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近日更是持续高企。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NYMEX)西得克萨斯中质油(WTI)现货价在8月20日前后创出了每桶48.7美元的新高。从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的走势来看,原油价格很可能在目前的高位持续至年底。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今年上半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为5634万吨,同比增长40.3%,全年预计将突破一亿吨。其结果是,中国原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已从去年的34%上升为今年上半年的38%左右。国际原油高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如果原油市场维持现状,预计全年油价将达到39.9元/桶。这相对于2003年31.1美元/桶的均价上涨28%。油价的上升将带来一系列基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并对整体价格带来上涨压力。价格的变动又将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具体来说,油价的变动将对消费、投资、进出口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GDP的增长。
油价上涨对投资要素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原油价格上涨提高投资成本,从而抑制投资增长,导致GDP增长减缓。与此同时,物价上涨的因素加之GDP增长放缓,又将导致消费需求降低。至于进出口问题,一方面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下降减少进口需求,另一方面原油价格上升影响中国贸易伙伴的GDP增长,从而减少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
如果国际原油价格比原先的假设上涨33%,那么可以预计消费、投资、出口和进口在2004年全年的增速将分别下降0.3、0.5、1.2和0.6个百分点。GDP增速将下降0.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2004年的GDP增长率将从原来预测的8.5%~9%降到8%左右。
在同样的假设下,原油价格的上涨也将增添通胀的潜在压力。预计原油价格上涨将导致CPI上升0.9个百分点。全年CPI将上升4%至4.5%。需要明确的是,这仍有可能低估油价上涨对通货膨胀的真正压力。这是因为,中国成品油价格没有完全放开,因而目前的通胀压力远不止CPI所反映的水平。其深层原因在于中国目前瓶颈部门的价格均受到政府比较严格的管制。因此,这0.9个百分点的上涨可能并未充分反映油价攀升对价格水平带来的真正上涨压力。这种压力将表现为进一步的能源短缺。
粗略估算,石油价格每上升10美元/桶,在目前的进口水平上我国将多支付约70亿美元,相当于目前GDP的0.5%。因此,中国将不得不正视石油安全问题,建立长期能源战略。
目前,中国从中东和非洲的原油进口占总进口量的60%~70%,而这些地区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局部冲突持续不断,恐怖事件也频频发生。可以考虑开发俄罗斯、亚洲和拉美国家的石油进口渠道,以降低对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依赖。
美国、日本等能源消费大国,石油储备量约是本国三个月的消费量。根据它们的经验,中国目前的储备量应为6650万吨。但中国的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刚刚着手建立,仍然需要通过综合运用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资本运营手段,积极参与国际油气资源的竞争。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一方面是油气资源相对短缺,同时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十分严重。因此,从长远来看,必须改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节能型经济体系,逐步降低能源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但在短期内,鼓励节能的有效方法是理顺国内能源价格,完善能源税收体制。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时下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原油价格的上涨将迫使中国经济着陆,因此无需进行宏观调控。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经济在调控后“着陆”与被高油价“迫降”的结果不同。如前所述,后者与前者相比有三大负面效应。一是收入的损失,高油价相当于外国向中国收了一大笔税;二是贸易赤字的扩大;三是加大通货膨胀压力。而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则不同。例如,加息在提高投资成本的同时增加了银行和存款人的收入;其对投资扩张的抑制将减少贸易赤字,而投资需求的下降将降低通货膨胀压力。
因此,我们认为油价上涨不利于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因为油价对国际和国内需求的影响将抑制出口和消费,使投资过快的行业产能进一步恶化,增加银行的坏账风险。
作者分别为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和宏观经济分析师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今年上半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为5634万吨,同比增长40.3%,全年预计将突破一亿吨。其结果是,中国原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已从去年的34%上升为今年上半年的38%左右。国际原油高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如果原油市场维持现状,预计全年油价将达到39.9元/桶。这相对于2003年31.1美元/桶的均价上涨28%。油价的上升将带来一系列基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并对整体价格带来上涨压力。价格的变动又将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具体来说,油价的变动将对消费、投资、进出口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GDP的增长。
油价上涨对投资要素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原油价格上涨提高投资成本,从而抑制投资增长,导致GDP增长减缓。与此同时,物价上涨的因素加之GDP增长放缓,又将导致消费需求降低。至于进出口问题,一方面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下降减少进口需求,另一方面原油价格上升影响中国贸易伙伴的GDP增长,从而减少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
如果国际原油价格比原先的假设上涨33%,那么可以预计消费、投资、出口和进口在2004年全年的增速将分别下降0.3、0.5、1.2和0.6个百分点。GDP增速将下降0.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2004年的GDP增长率将从原来预测的8.5%~9%降到8%左右。
在同样的假设下,原油价格的上涨也将增添通胀的潜在压力。预计原油价格上涨将导致CPI上升0.9个百分点。全年CPI将上升4%至4.5%。需要明确的是,这仍有可能低估油价上涨对通货膨胀的真正压力。这是因为,中国成品油价格没有完全放开,因而目前的通胀压力远不止CPI所反映的水平。其深层原因在于中国目前瓶颈部门的价格均受到政府比较严格的管制。因此,这0.9个百分点的上涨可能并未充分反映油价攀升对价格水平带来的真正上涨压力。这种压力将表现为进一步的能源短缺。
粗略估算,石油价格每上升10美元/桶,在目前的进口水平上我国将多支付约70亿美元,相当于目前GDP的0.5%。因此,中国将不得不正视石油安全问题,建立长期能源战略。
目前,中国从中东和非洲的原油进口占总进口量的60%~70%,而这些地区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局部冲突持续不断,恐怖事件也频频发生。可以考虑开发俄罗斯、亚洲和拉美国家的石油进口渠道,以降低对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依赖。
美国、日本等能源消费大国,石油储备量约是本国三个月的消费量。根据它们的经验,中国目前的储备量应为6650万吨。但中国的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刚刚着手建立,仍然需要通过综合运用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资本运营手段,积极参与国际油气资源的竞争。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一方面是油气资源相对短缺,同时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十分严重。因此,从长远来看,必须改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节能型经济体系,逐步降低能源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但在短期内,鼓励节能的有效方法是理顺国内能源价格,完善能源税收体制。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时下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原油价格的上涨将迫使中国经济着陆,因此无需进行宏观调控。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经济在调控后“着陆”与被高油价“迫降”的结果不同。如前所述,后者与前者相比有三大负面效应。一是收入的损失,高油价相当于外国向中国收了一大笔税;二是贸易赤字的扩大;三是加大通货膨胀压力。而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则不同。例如,加息在提高投资成本的同时增加了银行和存款人的收入;其对投资扩张的抑制将减少贸易赤字,而投资需求的下降将降低通货膨胀压力。
因此,我们认为油价上涨不利于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因为油价对国际和国内需求的影响将抑制出口和消费,使投资过快的行业产能进一步恶化,增加银行的坏账风险。
作者分别为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和宏观经济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