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书房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ewqqw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的发展让许多艺术的概念被重新定义,也使穿越现实与非现实的新媒体艺术泛滥。自2007年智能手机出现后,艺术的领域再次得到了扩张。通过便携电子产品和多样化的应用程序,很多知名艺术家得以实现脱离传统绘画工具(笔与颜料)进行创作,用网上搜集的素材拼贴组合完成的作品,用移动方式投入“增强现实”的作品也开始纷纷出现。而近年来在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光州双年展以及上海双年展等大规模艺术展览上出现的艺术作品,大部分都是新媒体艺术与装置艺术,传统的平面绘画作品则屈指可数。即使如此,使用传统绘画工具进行绘画创作的方式仍然稳固地存在着。在充斥着简洁利落图像的数字时代,“手绘”作品反而更加受到观众的追捧与喜爱。绘画的持续复兴也使之由“末日”到“胜利”,再次证明了其地位的稳固。
  李辰龙正是这样一位引领绘画复兴的代表艺术家。艺术批评家沈相容这样说道:“在平面绘画,尤其是描绘静物与风景方面,他是拥有无人能及的天赋的艺术家。”作为一名古董收集家,李辰龙的工作室里都是他数十年间收集的古书、表、罐、家具、包等物件,甚至堆满了过道。老物件满载时间的痕迹,散发着气息,油画颜料的味道,与隐隐飘来的普洱茶香气混合在一起,让工作室充满梦幻的感觉,使人想起童年时常常光顾的隔壁老书房。新书与旧书一起释放着纸张独特的香气,在过道间堆满的书本中找书的朋友们,怕书本被破坏盯著我们的打工学生…-在这个带着些非现实感的工作室,让那琐碎却又温暖的画面、记忆与情感,甚至气息瞬间扑面而来,而这里与这里的所有东西在他的画布上重新得到组合,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超越时空的感觉意象。艺术家把这些长久以来共处之物作为素材,描绘它们给他的感觉。他并非单纯的再现某个特定事物的表象,而是用类似写实主义的手法把拼凑铭刻在脑海之中的灵魂之形细致真切的描绘,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能营造出一种令人心生敬畏之感。
  李辰龙最新的作品《活字》系列在材料与技法方面做出改变,他把超越想象的灵魂之形带入现实,通过作品传递能量与感动,引导观众一步步靠近艺术家的乌托邦。对几何很有兴趣的李辰龙把多年来收集的佛经等内容的活字拓形,用类似纸泥的压缩纸张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铸造。这样被铸造出的活字在干燥后如同陶瓷一样富有光泽,十分坚固,从这时起,他便开始忙碌起来。用手蘸上颜料涂抹在阳刻的活字上,然后无数次地重复,直到堆积出厚厚的层次,这时再用水性合成树脂涂料将它们包裹。涂料需要进行少则二十次多则三十次的层层覆盖,在重复涂抹与干燥、擦拭、抛光的过程中,活字自然而然地与空气中沉淀的各种物质融合,散发出差异微妙的光芒,使作品充斥着奇光异彩。即使是日日不停息地创作,每一幅《活字》系列的作品也需要至少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艺术家如同求道者一般沉浸于长时间默默重复的单一行为,默默守护属于自己的创作世界。
  手随眼,眼随心。借用手的感觉,而用心来创作,才是李辰龙所向往的乌托邦。这个用时间创造的力量,感觉与想象创造出的丰满画面,是他对现实和精神有机结合的另一个世界的追求。
其他文献
兰迪(以下简称“兰”):叶永青老师作为川美“学生自选作品展”的亲历者,您现在对当年的事情保留怎样的记忆呢?  叶永胄(以下简称“叶”):纠正一下:“自选作品展”涉及两方面,包括教师和学生两种。学生和教师自选作品展是80年代中期在川美出现的新事物,我当时是分别在绘画系和师范系担任教职,同时协助魏传义先生组织所有的川美油画对外交流展览。我当年执教的班是从81、82级油画系到81级、83级师范系,当时我
期刊
对苏畅来说,作品是源自内心的一种印记,而非外在景观的再造。其中所含的历史和时间的痕迹不过是他作品无意的反射。苏畅的创作一直围绕着城市进行,与其说他的作品与城市相关,不如说他其实描述的是和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苏畅一直工作生活在上海,生于斯,长于斯,期间的一草、一木、一建筑……那些印在心中的痘,那种对“物”的感触,都被他反映在作品中。这种对城市肌理的探索,带有明显的地域和时代的烙印,这其实也是他对
期刊
上星期接到贾方舟老师打来的电话,得知他将要策划一个名叫“激活传统”的学术展览,共邀请了六位十分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其中就有著名艺术家尚扬先生。他还对我说,由于先生与我都从湖北走出来,所以特别希望我能撰写一篇文章,以用于展览的画册中。我很快就同意了,因为在我看来,先生的创作之路无论是对于一味追求“西方化”的创作思路,还是对于一味追求所谓“传统化”的创作思路都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我甚至觉得,在极端化民
期刊
事实上,早在19世纪库尔贝、马奈那里,艺术就已经被裹挟在资本系统和阶级意识形态的结构中。纽约画派的艺术家们尽管针对的是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理性的、僵化的,同时又疯狂的、失控的中产阶级意识形态,但以白人、异性恋者、男性为基本条件的中产阶级却又构成了他们的主体。在社会学家米尔斯(C.Wright Mills)看来,美国的民主实际是一个会让多数人丧失权力的政治体系,权力集中在财阀和统治精英手中。而无力感与
期刊
我写了二十多年小说,出版了四部长篇。我估计,我的小说读者不超过几百人,或许,两百人都不到。在很少的读者中,许多还是我的亲朋好友。他们读我的小说——或者仅仅随手翻翻,可能只是出于对我的支持和同情。今天,小说的命运够悲催,我听到许多唱衰小说的论调,理由各异,根源却相同:小说读者越来越少了。这是不对的。小说读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多——我指的是各种畅销小说和网络小说的读者。我不关心小说读者的多寡。我只考虑
期刊
在影响我们这个时代的诸多艺术家中,展望的艺术有着以简单材料形态营造复杂问题的特质,他的艺术实验像是一场在趣味、心性和感官世界中不断寻找平衡的智力游戏,它不断带来惊喜和高潮,但却从来不提供清晰的答案,他是少数几位在自己设置的艺术问题中进行独立工作的艺术家之一。  展望艺术的真正起点来源于对“太湖石”的思考,但二十年来这个象征母题本身却像一个无法确定终点的智力迷宫,理解这个迷宫需要阿里阿德涅的线团。《
期刊
“世代转化的中国创造”是近三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首次在丹麦的第二大城市奥胡斯的一次集中、大规模的展示。此次展览将展出二十四位艺术家的三十余件影像、摄影、装置、绘画、雕塑等多媒介作品,是东、西两方策展人其同于中国实地考察艺术家工作室、挑选作品并作深入讨论后的一次视觉呈现与文化交流。此次展览将以一种“抽样调查”的方式为丹麦的观众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不同代际艺术家创作之间的共性与差异、衔接与转
期刊
1990年11月的一天,我意外地收到一封来自四川美院美研所的信,内容大概是说我毕业创作的三联画《茶馆系列》参加在香港的“四川美术学院师生作品展”已经卖掉了,让我回学校领取画款。  我这才恍然想起毕业展的时候,有一天毕业创作指导老师张晓刚带来了一个穿西装、白衬衣的高大香港人,在我们的展厅里转了一圈,后来他在我的作品前站了一会儿,递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写着“香港十三艺廊李雪庐”。晓刚老师悄悄告诉我,他是
期刊
在本次展览中,我将重点介绍那些没有依附于任何一种既成的艺术形态或形式,而是通过挖掘身体与“现实”之间的直接关系,尝试理解世界本原的艺术家们。  现实在他们的作品中是基于身体与世界间的关系。这些作品并没有模仿或是理想化这个世界,而是通过理解、诠释世界,在艺术家的想象中重新建构而成,因此是艺术家们利用了真实的感觉。与表演性密不可分的身体能力、细腻的感性、物质和空间,以及洞察时代潮流的能力,都要归结于转
期刊
陈瑞(以下简称“陈”):这次展览和以前区别很大,甚至和你年初做的那个版画展可以说完全是两个风格或者说两个概念。这么短的时间内你是怎么做到这一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罗凡(以下简称“罗”):原因是自然而然的吧。前面那个展览算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我是版画专业毕业的,这么些年一直想对版画语言有一个交代。上个个展以后,我给自己的自由度放宽了,没像以前那么拘谨,觉得想做什么样的艺术,然后就更加自由地去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