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追求生活品质,穿着讲究,爱抽雪茄、酷爱玩车,戴一副文人相的眼镜,乍看上去,不苟言笑,深沉严谨。在中国当代艺术圈,他的言论是风向标。他是中国当代艺术背后重要的推手,具有多重身份,身兼多职,既是大学院校的兼职教授,又是非营利学术杂志的发起人,还是极具影响力的艺术评论家,他就是著名策展人、美术学博士、艺术批评家高岭。
我认为展览的灵魂是仪式感
对于策展人高岭来说,是这个时代的变化让中国的当代艺术进入了繁荣与紊乱的趋势之中,当代艺术展览的火红则让这种强盛更加引人瞩目。高岭比他的同时代策展人更为深沉的是,他拉近了艺术与社会变迁的距离,也保持着艺术的文化独立性以及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和张力。他将艺术品在变化中与历史达成了寓言的架构。又使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他的策展中,的确触摸到了历史发展的潜流与艺术品相辅相成的制衡关系,见证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当下时代的矛盾和问题。理论素养与洞察的眼光或许是高岭对于这个纷乱的时代最有力的解读。
水果对话高岭
水果:身为策展人,你认为什么样的艺术将成为人们喜爱和追逐的对象?
高岭:艺术的本性在于自由表达,在于在他人的成果基础上的推陈出新,而不是让他人的成果遮蔽和笼罩住了自己的精神光芒;艺术的模样既要有模(范),更要有样(风采),没有样采,模范只能成为僵死和空洞的框架。艺术应该首先回到自身,恢复其自身的模样,只有自己的模样有了,整个视觉世界才会多彩和丰富起来,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也才能更好地推动艺术向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当艺术恢复了其本来的模样,观赏者则也需要恢复并保持一颗包容、欣赏、接纳的眼睛,因为眼睛从来就不会拒绝多姿多彩的视觉感受。这应该是中国艺术新气象的开始。
水果:请问由你负重策划的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的主题为什么定为“元问题”?你在其中的项目展“第三自然”是什么意思?
高岭:首先,我想简要地解释什么是“元问题”。元问题,在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域里主要是指哲学语境中的最基本问题,像现象和本质、形式与质料、必然与偶然,等等,都可算是元问题了。因为艺术属于人文范畴,所以,将哲学语境中的术语引入,是为了讨论的规范和方便。“元”在哲学中,有存在元、逻辑元和对象元,比如唯心和唯物,就是因为侧重的不同而称为二元论。就广东美术馆而言,它自身就是一个元,它最近面临的问题就是元问题。什么是它的元问题呢?它现在要改建和扩建,由此就会在展览计划和工作流程等等诸多方面引发出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挑战。所以,美术馆方面敏锐地意识到将即将开始的改扩建工程为元点,以“折”与“建”为关键词,对美术馆由传统模式向当代模式转换的文化逻辑进行种种“元问题”的追问,并通过视觉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就构成了美术三年展的新思路。
至于我策划的“第三自然——中国再造”,当然是与“折”和“建”这样的主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试想想,美术馆本身要面临折迁和建设,中国所有的地方都在发生着这样的故事,我们人类在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多少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在改造着自然环境,不断地消费和增加人造物的同时,我们又拆毁了多少原本属于自然之“元问题”的赖以生存和平衡的环境呢?人脱胎于自然,又生活于自然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今天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又应当如何在艺术表达中去提醒与自然的关系呢?我们总是把艺术与人的生存状态联系起来,可人的生存状态不仅包括具体的个体的生存经验,还包括人作为类存在的整体的生存状态,也就是说,人作为类,是生活在这个星球和宇宙中,世界观和宇宙观同样是我们人类生命创造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这三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其实是视野有限的和不完整的,也无法与自己的传统发生关系。我这次的展览,是我2006年策划的“中式意识——审美营造的当代复兴”展览的又一次深化和具体化。
水果:你既策划艺术家个展,也策划三年展,那么策划这两种展览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
高岭:策划艺术家个展,面对的主要是艺术家个人,就好像用我的问题语言在带领着观众和读者面对艺术家创作出的作品,试图讲述这件作品产生的故事,分析作品的风格,并描述它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复杂关系。而策划三年展的展览,主要是要根据三年展的主题与自己平常思考的主题之间的契合度入手,重在通过艺术家的作品和展厅空间的组织结构,还有像图录、开放式的论坛和讲座等,从各个侧面和细节完善和丰富自己对一段时期内、一定范围内的艺术创作现象的判断。这主要表现在对艺术整体现象的形式语言、价值取向、范畴体系上的判断。尤其重在历史时间中不同作品风格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构成的总体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即完整的意义链。
水果:你觉得这两种展览的灵魂各是什么?
高岭:策划艺术家个展,在我看来,其灵魂在于要突出艺术家的艺术成长经历和艺术的光彩之处。策划三年展或者其他联展、群展的灵魂在于,展示了策展人的逻辑思路、判断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而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建立在艺术信仰之上的人格魅力。
水果:策展人策划的展览有个展、群展、双年展、三年展等,那么策展人分为哪几种类型呢?
高岭:策展人其实并不能按照策划了个展、群展、联展或双年展而来划分类型,但是,现实情况中,我们会注意到,有的人好像只策划艺术家的个展,尤其是画廊的经营者自己担任策展人角色的时候。还有的人,好像只策划双年展或者三年展,因为他属于控制着双年展或三年展的某一个圈子里面,可他从来没有策划其他展览。总之,在中国,策展人的类型实在是难以归类。
水果:你觉得策展人需要科班出身吗?
高岭:负责地说,策展人需要科班出身,也就是说,需要有美术史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前者。没有前者,则策展人就是航空博览会、矿山机械展览会、农副产品展销会的会展组织者。艺术是精神产品,需要有专门的学习和积累,它不完全是工业产品和普通商品,所以,并不是有机会或有钱就能够当策展人的。直到今天,我都不愿意朋友们称我为策展人,因为,这个称谓的门槛实在是太低了,或者说,根本就没有。 水果:你觉得一个优秀的策展人应具备哪些特质?
高岭:渊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社会政治意识、独立的判断力、清晰的语言写作和表达能力,还有超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水果:你怎样看待展览中策展人与艺术家的关系?
高岭:展览中策展人与艺术家的关系就是工作关系,大家都是为了把展览呈现得更加完美,所以争论都是可以化解的。
水果:在选择作品的时候要注意的是什么?
高岭:首先面对的是作品本身,而不是作品创作者的身份和背景。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挑出好作品。美术作品,首先是视觉作品,是以形式语言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不同于音乐、文学和舞蹈,等等,它最特有的就是视觉材质特有的物理属性和心理反应。
水果:你觉得一个展览的灵魂是什么?
高岭:展览的灵魂我认为是仪式感。作品其实在艺术家的工作室已经完成了,为什么要搬到公共的展厅里呢?换句话说,展厅和工作室的区别何在?我觉得仪式感非常重要,在工作室里作品也会产生仪式感,但那是私密和单方面给定的,而在展厅里,仪式感则是开放和共享性和参与性的。展览就是要通过营造仪式感,让原本属于艺术家个人的创作在共享的空间中得到他人的认同。
水果:你觉得在中国整体的经济背景下,策展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什么?
高岭: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文化在走出去,各地也强调文化强省什么的,但良莠不齐,缺乏专业人士。我认为在这样的时代,策展人或者更准确地说艺术批评家等艺术工作者,要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试着去影响和改变这样的混乱文化局面,把清晰和完整的、代表未来走向的艺术传递出来。
水果:你觉得在中外策展领域对策展人的定义在内涵和外延上有怎样的不同?
高岭:2008年11月的时候,99艺术网曾经采访我,题目是“批评家的角色可以转变但不能多元”,其中我对当时国内的艺术批评家大致划了四大类,可以看出我们在关于策展、商业、学术之间的矛盾纠结。就我所知,国外策展人不论是供职于美术馆的,还是独立策展人,都几乎不直接接触市场经纪和经营,更没有让自己的艺术公司来作为展览的承办方——这种学术评论、展览策划、市场营销甚至送拍一条龙的策划人,在西方是不可能生存的,舆论和选择机制都不会给这样的人留下发挥的余地。
水果:你觉得策展人在艺术产业链中的作用是什么?
高岭:用自己的学识、文字写作和表达能力还有积累的人际资源,向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推荐自己认为值得推荐的艺术家。这个环节过去没有,现在艺术链条越来越长,就有了这么个链条或者叫角色。相信未来,会有更细致和更繁多的链条或角色出现,到时候,大家不要嫌烦就行。其实,艺术本身决没有那么复杂,围绕着艺术的文化知识疏导也万变不离其宗,后来者千万别被忽悠了。
高岭
1964年7月出生。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86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攻读中国绘画美学方向研究生,1989年毕业获硕士学位。2002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美术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2005年毕业获美术学博士学位。被国内美术出版媒体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为活跃、最有影响力的26位艺术批评家之一。自1987年以来,先后在国内外许多艺术专业类报刊上发表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画家评论等文章近400篇,计200万字。
我认为展览的灵魂是仪式感
对于策展人高岭来说,是这个时代的变化让中国的当代艺术进入了繁荣与紊乱的趋势之中,当代艺术展览的火红则让这种强盛更加引人瞩目。高岭比他的同时代策展人更为深沉的是,他拉近了艺术与社会变迁的距离,也保持着艺术的文化独立性以及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和张力。他将艺术品在变化中与历史达成了寓言的架构。又使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他的策展中,的确触摸到了历史发展的潜流与艺术品相辅相成的制衡关系,见证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当下时代的矛盾和问题。理论素养与洞察的眼光或许是高岭对于这个纷乱的时代最有力的解读。
水果对话高岭
水果:身为策展人,你认为什么样的艺术将成为人们喜爱和追逐的对象?
高岭:艺术的本性在于自由表达,在于在他人的成果基础上的推陈出新,而不是让他人的成果遮蔽和笼罩住了自己的精神光芒;艺术的模样既要有模(范),更要有样(风采),没有样采,模范只能成为僵死和空洞的框架。艺术应该首先回到自身,恢复其自身的模样,只有自己的模样有了,整个视觉世界才会多彩和丰富起来,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也才能更好地推动艺术向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当艺术恢复了其本来的模样,观赏者则也需要恢复并保持一颗包容、欣赏、接纳的眼睛,因为眼睛从来就不会拒绝多姿多彩的视觉感受。这应该是中国艺术新气象的开始。
水果:请问由你负重策划的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的主题为什么定为“元问题”?你在其中的项目展“第三自然”是什么意思?
高岭:首先,我想简要地解释什么是“元问题”。元问题,在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域里主要是指哲学语境中的最基本问题,像现象和本质、形式与质料、必然与偶然,等等,都可算是元问题了。因为艺术属于人文范畴,所以,将哲学语境中的术语引入,是为了讨论的规范和方便。“元”在哲学中,有存在元、逻辑元和对象元,比如唯心和唯物,就是因为侧重的不同而称为二元论。就广东美术馆而言,它自身就是一个元,它最近面临的问题就是元问题。什么是它的元问题呢?它现在要改建和扩建,由此就会在展览计划和工作流程等等诸多方面引发出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挑战。所以,美术馆方面敏锐地意识到将即将开始的改扩建工程为元点,以“折”与“建”为关键词,对美术馆由传统模式向当代模式转换的文化逻辑进行种种“元问题”的追问,并通过视觉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就构成了美术三年展的新思路。
至于我策划的“第三自然——中国再造”,当然是与“折”和“建”这样的主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试想想,美术馆本身要面临折迁和建设,中国所有的地方都在发生着这样的故事,我们人类在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多少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在改造着自然环境,不断地消费和增加人造物的同时,我们又拆毁了多少原本属于自然之“元问题”的赖以生存和平衡的环境呢?人脱胎于自然,又生活于自然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今天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又应当如何在艺术表达中去提醒与自然的关系呢?我们总是把艺术与人的生存状态联系起来,可人的生存状态不仅包括具体的个体的生存经验,还包括人作为类存在的整体的生存状态,也就是说,人作为类,是生活在这个星球和宇宙中,世界观和宇宙观同样是我们人类生命创造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这三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其实是视野有限的和不完整的,也无法与自己的传统发生关系。我这次的展览,是我2006年策划的“中式意识——审美营造的当代复兴”展览的又一次深化和具体化。
水果:你既策划艺术家个展,也策划三年展,那么策划这两种展览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
高岭:策划艺术家个展,面对的主要是艺术家个人,就好像用我的问题语言在带领着观众和读者面对艺术家创作出的作品,试图讲述这件作品产生的故事,分析作品的风格,并描述它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复杂关系。而策划三年展的展览,主要是要根据三年展的主题与自己平常思考的主题之间的契合度入手,重在通过艺术家的作品和展厅空间的组织结构,还有像图录、开放式的论坛和讲座等,从各个侧面和细节完善和丰富自己对一段时期内、一定范围内的艺术创作现象的判断。这主要表现在对艺术整体现象的形式语言、价值取向、范畴体系上的判断。尤其重在历史时间中不同作品风格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构成的总体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即完整的意义链。
水果:你觉得这两种展览的灵魂各是什么?
高岭:策划艺术家个展,在我看来,其灵魂在于要突出艺术家的艺术成长经历和艺术的光彩之处。策划三年展或者其他联展、群展的灵魂在于,展示了策展人的逻辑思路、判断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而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建立在艺术信仰之上的人格魅力。
水果:策展人策划的展览有个展、群展、双年展、三年展等,那么策展人分为哪几种类型呢?
高岭:策展人其实并不能按照策划了个展、群展、联展或双年展而来划分类型,但是,现实情况中,我们会注意到,有的人好像只策划艺术家的个展,尤其是画廊的经营者自己担任策展人角色的时候。还有的人,好像只策划双年展或者三年展,因为他属于控制着双年展或三年展的某一个圈子里面,可他从来没有策划其他展览。总之,在中国,策展人的类型实在是难以归类。
水果:你觉得策展人需要科班出身吗?
高岭:负责地说,策展人需要科班出身,也就是说,需要有美术史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前者。没有前者,则策展人就是航空博览会、矿山机械展览会、农副产品展销会的会展组织者。艺术是精神产品,需要有专门的学习和积累,它不完全是工业产品和普通商品,所以,并不是有机会或有钱就能够当策展人的。直到今天,我都不愿意朋友们称我为策展人,因为,这个称谓的门槛实在是太低了,或者说,根本就没有。 水果:你觉得一个优秀的策展人应具备哪些特质?
高岭:渊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社会政治意识、独立的判断力、清晰的语言写作和表达能力,还有超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水果:你怎样看待展览中策展人与艺术家的关系?
高岭:展览中策展人与艺术家的关系就是工作关系,大家都是为了把展览呈现得更加完美,所以争论都是可以化解的。
水果:在选择作品的时候要注意的是什么?
高岭:首先面对的是作品本身,而不是作品创作者的身份和背景。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挑出好作品。美术作品,首先是视觉作品,是以形式语言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不同于音乐、文学和舞蹈,等等,它最特有的就是视觉材质特有的物理属性和心理反应。
水果:你觉得一个展览的灵魂是什么?
高岭:展览的灵魂我认为是仪式感。作品其实在艺术家的工作室已经完成了,为什么要搬到公共的展厅里呢?换句话说,展厅和工作室的区别何在?我觉得仪式感非常重要,在工作室里作品也会产生仪式感,但那是私密和单方面给定的,而在展厅里,仪式感则是开放和共享性和参与性的。展览就是要通过营造仪式感,让原本属于艺术家个人的创作在共享的空间中得到他人的认同。
水果:你觉得在中国整体的经济背景下,策展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什么?
高岭: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文化在走出去,各地也强调文化强省什么的,但良莠不齐,缺乏专业人士。我认为在这样的时代,策展人或者更准确地说艺术批评家等艺术工作者,要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试着去影响和改变这样的混乱文化局面,把清晰和完整的、代表未来走向的艺术传递出来。
水果:你觉得在中外策展领域对策展人的定义在内涵和外延上有怎样的不同?
高岭:2008年11月的时候,99艺术网曾经采访我,题目是“批评家的角色可以转变但不能多元”,其中我对当时国内的艺术批评家大致划了四大类,可以看出我们在关于策展、商业、学术之间的矛盾纠结。就我所知,国外策展人不论是供职于美术馆的,还是独立策展人,都几乎不直接接触市场经纪和经营,更没有让自己的艺术公司来作为展览的承办方——这种学术评论、展览策划、市场营销甚至送拍一条龙的策划人,在西方是不可能生存的,舆论和选择机制都不会给这样的人留下发挥的余地。
水果:你觉得策展人在艺术产业链中的作用是什么?
高岭:用自己的学识、文字写作和表达能力还有积累的人际资源,向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推荐自己认为值得推荐的艺术家。这个环节过去没有,现在艺术链条越来越长,就有了这么个链条或者叫角色。相信未来,会有更细致和更繁多的链条或角色出现,到时候,大家不要嫌烦就行。其实,艺术本身决没有那么复杂,围绕着艺术的文化知识疏导也万变不离其宗,后来者千万别被忽悠了。
高岭
1964年7月出生。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86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攻读中国绘画美学方向研究生,1989年毕业获硕士学位。2002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美术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2005年毕业获美术学博士学位。被国内美术出版媒体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为活跃、最有影响力的26位艺术批评家之一。自1987年以来,先后在国内外许多艺术专业类报刊上发表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画家评论等文章近400篇,计20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