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俗研究中保护和传承民间工艺美术

来源 :神州民俗·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雄厚基础。而植根于民间,在民间形成的工艺美术品,是民间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门类之一。作者通过对民俗,以及为之密不可分的民间艺术的深入研究,认为只有经常展开民俗文化活动,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工艺美术。
  [关键词]民俗研究 保护传承 民间工艺美术
  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雄厚基础,并为中华文化中的精英文化提供存在的基础。故此,民间文化最能凝聚民族精神,它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而民间工艺美术恰恰就是民间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重要项目之一。它植根于民间,在民间形成工艺品。如果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过去的民间工艺美术,那么,难免有“土、笨、拙”之感。但是若能从了解历史演革及民情风俗的发展变化角度入手来研究它,就容易发现这些民间工艺美术,其实既纯真质朴,又有创意,它蕴含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设想和憧憬,是民众智慧的结晶。
  民间工艺美术的产生和发展其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工艺揭示出人类积极对待自然界的关系,揭示出人类生活,以及人类生活所处社会关系和由此发生的种种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①我们之所以认为民间工艺美术是美好的,是因为它在漫长的岁月中,历代的艺人按照美的规律不断地塑造、提高,使之成为在尺度上、目的上较为完善的艺术品,它巧妙地把物质(自然的)和精神(社会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丰富、充实甚而至于改变了人的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一个物象显示出或者使我们忆起生活,一如我们所了解于生活的那样,我们更觉得它美,因此要觉得物象是美的,我们就必须把它同我们对生活的了解对照起来”。 ②民间工艺美术从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从来也没有脱离过时代和生活环境而存在。相对于其它艺术形式而言,它更能直接反映出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所以它的美我们也就不难发现出来,也不难理解它的文化价值。但是民间工艺美术同民俗心理、民俗活动、民俗传说的关系却一般鲜为研究者们所关注。这或许同历史上的“左”倾思想的影响有关。因为风俗中的“落后”成分往往被过分指摘而成为反面教材。而它保留着的原始态势及其对待社会、对待人生、对待自然的积极因素却往往被忽视了。现在,毫无疑义,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客观的、正确的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梳理、进行研究。并结合民俗学分析予以阐发。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使民间风俗受到猛烈冲击。但是那些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心理土壤中的纯真意识是冲击不走的,民俗文化的艺术活动,仍然在原生地上热热闹闹的举办着。其“美”的本质、精神还保持不变。民间工艺美术正是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因时因势地调整着自己的样式和制作,配合着生活的脉博,充实着人的精神世界,丰富着现实的生活内容。这就是“传统”的可持发展之基因在发挥着积极作用的结果。
  如果说民俗活动是一幕幕的戏剧的话,那么民间工艺美术就是戏剧中的道具、戏台上的装饰。这些民間工艺美术,是以民间的习俗活动为基础,从属于民俗活动的;它的产生和发展,集中体现了民众认识自然,战胜自然,探索自然,以追求美好生活的深层次心理特点。有史为证:
  远古时候,有高级思维能力的原始人,认识到单纯依靠自然火来煮烤食物和黑夜照明、吓唬野兽,远远不能适应生活的需求。所以就出现了击石生火、钻木取火等的人工取火法。为保存火种,维持光明,极其简陋的灯也就应运而生了。在科学技术还很落后的古代,人们把天体的种种现象,当作神灵行为,把太阳、月亮、星辰、风雨、雷电等尊奉为神明而顶礼膜拜。但是经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对天体运动的观察,渐渐地认识到其固有的周期规律,初步掌握了四季变化的顺序。产生了二十四节气的农耕时序法则,并据此制定出“月令”,不仅系统规定每个月的农作内容,指示何时开犁和种植什么作物,何时收获与怎样处理劳动果实;同时还制订出许多配合各个农耕阶段应进行的祭祀与节日庆典。在祭祀与庆典中,除了谷物牲口,还有种种就地取材以手工制作而成的工艺美术品,便成了祭物或装饰。
  如上所述,民众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意向。实际上,追求的过程,正是民俗文化出新的过程;民俗文化出新了,理所当然,民间工艺美术,也就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就说灯彩吧。
  原来充满着神秘感又是像征光明的火,当然也是原始民俗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但那时还没灯彩。据文献记载,最早出现的彩灯是周穆王三十六年东巡时,夜间设置的“长生灯”。《御览》中说穆王燃灯是“时已将夜,闻殷然雷声,伏蛰皆动,偶尔有流光照于宫内,五更设长生灯,名恒明,亦有凤脑之灯,缀水莲冰谷之花,上去灯七八尺,不欲使烟光远照也”。③自此以后,历代帝王,每逢大典,就用灯彩来烘托气氛,加强神威。在晋朝,把正月祭祀太一的汉宫仪式,改成正旦元会,才有灯会的端倪。到唐代,唐玄宗制订了元宵放灯三日的制度,渐渐地成为全民性的元宵灯会。由于民族或地区的不同,迎春庆典内容和祭祀的偶像也就各异其趣。以笔者所在地—潮州为例,灯会历史也十分久远。同是潮州语系,由于区域不同,灯会的具体崇拜内容也就不同。明朝万历年间,潮州府吏抗灾乏术,曾求乞于神明,尊奉蜀汉永昌太守王伉为安济圣王,后来为了祀奉这位神明,在元宵前后,抬起这位“大老爷”(安济圣王的俗称)穿街过巷,接受民众的祈祷恭拜。既然职位不低的神灵出游,当然也就敲锣打鼓地开道,红烛明灯也就随之护照了。家家户户为迎候“老爷”驾到,竞相悬挂灯彩,燃放烟花。这种迎神游灯的活动,到清末更是隆重和丰富多采。在民间各个神社的组织下,潮州城内有不下十个游灯队伍:都是以潮州大锣鼓为前导,紧接着是标着姓氏铺号的灯彩队伍。灯彩队伍均以威武昂扬的龙头灯领先,以翩翩欲舞的凤凰灯结尾。中间是狮、象、鱼、鸟为形象的花灯,还有以戏剧故事为题材的人物纱灯屏和盆景古玩。这样的列队形式,潮州俗称“龙头凤尾”,含有对新一年好头好尾的祝愿。游灯的时间,有时绵延数天,游灯的路线各自议定通过。每个“社”都尽量制作更为精彩的灯式参加游行,以示对神的虔诚和对未来的祝福。每次游灯,从潮州城北的太平桥头到城南的南门古,光华璀灿,彩光处处洋溢,人声烟火通宵达旦,一条条流光飞翠的灯龙,一座座栩栩如生的屏灯,闪烁在赛会游行的潮曲音乐和家庭妇女清唱的潮州歌谣声中,形成“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的盛况。每当游灯结束,各社的彩灯集中起来进行品评竞选,这样,灯彩艺术品由原来从属于迎神祭祀活动的道具和装饰,逐渐演变为包涵有赛灯意义的艺术活动了。清代来潮州做官的钱塘人陈坤,曾咏过一首诗:“上元灯火六街红,人影衣香处处同,一笑相逢无别讯,谁家灯霓制来工。”写的是当时民间游人喜欢评灯的情况。陈坤之诗,体现出将艺术知识经验化了。而经验化之艺术知识,远比将艺术经验知识化更为重要!因为它能最大限度地保存着艺术创造感性经验的丰富与鲜活。   参加竞选的灯彩分为可吊可提的挂灯和装于台座上的屏灯两大类。挂灯采用竹篾、铅丝、木板条搭成骨架、裱上纸帛,彩绘小说故事、或花果之类的内容。型制上有圆鼓鼓的灯笼,典雅大方的宫灯,象征农家丰收的水果灯、鱼灯及动物灯、双喜灯、走马灯,还有用萝卜镂刻的菜头灯等。屏灯是装在台座上的人物彩灯,一般以戏曲人物题材为主,可放可抬,便于参加游行、赛会。在规格上,如果屏灯人物高度为八十公分以上,则头部用纸塑脱胎,饰以衣服头发,涂以彩色。身体用竹篾、铅丝扎作,穿上薄料服饰,腹中还可置灯燃亮,这叫火灯;如果屏灯人物为三十公分以下,头部就用泥土塑造,身体各部用竹、木、纸、草绑扎成各种动态,穿贴上袍带、盔甲,这叫纱灯。这两种人物花灯,往往在屏座上以相应的楼台、亭阁、山水为陪衬背景,经过不断的完善提高,又形成独立的可供室内陈设欣赏的艺术品。
  潮州的屏灯,在艺术上也很有代表性。题材上多借鉴地方戏剧(潮剧);处理上善于在单一的有限的灯屏空间表现最有代表性的情节;在人物形象的刻划上有一套完整的程式,擅用夸张变化的手法和图案色彩的不同,再现戏剧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特定环境。
  这些文雅适度的彩灯、屏灯,精神上凝聚了民众意愿和对美的追求,制作上它充分和恰到好处地综合彩扎、雕刻、刺绣、编织、剪纸、书画等的民间艺术之长处,集匠心于一体,赋玲珑于全身,从而展示出那种深藏于传统并延续到我们现实生活的艺术精神。我们理解的艺术,实是人格修养与素养教育的基础。至今流传在潮州民间的《百屏灯》的方言歌谣,就传唱记述昔年潮州正月赛灯的千姿百态。毫无疑问,民间习俗的游神灯会活动,是民间工艺美术得到保护和传承的明显例证。
  再则,同潮州市相邻的揭阳市古乔林村,迎春活动更别有一番风味。他们的不单家家张灯结彩,而且在村中宽敞的晒谷埕、空阔地和村外的田野,还安排了烧龙燃凤的盛会。被圈定的花围叫龙场,龙场四周摆放着各种烟花爆竹,搭设了遥相对称的“火树”、“火塔”。当夜幕降临,游舞迎春的人群便聚集在龙场外围。开始时,鼓乐齐鸣,手执火把的青年们飞快地点燃场内各种烟花,一瞬间整个龙场光怪陆离,金柱银星斑烂,接上火种的金凤在龙场上空翱翔,凤身上的火花焰火一齐喷射,形成变幻莫测的万象图案。这时,一个翻滚腾跃的男子高举着龙珠进场引路了,八个身强力壮的青年擎起彩龙出宫了,他们身穿红色衣裳,脚打绑带,双手紧握龙腹下的把竿,自然地摆动起舞。烧龙时,龙身有足量的烟火设置,一接触到火苗,龙嘴立即吐出火舌,龙眼射出光芒,龙身冒出火星,龙尾放出火花。彩龙时而腾云驾雾,时而穿波逐浪,其逍遥自在的舞姿,实在令人喝采不已。这样热烈的奇观,既折射出民众的勇敢、智慧和勤劳,也尽显艺人们的高超技艺。
  古乔林村的龙和凤是较大型的彩扎工藝,都是用竹篾绑扎成形。飞凤轻便易燃,乃用各色彩纸和锑纸粘贴而成云霞般的羽毛。而彩龙得适应游舞,所以从龙头至龙尾共分七段,分别用布连接起来。四丈长的龙身遍绘(或贴)上闪闪的鳞片,在灯光火影里华丽、骄健而又神秘地现身,在烟火燃烧时,其身姿更显壮烈,大有在烈火中永生的气魄。
  每年元宵节,各处都一样要奉祀神明,祭拜祖先。但活动形式则各别。有的乡村,当太阳下山时,便家家提着明灯到神庙去上香,然后摘些碧绿的榕树叶和竹叶回家,遍插大门和灶台,并点亮灯笼挂上,直至天亮,名为“吊喜灯”。有的地方还举行游神跳火烟。那是在村前广阔的灰埕上,用稻草点燃篝火,一串串的火舌在浓烟中吞吐。他们把崇敬的神像安置在椅上,由两个年轻人抬起神像,开始跳篝火,竞速度,一直到夜阑,从不间歇。人们则提着红字灯笼,紧跟在神像后面,怀着喜悦的心情,过道转院,游遍全村,名为游安,也叫走平安路。有的地方除了制灯游灯,还有扮唱和演采茶歌舞,每队8-12人,手捧竹编的花篮,载歌载舞,所唱的采茶歌优美动听,且内容还涉及“民间艺术”,如“三月彩茶是清明,娘在房中绣手巾,两头绣出茶花朵,中央绣出采茶人……”。
  在潮州方言中,“灯”与“添丁”(添子)的“丁”同音,所以又派生出贺添丁的婚俗。有些地方,在新婚的家庭中,一定要有男方的舅家送来一对双喜灯,名叫老舅灯。当一对新人进新房时,红桌上放着四盏油灯,两盏要由这对新人相对着点燃,谓之“老灯(丁)添新灯(丁)”。这里的“灯”,可谐意为“丁”。潮州也有用彩扎的胖娃娃,象征为丁(人口),送与新婚人家相贺,祝其添喜添丁。如果家庭生养男婴者,正月祭祖时,还必须将“彩扎人仔”放置在氏族祠堂神座上以祈求福佑。
  以上这些历史演绎下来的民风民俗,其中大都以民间艺术品作为迎新送旧、求祥纳福活动的道具。人们用朴实的行为,坦率表明对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
  民间工艺美术—彩灯,由神秘的火到驱邪的灯,进而象征着神灵。发展到现代,民间还仍然以之为光明、健康的体现。现在,在社会上频频举行着种种灯会活动,人家自己制灯购灯,作为迎春的装饰品,这显然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品。而且在制作技巧上也达到较高的水平。艺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设施,业已将灯彩艺术推向“更上一层楼”的艺术高峰,以展示那种深藏于传统并延续到我们现实生活的艺术精神。我们理解的艺术,既不是事业,又不是职业,而是人格修养与素养教育的基础!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新世纪。但我们的幸运也会变成不幸!如果由于我们的无知而失去了我们的伟大遗产,然则,没有艺术的生命,与没有生命的世界一样荒芜。民间工艺美术,同样经历了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门类的溯源为了引流,求微观以达宏观;通过对民俗,以及为之密不可分的民间艺术门类的深入研究,我认为,只有很好地保护好民俗文化活动,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工艺美术。我们绝不能重蹈“由于我们的无知而失去了我们的伟大遗产”之复辙。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组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哲学史.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9:P85;
  [2]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人民出版社,1959:P6—7;
  [3](晋)王嘉撰,(梁)萧绮录.拾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P65。
  作者简介:徐俊贤(1956—),男,馆员,研究方向:民间文化群文专业。现任潮州市文化馆副馆长。
其他文献
波兰与中国分别处在欧亚大陆两端的,在历史上犹如月球与地球一般遥远,除了13世纪蒙古军团在东欧大平原的“狂飙突进”和17世纪波兰传教士赞助明朝藩王抗清外,两国并没有多少交集。但历史老人却有无比强大的魔力,让这两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走到一起,而契机却来自一段痛苦的记忆,那就是沙皇俄国在欧亚大陆两端的征服运动,最终导致大量波兰人流落中国。鲜为人知的是,当年曾有几万波兰人参与建设中国东北,如今闻名中国的哈尔滨
期刊
[摘 要]当前,全国各地均已完成农家书屋对行政村的全面覆盖,并逐步将其延伸到自然村。然而,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不少问题也逐渐凸显,形成制约农家书屋的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依据云浮地区农家书屋现状进行分析探讨,阐释了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当今存在的问题及困境,对农家书屋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农家书屋 现状 问题 对策  农家书屋工程,既是一项“文化工程”,又是一项“民
期刊
[摘 要]赣州客家话和广东梅州方言口音极相近。两者同被称为客家话的代表语。赣州除市中心区域说西南官话,其余广大城镇和农村都说客家话。虽同说客家话,各地的口音却是有差别的。本文主要从语言音韵和词汇两大方面剖析赣州东河流域客家方言的特征。  [关键词]赣州 东河流域 客家方言 特征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重要的民系,客家人是汉民系的独特而稳定的群体。赣南与毗邻的闽西、粤东山水相依,是客家人聚居的大本营
期刊
[摘 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城市的根,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本文结合在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实际工作,重点介绍了丰富的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认为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状 保护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山区图书馆的实际,阐述了世界读书日的由来及活动意义,就山区图书馆开展世界读书日活动的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山区图书馆开展世界读书日活动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山区图书馆 世界读书日活动 对策思考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位于广东省西部的云浮
期刊
[摘 要]玉、牙、木三种不同材料的雕琢艺术如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完美地展示三雕艺术的魅力,表现岭南文化特色元素,本文就此简谈在玉雕作品《渔歌唱晚》中的创作体会。  [关键词]玉雕牙雕木雕三合一 继承与发展 雕刻工艺精髓 岭南水乡  2010年初,受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邀请,得知要为“亚运会开幕暨广州塔落成”举办“岭南艺术展览会”特别制作作品送展后,我深感无尚光荣和责任重大。这不单只是展示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对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进行征集、典藏和陈列的场所,将那些经过分类的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和艺术价值的a物品通过博物馆展览给大家,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本文通过对博物馆藏品的概念及藏品分类的重要性进行基本的掌握和了解,从而对博物馆藏品分类的方法进行系列的探讨,从而使得博物馆藏品的分类取得更有效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博物馆 藏品分类 重要性 分类方法  一、博物藏品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论述相声的创作与表演的关系,说明相声是生活中的点滴积累和艺术上的沉淀升华,要创作一段成功的相声,一定要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发现生活,从生活当中吸取营养提炼素材,才能使所创作的相声忠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原型。同时,演员的二度创作更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衷爱艺术的人、认真吃透剧本的人、极具表演天赋的人,才能把一段相声完美地展现。所以成功的相声是创作与表演的完美结合。  [關键词]吸
期刊
[摘 要]本文的首先分析了瑶族长鼓的特点,瑶族长鼓外观精美,可以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强烈是视觉美感。长鼓的外形特点便于舞者携带,是瑶族长鼓舞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瑶族长鼓舞的舞蹈动作特点,瑶族长鼓舞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舞蹈开始前的仪式套路,以及舞蹈动作中重心频繁的大幅度起伏。瑶族长鼓舞动作粗犷,体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本文分析了瑶族长鼓舞在现代舞蹈教学和舞台表演中的情况,分析了其
期刊
[摘 要]面对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挑战,开展博物馆信息化、数字化的建设非常重要。信息化、数字化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搜索到等想要获得了各种信息。在博物馆信息化管理体系基础上,逐步升华为数字化博物馆,重视自身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从而提高博物馆的管理水平,促进自身健康、稳定的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信息化、数字化博物馆的概念以及重要性,然后分析了目前建设信息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