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古镇群:即将隐退的千古风流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ll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行船,谈碛色变”, 雄心勃勃的商人们只有“望碛兴叹”,极不情愿地将满船的货物卸在碛口岸边,再雇佣驮队经陆路转运。
  清光绪元年,黄河突然泛滥,水势之大数百年难遇。三交古镇惨遭灭顶之灾,繁华的商业大街连同两旁店铺被一扫而光。
  在鼎盛时期,招贤镇上聚集了上万瓷工,街上满是拉瓷器的骆驼和骡马车,拉出去的是瓷器,流进来的是白花花的银钱。
  
  从水利运输的角度来看,黄河晋陕大峡谷绝对算不上一条黄金水道——时宽时窄的河道,忽缓忽急的流水,以及无处不在的沙碛暗礁,让行船成了一件极为冒风险的事。
  然而即便如此,与黄土高原上的崎岖道路相比,峡谷水路还是要便捷许多。当年,无数的陕西、山西商人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他们无所畏惧,满载货物顺峡谷南下北上。峡谷两岸数不清的码头渡口、村镇集市也随之兴旺,并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个喧嚣热闹的商贸重镇,碛口、吴城、招贤、三交……黄河水道,孕育了这些古镇的富贵荣华。
  过去的千百年里,黄河古镇几度兴衰,洪水、战乱在这里周而复始。最终,商旅散去,古渡荒芜,一座座古镇也逐渐沉寂,直到如今。
  
  碛口:峡谷水路的地理极限
  对临县碛口古镇的最初印象,还是源于那两句民谣——“驮不完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 前一句极富张扬,夸赞之情溢于言表,是描述当年碛口码头巨大的货物吞吐量,后一句则从百姓日常生活的视角,展示了碛口这一古老商贸都会的繁荣。
  作为晋陕峡谷里著名的水旱大码头,碛口的辉煌并不遥远。
  在今天走进碛口,只要稍稍说明来意,几乎所有的当地人都会对你津津乐道,谈兴最浓的就是古镇曾经的繁华。他们会讲述古镇商铺如何名扬四海,船筏如何云集大河,驼铃如何回响山川,以及那些发生在豪宅大院里的故事传说。顺着他们的指点一路走去,只见浩瀚黄河在峡谷间暗流涌动,时而波涛冲天,那些沿河修建、依山就势的店铺商号、货栈大院此起彼伏。尽管因为年代久远,许多建筑仅存断壁残垣,但这不要紧,断壁残垣恰恰印证了古镇的悠久历史。来到碛口,就如同走进了一个极具规模的古建筑博物馆,处处让人感触到古镇昔日的辉煌。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碛口这个“弹丸之地”的赫赫声名呢?首先还是来看看碛口具体的地理位置——碛口地处当年山西与内蒙古、晋陕商道水陆交通的中心点,是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其次,碛口镇位于湫水河与黄河交汇处,湫水河携来了大量泥沙,挤占黄河水道,黄河河床在碛口由400米猛缩为80米,混浊的黄河水像一头被惹怒的雄狮——“黄河行船,谈碛色变”,除了极有胆识的老梢公,几乎没有人敢在碛中行船。于是,雄心勃勃的商人们只有“望碛兴叹”,极不情愿地将满船的货物卸在碛口岸边,再雇佣驮队经陆路转运。
  于是在这里,碛口成为一种地理上的极限。无论大小、远近的船筏,一到碛口便意味着水路贩运的终结和陆路运输的开始。而那高高耸立在碛口卧虎山上的黑龙庙,便成了商人们时时企盼的吉祥路标,望着飞檐挑梁的庙宇,商人们长长地松一口气,终于可以脚踏实地,暂时告别那艰险的黄河水道。他们将货物卸下,提起行囊,极为气派地跨进客栈,要来一盘油炸花生米,一壶当地的老黄酒,极闲暇地品味着。有些倦意了,便坐在房间里的太师椅上,在昏暗的烛光下拨着算盘,仔细地清点着几天来的买卖结余,算盘声和着窗外的阵阵喧闹,极为动听地响起来。
  据记载,在鼎盛时期,碛口的商铺、旅栈多达400余家,每天码头停泊的船只竟有几百艘,而过往的驮队更是不计其数。我们不妨粗略算一下——以每艘船主带梢公10人计算,每支驮队3人计算,那么每天碛口镇上的流动人口不下万人,这还不算其他南来北往的商家雇客。对于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偏僻小镇来说,那该是怎样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市场。
  
  三交古镇:几世繁华,被战火驱散
  碛口往南,不远就是三交。对于古镇的得名,从来就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说是因为晋陕大峡谷、屈产峡、龙泉石峡相聚于此,三峡交汇,因而得名;也有人说是由于地处中阳、石楼及陕西清涧三县交界处,故名三交;还有专家考证说,历史上这里是战国时期赵、魏、秦三国交接之地。不论是那种说法,三交古镇的确是扼守黄河之滨,据秦晋交通要道的龙虎之地,所谓“鼓击震两省、鸡鸣惊四县”的形容最是贴切。
  第一次到三交时,笔者被翻滚的黄河浊流摄走了灵魂,凝望着她宽绰的气度,久久不愿离去。而对那座峡谷边的三交古镇,没来得及仔细阅读就离开了,三交古镇给笔者留下迷一样的悬念。
  再到三交,时值正月,黄河上漂着白花花的浮冰,相互簇拥着缓缓向下游飘去。这时的三交古镇已经穿上浓郁的节日盛装,空气中迷散着浓郁的年味,长长的街道上传来一阵阵热闹的鞭炮、锣鼓声和人们的欢声笑语。
  避开众人,笔者开始静静省视这个古镇。古镇坐落在晋陕峡谷东侧,紧贴黄河,就如同婴儿紧贴着母亲。一条长长的街道连接着公路,街道的南面才是三交的老街道,老街并不长,两边的老商铺、老四合院夹杂在一起,一并映入眼帘,宅院巷陌飘逸着古风古韵,让人感觉到仿佛时光倒流一般,惊叹而百味杂陈。
  作为碛口以下第一个重要渡口,“商贾往来,必出其途”,三交自古就是方圆百里商业交流的中心,每逢集会便有陕、甘、宁、内蒙古等地的客商摆渡而来,进行骡马、粮食、红枣、皮毛等交易。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三交镇已是黄河岸边著名的集市大镇,店铺林立、商贾如云,当时黄河两岸流传这样一句童谣——“三交柳林子,家家有银子,一家没银子,旮旯里扫出几盆子”。
  也许是富贵遭天妒,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黄河突然泛滥,水势之大数百年难遇。古镇惨遭灭顶之灾,繁华的商业大街连同两旁店铺被一扫而光,富庶荣华刹时付之流水。但肆虐的黄河没有让三交人屈服,大水过后,驮帮船队照样往来不绝、八方货物在这里聚散流转,古镇元气渐渐恢复。到光绪朝中叶,三交脱胎换骨、重振旗鼓,形成了以正街、西街为主干,30余条巷陌穿插其间的大镇,一些著名豪商如李旺山、杜三子、王恩润等纷纷在三交大兴土木,其中杜三子故宅建筑富丽豪华,晋西民居无出其右者。而王恩润宅的气势更胜一筹——王宅用十三个连环小院套成一处大院落,整体布局高低错落有致,号称山西最大的四合院。
  三交的繁荣,一直延续到抗战爆发。当时的晋西地区战事连绵,炮火硝烟很快驱走了牛马嘶鸣、人声鼎沸,三交古镇自此逐渐萧条,隐没于苍茫黄土间。
  
  招贤古镇:黄土高原上陨落的瓷都
  招贤古镇,坐落在晋陕峡谷东面,临县西南部。它东依离石,南接柳林,与黄河古镇碛口遥遥相望。
  老早就知道招贤出瓷,是个著名的老瓷都,但一直无缘领略它的风采。直到2006年冬天,一位朋友从湖南来招贤采风,笔者专程赶去探望,这也才有了拜访古镇的机会。
  坐车出离石市区,满载的客车一头向山沟里钻去,先爬过长长的山坡,又沿着山脊一直西行,在黄土高原上颠簸了近两个小时后,一座古镇赫然出现,这就是招贤了。
  眼前古镇依山而筑,层层叠叠的民房左右联横,灰墙黑瓦虽已经受了数百年风雨侵袭,但仍然还保留着当年的矜持。满眼的明清老屋,原汁原味,房檐古瘦嶙峋,墙皮脱落如痂,走在老巷里,抚模那一块块斑驳的老门陈砖,似乎还能听到古老的招贤民谣从耳边飘过。而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那一排排用瓷瓮垒砌的民居院墙,太阳一照,闪闪发光,黄河瓷都的往昔峥嵘在此初现端倪。
  招贤古镇的制瓷业,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民国,在千年岁月里,招贤一带几乎家家有瓷窑,户户都做瓷活。烧制的瓷器大到大盆、大瓮,小到面盆、油瓶,林林总总有数百种之多,所有的瓷器东走离石,北上临县,南下碛口水路,销往晋中、内蒙、陕北等地,几乎垄断了这些地区的瓷器贸易。在鼎盛时期,招贤镇上聚集了上万瓷工,街上满是拉瓷器的骆驼和骡马车,拉出去的是瓷器,流进来的是白花花的银钱。
  制瓷业的兴盛给招贤带来了物阜民丰,华丽的民宅大院一座座拔地而起,直到如今,镇上的民居也一点不比碛口的逊色。
  然而,如同黄河古镇的其他老行当一样,招贤制瓷业在现代也摆脱不了凋零的宿命。一座座年深日久的废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断了烟火,只有残留在窑壁上的釉彩还昭示着它们往昔的辉煌。
  “我家祖祖辈辈都在做瓷,手艺传到现在已有十几代人了,解放前是自己开窑烧瓷,解放后便加入了国营招贤瓷厂”——在招贤镇小塔子村,笔者拜访了一个制瓷世家,男主人姓李,已有60多岁年纪,“当年瓷厂生意红火,除了生产传统产品,还打发我们这些技术人员去全国有名的陶瓷厂学习技术,我们就曾经开发出新产品水点釉”,老人一边说一边拿出一个有些破损的花瓶,只见瓷瓶胎质细腻纯洁,釉莹如脂,造型轻灵秀气——“这就是水点釉,几十年前就出口创汇了,一个瓶子能卖到18美元”,谈话间,老李爱怜地抚摩着花瓶,渐渐默然。招贤瓷业的辉煌如同时光一般,从这依旧晶莹的瓶身上,慢慢流走了。
  失去了制瓷业的支撑,招贤古镇在近几十年里迅速没落。但即便如此,招贤在星罗棋布的峡谷古镇中却是生命力最长的一个——镇上偶尔还有古窑开窑烧瓷,那升腾而上的浓烟,就算是对逝去岁月的祭奠吧。
其他文献
当贝加尔湖完全冰封时,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冰雪王国。然而,随着昼夜温差变大,有的冰层会突然崩裂,如果此时有车辆或行人经过,后果将不堪设想。  奥利洪岛上居住着布里亚特人,他们信奉萨满教,每逢重大节日,他们都会在萨满岩洞穴附近的树上挂满五颜六色的布条,或垒起一些石头,以此来祈求神灵的庇佑。  关于贝加尔湖,不仅流传着远古的传说,还有充满科幻色彩的离奇故事:不明飞行物曾在这里频频出没,许多船只毫无声
条子泥滩涂湿地是候鸟迁徙中重要的驿站,然而,正在開展的围垦项目却使大量自然滩涂丧失,如果情况得不到改善,可能直接导致一些物种毁灭。  沦为“盘中餐”,不仅是千年鸟道上的候鸟,在云南、贵州、四川以及两广地区,候鸟们都有可能面临这样的厄运。  白鸟湖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进鸟退”,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不得不将白头硬尾鸭从中国的鸟种名单中除去。候鸟迁徒的过程艰辛万分,既要克服长途飞行的辛劳,亦要
桃渚古城是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创造“台州大捷”的地方。尽管饱经战火,却依然保持着秀美的景色,不但有“桃江十三渚”的田园风光,还有8000万年前火山喷发留下的珊瑚岩群,以及中国古代最具佛性的灯塔……  在浙江省台州市的海边,有一座因为海防而兴起的古城——桃渚古城。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位置险要。曾经,大明皇帝朱元璋在这里修建卫所,巩固海防。当倭寇进攻时,名将戚继光在这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台州大捷”,从
【摘要】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文素质,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与其英语输出能力提出新的要求。理工类高职院校在这方面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本文基于所在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从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内容安排与复合型任务设计方面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输出能力培养探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输出能力;英语教学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
乌拉特人婚礼过程中有一条规矩:新郎必须戴帽子。更有趣的是,按照乌拉特婚礼的风俗,新媳妇到婆家之后,婆婆要给她起一个新名字。  到乌拉特人家里做客,就要毫不客气地饱餐畅饮,这样主人才会格外高兴,才会觉得你这个客人“够朋友”。  当我们用心倾听一曲乌拉特民歌,犹如站在苍茫的草原上向大自然倾诉,这种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家、歌唱家称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  高山与大河的眷顾,让乌拉特草原的美丽胜似
二战爆发后,玛丽皇后号变身为运输舰,凭借优异的航速多次往返于大西洋,被士兵们称为“灰色幽灵”,而丘吉尔也曾三次搭乘这艘巨轮前往美国。  为了躲避纳粹的突袭,玛丽皇后号猛然拐弯,撞上了为其护航的军舰——那艘护航舰当即被切成两半,不到5分钟就沉没了。  改建成海岸旅馆后,玛丽皇后号成了声名远播的“幽灵船”,无数游客被“幽灵”吸引而来,试图探究“白衣幽灵”和“燃烧的13号机房”等灵异事件。  美国加州的
在探险家发现巩乃斯之前,它一直隐藏在天山深处不为人知。这里有庞大的森林与草原,有从东往西逆流的巩乃斯河,有14眼拥有不同医疗奇效的圣泉……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的夜晚,这里的人们会点亮万盏佛灯传颂东归民族的英雄史诗……  1773年夏天,满清官员带领一个叫做希拉登的英国人来到天山地区。希拉登是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探险家,乾隆皇帝特批他前往天山,帮助土尔扈特东归者勘测地形,建设新的城市。  队伍在天山腹地
最可怕的是,达亚克人血腥、嗜杀、残忍,对猎取人头有近乎偏执的爱好,在早期殖民者的记录里,就有无数关于达亚克人“猎头”的可怕故事。  与戴燕王国同时代,但更早建立的兰芳共和国,在华人圈中名气更大,这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君主的共和国,由华人建立,充满了传奇色彩。  水上市场是马辰最有趣的商业活动场地,阳光刚刚映红两江交汇的水面,水上市场便开始喧闹起来。人们驾着满载货物的小船来到江面,三三两两地聚集,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及其衍生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新科技、新设备走入人们的生产生活。高中英语教学也深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特别是远程教育、微课堂等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其新颖的教学模式、灵活的教学形式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更显著提升了当前高中英语教学成效,引起了英语教育专家的关注和思考。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探究互联网对于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互联网对于英语教学模式的冲击。  【关键
龙虱又名水甲虫,属鞘翅目龙虱科,全世界分布广泛,共有4000多种,就连在南极洲的南乔治亚岛上,也能看到其身影。在我国,龙虱主要分布在两广、两湖以及福建和海南等省,有160多种。  龙虱身体光滑、扁平,背部拱起,呈流线型。它们的触角为节状,有11节,下颚的触须较短,后足刚毛发达。常见的个体长度为10~20毫米,部分种类可生长到35毫米。龙虱主要生活在水中,但也能出水飞行,成虫具有很强的趋光性,在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