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波形中纺锤波的临床意义及其发生机制。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0例颅脑创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内压监测。50例患者中,出现纺锤波18例(试验组),未出现纺锤波32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出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住院时间以及随访3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并分析出现纺锤波时颅内压波形各参数的变化。
结果试验组出院时GCS评分[(12.83±2.04)分]高于对照组[(10.84±3.77)分](P<0.05),3个月后预后良好(GOS Ⅳ~Ⅴ级)的比率(61%)大于对照组(31%)(P<0.05)。试验组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分别为(18.4±4.5)d和(22.2±7.1)d,P<0.05]。与纺锤波出现前相比,纺锤波出现后患者的平均颅内压、颅内压脉搏波的波幅、波幅与颅内压的相关系数均下降(均P<0.05)。
结论纺锤波的出现可能与颅脑创伤患者的良好预后相关;其原因可能与纺锤波出现时,颅内压、脑顺应性、脑代偿空间的生理参数均呈现明显改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