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阐述其对中国古典建筑哲学的冲击,在浅论传统建筑哲学的基础上,以北京四合院为例说明中国古典建筑的文明特色,并初步探讨了传统建筑哲学的失落。
关键词:西学东渐 中国传统建筑哲学 北京四合院 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西学东渐
在西方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形成以后,工业化进程就开始并不断加速。工业革命的成果给西方提供了最便利的工具,解脱了的人性无比膨胀的自信心,冲击着古老而又悠久的东方文明,。当中华民族正欢呼着自主独立,中国人欣喜着人性的解放,曾经绚烂的东方文明正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渐渐地在呻吟中失落。那些最富有文化特色的古典建筑:北京四合院,徽州村落,江南周庄,早已退去明艳的色彩,只能在历史里追觅。
2.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理念
2.1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儒家思想
2.1.1 建筑是礼制的象征
儒家的王道思想教导社会上的每个人通过“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德行的修养来达到“内圣外王”境界。就“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而言,统治阶级真正能把握得比较细致的是“礼”。因此,“礼”的思想与“礼”的制度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的统治,不仅把“礼”的思想灌输在人的头脑中,而且使礼体现于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上。建筑既属于器物层面,也属于制度层面,当然有着丰富的“礼”的内涵。中国古代有明文规定的建筑等级制度。这些成文的制度,在建筑位置、建筑型制、居住方式等方面,都体现着居住者的社会等级与身份。
2.1.2 建筑的美在于“中和”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划设计中,明显存在的“中轴”意识,这是儒家“中正”思想的表现。正是因为有了这条中轴线,才使得建筑整体在中轴线上达到了统一,而局部对中轴的偏离也就有了分寸感。
2.2 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道家思想
如果说儒家对建筑的要求是适度的“礼节”,那么,道家“清静自然无为”的思想,则要求建筑能尽量保持“清静”。
2.2.1 老子“有无”论与建筑的“留空”
老子的“有无相生”之论道出了建筑的根本所在。《道德经》第11章讲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當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按照这种思想,中国建筑像中国写意画一样,喜欢留“空”,如四合院落及透窗借景等。
2.2.2 道家“法治”的思想与“营造法式”
儒家重礼治,而道家相对而言更重“法治”;儒家重视“言传身教”,而道家更重视“不言之教”。我国传统的营造业很早就形成了一套践行制度,不仅工匠们非常尊礼重道,而且工匠们都遵照一定的营造法式和则例来做工。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较早地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标准化和模式化的建造体系。这套建造体系体现了道家在“法治”基础上实现“不言之教”的思想。《管子》中有黄老道家学者的思想:“人主立其度量,陈其分职,明其法式,以在其民,而不以言先之,则民循正”黄老学者将这种作用概括为“暗化”,认为“用赏者贵诚,用刑者贵必,刑赏信必于耳目之所见,则其所不见,莫不暗化矣”。
2.3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周易》思想
2.3.1 传统建筑手法的“对立统一”
中国住屋的规则严整与庭园的自由柔和,常被用来说明儒道二家思想在人文环境上的反映。其实,这不如说是中国阴阳思想的流露。儒道思想,在《论语》、《老子》两书的时代尚未二分,仅系思想角度不同而已,尽管用词系统针锋相对,但其内容还是相通不隔的。我们从《周易》就可以看到《论语》、《老子》共同的渊源关系。换句话说,以后起的儒、道二者做文化现象的解释,往往过分夸大儒、道对立的程度,《周易》中鲜明的阴阳思想,应具有更大的涵盖面与准确性,更能解释中国文化的整体现象。在建筑上的例子:规则与自由、实与虚、顺凹与逆凸、刚直与柔曲、限定地与余地、天功与人代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人内在的阴阳思想。其他诸如建筑的永恒观与代谢观、风格的雅与俗等,在中国都是并行的,甚至认为“相济”的,这都特别有意义。
2.3.2 传统建筑意蕴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起于《周易》。《周易》明确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事法天,人心通天。因此,《横渠易说·系辞上》有“天人不须强分,《易》言天道,则与人事一滚论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如儒家与道家,都对“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所继承。可以说,“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传统建筑“基于《周易》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形成了一种似乎是‘天生的’的宇宙意识或称大环境意识。大至于都城选址、宫城规划,小及于建筑高度、面阔、进深,以至门窗尺寸的确定。其重点不在于一般外在或直接的道理推求,比如使用的方便、材料和人力的节约使用、建筑结构的合理以及艺术构图的完美等技术性层面,而在于古人在进行建筑创作时,所着意重视的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礼制这些根本涉及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理论的非技术性的隐形的因素。”这种“大环境意识”,隐含着整体和谐的观念、对立统一的观念、发展变化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观念
人们对“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演变出了更加具体的风水观念。风水观念衍生于《周易》,是《周易》思想的世俗化。它取《周易》“法象万物”、“以物象而明人事”的思想,强调观象会通,用直观的方法来体会、了解环境面貌,按照一定的宇宙图式,寻找具有良好生态的地理环境。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人居天地之间,只有上承天相,下接地气,才有可能奉天承运,就地生财。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向来注重按风水理论择地而居,其目的在于吸收天地之灵气。
3.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典型—北京四合院
3.1四合院的特点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
北京四合院
3.2北京四合院的哲学思想
北京四合院,天圆地方的建筑布局,讲究堪舆的营建,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宗教制度和伦理教化,以空间的等级区分人群的等级,以建筑的秩序展示了伦理的秩序.整个四合院布局成了尊卑有等,贵贱有分,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礼的形式,凝聚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体现着礼与乐的统一,等级性,规范性,造就了严整,凝重,和谐的建筑品格。
4.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失落
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
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所以可以说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根植于东方文明的土壤之上的,和那时的中国一样,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但也许正是太过于沉迷于辉煌,让过去的成果拖着民族前进的步伐,当人类的文明进程已达到新的阶段时,面临着西方文明的侵袭,自己文明的根渐渐腐朽,传统建筑哲学的理念已不能再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脚步,而且根源于小农经济的传统建筑哲学的经济基础已经消亡,在工商业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必然对现代的建筑理念有了新的要求,于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建筑正是现代文明的工业化成果。
那些代表着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古典建筑如今只能成为人们闲时消遣的场合。这些古人构思的杰作已渐渐失去了活力,只留下躯体被时光侵蚀。但这不是这些建筑的悲哀。只有融入这个时代,创造出适应当前文明的建筑,才能赋予其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贾珺.北京四合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谢占宇,郝鸥.北京四合院的哲学思想[J]. 沈阳:沈阳建筑大学建筑研究所,2006
[3].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99
[4].赵鑫珊.建筑是首哲理诗[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关键词:西学东渐 中国传统建筑哲学 北京四合院 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西学东渐
在西方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形成以后,工业化进程就开始并不断加速。工业革命的成果给西方提供了最便利的工具,解脱了的人性无比膨胀的自信心,冲击着古老而又悠久的东方文明,。当中华民族正欢呼着自主独立,中国人欣喜着人性的解放,曾经绚烂的东方文明正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渐渐地在呻吟中失落。那些最富有文化特色的古典建筑:北京四合院,徽州村落,江南周庄,早已退去明艳的色彩,只能在历史里追觅。
2.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理念
2.1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儒家思想
2.1.1 建筑是礼制的象征
儒家的王道思想教导社会上的每个人通过“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德行的修养来达到“内圣外王”境界。就“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而言,统治阶级真正能把握得比较细致的是“礼”。因此,“礼”的思想与“礼”的制度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的统治,不仅把“礼”的思想灌输在人的头脑中,而且使礼体现于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上。建筑既属于器物层面,也属于制度层面,当然有着丰富的“礼”的内涵。中国古代有明文规定的建筑等级制度。这些成文的制度,在建筑位置、建筑型制、居住方式等方面,都体现着居住者的社会等级与身份。
2.1.2 建筑的美在于“中和”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划设计中,明显存在的“中轴”意识,这是儒家“中正”思想的表现。正是因为有了这条中轴线,才使得建筑整体在中轴线上达到了统一,而局部对中轴的偏离也就有了分寸感。
2.2 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道家思想
如果说儒家对建筑的要求是适度的“礼节”,那么,道家“清静自然无为”的思想,则要求建筑能尽量保持“清静”。
2.2.1 老子“有无”论与建筑的“留空”
老子的“有无相生”之论道出了建筑的根本所在。《道德经》第11章讲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當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按照这种思想,中国建筑像中国写意画一样,喜欢留“空”,如四合院落及透窗借景等。
2.2.2 道家“法治”的思想与“营造法式”
儒家重礼治,而道家相对而言更重“法治”;儒家重视“言传身教”,而道家更重视“不言之教”。我国传统的营造业很早就形成了一套践行制度,不仅工匠们非常尊礼重道,而且工匠们都遵照一定的营造法式和则例来做工。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较早地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标准化和模式化的建造体系。这套建造体系体现了道家在“法治”基础上实现“不言之教”的思想。《管子》中有黄老道家学者的思想:“人主立其度量,陈其分职,明其法式,以在其民,而不以言先之,则民循正”黄老学者将这种作用概括为“暗化”,认为“用赏者贵诚,用刑者贵必,刑赏信必于耳目之所见,则其所不见,莫不暗化矣”。
2.3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周易》思想
2.3.1 传统建筑手法的“对立统一”
中国住屋的规则严整与庭园的自由柔和,常被用来说明儒道二家思想在人文环境上的反映。其实,这不如说是中国阴阳思想的流露。儒道思想,在《论语》、《老子》两书的时代尚未二分,仅系思想角度不同而已,尽管用词系统针锋相对,但其内容还是相通不隔的。我们从《周易》就可以看到《论语》、《老子》共同的渊源关系。换句话说,以后起的儒、道二者做文化现象的解释,往往过分夸大儒、道对立的程度,《周易》中鲜明的阴阳思想,应具有更大的涵盖面与准确性,更能解释中国文化的整体现象。在建筑上的例子:规则与自由、实与虚、顺凹与逆凸、刚直与柔曲、限定地与余地、天功与人代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人内在的阴阳思想。其他诸如建筑的永恒观与代谢观、风格的雅与俗等,在中国都是并行的,甚至认为“相济”的,这都特别有意义。
2.3.2 传统建筑意蕴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起于《周易》。《周易》明确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事法天,人心通天。因此,《横渠易说·系辞上》有“天人不须强分,《易》言天道,则与人事一滚论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如儒家与道家,都对“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所继承。可以说,“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传统建筑“基于《周易》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形成了一种似乎是‘天生的’的宇宙意识或称大环境意识。大至于都城选址、宫城规划,小及于建筑高度、面阔、进深,以至门窗尺寸的确定。其重点不在于一般外在或直接的道理推求,比如使用的方便、材料和人力的节约使用、建筑结构的合理以及艺术构图的完美等技术性层面,而在于古人在进行建筑创作时,所着意重视的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礼制这些根本涉及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理论的非技术性的隐形的因素。”这种“大环境意识”,隐含着整体和谐的观念、对立统一的观念、发展变化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观念
人们对“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演变出了更加具体的风水观念。风水观念衍生于《周易》,是《周易》思想的世俗化。它取《周易》“法象万物”、“以物象而明人事”的思想,强调观象会通,用直观的方法来体会、了解环境面貌,按照一定的宇宙图式,寻找具有良好生态的地理环境。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人居天地之间,只有上承天相,下接地气,才有可能奉天承运,就地生财。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向来注重按风水理论择地而居,其目的在于吸收天地之灵气。
3.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典型—北京四合院
3.1四合院的特点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
北京四合院
3.2北京四合院的哲学思想
北京四合院,天圆地方的建筑布局,讲究堪舆的营建,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宗教制度和伦理教化,以空间的等级区分人群的等级,以建筑的秩序展示了伦理的秩序.整个四合院布局成了尊卑有等,贵贱有分,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礼的形式,凝聚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体现着礼与乐的统一,等级性,规范性,造就了严整,凝重,和谐的建筑品格。
4.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失落
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
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所以可以说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根植于东方文明的土壤之上的,和那时的中国一样,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但也许正是太过于沉迷于辉煌,让过去的成果拖着民族前进的步伐,当人类的文明进程已达到新的阶段时,面临着西方文明的侵袭,自己文明的根渐渐腐朽,传统建筑哲学的理念已不能再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脚步,而且根源于小农经济的传统建筑哲学的经济基础已经消亡,在工商业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必然对现代的建筑理念有了新的要求,于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建筑正是现代文明的工业化成果。
那些代表着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古典建筑如今只能成为人们闲时消遣的场合。这些古人构思的杰作已渐渐失去了活力,只留下躯体被时光侵蚀。但这不是这些建筑的悲哀。只有融入这个时代,创造出适应当前文明的建筑,才能赋予其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贾珺.北京四合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谢占宇,郝鸥.北京四合院的哲学思想[J]. 沈阳:沈阳建筑大学建筑研究所,2006
[3].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99
[4].赵鑫珊.建筑是首哲理诗[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