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故地——明代山西平阳府州县方志纂修的文化现象学探析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k04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当地说成"尧舜故地",是明代山西平阳府州县方志纂修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文化现象。但我们不能把方志中的记载仅仅作为既定的结论,而应将其作为可以进一步分析的文本。在晚明民族矛盾激化和皇权专制的双重矛盾中,地处山西平阳府的士大夫之所以非常一致地强调这里是"尧舜故地",一方面是在极力彰显该地域汉民族发源地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们在专制皇权下极力表达"致君尧舜"的苦盼。这反映了地方士绅在不断变化的国家话语中灵活阐释传统文化,在观念上重塑地方形象和强化地方认同的一种积极努力。
其他文献
2013年7月6日晚,全国政协委员、扬琴演奏家和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孑L子学院刘月宁教授,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办了“当东方与东方相遇——中印之夜·刘月宁与印度音乐家新作品音乐会”,这是她继2009年12月13日和2011年5月4日,分别在中国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和印度加尔各答的市政厅剧场,成功举办“当东方与东方相遇——中印对话”音乐会、“当东方与东方相遇——东方之夜”音乐会之后的第三场音乐会,同时也是她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结项内容之一,为以“中印音乐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系列音乐会做了一个
2015年3月12—13日,首届学术期刊文学编辑论坛暨“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文学学报》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有如下特点:
自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藏彝走廊”概念以来,音乐学界从“藏彝走廊”角度来进行学术研究的著述实不多见,杨曦帆先生的《藏彝走廊的乐舞文化研究》即为其中之一。就笔者个人学术视野所及,本书是迄今所见以“藏彝走廊”乐舞文化为主题的首部民族音乐学著作。
期刊
期刊
笔者最近读到臧艺兵先生著《民歌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一书,是作者在其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本书共分为九部分:“导论”,第一章“地脉与文脉:吕家河民歌与地域文化”,
炫技大师的表演(virtuosoperformance)在19世纪初期成为欧洲文化的一部分。这一现象同时在从国际象棋到烹饪再到自动机械装置(automaton)建造等多种活动领域中兴起,①在音乐领域尤为突出。炫技独奏家,尤其是钢琴家,为炫技的展示及随之而来的大型公开演奏会和娱乐行业提供了最重要的榜样。这一时期,炫技大师演奏的兴起可以说重新定义了音乐表演的一般概念。炫技的出现意味着表演在它现代形式下的诞生。
分析美学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是分析哲学的方法引入关学后出现的一门学科,至今,分析美学的许多重要文献在西方艺术哲学和关学领域占有主流地位。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音乐关学领域涌现出一批重要的艺术美学家和音乐学家,在音乐关学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彼得·基维(Peterkivy)、罗杰·斯克鲁顿(RogerScruton)、杰罗德·莱文森(JerroldLevinson)
期刊
梁启超提出的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对他本人而言有其确定而厚重的文化内涵,这种理解早被他编写进《德育鉴》中。正是该书所容纳的历千百年不衰的道德话语探讨,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调与特色,使得它毋需舶来的独断形态的宗教,而全凭可以靠理性来把握的价值学说,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和代代相传,就有效地传播了做人的标准,确立了文明的基本纲常。这种过往文明进程的基本支撑力,也正是早期清华国学院神话的真正谜底,更应在今后的历史中被自觉地"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