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山石窟造像与经刻研究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zheng9292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同中国文化融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的关键时期。南朝佛教偏重理论,北朝佛教则实践更重要,所以这一时期出现了规模宏大的石窟建筑在北方地区。比较著名的石窟有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等,另外还有一些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石窟,如响堂山石窟。
  一、概述
  响堂山石窟是位于今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有南响堂山石窟(亦名滏山石窟)、北响堂山石窟(亦名鼓山石窟)。两石窟均开凿于北齐,其中东魏时期权臣高欢在鼓山建设伽蓝,其子高洋代魏建齐在鼓山开凿的石窟,即如今的北响堂山石窟。南响堂山石窟则由北齐沙门慧义倡首。响堂山石窟的造像题材丰富,保存有相当数量北朝刻经,有学者认为“现在治雕刻史者,已公认北齐石窟雕刻艺术,是自北魏向隋唐过渡的形式。”[1]
  响堂山石窟历经三次大规模破坏,至今仍保存着16座石窟,残存佛像有4300多尊,并保存着大量的经文与雕刻。东魏与北齐时期佛教雕刻艺术的代表是响堂山石窟,也是因为佛教起源于印度,在早期的佛教雕刻中不乏加入了外来文化的特征。自响堂山石窟开始,我国的佛教雕刻艺术开始有了中国的特色。随着时间的发展,响堂山石窟的造像艺术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响堂山石窟当中可见很多具有独特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风格等。
  二、造像特点
  南响堂石窟建于公元565年,已有超过1400年的历史,现存石窟8处,其中7处是建于北齐时期,共有造像3588尊,分为上下两层,每一层造像都是有所不同,千佛洞最为华丽,保存最为完整,洞壁上大小造像达1028尊,窟顶为浮雕,有飞天、手弹琵琶、吹奏笙管等图画,造型婀娜多姿,华严洞规模最大。
  北响堂石窟与南响堂石窟相对而立,位于鼓山天宫峰的西坡,山势突兀,现存洞窟11座,大佛洞是规模最大的洞窟,其正面龛为释迦牟尼的全像,造型美观、敦实厚重,是该窟最大的造像,其装饰华丽,背部采取浮雕手法,雕饰了火焰与忍冬纹,并于其中穿插了七条火龙,技艺精巧,是北齐时期造像的代表作。
  (一)创新性
  响堂山石窟是北齐皇室所开凿的佛教大窟,在建造时突破了以前的造像风格,比如造像不再以瘦削为美,此时期的佛教造像浑圆雄厚、高鼻长目、两肩较宽,整体结实、敦厚,体现出了北齐人民的强健与豪迈,服饰也不再是原来的重层披挂,而是更加柔软、轻薄、舒适,坐像的袈裟衣裙长度有所缩短,且紧裏于双腿并覆盖在佛座上。佛像的风格有明显的变化,菩萨整体造型相对厚重,线条圆滑,显得佛身浑圆、衣着轻薄,整体体态健壮而腹部略微隆起,上身着披帛,下身着大裙,头就宝冠。立于菩萨身旁的弟子面型类似菩萨,整体体态圆润,衣着简单,所着袈裟与佛像相同,下身衣着同于菩萨,身型比例上长下短。总的来说,石窟中的造像艺术风格美观、大方,样式既承接了前代的风格,同時又有自身创新的风格。
  响堂山石窟中的装饰纹样种类繁多,有龙纹、卷草纹、火焰纹、联珠纹等,结合了国外和中国传统。在响堂山石窟中龙纹应用较多,其主要刻于门拱、窟口等处,部分于门楣处雕刻了龙的上半身,在龙头中间加入火焰宝珠纹龙与忍冬纹,使其更加有气势。造像上多有火焰纹,火焰的形状更像是佛光,在佛像的头部与背部发出,用火焰纹装饰造像,主要是能够衬托出佛像的尊严,这是起源于古印度艺术。响山堂石窟中很多佛像的背光、头光等均以火焰为主要装饰图案,火焰的形态丰富,并以连接状的三瓣叶或是波浪纹路将其淡化,以体现火焰的逸感。背光处的火焰纹形式连续、纹路简单,显得沉稳、大气。
  (二)独特性
  响堂山将雕塑、绘画与建筑等各类艺术形式融于一体,体现了佛教艺术的核心。随着佛教艺术不断的发展,石窟艺术在佛教的不断发展中演变。响堂山石窟是北齐时期较大的石窟,其早期雕塑、绘画与建筑的独特性主要是和印度石窟寺结合的一个创造,同时融合魏晋时期的手法所创造出来的独具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的艺术。[2]石窟的造型、形制与装饰纹样均具有地区特色,体现了当时时代特征。
  响堂山石窟造像展示了佛教艺术在中国不断本土化的一个过程,展现了不断学习不断创造的过程。响堂山石窟造像形成了具自身特色的“响堂山风格”,可以看出,这一风格取了不少外来文化,尤其是传统印度的塔形建制,其与我国的营造方法进行相互融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塔形窟”。响堂山南北石窟有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塔形窟”的特征。覆钵式塔顶与中心塔柱的佛塔意蕴,当时源自新疆、中亚。[3]
  三、石窟经刻
  我国石窟大规模的石经出现最早在响堂山石窟时期。有很多具较高艺术价值的洞窟,如刻经洞。经洞是北响堂石窟的另一重要洞窟,其于北齐天统年间开凿,外形呈钵塔造型,是受印度的影响而建成,内外壁均刻满了经文,旁有唐邕所书的4部经文,笔锋犀利,笔划刚动有力,这也体现了北齐时期的书体文化特征。北齐时期的书法还汲取了南北朝书派的书字体,从而形成了具自身特色的隶书写经体。响堂山石窟中很多刻经就是以隶书与楷书作意象,笔法以方为主,融合了部分的圆体,笔势相对温婉。
  北响堂寺的刻经主要集中在刻经洞、大业洞以及北响堂石窟半山腰的位置刻经洞在北响堂山石窟区的最南端。南响堂刻经主要集中于华严洞、般若洞、阿弥陀洞中,南响堂山石窟的刻经相比北响堂的刻经要保存的相对完整的多。
  响堂山石窟中大量刻经的出现,与北魏太武和北周武帝的大规模的灭佛运动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后期再邺城附近也就是今天的临漳集中发现大量佛像,也印证这一点。北周时期,武帝焚毀佛教佛寺佛塔,迫僧侣还俗,使得佛教遭到传播中的第一次发难,史称“太武灭法”。唐代武宗认为“非中国之教,害生灵”,故废法此为“会昌法难”。五代周世宗时期,下诏严禁私自出家,不经朝延许可的寺院不准存在,必须废去。故废寺3336所。[4]佛教的这些发难,使得佛教书籍著作大量丢失,也迫使中国的僧侣们创造出保存佛经的新形势摩崖刻经。刻经也从这里开始。刻经出现的另一个原因是与当时的末法思想有关。
  作为宗教传播的场所,响堂山石窟在造像艺术上延续北魏风格的同时,有了自身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并趋于成熟。在石刻艺术上,所刻文字记录了响堂山石窟开凿,佛教的思想和当时的文化思想,可以发现当时审美,政治文化的发展,还有石窟寺中壁画的故事题材,体现了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为研究北朝特别是北齐时期的佛教发展史及石窟、造像艺术等方面提供了优质的第一手材料。
  参考文献:
  [1] 陈明达:《北朝晚期的重要石窟艺术》,文物出版社,1989年.
  [2] 卢林林:《北齐佛教石窟装饰色彩浅析—以响堂山石窟为例》,中国流行.
  [3] 唐仲明:《响堂山石窟北朝晚期中心柱窟的“西方”因素》,《故宫博物院院刊》2014年第2期.
  [4] 赵立春:《响堂山石窟艺术》,中古文史出版社,2010年.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和杨家埠木版年画都是首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而年画的起源与春节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据史料记载,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道光年间,在李光庭著的《乡言解颐》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年画”一词,而作为年画中的门神年画,在唐以前多为手绘门神。门神年画常见的有两种典故:一是神荼郁垒的传说。据《山海经》记载:“海中有度朔之山,上有桃木,蟠屈
期刊
摘要:如今社会高速发展,体育运动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在体育运动锻炼时,稍有不慎就可能有运动性损伤、运动性疾病甚至运动猝死的发生。在竞技体育项目中,运动损伤伴随着激烈的“碰撞”应运而生,运动损伤可能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妨碍竞技运动的正常开展。在竞技类体育运动中,踝关节损伤尤为常见,如何做好踝关节保护、损伤后的治疗以及康复训练至关重要。  关键词:运动损伤;踝关节;预防;康复训练  1、踝关
期刊
一、基本内涵  本土文化并非传统文化,它是各种文化经过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结晶,重新阐释的文化,具有独特性、民族性与纯粹性,是本土独创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是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发展的一种文化形式。身份的认同,情感归属的确定,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是美国人的本土文化的基础。本土化是一条主线,串联了美国文学、美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其过程与民族身份的认同、民族特性的确立、民族意识的生成并行。  美国最初作
期刊
摘要:油画在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大概经历了缘起、挫折和新生等几个时期,并逐渐向本土化靠近,在对中国油画发展史背景的考察下,通过近现代的思考来探究中国油画今后的发展道路。中国油画的发展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中国传统性的不断弱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被外国侵略者侵略的背景下发展的。我们应该向前辈们学习、从西方的经典中获得、从本土的传统中汲取、向着未来去发展。 
期刊
摘要:当代传奇剧具有独特的叙事特质。复线式叙事结构与戏剧性叙事手法是当代传奇剧的主要叙事特质,曲折离奇的人物命运情节、巧妙地悬念设置与曲折的情节布局是当代传奇剧的叙事手法。  关键词:当代传奇剧;复线式叙事;戏剧化结构  一、当代传奇剧的复线式叙事结构  当代传奇剧在叙事结构上多是线性叙事,但大多不仅是简单的单线叙事,而是双线或者多线叙事,通过多个人物不同的成长历程多方面传达主题意蕴。《温州一家人
期刊
摘要:《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佳作,此词多用叠字和双声字,节奏缓慢中带着急促、哀怨、凄惨。由此可见作者当时孤独寂寞的悲伤情感和动荡不安的心境。本文主要以王建中作曲的《声声慢》为切入点进行剖析。  关键词:李清照;创作;演唱特征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时的作品, 此词押韵并且用了很多叠字和双声字, 节奏忽然缓慢忽然急促, 悲凉婉转而又凄厉。可以说, 这首词是由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辛酸史,真情实感, 在
期刊
摘要:土地收回的拟制诉讼是15世纪英国土地转让的重要形式。废除限嗣继承的拟制诉讼的学说理论还没有完全清晰,因为我们缺少关于15世纪权威的内容来追溯这一历史问题,但是理论的精髓并非不能重现。早在15世纪土地保有人,尝试阻却限嗣继承的拟制诉讼,在没有书面证据的情况下来排除他们的问题;限嗣继承地产持有人提出一个不动产诉讼,即一个杜撰的所有权证据来反对土地保有人,而土地保有人通过违约来让审判进行。  关键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中国青年作曲家秦文琛为古筝和室内乐队创作的现音乐作品《合一》为研究对象。从题目所表达的思想以及作品在乐器的选择上入手,对该作品的音色、结构、节奏及技法、音高等方面作了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秦文琛;音色;结构;节奏与技法;音高  秦文琛是中国国内目前极具才华和潛质并对乐坛具有冲击力的作曲家。他创作完成了大量的室内乐,民乐,和管弦乐作品。他的很多作品在国际作曲比赛中获得大奖。近年来,秦文
期刊
摘要:在现代信息爆炸时代,互联网技术和教育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高效率、高速度等特点受到人们的喜爱。伴随着互联网的完善发展,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促使网络环境更加完善,教育发展战略日益突出,逐渐催生出在线教育。现如今,网络教育呈现常态化发展,教育行业上市公司,面临着无处不在风险问题。因此,加大在线教育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首先对财务风险的含义进行详细阐述,进而说明了在线教育行业的财务风险特征
期刊
我反复朗读这首诗,仿佛伫立在海边,直面海平面上的蓝天,陶醉于蔚蓝的世界。  王猛仁,河南扶沟县人,家乡地处平原,诗的开篇即言“我多么希望,这不是沾满褐色的碧野游踪,这是我反复吟唱、尚未风干的思绪”。由此可见,这不是他一时梦的热血,而是一种情感上的呼啸。以海的浪花来表达诗人对家乡真挚的爱,将内心的情感附在外物上,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用饱含想象力的笔法写下《看海》,表达诗人对建设壮丽家乡的美好期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