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形意拳门人习拳心语(三)

来源 :搏击·武印文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心证悟武术魂
  ●刘超勇
  纵观传统武术的传承历史,几多沉浮,几多坎坷,但是滚滚江水,大浪淘沙,纵是孤独隐忍,纵是肃杀扼腕,那股子不显山水的暗流却绵延不绝,内力十足,犹如一个传说,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骄不吝,只是默默地等着你自己去寻找、去证悟。内心呼唤着的就是这传统武术的魂,也是冥冥中我们约定了的使命。
  感谢我的老师和师兄弟,使我得以修习梁氏形意拳,只因自己悟性浅,自制不足,还没有什么资本去谈什么成绩,但是学生却在刘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努力克服着自缚的拙力,现将自己阶段性的感受梳理汇报如下:
  一、练拳如行文,立意为首要。练拳为何,练拳为谁?有时有师父和师兄弟的帮助,开始可以不必太明白,不刻意去求一个什么也挺好,但是入门后还是应该明白自己的目的。因为先生要求做的所以我去做了,没问题,但是为什么要去做,先生说的话也是要弄清楚的。武打片总让人喜欢超人的技艺,但是我们练拳并不为速度、不为劲儿脆,那都是技术层面的,为了别人看着爽不行,我们练拳最终不是要为别人,而是要长自己的功夫。要长功夫就要先为自己立德,有多少德行才能练多少有用的功夫。多少人惊涛骇浪之后感叹,拼到最后拼的都是德。修德修得有多少道行,最终决定自己能承担多大的成就,不是自己能得的,也都守不住或者不值得稳住。
  二、练拳放松教给我的就是如何放下。人的身上有两种难受的怪病,一是僵硬,一是疲惫。前者由于无意识或者潜意识地紧张,后者是紧张后又恶性循环地放纵堕落,让人不得轻盈灵空。刘老师在北大未名湖畔把着屡次恶汗的我,教我放松,要我在松静柔整的匀柔中去体会,等我偶尔把肌肉和心脏放下来时才认识到,身上的肌肉与身外的物欲是一样的,既然与我无关,得之弗得又何必较劲。该做完的事情肯定做完,做不到的东西,干着急也没有用。别人有没有,和我也不相关,只能抓紧创造自主品牌。若有别人爱抢的东西让他拿去好了,我们真正追求的东西是拿不去的。关键还有,追求立德成贤是自己的事情,别人虽挡不住却实在也帮不了。有时间去追求外物,却没时间打理自己的身心,实在是浪费自己只能呼吸这几万天的时间。
  三、上课的老师常讲“一说就明白,一做就糊涂”,练拳的道理静下来时一想就明白,但是一做起来就被修正了。所以在性格决定命运后又有人提出了习惯决定命运。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习惯是可以养的。一个无德之普通人,想要成为立德的贤人,要付出很多辛苦,不仅是起早贪黑,出汗流血,更需要用心。梅花香自苦寒来,苦的不是皮肉,是惰性。养成习惯也许和练拳一样,坚持着坚持着,不知不觉中,刘老师忽然告诉你“成了”,你却仍然觉得很平常很一般。习惯的养成有很多助援,老师、师兄弟都在身边是非常宝贵的外援,内心循着一种呼声激发一种练拳的愿力是内援,要珍惜缘分借力筑基,但这些都只能将你扶上马,送一程,走多远还是要看自己的坚持。
  我愿继续用自己的余生去证悟,以至于传承发扬,请老师放心。(2001级信息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师评:以德练拳以德得功;以练拳体悟生活。实悟实证甚佳。
  练形意拳是一种缘
  ●罗文君
  不知不觉学习形意拳已经四年多了,没想到看着简单的拳术竟然越练越觉得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儒道释的精髓。我的老师刘长国,从师爷郭汉之、师傅杨立德先生那里学到梁式形意拳,现在又不计名利地将其传授给我们,谆谆教诲,时时叮嘱我们认真练习,为形意拳的传承尽一份心意。
  回想当年,由于生完小孩后虚弱多病,我爱人杨挺对我的身体状况颇为忧虑,遂带我参加他们学校武术协会的形意拳练习。开始只当是普通锻炼身体的方式,没想到一路学下来竟然学到的是中国武术的真谛——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武术。说实在的,练拳之前我确实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武术,什么是内家拳法,武术的概念对我来说就是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留在脑海里的印象片段。
  我初练习时,觉得形意拳真是好,只有五个简单的动作,既不用费脑记大段的套路,也不用花很多的时间(说实在的,因为身体虚弱加上工作忙碌,当时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去练习更复杂的东西),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尽量将姿势做对,尽力做到“松、静、柔、整”,不对的动作随时改正。日久天长,发现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和要求竟然是易说难做,易会难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及至读了一些书后,更发现这有可能是一个需要终生不断练习、不断提高的艺术,它的最高境界简直是仰望而不可企及。
  四年多来,我发现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身体强健了,原先连工作都很难坚持下来,练拳半小时就觉得劳累,现在一下午练三个小时也还精神奕奕。原先觉得连抱小孩都觉得吃力,现在不知不觉问力气就增长了,打拳时脚下“腾腾”有声(不是用力所致,老师说下一步需要将其再由“有声”练至“无声”),觉得脚底下走路很沉实。形意拳能够健身果然名不虚传。
  老师说我练习形意拳的态度很对。我回想一下,觉得可能是因为我练习时无思无虑,不急不燥,不多想其它的(当时确实是无暇无精力多想,而且我从来没想着去练成一个武术家,我也不是好勇斗狠、惹是生非的人)。我只是把练拳当作一个能在紧张工作之余放松和休息的运动,一个业余爱好,尽量按老师要求把动作做下来。我发现每天最好将五行拳都练一遍,这样相当于将全身经络都锻炼调整了一遍(如果觉得不够放松,最好是将杂式掌练一遍,再练五行拳)。久而久之,竟然发现自己如果连续几天不练拳,就觉得全身哪里不对劲,于是就赶紧习练,练习之后又觉得全身舒畅,心情怡然,不易发怒,对待任何事情都心平气和。
  形意拳练习是先调身体,形意拳五行“劈钻崩炮横”对应“肺肾肝心脾”五经,我练每一行都感觉是在调整相应的经络,原先疼痛不通的地方经过几个月的练习就不疼了。死步练好,练活步又发现新问题又进一步调整,当整个身体都练好之后,老师说我练的比较整了。
  虽然老师夸我练的比以前整了,但我觉得离彻底的“松、静、柔”、特别是“静、定、空”的境界,还差得很远,形意拳的三步功夫只是刚刚起步。练拳修炼形体,除此之外,我感觉心性的修炼也很重要,这与佛道的“性命双修”是一个道理,也就是同时要修好自己的思想行为,如果行为做事符合“中和”之理,心中常常坦坦荡荡,可能与“道”就相距不远了。   形意拳带给我的益处是终生受用的,老师的教诲也会伴随我的习拳生涯。与形意拳结缘,是我一生之幸。(1997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
  师评:朴实无华,真实体验。天道无私常与善人。
  松静是形意拳的根本
  ●杨挺
  有幸与各位拳友分享经验,切磋方法,研究习拳效果,宏扬梁氏形意拳,让更多人受益,感到非常高兴。希望通过习拳继承传统文化,可以对“为往圣继绝学”做点贡献。
  “习拳易,明理难”,是所有初学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未学之前,我对形意拳的概念,大多是从岳武穆遗书、姬际可传承、孙禄堂光大、尚云祥传法大刀队等江湖传说和历史故事中得来,或从“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当年打死人”等俚语和故事中知道是内家拳之一种。学形意之初,打拳,站桩,静坐,心中急切想找到窍门,快速突破,结果适得其反。“师傅领进门,修行看各人”,我才知道光苦练还不行。什么是形意二字的练法。刘老师告诉我“没有捷径,五行拳的练法设计合理,已将形意的道理包含在内。只要按其要领练习,顺其自然自能气降丹田。久练自能五气朝元,意气相合,形意合一”。张老师告诉我“小道靠学,大道靠悟”。体晤日久,渐渐知道松静是根本。如何才能松静?松静在于安心。如何才能安心,安心在于修身。面对滚滚红尘,求学、成家、立业的压力无时不在,声色犬马权利名的诱惑无处不在,只有诚心、正意、格物、致知,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澄心静虑,静笃虚极?只有靠持戒、忍辱、精进,般若的修行,刚柔并济,进退有时的逍遥,思通古今,兼容中外的胸怀,才能“内外如一”、“动静一源”、“体用一道”。古代圣人设六艺,教化君子。武艺是六艺之一,习武而成龙成虎任方便,到此方知圣人用心,唏嘘千古。明代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今是中国千年之盛世,在座拳友,不仅学形意强身,更可通过习拳悟道,对社会有所作为。
  本人因体弱与形意结缘较早,1996年上大学时通过刘老师、张老师接触形意,之后辗转谋生求学,荒疏了练拳,虽然一直未断基本功夫,但仅能保持身体不垮,未再深入。2007年我上博士后,又有机会再次深入向两位老师求教。集中习拳一年左右后,不仅能够支撑工作和学业,身体明显比以前更加平衡,如左右肩膀变平。与我一同习拳的妻子,妊娠期后体虚症状有明显改善。继续习拳后,自然放松的时候逐渐增多,身体轻盈感逐渐增强。之后有丹田偶尔跳动的现象。原来打拳较久才会口中生津,眼眶湿润的现象逐渐明显,现在一放松就有。目前身体状况良好,现阶段目标在打拳明劲阶段求整劲。
  最近,我在帮助整理杨立德师爷的视频资料,给我很多启发,感晤良多。虽然在杨师爷生前,我无缘当面聆听教诲,但通过视频一样传递了形意之道,更加感谢杨立德先生对传播梁氏形意的功德。梁氏形意注重柔中含刚,动作更加舒缓,更符合体用之道而效果更加显着。杨师爷更高深的在于武德。早年获奖扬名后,退隐江湖,淡泊名利,潜心修行,传播绝学。这在时下商业社会崇拜名利的大潮下,尤显难能可贵。就象专业的深度决定未来的高度一样,德行的高深决定武艺的高深。在杨立德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深切悼念杨师爷,也激励我们这些后辈,奋发努力,继往开来。
  师评:所言“松静在于安心,安心在于修身”是知根本之言。练拳后所得效益确为实证之语。
其他文献
“编者:本文作者丁朝霞,女,回族,1976年4月1日出生。原籍河南。1989年4月河南省少年武术比赛枪术、剑术第一名;1989年8月全国少年武术锦标赛基本功第一名;1990年4月河南省少年武术比赛枪术、剑术第一名:1991年4月河南省少年武术比赛枪术、剑术第一名;1991年8月全国少年武术锦标赛枪术、剑术第一名;1995年5月首届全国跆拳道锦标赛女子60公斤级冠军,同年入选国家队,代表中国参加了在
期刊
2010年8月6日至8日,来自海内外的八极名家,在上海精武馆举行了隆重会议。本次八极门人的聚会,共有5项任务要做要议,第一项是为著名八极拳家郝鸿昌先生举办百年诞辰纪念会;第2项是成立吴钟八极拳研究会;第3项、第4项、第5项是决定三件大事:一是为祖师吴钟修墓立碑,二是为八极拳各支系名家立碑;三是编纂《八极拳总谱》。  这次盛会,被八极拳各系门人称之为“上海会议”而载入八极拳的历史。  八极拳祖师吴钟
期刊
问:陈式太极拳“理精法密”,我们初学者,除照规矩练套路外,您经常让学生练习左右正、反单手圈,把这当基本功去要求,请您详细讲讲它的作用。  答:陈式太极拳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传统武术拳种之一,以其阴阳对立理论为指导的螺旋缠绕形式为突出特点。此拳外显潇洒飘逸轻灵而内涵沉稳雄浑厚重,因其有很强的技击性作用和强身健体功能而深受我国广大人民欢迎,并在改革开放中走出国门,在日、韩、欧、美、澳等各国传播。但因此拳有
期刊
一、站桩功的起源与兴旺  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创造站桩的历史非常悠久,无从考证。在南北朝以前就有站桩功,人们用来修身养性,锻炼身体。北魏时期印度僧人达摩东来,在河南嵩山少林寺传授筋骨锻炼法,被中国武术家接受,并结合中国的站桩,创立了一套能够锻炼筋骨的站桩功,使中国的武术上升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从此中华武术便成为集保家卫国、修身养性和锻炼身体于一身的一门伟大学术。从南北朝时代到明朝经过了千年的传承,站桩
期刊
李飞羽,字能然(世称洛能,也有称其为李老农,或李老能),冀深州人氏,生于1790年,卒于1874年,享年八十四岁。李飞羽三十岁左右时,在深州设把式场,教授长拳,世人称李老能师傅。  带艺投师概况  李飞羽先生三十七岁时,经商到山西祁县,闻戴家有心意六合拳,功夫了得,遂上门求教,遭拒绝,决心留下,待机投师学艺,时间应是1827年。于是以卖菜为业,经常来戴家门前卖菜,约三年凡戴家买菜分文不取。一日戴隆
期刊
“宋氏形意拳”是形意拳一个重要流派,自先祖宋世荣、宋世德创拳后,以其内功精专、盘根冲空、绝技十二形而雄秀拳界,享誉武林。吾师宋光华先生,自幼秉承家学,精习形意拳。其父宋铁麟师公享年九十四岁,武学造诣极深,功至化境,曾以技、寿、辈三者并冠于当时形意拳界。吾师光华先生今已高龄八十有余,然身体硬朗,手脚灵便,行拳盘架轻盈冲空,发劲弹抖势比炸雷,其架之工,其劲之整,其势之宏,其神之明,令人叹为观止。我师承
期刊
初识杜小龙是在东方国术馆跆拳道的开班仪式上,他年轻、阳光、帅气,动作潇洒到位,腿法精湛,教起课来循循善诱,因生制宜,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交口称赞。很早就听说过跆拳道界有一个叫杜小龙的,身兼数家道馆的总教练,教出的学生屡次在北京大赛中斩金获银,被圈内人誉为“金牌教练”。在教学的间隙,我走近了这位痴迷于跆拳道的年轻武者。  面前的杜小龙身材修长,阳光干练,像个大男孩。谈起从事跆拳道的经历,他侃侃而谈,
期刊
一、政府的开明政策是民间武术发展的主要推进器  回顾历史,我们可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民间武术会得到迅猛发展。比如在民国时期,政府大力支持武术发展,专门设立国术馆,在财政上大力支持,使中华的武术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境界。时至今日,政府的作用更加重要。政府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要出台各种激励的政策措施,让民间武术发展有宽松的环境。  2011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加快武术段位制标准化管理体
期刊
起势:两脚并步站立,头正身直,两臂自然下垂,两手五指并拢贴于两腿外侧,目视正前方。  第一排子  一、懒插衣立势高强  歌诀:懒插衣防扑面来,左接右推顺步开。出手但看士马动,棋拳相比记心怀。  1 动作过程  (1)左手向左上摆至水平,再向右、向下按于左侧腰间,掌心向下;右手不动;目视前方。  (2)右手向右上摆至水平,再向左平摆至左肩前,掌心向左;左手不动;目视前方。  (3)身体向右转90度,
期刊
子母鞭杆由山东德州镖师“钻天鹞子”雷振威创编,雷振威在山西洪洞保镖期间传于洪洞县西门胜兴社武术馆的武师赵乾坤,赵乾坤传“铁腿”师洪胜,师洪胜传“长臂猿猴”焦登榜,焦登榜传程永泉和田源,后子母鞭杆逐渐发扬光大。  该套路共分前三十六手、后三十六手,共十二路;其中前六路单手鞭为主,后六路以换手鞭为主。该鞭法以切劈断腕为主,动作舒展大方、结构严谨,是田源系洪洞通背拳的代表性套路。  一、前三十六手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