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环江 毛南族,脱贫了!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bin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对于毛南山乡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毛南山乡结束了近500年的绝对贫困,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2020年5月20日,一个人们表达爱意的日子,注定要在毛南族的历史中,留下熠熠生辉的一笔。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
  “得知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乡亲们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我感到很高兴。”“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寥寥数语,情真意切,是总书记对毛南族群众深沉的爱;月亮山下,大环江畔,见证了毛南山乡干部群众栉风沐雨鏖战贫穷的光辉岁月。500年贫穷一去不复返,历史翻开新的篇章。
  云贵高原东南、黔桂交界少数民族聚居地,毛南族发源于此。
  毛南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以前叫“毛难族”,意思为“受苦受难”的民族。党中央于1986年批准改名为“毛南族”,并批准成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2015年底,环江有6.45万毛南族人口,约占全国毛南族总人口的70%。
  草帽能盖地,吃水要望天,一里挂九梯,安于等靠要……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广西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大山里的毛南族群众,交通基本靠走,货物全靠人挑马驮。2015年底,环江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1.84万户6.66万人,贫困发生率19.56%。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2015年11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世界作出庄严承诺:“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战鼓催征急,攻坚号角响云天。从精准识别到驻村帮扶,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扶贫产业发展,从攻克极度贫困壁垒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东西部扶贫协作到社会力量参与,4年来,环江143名第一书记、389名驻村工作队员、7385名帮扶干部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向贫困宣战。45000名登记在册的志愿者积极响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号召助力脱贫攻坚,凝聚更多攻坚力量。
  打好“四大战役”,狠抓产业扶贫,集中攻坚基础设施,圆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强化扶贫扶志……一时间,毛南山乡处处皆战场,人人是战士,冲锋陷阵、攻城拔寨。
  首创“大村长制”,实施“两园双基双带”新模式,构建“六联一带”“三社联动”新型移民社区治理及后续管理模式,推行“五验五评”贫困户识别新模式……在这场战役中,环江广大干部群众以担当实干探索创新脱贫路径,用解放思想换来脱贫攻坚的一个又一个生动实践。
  在环江的脱贫攻坚答卷上,“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基本解决,基础设施短板有效补齐,“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問题彻底解决,毛南族贫困群众稳定增收逐步打牢,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滴水穿石,毛南山乡催巨变。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公路,铺就群众的“致富路”;一根根爬满山坡的自来水管,引来群众的“幸福泉”;一幢幢崭新稳固的住房,托起群众的“安居梦”;一项项生态扶贫产业,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4年来,环江143个行政村(社区)全部通硬化路,1728个20户以上自然屯全部通砂石路或水泥硬化路;143个行政村(社区)均有办公场所、宣传栏,有篮球场、文化室(农家书屋)或戏台;全县100%的农户有电视机或电脑、智能手机,能收看电视频道或上网。
  4年来,环江大力发展桑蚕、香猪、优质稻、杉树、柑橘、菜牛、油茶等7大扶贫产业,143个行政村(社区)全部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有产业基地覆盖;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6322户,除3770户属于无劳力户或举家长期外出务工不能发展产业外,扶贫特色产业覆盖率94.62%。
  4年来,环江4360户17860名贫困群众离开了“难以养活一方人”的一方水土,搬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实现“新村向新城、农民变市民”大转变,并通过扶贫车间、扶贫商铺、扶贫门面、工业园区厂家就业、移民后续巩固产业园分红等脱贫途径,实现移民“搬得起、住得下、富得起”目标。
  4年来,环江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75万户6.5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48%;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717元增长到9450元,增长了247.8%。富裕起来的贫困户,有354名致富带头人进村“两委”任职,125名党员能人返乡融资创办产业园,完成新培育党员能人1276名,全县“能人带领贫困户、产业带动千万家”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其他文献
柳江发源于贵州省,在贵州省境内称“都柳江”,经黔东南流入广西境内穿越桂北千山万壑之后至柳城县汇入龙江,流经柳州市、象州县至龙镇三江口段称“柳江”。  柳江河道在柳州市城区呈“U”字形穿城而流,环绕柳州城,使柳州主城区形成一个壶形的半岛,故柳州又称“壶城”。清代柳州名士范赫有诗写道:“柳江西北来,回环若襟带。”十分生动地描写出了柳江在柳州市内飘然而过的姿态。  柳州市政府从2005年开始规划建设以柳
期刊
壮家儿女歌声飘,锣鼓喧天震云霄;  响亮歌声颂盛世,百年党史歌如潮。  高山打鼓响连天,庆祝党史一百年;  民族团结跟党走,祖国处处换新颜。  水有源头树有根,花有枝叶瓜有藤;  人民有党指航向,精诚团结奔前程。  不忘小米加步枪,浴血奋战在沙场;  光辉历史作见证,党带人民创辉煌。  当初缺吃又缺穿,生活好比苦黄连;  有了党的好领导,日子过得比蜜甜。  十八大后这些年,真是一步一重天;  百姓
期刊
秀美田园  《又是一年三月三》主要在有着“小桂林”美誉的靖西取景,在富于现代质感的镜头里,景物的色彩显得非常饱满;在悠远的背景音乐中,美好的时光似乎变得异常柔软。片中主人公农香竹以及村民都穿戴以蓝和黑为主色调的传统壮族服饰,这一特有的民族符号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南山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与影片中仅仅出现几次的都市南宁的画面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在这个山村中有着清澈见底的河流和秀美的喀斯特地貌
期刊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其历史源远流长,它在中国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艺术。说它年轻,是因为近些年才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说它古老,则因为这门艺术在我国几经兴衰,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我国劳动人民利用树根、竹根创造艺术形象和日常生活用具的实践活动,同时也采用树根或竹根
期刊
骆东平(1972-),男,重庆万州人,法学博士,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诉讼法学与司法制度。  三峡区域虽然不是法学研究重镇,但不可否认,本区域依然有一支活跃于法学理论研究和地方法治实践的队伍,该队伍主要是本区域的高校师生和公检法司系统内的法治践行者。这支队伍对我国法学理论和地方法治实践有着较为深入系统的思考,作为名为《三峡论坛》的本刊有责任,也有义务将本区域作者的有关研究成果积
期刊
罗殿龙,壮族,广西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大学校友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国行为法学会法治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顾问,中原书画院艺术顾问、特聘教授,广西政协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广西书法院名誉院长。  书法是中华文化之瑰宝,从一般有实用价值的写字,到一种高雅的艺术创作,韵味和风范都是书写者的体现。我常常翻阅一些好的书法作品
期刊
在广西田东县南部山区的江城镇有一座八仙山,颇有些名气。从田东县城驱车跨过右江,一个小时左右便来到江城镇集市。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广袤的田野,秀美的山川。从江城镇街上向西穿过田东至天等二级公路,沿着田间小路走过一片稻田,便来到八仙山脚下。八仙山巍峨绵延,俨然一位高大威武的卫士,把守着山前的摩崖造像,把守着古榕江两岸的一草一木,把守着勤劳质朴的江城人。  江城带个“江”字,顾名思义与水有关,宋时因朝廷
期刊
民族地区双语法官作为全面依法治国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加强其职业培训不仅事关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切实维护和民族地区的法治进步,更关系到全面法治小康的如期建成和民族大团结。广西法官学院作为全区法官教育培训主力军,一向重视全区双语法官的培训工作。自2015年广西法官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举办首期双语法官培训班以来,截至目前已举办6期双语法官培训班,来自桂、云两地双语法官合计20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
期刊
一百面铜鼓,摆成“100”字样造型,由100位铜鼓手现场演奏,“百鼓齐鸣”,声音铿锵激越,再加上130名舞蹈演员和着鼓点旋律与主题音乐,激情舞蹈,这“民族铜鼓舞”场面何等壮观,何等震撼人心!  这个场面,出现在桂西北河池市巴马民族师范学校的校园内,成为今年建党100周年与共庆三月三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景。  巴马民族师范学校是广西最早创办的三所民族师范学校之一,是革命前辈创办的一所中职学校。学校坐落在
期刊
2021年,柳州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进入第三年,也是验收之年。三年来,柳州市不断于探索中创新、从创新中思考、自思考中提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中,持续优化“9个课堂”,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持续引向深入。  “定单”课堂:为了提高宣传教育的精准度,柳州市民宗委班子成员及科室负责人分头深入各单位进行“订单培训”。现已先后到柳江区、柳东新区、两面针公司、市气象局、市商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