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本赛季热火的卫冕之旅中,勒布朗·詹姆斯的表现最好地诠释了“最有价值”的意义。无论是球员,还是媒体,对于他的表现都无可挑剔,甚至于在常规赛还没有打完的时候,关于常规赛MVP的归属就没有任何悬念了,惟一的猜测就是他会不会成为首个全票当选的球员。但一位纽约的记者破坏了这个完美的故事,这位仁兄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把手中握有的121张首轮选票的其中一张投给了尼克斯队的卡梅隆·安东尼。尽管这无关大局,但对于MVP投票的公正性却是一个打击——因为在最终的评选中“甜瓜”仅排在第三位。当然,和之前发生的事情相比,这还不算什么。在最佳防守阵容的投票中,几乎没什么上场机会的麦克·詹姆斯获得了一张首轮选票——这也是他职业生涯惟一的一张。这是一次恶搞?当然不是,一定是那位记者在投票的时候只看到了詹姆斯,而没有看到名字的不同,于是,勒布朗的全票愿望再一次被葬送。
虽然这两件事情都对之后的结果产生不了任何影响,但是从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而且,类似的事情并非第一次出现。早在2000年便有一位因为没有把票投给奥尼尔却投给了艾弗森的记者被各方怒批毫无职业操守。
MVP的评选有些潜规则,这是不争的事实。
初始即为症结
MVP的评选始于1955-56赛季,当时是由全体球员投票选出,而到了1980-81赛季,联盟将权利交给了媒体。NBA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无奈之举,球员与球员、球队与球队之间存在竞争,而体育联盟与体育联盟之间同样如此,在那个纸媒为王的年代,渴望发展,获取更多关注的NBA如果不让媒体感觉到一些优越感,很多愿望是不可能达成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NBA正是处于破产边缘,在这种情况下,积极迎合球迷胃口、顺应市场需求和媒体喜好,尽可能调动媒体宣传积极性无疑是当务之急,于是将最重要的个人奖项交给媒体来评选就成了最佳的讨好方案。
当然,也有种说法是变换MVP评选制度是为了限制“天勾”贾巴尔,他在1971年到1980年这10年间拿到了6次MVP,在1981年刚刚修改评选制度之后,《洛杉矶时报》就开玩笑说:如果早点让媒体来评选MVP,那么贾巴尔的奖杯数将不是6而是0。这句话看起来很夸张,但却非常有预见性,在改由媒体评选之后,他再也没和这个奖项沾过边,甚至只有一次进入MVP评选的前三位。之前由球员评选时,即便贾巴尔所在的湖人队战绩只有40胜42负(1975-76赛季),连季后赛都没能打进,他仍然能够力压众星当选。当时媒体并不认可贾巴尔,但在场上和“天勾”交过手的球员则公认他是最厉害的。
在贾巴尔加盟NBA之初,曾一度深受媒体的吹捧,但当夸奖变得毫无新鲜感之后,媒体开始从负面角度去批评他,说他不爱说话、不是个合格的领袖,而“天勾”也反唇相讥,说记者们根本不懂篮球。就此,双方形成了恶性循环,本就不爱搭理媒体,被媒体批评之后对记者的态度就更加冷漠,而媒体越是受到冷漠就越会针对他。采访贾巴尔,如果是大报的他会耐着性子哼几声,如果是小报则干脆无视,当时要问记者最讨厌的球员是谁,回答都肯定是卡里姆·阿布杜尔·贾巴尔。
于是在改制的首个赛季,“媒体的宠儿”朱丽叶斯·欧文就当选了常规赛最有价值球员。当时有64名专栏作家和评论员握有投票权。“J博士”拿到28张第一选票,拉里·伯德拿到20张,而比前一年荣膺MVP时数据还漂亮的贾巴尔却只得到了8张——场均26.2分、10.3个篮板球、3.4次助攻和2.9次盖帽,和摩西·马龙并列第三的“天勾”怒斥这些人毫无公正之心。
除了实力还有公关
当媒体握有投票权的时候后,他们从来不会掩饰自己的主观性,不仅仅是贾巴尔,被暗算的还有“滑翔机”德雷克斯勒,1990-91赛季,公牛队61胜东部第一,开拓者队63胜联盟第一。最后MVP落到了乔丹手里,当然,毕竟“飞人”的数据更华丽,这无可厚非,但德雷克斯勒连一张第一选票都没得到,MVP评选连前五都没有进去,最佳阵容也只进入了二队。堂堂的NBA得分榜第二位加联盟第一的战绩却遭此暗算,事后“滑翔机”怒斥TNT和ESPN联手暗算自己,而ESPN对此则毫不留情地指出,真正该反思的事德雷克斯勒自己,为什么查尔斯·巴克利总能入选最受欢迎采访阵容,而他却总和记者交恶。记者们总是说“滑翔机”渴望与乔丹攀比待遇,而“滑翔机”则怒斥记者乱写,显然,这又是一例恶性循环的写实。
身为一名超级巨星缺处理不好与媒体之间的关系,这是一处硬伤,反观那些善于与专家交朋友的球员则收益颇丰,比如说,迈克尔·乔丹。当然,虽然“飞人”愿意和媒体交朋友,但如果你不是顶级媒体的名嘴名记恐怕也搭不上边,像ESPN这个级别的都很难入他的法眼。众所周知,乔丹最知名的媒体密友就是NBC的埃哈迈德·拉沙德。作为乔丹球员时代惟一承认的媒体密友,“飞人”很多重要时刻都是这位仁兄陪伴左右的,1992年“梦之队”出征巴塞罗那,拉沙德更是全程陪同。那些年,只要是重要场合,乔丹身边可以没有大卫·法尔克,但绝对不会没有拉沙德。他就是“飞人”在媒体界代言人,在乔丹的巅峰时期,内有芝加哥各媒体拥戴,外有NBC、ABC、CBS三大电视台护持,他自然在通往神坛的道路上无往不利。
将时间调近一些,勒布朗·詹姆斯在这方面也继续了“飞人”的衣钵,ESPN、《体育画报》等都与他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从“皇帝”13岁开始,他就开始学习与媒体打交道。2002年以高中生的身份就登上了《体育画报》震惊全美,而那些“天择之子”、“King James”的绰号也均出自这些媒体。作为电视台,ESPN更是从开始就认定詹姆斯是个天生的超级巨星,包括帮助耐克策划“一起见证勒布朗成就传奇”的广告创意,还有SI也一直全面的包装着勒布朗。从某种意义上讲,媒体不仅仅是詹姆斯的喉舌,更是这些年的见证者。 包括在2010年勒布朗转会选择在ESPN直播,而随后ESPN就从《克利夫兰老实人报》高薪挖走了跟随勒布朗多年的记者布莱恩·文霍斯特,并直接将其安排到迈阿密做跟队记者。很大程度上,勒布朗的今天除了自己的表现以外,媒体所给予的宣传力度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比如2011-12赛季,雷霆47胜,热火队46胜,但ESPN从三月份就开始为勒布朗造势,俄克拉荷马的《塔尔萨世界报》就指出,无论是战绩、阵容配置、还是西强东弱的大格局,包括个人数据,杜兰特都应该获得更多的票,但结果是,勒布朗力压杜兰特当选MVP。
尽管时代不同,但公关永远是不变的主题,跟詹姆斯相比,同样是超级球星的科比处理媒体的方式就差很多。同样是和ESPN的关系,科比就显得非常不融洽。在“OK组合”的那些年里,ESPN经常大篇幅报道科比和“禅师”、“鲨鱼”之间的矛盾,言辞间语带讥讽;在2005年“禅师”回归湖人重新执教科比时,ESPN就直接断言两人很快就会不欢而散;在ESPN的重磅颁奖ESPY典礼中,科比只在2008年和2010年获得过最佳球员奖,年度最佳运动员从未获得,而詹姆斯已经荣膺了三次;ESPN每年推出的球员战力排行榜,科比不仅从未排在第一,而且在2011年的时候仅列第七位。
科比对ESPN也从未客气过,在2012年1月队阵太阳队砍下48分之后,科比就狠狠地回击了一次ESPN:“对于一个联盟排名第七的球员来说,今晚我的表现还不坏吧。”当然,喜欢和媒体较真,喜欢怒斥那些质疑自己的记者不懂球,这的确很爽,但难免因小失大。在勒布朗第四次捧得MVP之后,巴蒂尔在夸奖詹姆斯之后道出了真谛:“我总认为科比应该不止获得一次MVP,如果投票者能更欣赏他的性格,他获奖的次数应该更多一些。”没错,在大家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投票者的主观感受必然会成为决定因素。就如同之前所提到的俄克拉荷马媒体抱怨MVP票选不公那样,尽管总决赛之后才能看出勒布朗更胜一筹,但在这之前MVP到底应该给谁,绝对是个模棱两可的问题。
各方均有不足
对于媒体评选各类奖项的争议一直都存在,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媒体喜欢唯数据论。2007年马库斯·坎比能拿到最佳防守球员的奖项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单看那个赛季坎比的数据:场均11.7个篮板、3.3次封盖的确华丽,但真正到比赛中,坎比一对一的正面单兵防守经常被强吃,而且他所在的掘进队也是NBA失分最多的球队之一。所以,那个赛季的评选结果一经出炉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其中圣安东尼奥媒体抗议的最为激烈,他们尤其认为,布鲁斯·鲍文无疑是加里·佩顿之后最好的外线防守大师,可就是因为个人数据太寒酸而吃了亏。
当唯数据论被批得一塌糊涂之后,媒体开始学会反其道而行,选择那些最佳防守球队里的最佳防守球员。于是2008年凯尔特人的加内特、本赛季灰熊队的小加索尔当选了最佳防守球员。单从数据上看,这两位在当选的赛季篮板和盖帽都不是很出众,但是他们所在的球队却是NBA里防守最好的。可是,即便是在最佳防守球队里选出的最佳防守球员,依然会存在很多争议,就拿今年来说,盖帽多和抢断多未必是好防守,而最佳防守球队中的防守大师往往数据不好看,所以,今年在小加索尔当选后,还是圣城的媒体爆发了最凶猛的讨伐之声,他们认为邓肯被再一次忽视了。吉诺比利更是直言,媒体评选一直都有失偏颇,应该让球员自己投票。
还原?还由球员自己投票?几乎每年都有人提议。作为勒布朗的队友,巴蒂尔目睹了勒布朗第四次以绝对优势加冕MVP,但他还是直言 MVP的评选应该做出改变:“我觉得应该是三分之一的选票给媒体,三分之一的给球员,另外三分之一交到教练手中,这样更好也更合理。”类似的论调一直都有,就在刚刚改革的1981年,NBA同时还进行了球员调查,让球员评出自己心目中的MVP。结果是,媒体评出的是“J博士”欧文,而球员评出来的则是摩西·马龙,显然,双方的认知差距非常大。
交由多方评选很早以前就闹出过笑话,其中最有意思的一次是1961年和1962年连续拿到MVP的拉塞尔却连续错失最佳阵容第一队。MVP无缘最佳阵容第一队,这种不可思议的程度丝毫不逊于2012年的最佳防守球员钱德勒落选最佳防守第一队。原因很简单,当时的MVP是由球员评选的,而评选最佳阵容的则是媒体。在当时,到底张伯伦和拉塞尔谁更伟大这个问题上,记者和球员的看法大相径庭。记者们对于张伯伦的惊人天赋和夸张数据无比崇拜;而球员们评选时的依据则是在比赛中和这两个人分别对位时的细节感受。
张伯伦在菜鸟赛季便能场均37+27,之后两个赛季场均变态到38+27、50+25,反观拉塞尔肯定做不到这些。哈里夫·哈根曾说过:“跟张伯伦打比赛,他得50分但你也有机会得到30、40分,而跟拉塞尔比赛,他得20分却让你得0分。”与此同时,奥尔巴赫也一直在宣称,拉塞尔是牺牲了个人数据换取全队的胜利:“张伯伦只会把皮球从队友手中要走,而拉塞尔却用防守把皮球塞到队友手中,这就是两人最大的不同。”这就是记者与球员看法相左的最直接例子。
还以贾巴尔为例,1971年到1980年,“天勾”10年6次MVP,在球员眼中,贾巴尔的个人能力无疑独步70年代。可是在媒体眼中,这10年里他只拿过一次冠军,而且两次无缘季后赛。还有另外一个案例:1977-78赛季当选MVP的比尔·沃尔顿,那个赛季他场均18.3分、13.2个篮板外加5次助攻,他的恩师拉姆齐说健康的沃尔顿“进攻像张伯伦、防守像拉塞尔”,很多球员也都赞同这一观点,但问题是沃尔顿那个赛季只健康了58场,但球员们依旧把MVP评给了他。
显然两种方案均有弊端,由球员评选MVP,投票相对要分散很多,但是只是将直观感受当作评价依据未免不够科学,而且往往会有悖于NBA的宣传侧重点;而媒体评选虽然是遵循球队战绩+个人数据的综合考量这种更为科学的方法,但是却让奖项变得十分硬性,缺少感性的一面。
公平方案?期望而已!
我们所希望的MVP选举制度能够更加完美,但也仅仅是趋近于完美,任何方案都会存在弊端,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公平。奥尼尔在刚刚进入NBA的时候绝对没有人能想像这样一位极具统治力的大家伙生涯只拿到了一次MVP。拉塞尔曾经这样评价“鲨鱼”:”在我心中,沙克每个赛季都是MVP,因为没人能像他一样统治比赛。”可事实就是这样,沙克有三座FMVP奖杯,但是常规赛MVP只有一座。原因有二:一是他自己有些懒惰;二就是“禅师”的佣兵策略。菲尔·杰克逊不止一次说过:“奥尼尔就是一辆60年代出产的房车,不到关键时刻,没人会把他开到100码。”但这些客观因素并不在媒体的考虑范畴之内。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2008年科比与保罗争夺MVP。当时湖人队力压黄蜂成为西部第一,如果按照媒体的标准,科比的MVP当之无愧,但是,如果和之前的几个赛季比起来,科比的表现反倒退步了。按照球员的评选标准,科比绝对无缘MVP,毕竟在那个赛季,湖人队最后能够力压黄蜂,其中有一半的功劳要归属于半程加盟湖人队的加索尔。常规赛被黄蜂横扫、场场都被保罗完爆的纳什就直言,MVP就应该给保罗。比卢普斯也表示那个赛季的MVP应该属于保罗:“保罗本赛季对于他自身而言打出了摧残的一个赛季,至于科比,他当然年年都很好,但他更应该在他拿81分那年拿到MVP。”
事实上,以上这些无外乎想说明一个问题:单一的评选介质会造成不公与争议在所难免。球员评选MVP,媒体会质疑他们太过感性;而当媒体评选MVP时,教练和球员又会质疑他们唯数据论的古板。或许现在来看,最折中的办法就如巴蒂尔所说,将评选的权利分成三份,球员、教练和媒体均分,这样从多个角度评选出来的MVP也许是最趋近于合理的。但是,这也仅仅是相对球员是否当之无愧MVP头衔而言,而就整个联盟的商业价值增长以及联赛发展而言,由媒体投票评选则是更为有利的。当矛盾、冲突、话题等等这些能够赚取眼球并且随之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的因素摆在眼前时,彻底的公平与否已经无关紧要了。
MVP的评选,永远是一座价值的迷城。
虽然这两件事情都对之后的结果产生不了任何影响,但是从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而且,类似的事情并非第一次出现。早在2000年便有一位因为没有把票投给奥尼尔却投给了艾弗森的记者被各方怒批毫无职业操守。
MVP的评选有些潜规则,这是不争的事实。
初始即为症结
MVP的评选始于1955-56赛季,当时是由全体球员投票选出,而到了1980-81赛季,联盟将权利交给了媒体。NBA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无奈之举,球员与球员、球队与球队之间存在竞争,而体育联盟与体育联盟之间同样如此,在那个纸媒为王的年代,渴望发展,获取更多关注的NBA如果不让媒体感觉到一些优越感,很多愿望是不可能达成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NBA正是处于破产边缘,在这种情况下,积极迎合球迷胃口、顺应市场需求和媒体喜好,尽可能调动媒体宣传积极性无疑是当务之急,于是将最重要的个人奖项交给媒体来评选就成了最佳的讨好方案。
当然,也有种说法是变换MVP评选制度是为了限制“天勾”贾巴尔,他在1971年到1980年这10年间拿到了6次MVP,在1981年刚刚修改评选制度之后,《洛杉矶时报》就开玩笑说:如果早点让媒体来评选MVP,那么贾巴尔的奖杯数将不是6而是0。这句话看起来很夸张,但却非常有预见性,在改由媒体评选之后,他再也没和这个奖项沾过边,甚至只有一次进入MVP评选的前三位。之前由球员评选时,即便贾巴尔所在的湖人队战绩只有40胜42负(1975-76赛季),连季后赛都没能打进,他仍然能够力压众星当选。当时媒体并不认可贾巴尔,但在场上和“天勾”交过手的球员则公认他是最厉害的。
在贾巴尔加盟NBA之初,曾一度深受媒体的吹捧,但当夸奖变得毫无新鲜感之后,媒体开始从负面角度去批评他,说他不爱说话、不是个合格的领袖,而“天勾”也反唇相讥,说记者们根本不懂篮球。就此,双方形成了恶性循环,本就不爱搭理媒体,被媒体批评之后对记者的态度就更加冷漠,而媒体越是受到冷漠就越会针对他。采访贾巴尔,如果是大报的他会耐着性子哼几声,如果是小报则干脆无视,当时要问记者最讨厌的球员是谁,回答都肯定是卡里姆·阿布杜尔·贾巴尔。
于是在改制的首个赛季,“媒体的宠儿”朱丽叶斯·欧文就当选了常规赛最有价值球员。当时有64名专栏作家和评论员握有投票权。“J博士”拿到28张第一选票,拉里·伯德拿到20张,而比前一年荣膺MVP时数据还漂亮的贾巴尔却只得到了8张——场均26.2分、10.3个篮板球、3.4次助攻和2.9次盖帽,和摩西·马龙并列第三的“天勾”怒斥这些人毫无公正之心。
除了实力还有公关
当媒体握有投票权的时候后,他们从来不会掩饰自己的主观性,不仅仅是贾巴尔,被暗算的还有“滑翔机”德雷克斯勒,1990-91赛季,公牛队61胜东部第一,开拓者队63胜联盟第一。最后MVP落到了乔丹手里,当然,毕竟“飞人”的数据更华丽,这无可厚非,但德雷克斯勒连一张第一选票都没得到,MVP评选连前五都没有进去,最佳阵容也只进入了二队。堂堂的NBA得分榜第二位加联盟第一的战绩却遭此暗算,事后“滑翔机”怒斥TNT和ESPN联手暗算自己,而ESPN对此则毫不留情地指出,真正该反思的事德雷克斯勒自己,为什么查尔斯·巴克利总能入选最受欢迎采访阵容,而他却总和记者交恶。记者们总是说“滑翔机”渴望与乔丹攀比待遇,而“滑翔机”则怒斥记者乱写,显然,这又是一例恶性循环的写实。
身为一名超级巨星缺处理不好与媒体之间的关系,这是一处硬伤,反观那些善于与专家交朋友的球员则收益颇丰,比如说,迈克尔·乔丹。当然,虽然“飞人”愿意和媒体交朋友,但如果你不是顶级媒体的名嘴名记恐怕也搭不上边,像ESPN这个级别的都很难入他的法眼。众所周知,乔丹最知名的媒体密友就是NBC的埃哈迈德·拉沙德。作为乔丹球员时代惟一承认的媒体密友,“飞人”很多重要时刻都是这位仁兄陪伴左右的,1992年“梦之队”出征巴塞罗那,拉沙德更是全程陪同。那些年,只要是重要场合,乔丹身边可以没有大卫·法尔克,但绝对不会没有拉沙德。他就是“飞人”在媒体界代言人,在乔丹的巅峰时期,内有芝加哥各媒体拥戴,外有NBC、ABC、CBS三大电视台护持,他自然在通往神坛的道路上无往不利。
将时间调近一些,勒布朗·詹姆斯在这方面也继续了“飞人”的衣钵,ESPN、《体育画报》等都与他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从“皇帝”13岁开始,他就开始学习与媒体打交道。2002年以高中生的身份就登上了《体育画报》震惊全美,而那些“天择之子”、“King James”的绰号也均出自这些媒体。作为电视台,ESPN更是从开始就认定詹姆斯是个天生的超级巨星,包括帮助耐克策划“一起见证勒布朗成就传奇”的广告创意,还有SI也一直全面的包装着勒布朗。从某种意义上讲,媒体不仅仅是詹姆斯的喉舌,更是这些年的见证者。 包括在2010年勒布朗转会选择在ESPN直播,而随后ESPN就从《克利夫兰老实人报》高薪挖走了跟随勒布朗多年的记者布莱恩·文霍斯特,并直接将其安排到迈阿密做跟队记者。很大程度上,勒布朗的今天除了自己的表现以外,媒体所给予的宣传力度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比如2011-12赛季,雷霆47胜,热火队46胜,但ESPN从三月份就开始为勒布朗造势,俄克拉荷马的《塔尔萨世界报》就指出,无论是战绩、阵容配置、还是西强东弱的大格局,包括个人数据,杜兰特都应该获得更多的票,但结果是,勒布朗力压杜兰特当选MVP。
尽管时代不同,但公关永远是不变的主题,跟詹姆斯相比,同样是超级球星的科比处理媒体的方式就差很多。同样是和ESPN的关系,科比就显得非常不融洽。在“OK组合”的那些年里,ESPN经常大篇幅报道科比和“禅师”、“鲨鱼”之间的矛盾,言辞间语带讥讽;在2005年“禅师”回归湖人重新执教科比时,ESPN就直接断言两人很快就会不欢而散;在ESPN的重磅颁奖ESPY典礼中,科比只在2008年和2010年获得过最佳球员奖,年度最佳运动员从未获得,而詹姆斯已经荣膺了三次;ESPN每年推出的球员战力排行榜,科比不仅从未排在第一,而且在2011年的时候仅列第七位。
科比对ESPN也从未客气过,在2012年1月队阵太阳队砍下48分之后,科比就狠狠地回击了一次ESPN:“对于一个联盟排名第七的球员来说,今晚我的表现还不坏吧。”当然,喜欢和媒体较真,喜欢怒斥那些质疑自己的记者不懂球,这的确很爽,但难免因小失大。在勒布朗第四次捧得MVP之后,巴蒂尔在夸奖詹姆斯之后道出了真谛:“我总认为科比应该不止获得一次MVP,如果投票者能更欣赏他的性格,他获奖的次数应该更多一些。”没错,在大家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投票者的主观感受必然会成为决定因素。就如同之前所提到的俄克拉荷马媒体抱怨MVP票选不公那样,尽管总决赛之后才能看出勒布朗更胜一筹,但在这之前MVP到底应该给谁,绝对是个模棱两可的问题。
各方均有不足
对于媒体评选各类奖项的争议一直都存在,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媒体喜欢唯数据论。2007年马库斯·坎比能拿到最佳防守球员的奖项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单看那个赛季坎比的数据:场均11.7个篮板、3.3次封盖的确华丽,但真正到比赛中,坎比一对一的正面单兵防守经常被强吃,而且他所在的掘进队也是NBA失分最多的球队之一。所以,那个赛季的评选结果一经出炉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其中圣安东尼奥媒体抗议的最为激烈,他们尤其认为,布鲁斯·鲍文无疑是加里·佩顿之后最好的外线防守大师,可就是因为个人数据太寒酸而吃了亏。
当唯数据论被批得一塌糊涂之后,媒体开始学会反其道而行,选择那些最佳防守球队里的最佳防守球员。于是2008年凯尔特人的加内特、本赛季灰熊队的小加索尔当选了最佳防守球员。单从数据上看,这两位在当选的赛季篮板和盖帽都不是很出众,但是他们所在的球队却是NBA里防守最好的。可是,即便是在最佳防守球队里选出的最佳防守球员,依然会存在很多争议,就拿今年来说,盖帽多和抢断多未必是好防守,而最佳防守球队中的防守大师往往数据不好看,所以,今年在小加索尔当选后,还是圣城的媒体爆发了最凶猛的讨伐之声,他们认为邓肯被再一次忽视了。吉诺比利更是直言,媒体评选一直都有失偏颇,应该让球员自己投票。
还原?还由球员自己投票?几乎每年都有人提议。作为勒布朗的队友,巴蒂尔目睹了勒布朗第四次以绝对优势加冕MVP,但他还是直言 MVP的评选应该做出改变:“我觉得应该是三分之一的选票给媒体,三分之一的给球员,另外三分之一交到教练手中,这样更好也更合理。”类似的论调一直都有,就在刚刚改革的1981年,NBA同时还进行了球员调查,让球员评出自己心目中的MVP。结果是,媒体评出的是“J博士”欧文,而球员评出来的则是摩西·马龙,显然,双方的认知差距非常大。
交由多方评选很早以前就闹出过笑话,其中最有意思的一次是1961年和1962年连续拿到MVP的拉塞尔却连续错失最佳阵容第一队。MVP无缘最佳阵容第一队,这种不可思议的程度丝毫不逊于2012年的最佳防守球员钱德勒落选最佳防守第一队。原因很简单,当时的MVP是由球员评选的,而评选最佳阵容的则是媒体。在当时,到底张伯伦和拉塞尔谁更伟大这个问题上,记者和球员的看法大相径庭。记者们对于张伯伦的惊人天赋和夸张数据无比崇拜;而球员们评选时的依据则是在比赛中和这两个人分别对位时的细节感受。
张伯伦在菜鸟赛季便能场均37+27,之后两个赛季场均变态到38+27、50+25,反观拉塞尔肯定做不到这些。哈里夫·哈根曾说过:“跟张伯伦打比赛,他得50分但你也有机会得到30、40分,而跟拉塞尔比赛,他得20分却让你得0分。”与此同时,奥尔巴赫也一直在宣称,拉塞尔是牺牲了个人数据换取全队的胜利:“张伯伦只会把皮球从队友手中要走,而拉塞尔却用防守把皮球塞到队友手中,这就是两人最大的不同。”这就是记者与球员看法相左的最直接例子。
还以贾巴尔为例,1971年到1980年,“天勾”10年6次MVP,在球员眼中,贾巴尔的个人能力无疑独步70年代。可是在媒体眼中,这10年里他只拿过一次冠军,而且两次无缘季后赛。还有另外一个案例:1977-78赛季当选MVP的比尔·沃尔顿,那个赛季他场均18.3分、13.2个篮板外加5次助攻,他的恩师拉姆齐说健康的沃尔顿“进攻像张伯伦、防守像拉塞尔”,很多球员也都赞同这一观点,但问题是沃尔顿那个赛季只健康了58场,但球员们依旧把MVP评给了他。
显然两种方案均有弊端,由球员评选MVP,投票相对要分散很多,但是只是将直观感受当作评价依据未免不够科学,而且往往会有悖于NBA的宣传侧重点;而媒体评选虽然是遵循球队战绩+个人数据的综合考量这种更为科学的方法,但是却让奖项变得十分硬性,缺少感性的一面。
公平方案?期望而已!
我们所希望的MVP选举制度能够更加完美,但也仅仅是趋近于完美,任何方案都会存在弊端,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公平。奥尼尔在刚刚进入NBA的时候绝对没有人能想像这样一位极具统治力的大家伙生涯只拿到了一次MVP。拉塞尔曾经这样评价“鲨鱼”:”在我心中,沙克每个赛季都是MVP,因为没人能像他一样统治比赛。”可事实就是这样,沙克有三座FMVP奖杯,但是常规赛MVP只有一座。原因有二:一是他自己有些懒惰;二就是“禅师”的佣兵策略。菲尔·杰克逊不止一次说过:“奥尼尔就是一辆60年代出产的房车,不到关键时刻,没人会把他开到100码。”但这些客观因素并不在媒体的考虑范畴之内。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2008年科比与保罗争夺MVP。当时湖人队力压黄蜂成为西部第一,如果按照媒体的标准,科比的MVP当之无愧,但是,如果和之前的几个赛季比起来,科比的表现反倒退步了。按照球员的评选标准,科比绝对无缘MVP,毕竟在那个赛季,湖人队最后能够力压黄蜂,其中有一半的功劳要归属于半程加盟湖人队的加索尔。常规赛被黄蜂横扫、场场都被保罗完爆的纳什就直言,MVP就应该给保罗。比卢普斯也表示那个赛季的MVP应该属于保罗:“保罗本赛季对于他自身而言打出了摧残的一个赛季,至于科比,他当然年年都很好,但他更应该在他拿81分那年拿到MVP。”
事实上,以上这些无外乎想说明一个问题:单一的评选介质会造成不公与争议在所难免。球员评选MVP,媒体会质疑他们太过感性;而当媒体评选MVP时,教练和球员又会质疑他们唯数据论的古板。或许现在来看,最折中的办法就如巴蒂尔所说,将评选的权利分成三份,球员、教练和媒体均分,这样从多个角度评选出来的MVP也许是最趋近于合理的。但是,这也仅仅是相对球员是否当之无愧MVP头衔而言,而就整个联盟的商业价值增长以及联赛发展而言,由媒体投票评选则是更为有利的。当矛盾、冲突、话题等等这些能够赚取眼球并且随之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的因素摆在眼前时,彻底的公平与否已经无关紧要了。
MVP的评选,永远是一座价值的迷城。