?’墨子曰:‘……当此之时,黻无所用,而务在于完坚。’”
   (7)《太平御览卷八百二十·布帛部七·布》:“土阶三等衣裳细布,当此时,黼黻无所用,务在完坚。”
  (8)《刘梦得文集卷二十六·和州刺史厅壁》:“究其所从来,生植有本,女工尚完坚,一经一纬,无文章交错之奇。”
  此三例是说衣物的结实耐穿,各“完坚”只能解作“结实”。
  (9)《说苑·善说》:“臣见鹪鹩巢于苇苕,着之发毛,建之女工不能为也,可谓完坚矣,大风至,则苕折卵破子死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
  (10)《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三·鳭鹩》引用了这段话:“臣见鹪鹩巢于苇之苕,鸿毛着之,临危建之,工女不能为,可谓完坚矣。”
  此二例是说鹪鹩用羽毛筑巢、再以发丝编结,应该是很结实的,亦无完好无缺之义,因为鸟雀新筑之巢,是不会有残缺不全和完好之别的。
  “完”字还可同表“坚固”、“结实”义的“固”、“牢”同义连文。
  (1)《荀子·议兵》:“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械用兵革窳楛不便利者弱。”
  唐杨倞注:“器械牢固,便利于用则强……楛,谓不坚固也。”此“攻完”同表器物质量低劣不结实的“窳楛”反义为文,显然为“结实”、“坚固”之义。
  (2)《后汉书·马援传》:“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
  (3)《魏书·源怀传》:“譬如为屋,但外观高显,盈栋平直,其壁完牢,风雨不入,足矣。”
  此二“完牢”分别描述城墙及房屋墙壁的状况,亦当为坚固、结实义。
  (4)《墨子·辞过》:“其为舟车,完固便利,可以任重致远。”
  此“完固”用以描写车船,只能是坚固、结实义。
  (5)《礼记·深衣》:“完且弗费。”
  孔颖达注:“以其完牢,乃可于苦事衣著,故庶人服之,以完牢故也。”此“完牢”是说这种衣服结实耐穿。
   “完”字单独使用,也有坚固、结实义。
   (1)《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轮敝,三材不失职,谓之完。”
  此言即使车轮坏了,三材(毂、辐、牙)仍在原位上起作用,叫做完,此“完”只能为坚固、结实义。
  (2)《国语·晋九》:“长子近,且城厚完。”
  (3)《孟子·离娄上》:“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
  (4)《韩诗外传》卷八之二十一章:“日慎一日,完如金城。”
  此三“完”字描写城墙的状况,当为“坚固”、“结实”义。
  (5)《荀子·劝学》:“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此言蒙鸠巢穴筑得结实,而拴巢的芦苇穗不结实,才造成“卵破子死”的恶果。杨倞注此“完”字注为“完坚”,《大戴礼记·劝学》“巢非不完也”之“完”,清王聘珍《解诂》注为“固也”{1}。可见二位也认为句中“完”为“结实”、“坚固”义。
  总之,“完”无论与表“坚固”义的字连用,还是单独使用,都具有“坚固”、“结实”之义,对于“完坚”,直接训为“坚固”、“结实”更文从字顺,不必绕一个弯子解作“完好坚固”。
  “完”的坚固、结实义应该是这样取得的:“完”在上古文献中常用于城墙、房屋等建筑物的修缮,而墙垣房屋等经过修缮便有了坚固、结实的特质,故“完”字用为形容词时,便呈现出坚固、结实之义。王凤阳先生即持此主张,而且王先生还主张《荀子·劝学》之“完”字为“坚固”义{2}。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此用法之“完”借为“院”,《说文通训定声·乾部》:“完,假借为院。”桂馥《说文义证》:“院、坚声相近,通作完。”而“院”的本义即为坚固,《说文·阜部》:“院,坚也。”但“院”字的本义古文献中基本未见使用,说明其意义一直是由此通假字来担当的,故“完”字的“坚固”、“结实”义古文献中一直被广泛使用。
  听许 “听许”《汉语大词典》解为“听而许之”,并举书证《汉书·终军传》:“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唐韩愈《论孔戣致仕状》:“今戣幸无疾疹,但以年当致仕,据礼求退,陛下若不听许,亦无伤于义,而有贪贤之美。”宋曾巩《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比来群臣之中,有欲便于养亲者,并蒙听许。”宋洪迈《夷坚志补·王千一姐》:“周谢其听许,议酬以官券千缗。”将此释义施之于各用例,均不很通畅,尤其是前面带有其他词语的句子,更觉殊为不辞。句一是说汉朝终军劝说越王归顺汉朝,越王应允。句四是说周(人名)拟用一千串官券对对方“听许”自己所请之举,予以酬谢。如果用“听而许之”译释句中“听许”,则整个句子完全不是现代汉语应有的表述方式。句二是说唐朝皇帝如果不准孔戣辞官请求,既无伤于礼义,又可获取任贤之美名。句三言大臣中孝养父母者,均获恩准。二“听许”若译作“听而许之”,更是窒碍难通。
  下面诸“听许”用“听而许之”译释,亦存在同样的问题。
  (1)《汉书·张禹传》:“鸿嘉元年,(禹)以老病乞骸骨,上加优再三,乃听许。”
  (2)应劭《风俗通义·十反》:“相久忝重任,负于素餐,年渐七十,礼在悬车,顷被疾病,念存首丘,比自乞归,未见听许。”
  (3)曹操《谢九锡表》:“不意陛下乃发盛意,开国备锡,以贶愚臣,地比齐鲁,礼同藩王,非臣无功所宜膺据。归情上闻,不蒙听许。”
  (4)《三国志·吴书·妃嫔传》:“(孙)亮立为太子,请出嫁夫人之姊,权听许之。”
  (5)《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今让,冀见听许,外内咸使闻知。”
  (6)《魏书·乐志》:“时太长卿刘芳以崇之所作,体制差舛,不合古义,请更修营,被旨听许。”
   (7)《魏书·卢玄传》:“尚书李平重申奏,诏乃听许。”
  (8)又《刘芳传》:“自非博延公卿,广集儒彦,讨论得失,研穷是非,则无以垂之万叶,为不朽之式,被报听许。”
  (9)《晋书·愍怀太子传》:“去年十二月,道文疾病困笃,父子之情实相怜悯,于是表国家乞加徽号,不见听许。”
  诸“听许”尤其是“乃听许”、“未(不)见听许”、“不蒙听许”、“冀见听许”等若解作“才听而许之”、“未(不)听而许之”、“希望被听而许之”,皆不可通,可是若将诸“听许”诠作“准予”、“允许”,则处处可通。可见,诸“听许”乃同义连属,皆“准予”、“允许”义。
  听允与“听许”的情况相同,“听允”亦同义连文,“听”亦“应允”、“准予”、“答应”义,可是《汉语大词典》却释为“采纳允许”。所举书证为唐钱珝《代史馆王相公让相位第一表》:“隳胆献书,期于听允。”《代史馆王相公让相位第二表》:“今日英延殿已具奏闻,未蒙听允,辄陈笺翰,更冒宸严。”两份辞呈,一言期望或等待皇帝能准其辞让相位之请,二是说由于第一次奏请未获恩准(未蒙听允),不得不再次上书。二例“听允”即“恩准”、“准许”、“答应”,古籍中“听”字虽然有时也用作“听从”、“采纳”之类意,但“听许”、“听允”连用时却非此类意思。
  (1)《欧阳文正公文集·书简·与冯章敬公》“某衰病,迫于归计,唐史奏御遽陈危恳,而未蒙听允,进无所补,退不获志,负愧周行,不知所措。”
  (2)《临川先生文集·劄子·辞仆射札子》:“特授臣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已曽面辞,宣喻稠叠,未垂听允。”
  (3)《旧唐书·严砺传》:“是日,谏议、给事、补阙、拾遗并归门下省共议:砺资历甚浅,人望素轻,遽领节旄,恐非允当。……谏议大夫苗拯云:‘已三度表论,未见听允。’”
  诸“未蒙听允”、“未垂听允”、“未见听允”,皆言各自的请求未获准许。
  (4)《太平御览·礼仪部·葬送》二:“《后汉书》曰:士孙瑞理王充等事,曰兴平二年秋,朝廷以九月九日引见公卿近臣饮宴,离席前说故司徒王允、故司隶黄琬,并有功于国,可听允恭等葬。”
   此言朝廷准许其改葬。
  (5)《水浒传》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次日商量了计策,陆虞侯一时听允,也没奈何。”
  此言陆谦深惧高俅父子的威势,一时没有办法,便应允了骗林冲吃酒的事。诸“听允”若解释为“采纳允许”,则语义、语势都不顺畅。
  《汉语大词典》误释此词的原因,是因为编纂者不知此用法“听许”、“听允”之“听”字亦“准予”、“允许”义(《汉语大词典》“听”字下未列“准予”、“允许”义项即其明证),而把复音词中的“听”误作“听取”、“听从”义所致。实则,不但“听许”、“听允”之“听”如此,“听”在古文献中单用为“准予”、“允许”义者,也不鲜见。
  (1)《韩非子·奸劫弑臣》:“公请自刃于庙,崔子又不听。”
  此言崔抒不准齐庄公在宗庙中自杀的请求。
  (2)《吕氏春秋·知士》:“静郭君至,因请而相之,静郭君辞……三日而听。”高诱注:“听,许。”
  (3)《战国策·秦一》:“且轸欲去秦之楚,王何不听乎?”鲍彪注:“听,犹许。”
  (4)《史记·鲁世家》“庆父归,使人杀庆父; 庆父请奔,弗听。”
  (5)《史记·大宛列传》:“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6)《汉书·景帝纪》载其诏书:“郡国或硗狭,无所农桑系畜……其议欲徙宽大地者,听之。”
  (7)《三国志·吴书·吴主三嗣主传》:“(诸吏家)有五人三人为役,听其父兄所欲留,为留一人。”
  (8)又《魏书·明帝纪》注引《汉晋春秋》:“燕王拥兵南面,不听臣等入。”
  (9)《世说新语·德行》:“晋简文为抚军时,所坐床上,尘不听拂。”
  (10)《拾遗记》卷九:“时人不知是何祥草,故隐蔽不听外人窥视。”
  (11)《洛阳伽蓝记》卷四:“议不听衣金银锦绣。”
  (12)《宋书·羊玄保传》“官品第一、第二,听占山二顷。”
  (13)《南齐书·沈文季传》“文季入城止游兵不听出。”
  (14)《魏书·世祖纪上》:“民相杀害,守牧以法平决,不听私辄报复。”
  (15)《晋书·石勒载记下》:“又下书禁国人,不听报嫂。”
  上述诸“听”均“允许”、“准予”义。“听许”、“听允”的“听”字与此诸单用“听”字意义相同,亦“准予”、“允许”之义。
  贪鄙 “贪鄙”《汉语大词典》释为“贪婪卑鄙”,举书证为《荀子·解蔽》:“故以贪鄙背叛争权,而不危辱灭亡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汉杨恽《报孙会宗书》:“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人之情不足于财,贪鄙苟得,无所不至。”清方文《啖椒堂诗》:“胸怀尚洒落,慎无习贪鄙。”叶圣陶《英文教授》:“那些贪鄙的野心家,那些残酷的魔王,要吸人家的血滋养他们的身体。”可是将此释义施之于各用例,均有窒碍之感。《荀子·解蔽篇》在列举了唐鞅蔽于欲权而逐载子,奚齐蔽于欲国而罪申生,然而二人却最终害己——唐鞅被戮于宋,奚齐被戮于晋,由此得出“贪鄙背叛争权而不危辱灭亡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的结论,此结论显然是指贪求权势的危害。《报孙会宗书》讲的是魏西河郡的百姓因受段干木、田子方的影响,颇知去就之分,而安定郡处于山谷间,子弟贪鄙。此“贪鄙”与上句“知去就之分”(懂取舍之理)反意对文,也是对财货的态度,品行高尚和卑鄙无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有“人之情不足于财”,更是指贪于财货,未及品行。最后两个句子也未言及品行是否卑鄙,尤其是最后一句吸血的比喻义,显然指掠夺他人财务。实则,“贪鄙”一词皆指在财物上的贪求,无涉品行。下面的用例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吕氏春秋·侈乐》:“制乎嗜欲无穷,则必失其天矣,且夫嗜欲无穷,则必有贪鄙悖乱之心。”
  (2)《史记·滑稽列传》:“起而为吏,身贪鄙者财余,不顾廉耻,身死家富贵,又恐受赇枉法,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蜀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贫困,负薪而食。”
  此二例上言嗜欲无穷,就会产生贪鄙之心,贪鄙之心只能对财货而言;下为优孟有感于辅佐楚成王成就霸业的故相孙叔敖一生清廉,死后妻儿靠打柴维持生计的悲惨状况而唱的歌,把贪吏和廉吏相对比,贪鄙是贪吏的行为,只能是对财物的贪求。
  (3)《新语·基道》:“于是中圣乃设辟庠序之教……弃贪鄙之心,兴清洁之行。”
  此“贪鄙”与表“廉洁”的“清洁”对文,“贪鄙”为“贪婪”义无疑。
  (4)《淮南子·本经训》:“民性善而天地阴阳从而包之,则财足人澹,贪鄙忿争不得生焉。”又《泰族训》:“故舜深藏黄金于崭岩之上,所以塞贪鄙之心。”
  就句义看,此二“贪鄙”亦人们对财物的态度。
  (5)《汉书·王莽传中》:“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
  此“贪鄙”显然指对土地的占有欲。
  (6)《尹文子·大道上》:“雉兔在野,众人逐之,分未定也;鸡豕满市,莫有志者,分定故也。物奢则仁智相屈,分定则贪鄙不争。”
  (7)《魏书·刑罚志》:“及传位高祖,犹躬览万机,刑政严明,显拔清洁,沙汰贪鄙,牧守之廉洁者,往往有闻焉。”
  (8)又《辛雄传》:“且庸劣之人莫不贪鄙……皆货贿是求。”
  (9)《清溪寇轨·容斋逸事》:“在外监司牧守,亦皆贪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
  诸“贪鄙”亦指过分贪求财物的行为,而与道德的高尚和卑鄙无涉。虽然,贪财者皆品德卑劣,但古籍中都只言及现象本身,而不及深层次的品行问题。足证“贪鄙”为贪婪、吝啬义。
  二字同义连文,“鄙”亦贪婪、吝啬义,此用法之“鄙”字同于“啚”,《说文》:“啚,啬也。”段注:“凡鄙吝字当作此,鄙行而啚废矣。”此“鄙”字既可单用,也可与表贪婪、吝啬的“吝”字等连用。《吕氏春秋·慎势》:“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韩非子·五蠹》:“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说苑·贵德》:“故天子好利则诸侯贪,诸侯贪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庶人盗。”《盐铁论·本议》:“《传》曰:‘诸侯好利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士贪,士贪则庶人盗。’”此二例“好利”、“贪”、“鄙”互文,可证“鄙”与“好利”、“贪”为同义词。《晋书·周札传》:“性贪财,唯以财产为务,其鄙吝如此,故士卒莫为用者。”《颜氏家训·勉学》:“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贵义轻财。”明李贽《与城老书》:“友山鄙吝不堪,此处不肯舍半分。”诸“鄙”字皆表示对财货的过分贪求,且《汉语大词典》“鄙”字下就有“贪吝”义项,并举《韩非子·五蠹》等为证。
  《汉语大词典》误释此词的原因是,虽然在“鄙”字下把“贪吝”作为一个独立义项收列,但由于受现代汉语“卑鄙”一词的干扰,编纂者便误古籍中“鄙”为“卑鄙”义,而忽略了其“贪吝”义。殊不知,古文献中“鄙”字用法虽多,但从不用为“卑鄙”义,包括《大词典》在内的所见古汉语辞书均不收载此义,就是现代汉语中,除“卑鄙”一词外,其他语境中,也没有这样的用法。可见释“贪鄙”为“贪婪卑鄙”是毫无根据的。
  
  注释
  {1}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132页,中华书局,1983
   {2}王凤阳《古辞辨》808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通讯地址:222005淮海工学院中文系)
其他文献
为方便广大读者更加便捷的订阅《医药导报》,我刊已全面接入中国邮政线上订阅服务,订阅渠道包括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http://bk.11185.cn/)和“中国邮政”微信服务号,即时下单
李萍/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星空网球俱乐部创始人拥有《网球》杂志:58本喜欢的文章:球技和网球俱乐部方面的沈敏/学生拥有《网球》杂志:05年至今的共38期;最喜欢的文章:《毛
1984年之中国,表面看来并无过于惊心动魄之处。这年10月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提出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开。
用高铁容量法测定钨钛合金中钛时,必须先于性介质中将钛与钨分离,此法操作比较烦琐、费时。本文着重研究了对消除主体钨干扰的适宜条件,提出在1.6mol/L及0.6mol/L硫-磷酸介
旅游产品是旅行社得以生存的保证,没有产品,旅行社的经营管理便无从谈起。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旅行社产品比较单调的,团体旅游占领着我国市场。随着旅游者对旅游的要求逐渐升高,
Based on some typical exampl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and methodology of organic inclusions as wel
《新华惯用语词典》温端政主编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商务印书馆2007年7月出版ISBN7-100-05308-0/H·1276 32开29.9元 “Xinhua idioms dictionary” Wen Bin, chief edi
国际整流器公司日前推出一款新型60V DirectFET功率MOSFETIRF6648。该器件的最大导通电阻为7.0mΩ(VGS=10V),传导损耗较同类解决方案低出三成。IRF6648适用于电讯及网络系统
DURING the Olympic Games,Beijing is expected to host about 250,000 foreign spectators a day.When visiting Chinese spectators and gen- eral domestic and overseas
24小时内售出360万份、收入3.1亿美元,这样的光辉业绩已经让《GTA4》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08年游戏版》中获得一席之地,被冠以“单日最高收入的视频游戏”、 With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